读李敬泽《小春秋》_阿朵_新浪博客

【一】

读到李敬泽的《文学与法》(答《人民法院报》记者问》,一时有个冲动,想把它全文转到法院论坛上。李敬泽说他是法学外行,而我们无疑也是文学外行,——尽管我们热爱文字。他的文章告诉我,关于文学我们所懂得的,远不如关于法律他所懂得的多,而且,关于法律,他带给我们更多的思索。

如他所说,生活永远比法条复杂。也如他所说,法律是坚硬的,但执掌法律的人人心不是一点柔软都没有的。毕竟人是人,不是单纯的机械的执法工具。在合法与合理之间,法官内心不可能不存波澜,当然,这个范围的波动,只能在法条的可自由裁量的范围间,这是法律公平正义所要求,也是法官内在良知和素养的体现。对于法官,他面对的是一些复杂的案件,他想的是怎样更好地解决它,而对于作家如果他有机会参入到其中,他看到的无疑是一个丰富的人心世界。值得庆幸的是,现在的法律越来越完备,也越来越合理了。曾经有个参加司法考试的朋友问我如何能取得更好的成绩?我告诉他,如果一个答案你实在把握不准,那么你就想,怎样是最合情最合理的,那个基本就是{zj0}选择,——因为现在的法律越来越人性化了。

【二】

法院网是局域网,自然不可能搜到这篇文章并转帖它,然而它让想起了他的《小春秋》。事实上,关于《小春秋》,我一直有话想说,只是没有时间静下来,不知道怎样说。

谈到《小春秋》之前,我刚在论坛上闲笔记录了昨天晚上做过的一个梦,梦境是这样的:

我要去参加一个很重要的考试,到了考场才发现大家都有准考证,唯有我没有,而我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取它。有个农妇一样的人愿意帮我,我很高兴。又一个农妇一样的人说要帮我,我更高兴。她们都很丑。去拿这个证,要涉过一条很脏的河,她们从不同的地方下水,却几乎同时到达并拿到了它。看着她们满身的污物,我抱歉感动又感激。就在我站在岸上看她们涉水的这个过程中,有个人拿把镰刀架在了我的脖子上,他想割我的头。我轻易制服了他,并收缴了这镰刀。作为对那两个妇人的感谢,我想以镰刀相赠,但镰刀只有一把,她们两个立马争了起来。我不知所措,这时不知谁又给了一把镰刀,我大喜,以为终于有了解决的办法,然而后来的这把镰刀是旧的,于是两个人就争吵起来,——直到把我吵醒。

因《梦》奇异而闲记,这篇小文发出不久,就断续地忙里偷闲地在绍介《小春秋》了,待到说完《小春秋》,回过头来再看《梦》时,已有人在回帖了,他说:《小春秋》就是那把“镰刀”,镰刀是个文化意象。他很郑重的语气。

果真如此么?。他并没读过《小春秋》,他的印象来自我此刻关于它的叙述。

【三】

李敬泽曾在《南方xx》写过专栏“经典中国”,也曾为《散文》写过 “经典重读”专栏,而今这些文字集结出版,就有了这本《小春秋》。

他说,命名为《小春秋》,是因为这些文字大部分是关于《春秋》的,《春秋左传》和《吕氏春秋》的。

《小春秋》这个名字以及它的来历,无疑会带给你这样的直觉或判断:它是一本古文翻译,或者,它是一本来摘自《春秋》的故事集锦(白话文的)。——如果真是这样,它就乏味了。

《小春秋》是本杂文集,它谈古讽今,带着批评家的良心,闪耀着思想和道德的光芒。它语言幽默风趣,尖锐而不刻薄,文字的风格和吸引,远远超出了当初我可能的想象和期望。

在以前的文章中我曾说,鲁迅打动我更多是因他的文采,读他的文章我常常把一些段落一字不差地念给女儿听,——她是我{zh0}的知己与知音;刘再复打动我更多地是因他的内心,读他我常常是讲给女儿听,讲心底的共鸣与感动;读李敬泽的《小春秋》,我则只好翻到某一页,将某一篇或某一段指给她,让她自己看。她看书,我看她,看她嘴角上翘,看她眉稍上扬,看她情不自禁地微笑,——如我期待预料和经历的那样,——文字中传达出的一些美妙,譬如幽默,唯有亲自阅读方可体味得到。

 幽默是很难复述的,即便引用一些句子和段落,依然表达不尽阅读全文的感觉,关于这一点,我只能对我的朋友重复对女儿说过的话:读读《风之著作权》吧,至少读到“后来就睡着了”,读读《中国精神的关键时刻》吧,至少到“生命的意义就在对真理之道的认识和践行”……

【四】

李敬泽说:孟子是那个时代的良心。

    我在文中也说过,李敬泽的《小春秋》是带着良心上路的。

   《吕氏春秋》中有一个“英雄”叫“要离”。为了帮吴王刺杀仇敌庆忌,他主动让吴王先杀了自己的妻儿,以此“大仇”骗得庆忌信任,然后寻机去杀庆忌,庆忌身手敏捷,他自然不是对手(杀庆忌的这部分写得也是相当幽默),但吴王却被他舍得拿老婆孩子套狼的精神所感动,想封他一块土地,他却在这个时候xx了。要离因此成了古人心中的英雄,而李敬泽毫不客气地“翻案”,指出他的“狼”性所在,是呀,这样的人被庆忌扔到水里去时怎么还有脸活下去?喝几口水把自己呛死算了!就是死了,到了阴间又有何面目见自己的妻儿?

