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麻黄、桂枝、细辛_我不像我_新浪博客
麻   黄  Mahuang
《神农本草经》
     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草质茎。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等地。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除去木质茎、残根及杂质,切段。生用、蜜炙或捣绒用。
     【性能】  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
     1.风寒感冒。本品味辛发散,性温散寒,主入肺与膀胱经,善于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而发汗解表,发汗力强,为发汗解表之要药。宜用于风寒外郁,腠理闭密无汗的外感风寒表实证,每与桂枝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散寒解表之力。因麻黄兼有平喘之功,故对风寒表实而有喘逆咳嗽者,尤为适宜,如麻黄汤(《伤寒论》)。
     2.咳嗽气喘。本品辛散苦泄,温通宣畅,主入肺经,可外开皮毛之郁闭,以使肺气宣畅;内降上逆之气,以复肺司肃降之常,故善平喘,为xx肺气壅遏所致喘咳的要药,并常以杏仁等止咳平喘药为辅助。xx风寒外束,肺气壅遏的喘咳实证,常配伍杏仁、甘草,如三拗汤(《和剂局方》)。xx寒痰停饮,咳嗽气喘,痰多清稀者,常配伍细辛、干姜、半夏等,如小青龙汤(《伤寒论》)。若肺热壅盛,高热喘急者,每与石膏、杏仁、甘草配用,以清肺平喘,如麻杏甘石汤(《伤寒论》)。
     3.风水水肿。本品上宣肺气、发汗解表,可使肌肤之水湿从毛窍外散,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下助xx之力,故宜于风邪袭表,肺失宣降的水肿、小便不利兼有表证者,每与甘草同用,如甘草麻黄汤(《金匮要略》)。如再配伍生姜、白术等发汗解表药、利水退肿药,则疗效更佳,如《金匮要略》越婢加术汤。
     此外,取麻黄散寒通滞之功,也可用治风寒痹证,阴疽,痰核。
     【用法用量】  煎服,2~9g。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使用注意】  本品发汗宣肺力强,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均当慎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中风,伤寒xx,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
     2.《名医别录》:“通腠理,解肌。”
     3.《本草纲目》:“散目赤肿痛,水肿,风肿,······”“麻黄乃肺经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张仲景治伤寒,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成分为xxx,并含少量伪xxx、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麻黄多糖等。
     2.药理作用:麻黄挥发油有发汗作用,xxx能使处于高温环境中的人汗腺分泌增多增快。麻黄挥发油乳剂有解热作用。xxx和伪xxx均有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伪xxx有明显的xx作用。xxx能兴奋心脏,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对xxxx系统有明显的兴奋作用,可引起兴奋、xx、不安。挥发油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其甲醇提取物有xx作用。其煎剂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3.临床研究:①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xx风寒侵袭头部,经脉郁滞, 又兼少阴阳虚,入冬屡患偏xx者,效果良好(中国民间疗法,2000,8(11):28)。②用麻黄6g,桂枝12g以及杏仁、甘草等xx组成桂枝二麻黄一汤,随证配伍,xx老年皮肤瘙痒,10天为1疗程,有较好疗效(山东中医杂志,1999,18(12):567)。