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翰卿简介_高效地工作_百度空间
太原解放后,李氏更是如获新生,决心以自己的医术为新中国服务,并主动将珍藏多年的《万有文库》凡1942册图书捐献给国家,受到山西省人民政府的高度赞扬。他工作勤奋,学习努力,于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于山西省总工会职工医院、太原市工人疗养院第二医院、山西省中医研究所任医务主任、副院长、所长。历任主要社会兼职有:山西省医药科学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太原中医研究会会长,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副理事长。山西省{dy}、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山西省政协第二、三届常委、委员等。1972年因病逝世,享年80岁。
李氏治学,以《内经》《伤寒》《金匮》《神农本草经》四大经典为基础,治病尤遵仲景,精于《伤寒》《金匮》,喜用经方、小剂。每能救危难、起沉疴而得心应手。如曾治一李氏患者,因患二尖瓣狭窄,于西医医院实施二尖瓣分离术后,不久发生严重心力衰竭,虽经抢救脱险,但心衰仍不时发生。半年后转入山西省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先请某医以生地15克、麦冬15克、天花粉15克、五味子15克、人参15克、当归9克、茯苓15克治之,服后约20多分钟,心悸气短加剧,咳喘不足一息,腹满浮肿更甚,乃急请李氏会诊,李云:“可予真武汤加减治之。”遂xx:附子0.3克,白芍0.6克,茯苓0.3克,人参O.3克,白术0.3克,杏仁0.3克。服药25分钟后,心悸气短咳喘即减轻,1小时后排尿1次,腹胀浮肿亦减,平卧睡眠数小时,至次日晨,亦可以自行翻身。遂照原方继服,3日后,竟能下床走路20余步,且云:“一年来未能步也。”全方药量总共不过3克,如此小量,竞能起沉疴于顷刻,救危难于既倒,医患均不明,遂求教其理。李曰:“此患阴阳大衰,又兼水肿,乃阳虚至极也,虚不受补,补其阳,则阴液易伤而烦躁倍加,补其阴则阳气难支,浮肿短气更甚。故治之宜小剂耳,取《内经》‘少火生气,壮火食气’之意也。”
李氏于疑难之症,尤重视辨其夹杂证情,尝言:“慢性病、危重病夹杂证多,急性病、轻微病夹杂证少……夹杂证中有表里夹杂、寒热夹杂、阴阳夹杂,有脏病兼腑、腑病兼脏,或数脏之病同见,数腑之疾共存,或数经之病同见,数络之疾共存……”曾有一长期慢性痢疾患者,虽经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医院专家名医之手,皆未奏效,乃求治于李氏。李诊后曰:“此乃寒积不化,虽寒中夹热,但总属寒多热少,故治宜温中导滞。”xx:附子3克,党参4.5克,干姜4.5克,白术7.5克,木香4.5克,大黄3克,焦楂6克,山药9克。又嘱曰:“首日服1剂,停药6日,第7日再来诊。”3日后患者即来,言药无效,李曰:“待7日后。”第7日来诊,云:“大便已由一日十五六次,减为一日六七次。”李曰:“原法原方再服l剂。”再来诊云:“大便减为一日四五次。”李曰:“仍遵前方前法。”1月后而愈。求教其理,李曰:“我擅长xx夹杂证。xx之关键在于辨别夹杂的比例多少,夹杂多者,用药少了不可,.夹杂少者,用药多了也不可。另外还要注意脏腑之气的七日来复,此例取效者,即是也。”
李氏治病,用药非常精练,循规蹈矩,严于法度,从不用一味多余之药。常言:“用药如用兵,兵不在多而在精,开方用药,务求药证相投。”曾治一老妇,患腹泻久治不愈,其xx仅为白术6克,鸡内金6克。病人虑其用药过简,未必能效,姑照方服用,不料竟获奇效。又曾为一位高于治病,xx药只六味,药价仅值两角钱,患者秘书担心无效,要求重开贵重药,李曰:“大黄虽贱,用之得法,常能救人;人参虽贵,用之不当,常能害人。”而后患者遵方服药,一剂显效,二剂痊愈。秘书赞道:“药到病除,真不愧为名医!”
