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与生命的相依

生命与生命的相依

2010-06-06 11:45:39 阅读8 评论0 字号:

2010-06-06    来源:新京报      

 ■ 第三只眼

  环保的道理我读小学的时候就知道了,但我{dy}次真正意识到环保的利害关系已是十年以后的2010年。几个月前,和哈佛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奇文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午餐时,得知有许多科学家认为在一种澳大利亚的青蛙身上有一种对xx胃溃疡可能有奇效的xx。但是因环境问题,这种青蛙已绝种,我们就失去了继续研究这种药的机会(胃溃疡光在美国就有2500万患者)。而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他还说,大家都熟悉气候变暖,空气污染这些概念,但是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其他物种的灭绝和我们自己健康的密切关系。

  人类命运和其他生物的命运紧密相关

  人类和地球上很多动物、植物比起来,算得上是新来的,而人类却在短短时间内取得的科技成就和支配自然界的力量,我们潜意识里总认为,其他生物的境况与我们没有直接的联系,但这是一个错觉。

  首先看看,地球村里的前辈们都为我们做了些什么?

  他们给我们食物。例如肉、牛奶、水果等,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森林提供了将近一半的能量来源。

  他们给我们水喝。如果没有许多植物的根,微生物和土壤配合起来帮我们净化自然降水,我们现在喝的水里面就会充满各种氨、病菌、杀虫剂、化工废料等。

  他们给我们丰收。例如在马来西亚,油棕种植业以前是靠手工传花粉。费时费力,而且收成不好。后来引进了xx的花粉传递者,象鼻虫,收成立刻增加了50%,而且节省很多人力。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但是,这些地球村前辈们的命运是怎么样的呢?在人类文明之前,正常的物种灭绝速度是每年,每一百万个物种中有一个灭绝,而现在的速度是这个的一千倍。

  濒危物种和我们的健康

  锐减的生物多样性对医药研究的影响,更长期被忽略。

  例如前面提到的澳大利亚青蛙,青蛙都是卵生,也就是会下蛋。但是这种青蛙独特之处在于它会把下出来的卵吃进肚子里,等孵化出xx成熟的蝌蚪后,再将它吐出来。一般来说,当有东西进入动物的消化道时,胃里就会有感应,分泌出消化液来腐蚀食物。而研究发现,这种青蛙的蝌蚪可以分泌一种化学物质,阻止胃酸分泌和胃收缩,这样就不会被母亲消化掉。关于这种青蛙的研究很有可能就带来对人类胃溃疡xx全新的认识,但是这些研究被迫中断,因为这种青蛙绝种了。

  人类对湿地的破坏导致两栖动物的生存空间骤减,我们大量捕杀青蛙,我们破坏臭氧让对紫外线敏感的两栖动物无处藏身,我们还污染水源让他们中毒。现在将近6000种包括青蛙在内的两栖动物,已有近2000种濒临灭绝。而青蛙身上有医药研究价值的“宝贝”可能有好几十种。

  另一个例子是北极熊和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就是骨头重量减少,变得稀疏,卧床的病人和老年人缺乏运动,最容易患这种疾病,一般人在卧床五个月后会损失三分之一的骨质。而北极熊很特别,它们每年有好几个月一动不动,而骨质却完好无损。这个生物学上的奇迹,是因为它们的身体可以将从骨质退化中流失的钙重复利用,来形成新的骨质。最近,有科学家已经在北极熊体内提取出了一种关键化合物,它可以刺激新骨质和软骨的形成,并抵抗骨质退化。这种化合物已经在老鼠身上试验取得成功,很可能为新药研发做出贡献。

  然而,到2050年,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北极熊将消失。我们释放温室气体,导致北极熊赖以生存的冰盖减少;我们曾为了北极熊身上“值钱”的部位扑杀他们,我们还因为开通很多北极圈内航线,造成过不少因为油料泄漏而引起的污染。

  值得一提的是,在地球上所有物种中,我们知道的还不到20%。也就是说,大部分的正在消失的物种我们都不知道,那么它们所蕴藏的“神药”,也就在我们不知不觉中永远地失去了。

  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能做什么?

  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对我们所吃的食物做正确的选择;对资源,包括电、水、气等的使用有计划,做到不浪费;对选择交通工具时应该考虑其环境影响;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如垃圾分类等。{zh1}一点又回到了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我们为什么要尽全力保护地球村里的其他物种?因为它们关系着我们自己的健康与生命。

  {zh1},我想引一段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对奇文教授《延续生命》一书的评论:“我们自己的生命依赖于我们是否用我们所有的创造力和意志力去面对这个问题,这样我们才不会从我们的子孙手里剥夺享受大自然财富的机会。”

  □颜晓川(麻省理工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系)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历史上的今天-->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生命与生命的相依】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