③xxxx,麻黄、附子、细辛各25g,大黄、生姜各15g,桂枝10g,制成酊剂,用棉签蘸药涂在xx(新中医,1999,31(10):36)。④取其宣肺透表,xx开窍之功,重用单味麻黄10~30g,xx肺气郁闭,清浊升降失司,清阳之气不能上注于清窍之耳,浊气反升,蒙蔽耳窍,而产生的耳鸣(中国民间疗法,1999,7(1):30)。⑤用麻黄、益母草、桔梗、生甘草的提取浓缩液,制成鼾静通口服液,xx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能改善换气,有止咳、化痰、xx之功(河南中医,2001,20(1):59)。⑥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xx过敏性鼻炎20例,服药后,45min开始显效,效果可持续3~4小时(国医论坛,1998,13(2):44)。此外,麻黄还可用于xx窦性心动过缓、呃逆、上消化道出血、肾衰、腰扭伤、坐骨神xx、雷诺氏病、感染性化脓性炎症、慢性咽炎、牙痛等。
     桂  枝  Guizhi
《名医别录》
     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主产于广东、广西及云南省。春、夏二季采收,除去叶,晒干或切片晒干。生用。
     【性能】  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应用】
     1.风寒感冒。本品辛甘温煦,甘温通阳扶卫,其开腠发汗之力较麻黄温和,而善于宣阳气于卫分,畅营血于肌表,故有助卫实表,发汗解肌,外散风寒之功。对于外感风寒,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者,均宜使用。如xx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常与麻黄同用,以开宣肺气,发散风寒,如麻黄汤(《伤寒论》);若外感风寒、表虚有汗者,当与白芍同用,以调和营卫,发汗解肌,如桂枝汤(《伤寒论》);若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者,每与麻黄、附子、细辛配伍,以发散风寒,温助阳气。
     2.寒凝血滞诸痛证。本品辛散温通,具有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之效。如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者,桂枝能温通心阳,常与枳实、薤白同用,如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若中焦虚寒,脘腹冷痛,桂枝能温中散寒止痛,每与白芍、饴糖等同用,如小建中汤(《金匮要略》);若妇女寒凝血滞,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xx,桂枝既能温散血中之寒凝,又可宣导xxxx,以增强化瘀止痛之效,多与当归、吴茱萸同用,如温经汤(《金匮要略》);若风寒湿痹,肩臂疼痛,可与附子同用,以xx散寒、通痹止痛,如桂枝附子汤(《伤寒论》)。
     3.痰饮、蓄水证。本品甘温,既可温扶脾阳以助运水,又可温肾阳、逐寒邪以助膀胱气化,而行水湿痰饮之邪,为xx痰饮病、蓄水证的常用药。如脾阳不运,水湿内停所致的痰饮病眩晕、心悸、咳嗽者,常与茯苓、白术同用,如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若膀胱气化不行,水肿、小便不利者,每与茯苓、猪苓、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伤寒论》)。
     4.心悸。本品辛甘性温,能助心阳,通血脉,止悸动。如心阳不振,不能宣通血脉,而见心悸动、脉结代者,每与甘草、人参、麦冬等同用,如炙甘草汤(《伤寒论》)。若阴寒内盛,引动下焦冲气,上凌心胸所致奔豚者,常重用本品,如桂枝加桂汤(《伤寒论》)。
     【用法用量】  煎服,3~9g。
     【使用注意】  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古籍摘要】
     1.《医学启源》:“《主治秘诀》:去伤风xx,开腠理,解表,去皮肤风湿。”
     2.《本草经疏》:“实表祛邪。主利肝肺气,xx,风痹骨节疼痛。”
     3.《本草备要》:“温经xx,发汗解肌。”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其主要成分为桂皮醛等。另外尚含有酚类、有机酸、多糖、苷类、香豆精及鞣质等。
