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60年:毛纺行业/化纤/体育服装_纺织面料厂_新浪博客

中国纺织60年:毛纺行业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毛纺工业基础薄弱。经过60年的发展,毛纺工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毛纺工业积极承接全球毛纺工业的产业转移,成为世界毛纺生产和加工大国。近年来,在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的形势下,我国每年进口羊毛量均达到30万吨以上。

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

我国毛纺工业早期发展缓慢,企业以粗纺厂为主,20世纪30年代才引进了精纺设备。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只有13万锭毛纺设备,而且90%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毛纺行业在生产中开发和应用了一些新工艺,如各种锭端加拈纺纱、转杯纺纱、自拈纺纱、包缠纺纱等。这些新工艺显现出一定的发展空间,毛纺工艺也逐渐呈现出简化工序、高速、高产和优质的发展趋势。

1980年,我国毛纺设备已经达到60万锭,大部分采用我国自行制造的全套毛纺织染设备,在新疆、内蒙古、西藏等地建立新厂,改变了我国毛纺工业布局不合理和设备落后的局面。在原料的使用上,由于大力培育和改良羊种,改良羊毛产量已经占到全国羊毛产量的50%左右。毛纺工业使用的国产羊毛占羊毛原料的 80%,化学纤维占毛纺原料的43%。我国特有的山羊绒也得到了合理使用,从以出口原料为主到开始加工成羊绒衫等制品。

改革开放后,我国兴起了西服热,这对毛纺行业起到了很好的拉动作用。同时由于畜牧业的发展,主要是毛用羊养殖业的发展,以及纺织机械技术的进步,这一切使我国毛纺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80年毛纺设备为60万锭,1985年达到139万锭,1990年发展到266万锭,1996年达到408万锭,产能扩张速度很快,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毛纺工业还处于低水平、粗放型的生产状况。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至今,我国毛纺织工业取得长足进步,装备水平大大提升,毛纺织产品的数量、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产品远销海外,成为出口创汇的重要商品。在产品质量上,不断改善织物外观和组织规格,改进产品的实物质量;品种上,从素色到花色,从机织到针织,从生活用品到工业用品,各类产品品种齐全;在生产设备上,大量引进国际{yl}毛纺设备。目前,我国毛纺织产品已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已具有一定影响力。

近半个世纪的快速发展

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的1958年,我国自主设计、施工,用国产设备建设的{dy}批毛纺织厂——青海毛纺织厂、呼和浩特第二毛纺织厂、兰州{dy}毛纺织厂和陕西{dy}毛纺织厂相继动工建设,为我国毛纺织行业未来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毛纺企业也充当起了重要的角色。1979年11月6日,乌鲁木齐毛纺织厂与中国香港、日本的合资公司正式签订合资经营新疆天山毛纺织品有限公司的合同。1980年6月23日,经国家批准,新疆天山毛纺织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现已更名为新疆天山毛纺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公布后我国{dy}批被批准的中外合资企业中的一个。

199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在纺织行业实施“压锭、减员、增效、重组”的重大举措。

1998年初,上海敲响了全国纺织压锭{dy}锤。而那一次压锭决定,{zx0}起因与一家毛纺企业有很大关联,这个企业就是内蒙古赤峰第二毛纺织厂。

赤峰二毛在上世纪80年代初建厂,时为亚洲规模{zd0}的毛纺联合企业。该厂是赤峰市经济的一根支柱,但因种种原因,该厂在3年时间里累计亏损达到 8300万元。时任国家总理的朱?基在考察赤峰二毛后指示:二毛可以进行破产,要以壮士断臂的精神搞活国有企业。1998年,被业界称为“破冰之旅”的赤峰二毛进行了重组。

压锭之后的国内毛纺工业实现了飞速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国有经济比重进一步减少,大多数国有企业已经改制和重组,实现了资本结构的多元化,非国有经济成为毛纺行业企业所有制结构的主体。

技术进步推进了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2001~2005年,我国毛纺织行业、毛针织行业更新改造投资分别达到170亿元和30亿元,大规模的技改使全行业的装备水平快速提高。来自海外的投资在带来先进设备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对加快产业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

