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普通百姓生活,这是孟学农在赋闲期间的愿望,但平静生活之下,是否也激荡着人们难以察觉的内心波澜尼?这只有去问孟本人了。
如果不是媒体敏锐,孟学农的复出可能真将如他的新单位一样,朴素、低调。但1月24日那条新华社的报道还是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在报道了中央直属机关党的工作会议内容之后,于结尾处,轻描淡写地提到:“中直机关工委副书记孟学农主持会议。”
由此,这位曾因2003年防治SARS、2008年山西临汾特大矿难,两度去职的部级高官再次履新。刻意的低调让人们无法知道他复出的确切时间,但毫无疑问,还有5年就要退休的孟,以往的大起大落,这个位置“相对安全”。
小区里的普通人
北京市西二环内的一个胡同,一条挤满饭馆、发廊、食杂店的街巷里,坐落着孟学农的新单位,门前挂牌“国家档案局”和“中央党校中央直属机关分校”。据门卫描述,孟学农到这里工作已一月有余,这段时间,“他很忙的”。
在刚刚过去的五六年间,孟学农先后担任过北京市市长和山西省省长,加上“代理”主政时间,分别在两个岗位上工作了93天和377天。
大风大浪,于2008年9月他第二次去职时终止。此后,孟学农把家从山西迁回北京的老房子——二环边的一个小区里---他在此已经住了20年。
赋闲让孟学农远离公众视野,媒体的采访要求也均被他婉拒。他的妻子说,他就是想踏踏实实过几天老百姓的日子,这也遂了她的意,“不想折腾了”。
小区里的居民见证了孟学农的“老百姓”生活。年过50的类颜学在小区里做保洁工作,平时只顾闷头扫地,很少跟人搭腔,但有时孟学农会主动跟他打打招呼,也不特别说些什么。
“就是小区挺干净,他觉得挺不错的,跟你说谢谢啊什么的。笑一笑。”类颜学说。
对孟学农的经历,小区里的社工们也会有些唏嘘,但类颜学没想那么多。
和气,也是采访过孟学农的《南方xx》记者马昌博的印象。
马昌博回忆,一次全国两会的小组讨论会上,孟学农被人抢话,他就等“别人说完,再笑呵呵地继续说”;每次参与小组讨论,孟学农到场都比较早,“小组有一半人到的时候他就已经到了”“感觉架子不大”。
外人无法了解和气的孟学农是否真的过上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小区里的居民常会看到孟学农在楼下散步,有时一个人,有时和他的妻子一起。
没人知道他在想什么。在小区居民眼里,孟学农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年男人,“穿着很普通的夹克衫,灰色,带拉锁的,戴个帽子。”有居民说。
徒步是孟学农爱好的运动。
“以前(没去山西前)在北京,我们一到xx就背着包到处走。”孟学农的妻子这样解释。
赋闲这一年孟学农显然继续着这种运动。
2009年3月,户外运动爱好者赵牧在一次爬野长城的徒步活动中,曾偶遇孟学农。
赵牧试探性地问他:您现在在做什么呢?
没想到,孟学农很有幽默感地说:现在全球金融海啸,我也加入了“失业大军”,赋闲在家尼。
但当赵牧问起,“是否要辩解”时,孟的回答是:“狭路相逢宜回身,往来都是暂时人”,他们写些东西也挺不容易的,现在都在讲和谐,理解万岁吧。
除了这次户外偶遇,媒体记者很少再接触过孟学农本人。他的家人转达他的愿望,只说“能做就多做点工作,没有条件没机会,就平静地过生活”。
“我们很坦然,很快乐”
但随后一首诗的发表,却让外界有理由相信,孟学农的内心也许并不像他家人讲述的那样平静。
2009年6月的{yt},他用一首诗来抒发自己的感受。因为眼睛的问题,他口述,妻子记录整理。后来,他将这首名为《心在哪里安放》的诗歌投给《中国青年报》,并最终发表在7月7日出版的《文化周刊》上。这对于久未刊登诗歌的《中国青年报》来说,算是个特例。而作为省部级官员在媒体上发表诗文以抒情言志,也极为罕见。
“默默地思量:心在哪里安放?总想总想把她遗忘——京畿西面的屏障、黄河、太行、汾水吕梁、五台云冈……还有那3700万老乡!”