     2.药理作用:桂枝水煎剂及桂皮醛有降温、解热作用。桂枝煎剂及乙醇浸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常见致病皮肤xx、痢疾杆菌、肠炎沙门氏菌、霍乱弧菌、流感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桂皮油、桂皮醛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桂皮油有健胃、缓解胃肠道痉挛及xx、强心等作用。桂皮醛有镇痛、xx、抗惊厥作用。挥发油有止咳、祛痰作用。
     3.临床研究:①以桂枝15g、白芍20g、炙甘草15g、大枣5枚、生姜3片、田七6g(磨服)、黄芪30g为主方,随证加减,xx房室传导阻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江西中医药, 1999.30(6):56)。②以桂枝、杏仁各15g,白芍30g,生姜、大枣、厚朴各12g,炙甘草10g为基本方,随证加减,xx肺心病效果显著(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0,16(5):17)。③xx原发性低血压,以桂枝20g、炙甘草10g为基本方,气虚者加黄芪,血虚者加当归,阴虚者加五味子、麦冬(实用中医药杂志,2001,17(6):20)。④以桂枝、杏仁、生姜、白芍各9g,炙甘草、炙厚朴各6g,大枣12枚为基本方,随证加减,xx小儿支气管xx有效(四川中医, 1998,16(9): 42)。⑤以柴胡15g、桂枝10g、干姜8g、黄芩6g、天花粉12g、生牡蛎15g、炙甘草6g为基本方,xx慢性乙型肝炎有效(河北医科大学学报,1999,20(5):310)。⑥以桂枝茯苓丸(桂枝10g、茯苓30g、赤芍15g、桃仁15g、丹皮15g)为基本方,随证加减,xx肝硬化,效果良好(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 1998, 6(3):190)。⑦xx颈椎病,以桂枝12g、白芍15g、甘草10g、生姜10g、大枣15g、葛根20g为基本方,按神经根型、交感型、锥动脉型、脊髓型加减,并配合牵引(福建中医药,2001,32(1):13)。此外,桂枝还可用治脑梗塞、肺心病、血管神经性xx、小儿厌食、子宫内膜异位症、产后身痛、囊性不孕症、慢性盆腔炎、更年期综合征、术后肠粘连、前列腺肥大、xx、雷诺氏病、坐骨神xx、急性痛风、过敏性鼻炎、荨麻疹、黄褐斑等病。
     细   辛  Xixin
《神农本草经》
  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Schmidt var.mandshuricum(Maxim.)kitag.、汉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 Var. seoulense Nakai 或华细辛 Asarum sieboldii  Miq. 的干燥全草。前两种习称“辽细辛”,主产于东北地区;华细辛主产于陕西、河南、山东、浙江等省。夏季果熟期或初秋采挖,除去泥沙, 阴干。切段,生用。
  【性能】  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
  【功效】  解表散寒,xx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应用】
  1.风寒感冒。本品辛温发散,芳香透达,长于解表散寒,xx止痛,宜于外感风寒,头身疼痛较甚者,常与羌活、防风、白芷等xx止痛药同用,如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因其既能散风寒,又能通鼻窍,并宜于风寒感冒而见鼻塞流涕者,常配伍白芷、苍耳子等药。且细辛既入肺经散在表之风寒,又入肾经而除在里之寒邪,配麻黄、附子,可治阳虚外感,恶寒发热、无汗、脉反沉者,如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
  2.xx,牙痛,风湿痹痛。本品辛香走窜,宣泄郁滞,上达巅顶,通利九窍,善于xx散寒,且止痛之力颇强,尤宜于风寒性xx、牙痛、痹痛等多种寒痛证。xx少阴xx,足寒气逆,脉象沉细者,常配伍独活、川芎等药,如独活细辛汤(《证因脉治》);用治外感风邪,偏正xx,常与川芎、白芷、羌活同用,如川芎茶调散(《和剂局方》);若治痛则如破,脉微弦而紧的风冷xx,又当配伍川芎、麻黄、附子,如细辛散(《普济方》)。xx风冷牙痛,可单用细辛或与白芷、荜茇煎汤含漱;若胃火牙痛者,又当配伍生石膏、黄连、升麻等清胃泻火药;若龋齿牙痛者,可配杀虫止痛之蜂房煎汤含漱;细辛既散少阴肾经在里之寒邪以通阳散结,又搜筋骨间的风湿而蠲痹止痛,故常配伍独活、桑寄生、防风等以治风寒湿痹,腰膝冷痛,如独活寄生汤(《千金方》)。