同时,国产毛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出口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在初级加工产品上,国内已逐渐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装备水平{yl}的毛条生产企业,羊毛初级产品的进口数量大幅下降,而出口数量大幅增加,2005年毛条进出口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面料生产无论是品种开发,还是加工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 2004年我国面料出口数量首次突破1亿米,而且出口数量超过了进口数量,首次实现了贸易顺差,这在我国毛纺工业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为进军世界xx面料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毛纺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2004年,江苏、浙江、山东、广东、上海、河北6省市拥有的毛纺锭数量占全国毛纺锭总量的比重达到 84%,同时资源的使用效率也得到提高。从毛纺产业较为集中的江苏省,就可感受到我国毛纺工业的发展与变迁。

江苏无锡的纺织业在解放前已很发达,民族资本家兴办了一部分毛纺企业。解放以后,中央政府对一些民族资本家的毛纺企业采取了赎买的政策,转化为国营毛纺企业,如无锡协新集团前身就是荣氏家族兴办的毛纺企业。改革开放以后,正是这部分国营毛纺企业勇当弄潮儿,站在了改革的潮头。

而位于长江下游的港口城市江阴,它的兴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毛纺业的发展。在江阴新桥镇,有一家原来从事建筑的企业,因为看到毛纺行业的美好前景,决心投资毛纺,从此一发不可收,成长为享誉世界的“毛纺巨人”——江苏阳光集团。还有一位原来从事照相生意的年轻人,也因为对毛纺情有独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成就了今天的海澜集团。今天,如果去江阴新桥,“全球毛纺之都欢迎您”的标语会令人惊喜,当人们看到一个现代化的欧式建筑群时,就已进入了新桥镇的一个现代化的毛纺企业海澜集团。

阳光集团和海澜集团同在新桥镇,相距只有几步之遥。在创业之初,有很多人担心,阳光和三毛(海澜集团改名前的企业名称)相隔这么近,将来会恶性竞争,两败俱伤。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阳光和海澜是双双发展势头强劲。阳光以年产2800万米呢绒一跃成为世界毛纺行业的“航空母舰”,而海澜集团则以年产1500万米呢绒的生产能力成长为世界大型毛纺织企业。

因为毛纺业的发展,新桥镇一跃成为江阴市的经济强镇、江苏省名镇。毛纺,让新桥人掘到了“{dy}桶金”。

毛纺业在江阴已成气候。除了新桥镇以外,江阴{dy}经济强镇周庄也有一个名气响当当的毛纺厂——倪家巷集团;华夏{dy}村——华西村,也有一个年产700万米中xx呢绒的毛纺厂。因看中江阴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人才优势,日本毛织株式会社直接到江阴投资成立了江阴日毛纺纱有限公司。

与江阴有很多共同点的张家港市,毛纺业也很发达。“毛条厂比米铺还要多”形容的就是张家港的塘桥镇。塘桥镇的华芳集团目前呢绒年产量已达到了2500万米。

在江苏,毛纺行业的大型企业数不胜数,同时也不乏小而强的精英。江苏丹阳毛纺厂成立于改革开放之初,呢绒年产量只有220万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丹毛走的是小而专、小而精的路线。丹毛投入巨额资金,引入了紧密纺技术,从而使产品质量有了质的飞跃。目前,丹毛的产品已经进入了xx面料市场。

其实,不只江苏,在中国大地,60年来无数勇于进取、善于创新的毛纺企业不断追求新的目标、新的境界,共同推动中国毛纺业实现新跨越。

 

 

中国纺织60年:化纤行业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化纤工业一片空白。经过60年的发展,化纤工业从无到有,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国内化纤工业进入了一个快速 发展阶段。随着中国加入WTO,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国内外纺织市场需求快速扩大的形势下,化纤工业连续7年出现了近20%的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 巨大成就,为我国纺织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2008年,我国化纤总产能已达到2712万吨,总产量达到2405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 57%,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化纤生产大国。

  产能产量快速增长

  严格讲,中国化纤工业的历史是从1957年开始的。那一年,我国逐渐恢复安东化纤厂(后为丹东化纤厂)和安乐人造丝厂(后为上海化纤四厂)。国家又成套引进粘胶长丝技术建设保定化纤厂,引进尼龙长丝技术建设北京合成纤维实验厂,拉开了新中国化纤工业发展的序幕。

  我国初步形成人造纤维工业体系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在消化吸收进口设备、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了南京化纤、新乡化纤等一批粘胶企业。

  1963年,我国引进日本万吨级规模维尼纶技术和设备,建立北京维尼纶厂。之后10多年,全国范围内“翻版”建设了9家万吨级维尼纶厂,维尼纶成为当时我国主要化纤品种之一。