显然,告别已达9个月之久的山西,在孟的心里,并未真正告别。
“我多想多想,手拿把攥着命运的人们,事该干,福该享,冲就冲,浪就浪,舞就舞,唱就唱,五千年文明史再不让我们悲怆。”这句流传甚广的诗句,被认为是孟性情和心情的典型抒发。
诗中四次“心在哪里安放”的追问及五次“我多想多想”的倾诉让人感受到更多言外情感。
“他就是想说,作为党的干部,心里应该装着人民,他就是想抒发这么一种情感,却不知怎么去释放。”孟学农的妻子解释。
通过媒体来公开表露自己心愿,在孟学农来说,这不是首次。2008年1月4日,《山西日报》头版发表孟亲自撰写的长文《感知山西》,全文11000多字,是他入晋后4个月的调研成果。
这篇长文的开头,他说:“我是怀着敬仰、急迫和压力交织的心情,踏上这片土地的。”
文章的结尾,他借郑板桥的诗句抒发胸臆:“‘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以此自勉。”
对这一年来的状况,孟学农不愿对媒体讲述。在其妻子短信回复《中国新闻周刊》采访邀约时,说道:“他这一年感到,‘得未必是好事,失也未必是坏事,随遇而安,随缘而行’,离开喧嚣和浮华,过平静、简单、快乐的生活,心里很踏实,由衷地感到轻松和释然。他不愿意再有别的波澜,希望你的理解,这也是我们家人的心愿,谢谢你。”
附:2008-03-18孟学农感知山西:一枝一叶总关情
离开北京到山西工作我没有料到。对于太行之西的山西,我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山西是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过巨大牺牲的老区,是为共和国建设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能源基地,我始终怀着深深的敬意;是因为山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留有壮美的篇章,让我高山景行;还因为山西
我是怀着敬仰、急迫和压力交织的心情,踏上这片土地的。
刚到山西,我曾向全省人民做出承诺:融入山西,当好山西人民的公仆,像一粒种子一样植根山西这块广袤的土地,全心全意为山西人民服务。四个多月来,我到各个市和省直部门进行调研,请教在这片土地上工作多年的老同志,与从事研究的学者、专家进行讨论,走访普通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外来务工人员,与省委、省政府班子里的同志们坦诚相见地交换意见,省人大、省政协的同志们也都热忱地帮助我。这一切,给我感动、给我启迪、给我尽快融入山西的动力、给我做好工作的勇气,也让我冷静、理智地思考。我深切地感受到,山西是一块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热土,山西人民是勤劳智慧、质朴守信,特别有韧性特别能顾全大局的人民。可以说,山西是一本厚重的书,既博大精深又多姿多彩。目前的山西政通人和、人心思进,正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铸就着新的辉煌。
(一)
踏上山西这块土地,首先要对省情进行了解和感知。从历史的、人文的、经济的、社会的不同角度众人会有不同的结论,不同的体会。总体而言,我有三点深切的感受:煤炭经济强省、文化旅游大省、绿色转型重省。
作为煤炭经济强省,山西依托丰富的优质煤炭资源,多年来煤炭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出省煤炭占全国省际间调拨量的75%—80%,为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源源不断地提供能源支撑;煤层气储量达10万亿立方米,占全国总储量的1/3;焦炭产量占到全国的40%,出口量占到全国的80%。煤及其相关的焦、电、冶金传统的四大支柱产业,占全省工业比重的80%左右、财政收入的60%左右。近年来,更是紧抓国家实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的机遇,着力转变单纯生产和输出煤炭的发展路径,推动煤炭、焦炭、冶金、电力工业,加快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探索走出煤炭工业内涵发展、集约发展、高效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新路,煤炭经济在全国的地位得到巩固拓展。
作为文化旅游大省,五千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给这块土地留下了大量瑰宝和丰厚的三晋文化积淀。宋辽及以前的地面建筑占全国总量的72%,{gjj}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1处,占全国总数的11.5%,雄居全国{dy},因此被誉为中华文明的“主题公园”和“历史建筑艺术博物馆”。山西还是民歌的海洋、戏曲的摇篮,民俗文化在全国独领风骚。同时,山西地处华北,表里山河,五台圣境之神秘、北岳中条之雄奇、根祖庙堂之沧桑、晋商大院之幽深、黄河气势之磅礴……,令人神往、美不胜收。得天独厚的旅游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相得益彰,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大文章正在破题。
作为绿色转型重省,多年来能源重化工基地和老工业基地的开发建设,在保障全国能源供应、促进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留下了污染严重、能耗较高、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等问题。2006年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均居全国前列,单位面积上承担的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55倍和1.78倍。万元地区生产总
值能耗、电耗和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森林覆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五个百分点……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建设生态文明的任务迫切而艰巨。