李氏不仅精于中医内科、妇科,而且对儿科、外科及老年病学方面亦研究颇深。其学术思想,主张熟读中医经典,兼及后世各家流派,加以融会而贯通之,并通过自己的临床实践以验证之。李氏对于经方,尤其研究精深,他喜用经方并善用经方,却又不泥于经方。在诊断上,他强调应按四诊八纲进行综合分析,尤其还重视腹诊,以及观察色脉喜恶,务求辨证xx;在xx上,重视脾胃,认为难病多瘀,久病多瘀,善用xx祛瘀之法,用药配伍注重标本兼顾,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但攻而不猛,补而不滞,更强调用药力求精练。
李氏为人,平易近人,谦虚谨慎,严于律己,好学不倦,对病人一视同仁,热情接待,尤对劳动人民深为同情。1965年他一度居家养病,单位在其家门口挂出“李老有病,暂不接诊”的通知,一远道而来的农民患者,求医心切,上前敲门,当秘书出来劝阻时,李氏却振作精神下床,请患者进屋,立刻为其诊疗,令患者深为感动。事后他还对秘书说:“今后凡是病人找我,只要我有点精神,尽量不要拒绝他们,特别是农民,远道治病多不容易呀……”
李氏生前爱好书法艺术,闲暇以笔墨为乐事。曾书写诗句“献身要读润芝(xxx字)书,报国应行翔宇(xxx字)路”、“但愿人皆寿,何妨我独劳”等为条幅,悬挂于壁,以勉励自己。
为了启迪后学,李氏集平生治学《伤寒论》之心得及临证经验,于1959年编著成《伤寒一百一十三方使用法》一书,并计划撰写一部以中医各科疾病及症名为纲,病、证、方、药为目的临床医师必备的工具书.笔记资料积累甚多,然终因诊务、政务繁忙,未及完稿而逝去,深可痛惜。

感冒 治感冒重在认证 用成方妙在加减 李老认为,经常感冒的情况很多,有的一遇风吹即感冒,有的一吃辣椒即感冒,有的一到月经期间即感冒,综其大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营卫不调证:经常有胃脘不适的症状,出汗以后即感冒,鼻塞喷嚏,全身拘急不适,恶风,舌苔自,脉弦缓。治宜调和营卫,桂枝汤加减:
桂枝9克生白芍9克生姜3片大枣7个炙甘草4.5克
若经常大便干燥者,再加生白芍9克.大黄2克。
2.肠胃俱虚证:经常有胃脘冷痛或素有胃脘冷痛史,食欲较差,或遇冷或吃冷性饮食则胃脘冷痛或不适,冬天感冒尤多,遇冷、遇风尤易发病,发病后全身酸痛,微恶风寒,有或无明显鼻塞,指趾厥冷,脉沉细弦或沉细迟缓。治宜xx温阳解表,再造散加减:
黄芪10克党参10克 肉桂4.5克 附子4.5克细辛3克当归4.5克陈皮6克
3.气阴两虚证:面色和皮肤均比较白嫩,疲乏无力或无明显疲乏无力,不能劳累,有时头晕xx,易哭,夏天感冒尤多,舌苔白,脉虚大滑或虚而缓。治宜补气养阴,补阴xx煎加减:
升麻6克柴胡6克 黄芪9~12克 党参4.5~9克白术6克 陈皮6克五味子6克生地9克山药9克
4.卫气不固证:经常容易出汗,汗出后怕风,遇风即全身酸痛,鼻塞流涕,疲乏无力,舌苔白,脉濡缓。治宜补气固卫,方用玉屏风散加味:
黄芪15克白术9克防风9克荆芥9克
或薯蓣丸1日2次,1次1丸。
5.三焦郁热,肺气不固证:经常有口苦口干,头晕xx,大便干燥,小便黄,心烦,恶热,遇风则感冒,或xx鼻塞,全身酸痛,或感冒后高热头晕,恶心呕吐,舌苔黄厚腻或黄,脉沉弦滑。治宜疏解三焦郁热,凉膈散加减:
黄芩6克栀子6克连翘6克枳壳6克薄荷4克大黄1.5克杏仁6克甘草3克
若心烦易怒者,宜大柴胡汤。
若小儿经常感冒,五心烦热,大便于,感冒后即发高热者,升降散加减:
僵蚕6~9克 蝉蜕6~9克 片姜黄6~9克 大黄1~3克苏叶3~6克
鼻流清涕者加防风3克。
6.肝郁血虚,肺气不固证:经常头晕xx,心烦易怒,胸胁窜痛或胁下痞满,口苦口干,五心烦热,每至月经期间即感冒,感冒后症见xx,全身酸痛,微有恶寒,脉弦细。治宜解郁疏肝,养血清热,逍遥散加减:
柴胡9克当归9克 白芍9克 白术9克 茯苓4.5克薄荷6克生姜3片炙甘草6克
小伤寒证治三法
小伤寒一病,首见于清代何廉臣之《通俗伤寒论》“伤寒本证篇”。小伤寒实乃冒寒、四时感冒、冒风、感寒、伤风、鼻感冒、鼻伤风、鼻粘膜炎等诸多疾病的俗称。山西民间也有叫作“风发”的。
李老认为其主证是喷嚏频作,时流清涕;副证为发热,恶风寒,鼻塞声重,咳嗽,舌如平人,苔白薄而润。其病因为偶感风寒,诊断的重点在于鼻部,发热恶风寒的症状很轻,有的就不发热,但也有发热恶风寒较甚的,这是轻重的关系,不必有所顾虑。与本病的鉴别只须注意麻疹,因为麻疹初起也有打喷嚏和咳嗽等症,但麻疹多发于儿童,且发热较重。
虽然《通俗伤寒论》认为本病因感冒风寒所致,但验之于临床,本病属于风热者较多,在xx上要分别表寒、表热(即风寒、风热)。风寒者,恶寒比较重,且不喜欢冷性饮食;风热者,恶寒较轻,必有喜欢冷性饮食的现象。虽在寒热疑似之间,辛温药也不宜过用,李老认为用一次就可以了。
李翰卿先生用治本病的方剂有三:
1.葱白香豉汤:此辛温疏散之剂,鼻塞声重、微恶风寒者最宜。
鲜葱白5枚(切碎) 淡豆豉9克鲜姜3克
用水碗半煎成1碗,去渣温服,覆被微汗出即愈。
忌酸冷油腻,避风,以防病去不净,或停食,或复感。
2.止嗽散:此辛温剂。兼咳嗽者最宜。
荆芥 白前 陈皮 桔梗 百部 甘草 紫菀
研末,每晚临睡时用姜葱汤送服6~9克,三两次即愈。(末药很难服,李老在临床常改用小剂煎服,其效也同。临证时斟酌用之可也。)
3.雷氏微辛轻解法:此辛凉剂,兼轻度咳嗽xx者有效。(编者按:“雷氏微辛轻解法”出于清代雷丰之《时病论》,以法名方。)
苏梗4.5克薄荷梗3克牛蒡子4.5克桔梗4.5克瓜蒌壳6克橘红4.5克
水煎时间不可过久。在太原地区剂量可加大些。
《太平圣惠方》卷八“伤寒叙论”曾谆谆告诫:“凡人有小病,觉不如常,则须早疗,若隐忍不疗,冀望自瘥,须臾之间,以成痼疾。小儿女子,益以滋甚。若天行不和,当自戒勒,小有不安,便须救疗,寻其邪由,乃在腠理,阳散以时,鲜有不愈者。若患数日乃说,邪气入脏,则难可制,虽和缓之功,亦无能为也。”此论用于本病甚为恰当。李翰卿先生亦叮嘱医者云:对于本病不可因为它是小病就不及早xx,或不避风寒,不注意饮食。须知小病是大病的根子,古人说过“伤风不解便成劳”,这说明肺病也会因这种小病造成。
辨恶寒 一、恶寒 辨恶寒应首先明确以下症状: 恶寒:是怕寒冷的感觉,乃恶风之重症,这种怕冷现象虽重衣厚被、向火取暖都不能解除。
恶风:系怕风的感觉,为恶寒的轻症,见风则恶,不见风则不恶,如衣被盖得很严密,即没有这种感觉,稍一露体便觉冷风淅淅。
欲得近衣:是指喜欢多穿些衣服,这是恶风恶寒的具体表现之一。
不欲去衣被:是指不想把衣被去掉,也是恶风寒的具体表现之一。
喜热、喜温暖、欲向火:这都是恶风寒的具体表现。
以上这些症状归纳起来,都是怕冷的现象,在伤寒论中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一)太阳病的表寒证:大部分是在发病的开始,恶寒和发热同时并见(初起时或有先恶寒,尚未发热者),其脉必浮,口必不渴。治宜麻桂等药发汗解肌。
(二)少阴病的阳虚证:除寒邪直中少阴,或太阳少阴兼见的两感证外,绝没有开始即发现的,也绝没有恶寒与发热同时并见的,其脉必沉细。治宜附子回阳。