  20世纪70年代,在xxx、周总理亲自批示下,国家集中资金,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引进世界先进技术装备,先后建成了上海金山、辽阳、天津、四川川维4个大型石油化工化纤联合企业。至此,我国化纤工业初具规模。

  转眼又十年,20世纪80年代,国家成套引进大规模、大容量聚酯生产技术,重点建设仪征化纤、上海金山二期工程。至“七五”末,也就是1990年,我国已能生产所有的常规化学纤维,产能达到180万吨,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化纤工业体系。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化纤成为最早开放的市场产品之一,我国化纤工业步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20世纪90年代,世界化纤产 业快速发展的技术和装备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有效缩小了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1998年,中国化纤产量达到510万吨,首次超过美国位居世界{dy}, 至今我国化纤产量已连续11年位居世界{dy}。

  进入21世纪后,化纤工业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并取得明显成效。企业经济规模显著提高,企业所有制结构发生改变,行业资本结构日趋多元化,产业集群 在东部地区已经形成。产业基础的加强,又极大地促进了技术进步,以大容量、高起点、低投入国产化聚酯及涤纶长丝工程与技术(从300吨/日到1200吨 /日)的开发与广泛应用为代表,中国化纤工业技术产品全面升级,已xx具备了国内外两个市场的竞争力,为世界化纤产业的结构调整作出了贡献。

  截至2008年底,我国化纤总产能已达到2712万吨,是改革开放之初1980年52万吨产能的52.2倍,占世界总产量的57%,中国在世界 化纤界的地位不断提升。同时,化纤加工量占中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比例,化纤纺织品及服装出口量,化纤人均加工量,化纤工业对全国GDP贡献率,以及中国 化纤在服装、家纺、产业用三大应用领域比例均不断提高。化纤已成为中国纺织工业的主要生产原料,化纤及下游加工产业也成为中国纺织行业中最为重要的出口创 汇产业。

  重大项目实现突破

  20世纪80年代,xxxx投资建设年产53万吨聚酯和涤纶短纤维的仪征化纤以及上海金山二期芳烃、PTA、聚酯涤纶成套装置,在重大项目上实现突破。同时,大型化纤成套技术装备的国产化,为化纤行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化纤行业通过引进技术装备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在工艺装备国产化研发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一是大型国产化聚酯成套装置国产化。20世纪90年 代末,我国实现了年产10万吨大型聚酯成套装置及配套直纺长丝设备国产化,迅速提升了国内技术水平,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随后迅速放大到了年产15万 吨、20万吨、30万吨的规模,使以后项目的建设周期比“八五、九五”期间缩短了一半,单位产能投资仅为原来的1/10左右,单位产品运行成本降低20% 左右。

  二是粘胶短纤维成套装备国产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成功实现了年产2万吨粘胶短纤维生产工艺技术与装备的国产 化,在此基础上,“十五”期间又不断完善和创新,现已实现单线年产4.5万吨以上粘胶短纤维装置国产化,并迅速在新建与扩建项目中大量采用,极大地带动了 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增强了产业整体竞争力。

  三是氨纶连续纺成套装备国产化。2005年,以连续聚合、环保溶剂、高速纺丝为代表的二代氨纶工程技术成功实现国产化,为我国氨纶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全面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我国自1992年起放开聚酯产品价格,同时对外资开放资本市场。1999年以前,化纤工业的发展主要是成套引进发达国家如德国、意大利、日本的 技术装备,自1999年起,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国产化技术的成熟,民营资本开始大举进入化纤行业特别是聚酯行业,也更多地采用国产化技术装 备。“十五”期间建成的1462万吨聚酯产能中,75%使用国产化技术,25%使用进口技术,但这25%中仍有60%~70%使用国产化装备。市场的逐步 开放,各种成分竞争主体的参与给化纤工业发展带来了强大活力。

  国家政策强力支持

  随着化纤工业对纺织工业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突出,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政策的大力支持。

  上世纪70年代,国家制定了“合成纤维与人造纤维发展并举”的战略方针,重点发展合成纤维工业,先后建设了上海金山、辽阳、天津、四川川维四个大型化纤生产基地,为化纤工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世纪90年代末,受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化纤行业陷入了严重亏损的艰难境地。当时化纤行业还是以国有企业为主体,民营 企业极少,仅有少量外资企业。为帮助国有化纤企业解脱困境,国家实施了“债转股”政策。化纤行业共有浙江浙化联公司、黑龙江龙涤公司、四川聚酯公司、湖南 金迪公司等9家国有企业实施了“债转股”。