说来也巧,三个基本省情正好对应三个空间:煤在地层深处,在我们脚下;文物在地面,在我们身边;而污染在天空,在我们头顶。我在调研中有个感受,大家对煤炭多有抱怨,对文化旅游引以骄傲,对环境污染非常担忧。但实际工作中似又相悖:对多有抱怨的事做得很多,对引以骄傲的事关注较少,对非常担忧的问题危机感不深。我有一种这样的隐忧:长此以往,污染成了我们的形象,文物成了我们的点缀,煤炭成了我们的怪圈。
四个多月来,随着对山西认识的逐步深入,这些问题也常令我沉到深深的思考中。我们不能习惯于无济于事的抱怨,不能醉心于盲目自大的骄傲,不能停留于无所作为的担忧。而应该致力于把地下的基础夯实,把身边的事情做好,把头顶的帽子摘掉。从全局和长远看,要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
永恒的主题不能成为永恒的难题。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国家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山西经济发展中一个持久的难题。为什么说是持久的难题?因为我们这个永恒的主题中总是持续一个内容:改变畸重的产业结构。山西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畸重的产业结构,这已在全省上下形成共识。但在现实中,过分依赖资源,产业趋同、产品初级化、低水平重复的问题,仍然是全省范围一个突出的问题。近年来,全省60%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还在第二产业,大多仍是投在煤、电、冶、化这些重工业项目上。市县倾力推动的调产项目,大多还是资源型、初加工项目。许多地方为了尽快转变县域经济落后的状态,仍然把大量的精力、财力投在这些领域。我在调研时看到,有的县刚拆了100立方米的小高炉,马上又上200立方米的,前期工作人财物力投入不少,很有可能又会面临着被淘汰的局面。
从全省看,{dy}、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格局没有改变。全省三次产业的比例,2000年是9.7∶46.5∶43.8,2006年是5.8∶57.8∶36.4。六年间,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了11.3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降低7.4个百分点。在工业结构中,重工业多年来始终占到了95%左右的份额。
这几年,我们在调整结构方面倾注的心血足够大,花费的精力足够多,但结构畸重仍然是调整的主题。当然有利益的吸引,有市场的规律,还有干部的素质。但最主要的还是人的观念,xx哲学家培根说:“怎么说是由知识决定的,怎么做是由习惯决定的。”如果我们的思维习惯不能改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就难有大的成效,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步伐也就难以快起来。把我们山西的“重”,做成“重要”,而不能变成“沉重”,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永恒的主题,而不能变成永恒的难题。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决心和恒心。
社会事业、民生问题的欠账亟待解决。从全省来看,由于山西财力有限,也由于大量社会资本向能源原材料行业集聚,制约和影响社会事业的发展。近年来,全省农业和服务业投资的比重,比中部其它省份低了15—25个百分点,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领域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还不到3%,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2%。
到各地调研,我总是要去看看小学、中学、卫生院、福利院,看到一些偏远农村孩子在简陋的条件下读书学习,看到一些山区缺医少药甚至一些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看到广大农民终生奉献却生活保障水平较低,我忧心忡忡。社会事业、特别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山西科学和谐发展的短板。如何顺应人民群众盼发展、盼富裕、盼健康、盼公平、盼安定的期待和愿望,如何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创业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和文化需求问题,应当成为政府的{zd0}职责。我们追求政绩,一定要把办好社会事业当作最长远的政绩,当作最为历史负责的政绩。作为政府官员,我们要在关注民生、关注农民、关注困难群体面前检验自己的良知。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关系一定要摆正。我始终认为:只有良好的社会、生态效益才能带来长久的经济效益。山西还处在工业化的中期,摆脱落后局面、谋求加快发展,既是当务之急,更是长远大计,13日我们之所以能够在公共事业、社会发展上多投入一些,根本还在于近年来国民经济和财税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但是,谋求发展并不等于片面追求GDP增长、追求经济与产业规模总量。我们有的干部并没有处理好这个关系,存在着先发展后规范或者先污染后治理等片面、错误的思想认识和发展观念,导致了对环保问题的消极对待,也导致了低水平重复建设、产能产量的盲目扩张,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这种不计生态、社会成本的所谓快速发展是难以为继的,这已为先进国家和先行地区的发展实践所证明。在各地调研,看到不少地方常年处于烟霾的笼罩,听说有的地方少年儿童从小没有见过星星;看到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状况,听到有的地方因污染疾病高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面临威胁,我常惴惴不安。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已经到了迫在眉睫、非下大决心狠抓不可的地步了,这是山西省情所迫,地区长远发展和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