  3.鼻渊。本品辛散温通,芳香透达,散风邪,化湿浊,通鼻窍,常用治鼻渊等鼻科疾病之鼻塞、流涕、xx者,为治鼻渊之良药,宜与白芷、苍耳子、辛夷等散风寒、通鼻窍药配伍。
  4.肺寒咳喘。本品辛散温通,外能发散风寒,内能温肺化饮,常与散寒宣肺、温化痰饮药同用,以主治风寒咳喘证,或寒饮咳喘证。xx外感风寒,水饮内停之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清稀者,常与麻黄、桂枝、干姜等同用,如小青龙汤(《伤寒论》);若纯系寒痰停饮射肺,咳嗽胸满,气逆喘急者,可配伍茯苓、干姜、五味子等药,如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要略》)。
    【用法用量】  煎服,1~3g;散剂每次服0.5~1g。
    【使用注意】  阴虚阳亢xx,肺燥伤阴干咳者忌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鉴别用药】  细辛、麻黄、桂枝皆为辛温解表、发散风寒常用药,均可用治风寒感冒。然麻黄发汗作用较强,主治风寒感冒重证;桂枝发汗解表作用较为和缓,凡风寒感冒,无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均可用之;细辛辛温走窜,达表入里,发汗之力不如麻黄、桂枝,但散寒力胜,适当配伍还常用治寒犯少阴之阳虚外感。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咳逆,xx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明目,利九窍。”
     2.《本草别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
     3.《本草汇言》:“细辛,佐姜、桂能驱脏府之寒,佐附子能散诸疾之冷,佐独活能除少阴xx,佐荆、防能散诸经之风,佐芩、连、菊薄,又能治风火齿痛而散解诸郁热最验也。”
【现代研究】
  1. 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其主要成分为甲基丁香油酚、细辛醚、黄樟醚等多种成分。另含N-异丁基十二碳四烯胺、消旋去甲乌药碱、谷甾醇、豆甾醇等。
  2. 药理作用:细辛挥发油、水及醇提取物分别具有解热、xx、xx、抗惊厥及局麻作用;大剂量挥发油可使xxxx系统先兴奋后抑制,显示一定毒副作用。体外试验对溶血性链球菌、痢疾杆菌及黄曲霉素的产生,均有抑制作用。华细辛醇浸剂可对抗xx所致的呼吸抑制。所含消旋去甲乌药碱有强心、扩张血管、松弛平滑肌、增强脂代谢及升高血糖等作用。所含黄樟醚毒性较强,系致癌物质,高温易破坏。
  3. 临床研究:①xx复发性口腔溃疡,用细辛10g,加水1000ml,煎煮5~10min,取液60ml,分3次口含、漱口,每次10~15min,漱后吐出,不可吞咽入胃。溃疡面愈合后即可停药,最多用药2周(中国民间疗法,2000,8(11):44)。②xxxx,用细辛5g,韭子7.5g,加开水200ml浸泡10min后,当茶频频饮服,每日1剂。xx期间忌房事(时珍国药研究,1998,9(3):204)。③取细辛叶适量,用75% 乙醇浸湿,揉搓成团塞健侧鼻孔,以舒适为度,也可取细辛、冰片等量研末,用纱布裹紧塞健侧鼻孔,每日1次,连用1~2周,对中风后遗症言语蹇涩的患者,应用本法以散寒通窍,醒神益脑(中医函授通讯,2000,19(6):49)。④用细辛1.5g,川乌3g,急性子0.9g研极细末,涂于齿根,3min后即麻木,用于牙科xx(中医杂志,1993,(7):391)。另有用细辛等xx心动过缓、xx、梅尼埃病、不射精、睾丸肿痛 、女性不孕、荨麻疹等。
  4. 不良反应:大剂量细辛挥发油可使xxxx系统先兴奋后抑制,使随意运动和呼吸减慢,反射消失,{zh1}因呼吸麻痹而死亡。另外,细辛对于心肌有直接抑制作用,过量使用可引起心律失常。中毒时主要表现为xx、呕吐、烦躁、出汗、颈项强直、口渴、体温及血压升高、瞳孔轻度散大、面色潮红等,如不及时xx,可迅速转入痉挛状态,牙关紧闭,角弓反张,意识不清,四肢抽搐,尿闭,{zh1}死于呼吸麻痹。细辛中毒的主要原因:一是直接吞服单方的散剂用量过大,二是较大剂量入汤剂煎煮时间过短。所以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使用,方能保证用药安全。细辛中毒救治的一般疗法为:早期催吐、洗胃;有痉挛、狂燥等症状时,可用安定或巴比妥钠;尿闭时导尿或口服双氢克尿塞。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中药:麻黄、桂枝、细辛_我不像我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