  1999~2004年,国家经贸委、国家发改委,持续实施了“差别化化学纤维”国债技改专项,加快推动化纤行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差别化化 学纤维”技改专项的实施,增强了产品研发创新能力,促进了产业的结构优化调整,特别是聚酯、涤纶、粘胶、氨纶、锦纶帘子布等国产化成套技术装备的成功开发 与推广,有力推动了化纤工业的快速发展。

  同时实施的国债技改专项的还有“纺织(化纤)成套机械装备国产化”专项。该专项有力地推动了大型化纤技术装备国产化,为后来化纤行业的快速发展 作出了重要贡献。例如年产10万吨大型聚酯成套装置国产化、年产2万吨粘胶短纤维生产装备国产化都是在此期间通过国债技改专项推动实现的。

  2001年,中国加入WTO,为我国化纤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投资领域逐步开放,化纤总量政策发生根本变化,由“行政审批制”改为 “登记备案制”,加快了民营化纤企业的发展壮大。同时2001年底、2005年国家两次颁布新的《鼓励外商投资目录》,将多项化纤及其化纤原料列入鼓励类 项目中。这也极大地加快和促进了外资进入化纤行业的步伐。

  2005~2006年,国家发改委专门组织制定并发布了《化纤工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确立了“十一五”期间化纤工业发展由“数量型”向 “技术效益型”战略转变的指导思想,明确了化纤工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提出了发展高新技术纤维、生物质纤维以及差别化纤维的技术方向,提出了由化纤生 产大国向技术强国转变的方向性战略目标。

  为保证“十一五”我国高新技术纤维发展的目标与任务得到贯彻落实,国家自2007年6月开始实施“纺织新型和特种纤维”国债项目,加大对高新技 术纤维国产化、产业化发展的支持力度,现已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化纤行业共实施国债项目4批,大约可启动社会投资接近200亿元。在国家专项 资金支持下,我国新型纤维、特种纤维及差别化纤维获得了快速发展,一些高新技术的关键技术及国产化水平实现了重大突破。

  为应对当前世界金融危机,今年4月份国家制定出台了《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指出将化纤作为纺织工业最重要的基础原料产业重点发展重点 支持。因为化纤已占全部纺织原料的三分之二,化纤行业的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对于纺织工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纺织工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目标的 实现。

  60年,中国化纤工业从实现零的突破,到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为国家国防建设、航空航天、体育文化等各项事业的科技进步作出重大贡献,中国化纤工业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业绩,为我国建设纺织强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中国纺织60年:体育服装

新中国60年,中国体育服装行业逐步发展成为当今中国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早期纯粹为比赛而设计生产的运动服和运动鞋,到现在代表时尚和流行的{jd1}主力,体育服装的发展几乎就是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缩影。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体育行业产品开

始起步,但早期发展十分缓慢。1962年底,{gjj}运动队和专业体育教师、学生所需的运动服装列入国家计划,自此运动体育服装才得到足够的重视。自1972年起,全国每年都召开一次体育器材计划会议,到1979年开始成为体育器材和运动服装计划会议。当时体育服装都在各地纺织厂内生产,像1975年纺织部就安排大连佳地针织厂试制成功氨纶比赛服。

改革开放、中国重返奥运大家庭,都给我国体育服装产业的发展开创了良好的国际和国内环境。

要说中国{dy}个知名的体育服装品牌,那就是天津的梅花。与上海红双喜、回力、天津利生这些体育器材品牌不同,梅花是真正靠体育服装成名的中国品牌。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穿着正面印有大大的“中国”两字的梅花牌领奖服,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服装的发展。梅花并不是靠奥运会出名的,上世纪60-80年代期间梅花牌已经深入人心,从国家队到各省市级运动队,很多都以梅花运动服作为专业运动服。甚至有消费者用“永远的经典,不朽的品牌”来描述梅花牌。但由于之后中外服装品牌的冲击,梅花很快衰落下去。