(二)
十七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xx僵化,xx停滞。xxx总书记2005年考察山西省时指出:“像山西这样的中部省份,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勇
于探索,开拓进取。”总书记的讲话对山西省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十分切合山西实际。山西要走出“四条路子”,实现“三个跨越”,以新的思想解放破除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必须把解放思想的成果变为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以新的思想大解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解放思想,有解放什么的问题,也有怎么解放的问题。解放什么?大家认识都很一致:计划经济的思想,小富即安的思想,封闭保守的意识,苦熬胜于苦干的习惯,太平官作风等等。但对我们来说,既要弄清解放什么,更要解决怎样解放的问题。空谈不能解放思想,蛮干不能解放思想,靠别人也不能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实质上,并不只是一个道理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一个知识问题、一个视野问题,就是要在深化实践中解放思想,在更新知识中解放思想,在开阔眼界中解放思想,用制度设计鼓励解放思想。我们要真正做到紧跟时代、与时俱进,不断地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就是要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寻求新突破;就是要从实际需要出发,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就是要关注不同地区新的发展经验,要经常走出去学习兄弟省市加快科学发展的好做法、好经验,还要关注国际上可供借鉴的发展经验。要认识到,在深化实践中解放思想,需要勇气;在更新知识中解放思想,需要勤奋;在开阔眼界中解放思想,需要虚心;用制度设计鼓励解放思想,需要透明。
我到山西时间不长,但深深感到,山西民风淳朴、百姓厚道。东西两山是革命老区,汾河两岸是老工业基地,“老”是财富,也往往容易成为包袱。反映在实践中就是一部分干部接受新鲜事物较慢,眼光不够开阔,工作效率不高;还有的缺乏市场意识,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不敢为人先。历史上,崛起于明清之际的晋商,“纵横天下五百年,跨越欧亚三万里”,节俭勤奋、明礼诚信、精于管理、勇于开拓。这些市场经济需要的重要品格,也是历史上晋商成功的重要原因,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晋商的历史证明,虽然山西处于内陆省份,但这种地域特点是并非必然局限人们的视野,阻碍人们拓展发展的空间。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对人的思维方式的固化,加之我国改革开放的产业顺序是生活资料——生产资料——能源原材料,作为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山西处在产业开放的{zh1}环节,主导产业开放得晚,社会意识的开放就很难走到别人的前面。客观上种种复杂多变的原因,造成我们13日的眼界不够宽、胸怀不够广、气度不够大,缺乏走出去的自信和胆气。“知耻近乎勇”,我们不应把我们的历史、地域、人文特点作为13日思想不够解放的原因解释,并因此心安理得地固步自守,安于现状。要学习弘扬晋商精神,还要继承和发扬全省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培育出的“不怕牺牲、不畏艰险、勇于胜利、无私奉献”的太行精神,有那么一股子“一争天下无难事”的锐气,重新找回我们人文传承和新时期的市场经济的结合点。我认为,这个结合点就是要奋发有为,真抓实干。
解放思想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干部权力观问题。拥有公共权力就是要为人民做事,为人民谋福祉。就是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是共产党的“官经”。总体上说,山西省干部的精神状态是良好的,是奋发有为的。但我们也一定要防止把当官不做事,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中自得其乐、吃饱了混天黑。庸医误人,庸官误民。我们的干部,一定要在内心深处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民苦我忧、民贫我愧”自勉,以“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自励,为人民利益殚精竭虑。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就是让我们为人民做事。不作为就应当内心受到谴责,如芒在背,寝食不安。为人民做事要心到、力到、功夫到,一定要有“我要干、马上干、干就干好”的勤政意识。并且在制度设计上,鼓励干部干实事。
(三)