    还有一个人,和要离差不多,他是春秋时魏国的大将,叫“乐羊”,他率兵去打中山国,其子当时就在中山,被异邦给煮了,把汤送到他那里,他居然舀了一碗,一口口喝下去,然后抹抹嘴,指挥进攻。这事让魏文侯和大臣们都很感动,给他评价很高。然而有个人站起来说:其子之肉尚食之,其谁不食!李敬泽说,说这话的人该永垂不朽,就因他说了句人话。他说,一个心中没有基本界限的人,一个放弃了人之为人的基本立场的人,一个跟野兽无异的人,什么坏事干不出?一个人性的时代怎能倡扬这样狼性的精神?

不能不说的还有一个故事,就是齐王要去接待外国使者了,王的娘很好奇,要去看看。也巧了,那三个不同国家的使臣,一个是罗锅,一个是眼有疾,一个脚有问题。王的臣,为了让王的娘高兴,就派了三个人,分别学着这三个人的样领他们进来,王的娘于是就笑得乱颤,王的娘的陪同的女子们跟着笑得乱颤,把这几个使臣笑得心里生了刀。另两个是小国,忍气吞声罢了,而罗锅是大国(晋国)来的,xx的心先有了。自然,他回国后亲自挂帅,率兵打来。

这则故事放在历史上评价,毫无疑问我们会谴责王和王的娘,事情是因他们而起的。而李敬泽发出的是不同的声音,他谴责罗锅:为什么不能一对一决斗?,无辜的百姓被生灵涂炭,血流成河,这是他所不能忍视的。

这个故事也让我想了很多,尤其近来那些对小孩子下屠手的,那对法官扣动扳机的,以及对xx挥刀乱砍的,他们为什么要把仇恨放大到那么大的群体?我们当然是强调“法制”的,不赞成“复仇”或决斗,但冤有头债有主,至少是{zd1}限度吧,为什么要让那么多无辜者去承担这血的代价?

【五】

《小春秋》很薄,关于它我想说的却很多,前面我说到这本书的主题是“谈古讽今”,讽的最多的就是当今互联网。当今互联网上可谓遍地“勇者”,那些在大街上碰见个地痞流氓也急忙缩头的怯懦者,却常常在网上对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怒发冲冠把键盘拍烂,从古代勇者那里李敬泽总结出了勇的底限:他们都是一个人站在那里,站在明处,面对这个世界。他说,“站在众人堆里呐喊,这不叫勇,这叫起哄;说话时动辄代表千万人代表多数,这也不叫勇,这叫走夜路吹口哨给自己壮胆;勇者自尊,他不屑于扎堆起哄,更不会挟虚构或真实的多数人凌人;他的尊严在于他坚持公平地看待对方,如果他是个武士,他不会杀老人、妇女、孩子和手无寸铁的人......”  。“知耻近乎勇”,面对互联网上日益盛行的语言暴力,对于“勇者”,我们所能期望的只能是“近乎勇”了

《小春秋》中那些意味深长的结尾,常常将我带入思索。在《隐于屠》中,谈到无知屠夫粗暴血腥地干预历史,他把自己的恐惧变成司马迁的恐惧,结尾说,“司马迁把它写下,然后,急忙忘掉”,这话让我想到鲁迅先生说他每读到“老莱娱亲”时,总急速地翻过去,在这里看到了李敬泽同样的表情,不过鲁迅是嫌恶的,而他是不堪回首的样子;《独不可以舍我乎》中,王子“搜”被越人强迫做了王,并发出了题目中这声长叹,文章的结尾李敬泽说,“至于越人,谁都看得出他们的后裔已经遍布于这片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这个时代,我们的自由总是被他人挟着,控着,这些人,是“越人”的子孙。

……

 

【六】

读文最终总要回到读人,李敬泽在阅读中读着孔子孟子,读着张岱余怀,而我则在读《小春秋》的过程中读着他,尤其,我在他笔下的人物身上,看到了他的一些相似的特质,或说影子。

他说,相比于孟子,他更喜欢孔子,孔子的可爱在于他有人性的弱点,而孟子无弱点。读《论语》,他可以边读边跟老人家商量:这事儿似乎不是这样?而读孟子则没什么好商量的,他就是真理和正义。

评价张岱的文字时,他说张岱好文字,是执绔子弟的那种好,好得有点儿赖皮,那时(明代)的文字已经比较放得开,有些人的文字,作爽朗洒脱状,却还有官员气派,是自高处平易近人;有些人的文字却越是放开越别扭,如仆人扮老爷;而“张岱的文字倒是赖皮,便是不讲理,也是从娘胎里带来的随意”。

我读李敬泽的文章感觉就如他读孔子,也是可以一起喝喝小酒,谈谈闲天,发表一些小议论的那种。他的文字洒脱,但不是自高处的平易近人,更无仆人扮老爷的忸怩,他是真正的洒脱,洒脱得有点赖皮,有点执绔,但那是骨子里带来的随意。不同于张岱的是,他是批评家,他浪漫却更善于思考,而当他沉思,那丝赖皮或说轻浮早已了无踪影。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读李敬泽《小春秋》_阿朵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