上世纪80年xx始,中国体育服装产业进入摸索和起步期。外国xxxx陆续进入中国,美国耐克公司就在上海、天津建立了运动鞋厂,1981年耐克和中国篮球国家队签订了广告协议;日本美津浓也与中国女排签订了合同,并提供赞助。这些早期进入中国的外国品牌给中国体育服装产业带来很大影响,一些老品牌开始复苏,如双星、回力、梅花、双钱等;新的品牌在广东、浙江等地出现,如康威、xx、格威特、奇安特、英派斯等。这个时期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从过去的先需求后供给的计划体制,逐步变成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的市场经济。这个时期的品牌虽然在后来的市场大潮中陆续被淘汰,但为中国体育服装产业的发展起到领军作用。

1990年北京亚运会成功举办,这是我国{dy}次举办综合性大型国际运动会,中国体育品牌纷纷在这次运动会上亮相。李宁公司在这时成立,并逐渐发展成为上世纪90年代中国最知名的国产体育品牌。李宁公司从一开始就定位中xx,多产品、多类别的发展方向,带动大批企业从过去的鞋类产品代加工(OEM)转为体育服装行业。运动服和运动鞋被中国企业在实践中合并在一起,被业内统一看作体育服装用品,并逐渐成为带动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主流。

1990年,李宁公司从广东起步。借用奥运会体操{gj}李宁的名气,李宁品牌很快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xx,时至今日,“李宁”仍旧是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佼佼者。

北京申奥成功,成为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又一个助推器。从2001年至今9年时间里,在广东、浙江、福建等地兴起上万家体育服装企业。安踏、361度、特步、乔丹、德尔惠、红星尔克等企业产值年年快速增长,改变了李宁品牌独霸中国市场的局面。以福建乔丹公司为例,这个1998年成立的服装品牌早期只是全国上千个体育服装品牌中的小弟,到2002年年产值还只有1.2亿人民币。但在短短六年多时间里,该公司年销售额已经突破30亿(2008年)。乔丹公司总经理倪振年坦诚地说:“就是奥运会的成功申办给我们公司带来了机遇,让我们从几千万的小品牌发展成为几十亿的大公司。最近五年是我们的高速发展期,也是中国体育服装产业的高速发展期。”

更典型的例子是安踏。经过10年左右的时间,安踏集团已经发展成为几乎与李宁齐名的中国体育服装品牌。从2008年年度报表上看,李宁产值超过60亿港币,安踏超过50亿港币。很多公司没有上市,无法统计具体数字,但根据国家体育总局体育装备中心的估算,年产值在30-40亿人民币的体育服装企业中国有10多家。

从以上的时间线路来看,中国体育服装产业从无到有,60年里经历了大约四个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前30年规模小,发展慢,而且只算是纺织行业里的一个小分类。1979-1992年期间为探索阶段,一批老品牌借助改革春风和国外品牌的介入,重新焕发青春,并带动一批新型品牌的涌现。1992-2001年,以李宁公司为代表的中国服装品牌进入真正的体育服装市场,并逐渐形成了独立的产业规模。2001年至今,在北京奥运会的申办和举办推动下,中国体育服装业进入高速发展期,以安踏、乔丹等企业的强势上升让中国体育服装业逐渐在世界上确立地位。

中国体育产业的产值到底有多大很难估算。国家统计局直到最近才与国家体育总局合作进行统计,预计数字在今年年底可以公布。仅从上市公司公布的数据来看,目前在中国市场,除了耐克和阿迪达斯,其他国外品牌市场份额都不大,基本上都是国产品牌的天下。国家体育总局体育装备中心主任马继龙说:“我们无法估计到底有多少(产值),有数字说是300亿(人民币),但这肯定是不对的,就把这10多个企业的产值相加也不止这个数。我们只能提供这样的数据,李宁在全国有6000家店铺,安踏、乔丹有5000家,红星尔克等有3000家,算算这些店铺就知道我们有多大的市场价值了。”

尽管目前全球陷入金融危机之中,2009年经济形势严峻,但体育服装行业普遍影响不大,而且很多国产品牌逆势而上,加大了对各项体育赛事的赞助投入。马继龙说:“全球金融危机也给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带来了机会。一些知名国外大品牌受金融危机影响比较大,而中国企业借此机会占领更大的国内外市场。预计未来中国体育服装产业还将继续快速发展,并将逐步从中低端产品向中xx产品迈进。”

文章来自 所以权为

郑重声明:资讯 【中国纺织60年:毛纺行业/化纤/体育服装_纺织面料厂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