发展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通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发展,各地在硬环境上都有了很大改善。现在的投资者则更多地看重一个地区的软环境,其中包括行政环境、司法环境、社会环境等等。而行政环境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最普遍,对公民和法人的影响{zj1}体。要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敬畏之心和感念之情,
改进工作作风,优化行政环境。
应该说,通过多年的努力,我们的软环境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现实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这几个月,我听到不少反映我们政府部门和机关干部作风方面的问题。很多机关应办的事情,办起来也十分困难,推诿扯皮,不找熟人不办事,找了熟人乱办事。有人概括现在的行政服务是:“群众跑来跑去,文件转来转去,领导批来批去,部门议来议去,专家吵来吵去,{zh1}是问题哪来哪去”。当然这种说法有失偏颇,但也可以看出群众对我们一些工作作风的不满意。要衡量一个地区的行政环境,不能光听汇报,不能光看材料,更重要的是运用撞击反射法,要看这个地区的企业和群众该办的事能不能办成,引来的项目能不能顺利推进。通过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生存发展状况来评价地方政府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我们各级政府应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薄弱环节,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责,提供规范高效的行政环境。
行政环境的主体是干部,干部的作风反映了人生观、价值观、政绩观。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推进各项工作,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立竿见影的事要做,造福后人的基础性的工作更要做。经济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有其内在的规律。如果我们不着眼于一个地区长远的可持续发展,不按经济规律办事,眼前的轰轰烈烈都可能是长远的遗患。我们的干部一定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更加注重事关一个地区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全局利益的事。“只要大局做加法,需要局部做减法的事就做;只要大局做减法,即使局部可做加法的事也不做”,要全心全意为地区发展积累后劲,为人民生活造福,不断创造经得住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许多人向我提及右玉县的植树造林。右玉县在建国时森林覆盖率仅有0.3%,现在达到50%。五十多年来,右玉的十几任县委书记锲而不舍抓植树造林,把一块 “不毛之地”变成了“塞上绿洲”。我们做任何工作,看准了、选对了,就要像右玉县植树那样抓住不放,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决不能为了所谓的“政绩”,“李书记挖坑,王书记填坑”,若干年以后却江山依旧。
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切实搞好调查研究。我们提倡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调查研究是前提。不搞调查研究就谈不上求真务实。老一辈革命家曾说过:“要用90%的时间调研,10%的时间决策。”现在,有的同志作风较浮躁,“拍脑子、拍胸脯、拍屁股”,很多事靠经验决策,靠经验应对。或者连经验也没有,就是靠权力。调研的内涵有两个,一是调查,二是研究。调查就是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走、多看、多听;研究就是要把了解到的情况进行理性梳理、分析,上升到全局的、规律性的层面上理性把握。然后,落实到政策层面推动工作。只调查不研究,就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凭感觉直观决策,在全局上犯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错误。只研究不调查,就会犯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错误,无的放矢,决策失误,错失良机。调查研究说透了,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要实际联系理论。在这一点上,有的干部是自觉的,有的干部是不自觉的。
抓工作要特别关注操作层面,不能停留于一般号召,不能满足于发文开会,“上边开三天,下边一袋烟”。我们衡量一个地区干部的状况,就是要看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贯彻中央精神和省里部署的能力和成效如何。比如,我们很多地方建了政务公开大厅和许多档次不低的公共设施,要研究到底如何提高这些设备的利用效率问题。又如,省直各部门按照有关政策在基层设站建所,要从提高效率的角度出发,研究如何加强这些机构整合、信息联网、资源共享、相互促进、相互配合的问题,等等。
讲到干部的作风,矿难现场的情景总是浮现在眼前。我曾到左云、洪洞处理过两起矿难,父母妻女的哭声,工友同乡的泪水都让我感到心中的战栗。尤其是孩子的那种天真茫然的目光,让我感到揪心难安!每当这时,我的心里痛恨交加。痛这么多鲜活生命的消逝,痛这么多家庭的破碎……,恨我们的工作没有到位,恨一些干部的贪婪、堕落和麻木……。山西省矿难频发,与我们产业结构和煤矿数量多有关,但如果我们已有的监管规定都落实了,很多的矿难特别是大的矿难是可以避免的。据调查,山西省70%的矿难是责任事故。像洪洞12·5特大瓦斯爆炸事故,矿主疯狂盗采达两年之久,有关部门数次下井竟然没有发现。年设计生产能力20多万吨的矿生产50多万吨,驻矿的监察员竟然熟视无睹!我们常说,干部的作风关乎效率、关乎发展、关乎形象……,这都没错。但我们想过没有,干部的作风直接关乎人的生命,关乎一个家庭的前景,关乎一个孩子的幸福。想到这些,何以入眠、何以心安?
任何一项工作,无论方案多么xx,{zh1}的环节还是落实。落不到实处,一切都是空谈。
(四)
实施“十一五”规划已经两年了。这几个月,我认真地学习了省的“十一五”规划,认真地研究了省委、省政府对各项工作的安排部署。我感到,“十一五”规划xx符合我们的省情,视野开阔,前瞻性强,科学严谨,各项工作部署的路子正确,重点明确,步骤合理。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按照
“十一五”
规划,把已经铺开的工作深入开展,尤其是要找到突破口,攻坚克难,带动各项工作全面推进。总的思路是:找准着力点,开展“四大攻坚”。
攻坚之一:以发展服务业为突破口,着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调整经济结构,是山西经济工作的主线。我国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发展服务业不仅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客观需要,而且是节能减排的内在要求,也是扩大就业、增加地方财力的现实选择,其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现代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服务业是清洁的产业。从能耗和污染排放水平来看,与第二产业相比较,服务业单位产值能耗较小。2006年,山西省第二产业和服务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分别为4.23吨标煤、0.49吨标煤,第二产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是服务业的8倍多。若服务业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相应地下降1个百分点,则共可减少能耗940万吨标煤,相当于“十一五”时期全省节能任务的17%多。服务业相对于第二产业的污染排放来说更是微乎其微。据测算,服务业比重每上升一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一个百分点,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会减少3万吨。
服务业是增加就业的产业。从就业状况来看,山西省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降低1个百分点,可增加就业岗位约6.7万个,相当于山西省去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六分之一。服务业也是增加地方实力的产业。从税收情况来看,同样数量的税收,若是第二产业税收,留给地方的不足四成,服务业税收,地方留成部分则在一半以上。
近年来,山西省服务业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总体上仍是薄弱产业。目前,全球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60%以上,发达国家达到70%以上,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也达到43%。2006年,山西省仅为36.4%,不仅低于上述比例,而且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3个百分点,在中部6省排第4位。此外,山西省的服务业还存在着现代服务业比重低等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突破口就是大力发展服务业。在我们山西,当前发展服务业最现实的就是发展文化旅游业和现代物流业。用文化产业嫁接旅游业,推进文化搭台、旅游唱戏,将文化底蕴融入到旅游业发展中,同时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精心打造宗教古建、晋商文化、寻根觅祖、沿黄风情、太行风光、红色经典等旅游精品线路,在产品设计、营销手段等方面引入新理念,吸引更多的人来山西观光旅游、休闲度假。
攻坚之二: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要途径,着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煤、焦、电、冶金等山西省的四大传统产业,是山西省重要的支柱产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离开这些产业来搞经济。这是山西省现有的经济结构所决定的,也是全国经济大局的需要所决定的。我们要做的是用高新技术加大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推动煤炭、焦炭、冶金和电力行业的新型化进程。
煤炭行业,要重点实施生态修复、环境治理、资源整合、安全生产和转产转型五大工程,推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国家决定在山西省实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是对山西省的信任与支持。我们绝不能辜负期望,要根据国家的《试点意见》精神,积极探索、大胆试验。
焦炭行业,要严格控制产能,原则上不再新上一个项目;冶金行业,要在实现不锈钢达产达效的同时,采取产能置换的办法,大力发展特种钢,积极发展精深加工,加快兼并重组、上下游一体化建设步伐,提高竞争力;电力行业,要在实现700万千瓦装机投产的基础上,按照国家批准的规划,新开工电力装机900万千瓦,建设一批具有空冷、脱硫除尘设备的大型坑口电厂,新上一批符合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要求的煤矸石发电厂,形成一批主要解决城市居民集中供热、大面积减少污染源的热电联供电厂。
在传统产业的废品上,用循环经济模式结出有用之果,这是山西发展中一个具有经济和社会双层意义的大课题。目前山西省煤矸石堆放量约10亿吨,占全国总量将近1/3,每年还在以5000万吨的速度增加;每年生产焦炭排空的焦炉煤气约100亿立方米,与国家投资1400亿元建设的西气东输的输气量基本相当;电厂粉煤灰年排放量达2000万吨以上;冶炼矿渣年产生量1000万吨以上;矿井废水高达5亿吨。这些既影响传统产业的发展,又严重制约着全省经济健康发展。是有百害无一益的废品。传统生产模式下的废弃物,在以“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为特征的循环经济中,绝大多数都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都可作为再生产的资源。山西省废弃物排放量大,说明发展循环经济的空间大。今后,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改造传统产业的主要途径之一。
攻坚之三:以节能减排为切入点,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节能减排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的有效抓手。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节能减排工作,近年来采取了切实有力的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形势仍不容乐观,任务还相当艰巨。山西省二氧化硫、粉尘、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均位居各省前列。按照国家的要求,山西省在“十一五”末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应分别净削减14%和13%,再考虑到新上项目产生新的污染这一增量部分,按照“十一五”全省GDP增加70%计算,假定所有新上的项目与过去相比均采用了新技术,新增污染保守估计也在30%。以上两部分合计,山西省在“十一五”期间污染总量必须减少45%左右,才能完成国家下达给山西省的目标。一要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大对钢铁、小火电、水泥、焦炭、电石、铁合金等行业落后生产能力淘汰步伐,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落后生产设备和工艺装置;二要在行业层面,突出焦炭、电力为主的六大传统行业污染治理。三要在继续抓好工业领域的燃煤工业锅炉(窑炉),工业、农业、建筑业以及社会方方面面的重点节能工程。
推动节能减排,中央是下了死任务的,我们绝不能只停留在号召、动员的层面,而必须探索创新节能减排的思路和机制。比如,研究推行发电权交易,实行按边际成本上网竞价,逐年削减小火电机组发电上网小时数。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制度,为企业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xxx服务。继续推行排污权交易,探索实施节能指标交易制度。要扭转在治污方面政府积极、企业消极的被动局面,用经济办法推动排污企业治理污染。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要么排污企业自己治理所排放的污染;要么,排污企业交纳足够的污染治理费用,由政府组织集中治理。
要完善和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建立科学、完整、统一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并将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作为国有企业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攻坚之四:以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为依托,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始终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高度重视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
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首先,要继续推进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东西两山干果杂粮经济区、中南部无公害果菜经济区三大农业经济区建设,着力抓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工程等
“六大产业提升工程”,强化政策支撑体系等“六大支撑服务体系”。其次,要用工业理念谋划发展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xxxx是农业产业化的中心环节,要大力培育发展xxxx,带动建成一批农副产品、农畜产品加工基地,着力打造特色产业链条,不断提高农业的规模化、组织化、集约化和产业化水平。要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支撑。
要统筹城乡发展,构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要把农业补贴与农技推广结合起来,启动和扩大先进实用物化农业技术补贴,严格落实并制定出台切实有效的系列惠农支农政策。切实落实“三个继续高于”和“一个主要用于”的投入政策,增加对“三农”的投入。要研究推进涉农资金整合的办法,提高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立足省情,积极探索“以煤补农”“以企帮村”的新途径。统筹城乡发展要重在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上下功夫,优化城乡经济、空间、人口和生态结构,优化土地、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等资源配置,优化教育、文化、卫生、交通和水利等公共资源布局,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要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和农村发展条件。解决三农问题,既在“三农”本身,又在“三农”之外。要加快特色城镇化进程,结合编制和实施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重点抓好太原经济圈建设,抓紧资源型城市转型,抓好以县城为主体的中心城镇建设,力争在各类城镇建设和发展上取得新突破,推动农村人口有序转移。
四大攻坚很难,之所以难才需要攻坚;四大攻坚很重要,之所以重要,才值得我们攻坚。主攻方向确立后,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心无旁骛地去工作。
从太行吕梁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到塞外雁北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几个月来,我一直用心感受着这片看似平实,但蕴藏着蓬勃生机的土地。在感受中感动,在感动中感知,我为这一切所感召。我愿融入到这方淳朴、友善的人民中来,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下,xx懈怠,有所作为,在建设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山川秀美的新基地新山西的奋斗中,向全省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以此自勉。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