除此之外,恶寒还可见于新感温病,初起恶寒轻,发热重,或兼口渴等症;新感引动伏邪者,其恶寒,并兼有舌赤口渴等里热证表现。 二、发热恶寒 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伤寒 1.太阳病:是恶寒重、发热轻的证候,‘有的初起单恶寒,不发热,有的重衣厚被不能少解,必兼xx、项强、脉浮等,口必不渴。xx主药冬季多用麻桂,春秋多用荆防,夏季多用香薷。
2.太阳兼少阳病:发热微恶寒,兼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方如柴胡桂枝汤。
3.太阳兼阳明病:发热恶寒,兼腹满大便不通。方如桂枝加大黄汤、厚朴七物汤。
4.太阳兼少阴病:发热轻,恶寒重,脉必微细。方如麻黄附子细辛汤。
(二)温病
1.温病邪在上焦肺卫:感受温邪,故恶寒轻,发热重,且有口渴、咽于等症。
2.冬温犯肺:这是冬季感受温邪,故恶寒轻,发热重,且有口渴、咽干的症候,因为所伤是肺经,所以必兼鼻塞、流涕、咳嗽等症。
3.湿温,邪在肺卫,清阳被阻:此证只宜用藿香、紫苏、桔梗、杏仁、苡仁等药宣肺达邪,芳香化湿,不宜重用发汗。 三、但发热不恶寒。或反恶热 可见于:
(一)伤寒阳明病。
(二)温病:邪在气分者,舌必自黄,用自虎汤;在营血分者,高热持续不退,舌必绛,用清营汤。
(三)肾热:按之至骨,其热烙手,骨困不任。治宜六味地黄丸。
(四)火不归经:大热口渴,脉洪大无伦,按之微弱。治宜十全大补汤吞八昧丸。
(五)阳郁于脾:治宜升阳散火汤。
(六)血虚:治宜当归xx汤。
四、寒热往来
是指寒已而热,热已而寒,也就是发热之时不恶寒,恶寒之时不发热。可见于:
(一)伤寒少阳病:这是没有定时的寒热证,但必兼口苦、咽干、目眩、舌白、脉浮弦等方为确当,如大小柴胡汤证。 (二)疟疾:这是有定时的寒热证,有连日发、间日发或三日发的不同,一日只发一次,时间或上午或下午,虽略有早迟之差,但大部分总是一定的。 (三)邪伏膜原 1.春温:伏邪外出的主证,寒热如疟,没有定时,但它不同于伤寒少阳病者主要是兼有舌赤、苔垢等湿热相合的症状,如蒿芩清胆汤证是也。
2.伏暑:初起可能与寒热不规则的疟疾相混,但必兼脘闷口渴,午后热甚,入暮尤剧,天明得汗则热证减轻。若暑偏重者以清暑透热为主,若湿偏重者以清暑化湿为主。
咳 嗽
为咳嗽正名
咳嗽是肺脏病变中的一种常见症候,是喉中发出啃啃声音的一种疾病。古人云:有声无痰叫作咳,有痰无声叫作嗽,有痰又有声叫作咳嗽。李老认为,从临床实际观察看,不论写成文字,或是口头问答,往往把咳嗽二字作为通用的名称,而有痰无声的症候,从来没有见过用咳嗽二字表达的。因此,他主张应该从啃啃声音的有无来决定是否属于咳嗽。凡是有这种声音者,无论痰的有无,均可叫作“咳嗽”;没有这种声音,虽喉中痰声辘辘,也不得叫作“咳嗽”。至于其他各种咳嗽的名称,应该根据诊疗价值,把它肯定下来,若是质同名异,即既无诊疗价值,又觉得徒乱人意的重复性名称,该合并的合并,该取消的取消,使每一种名称都有明确固定的标准。如“干咳”、“燥咳”、“气咳”、“秋燥咳嗽”等,均与燥邪侵肺有关,临床表现均以无痰、无血的干咳为其共同特征,故可将上述诸咳合并为“干咳”一种。又如“实咳”、“虚咳”、“寒咳”、“热咳”等名称,过分笼统,应以具体的内伤、外感咳嗽证名取而代之等等。这样不但对于医者在认识和交流方面易于统一起来,而且对于患者也能减少他们不必要的顾虑。事实告诉我们,医者的说法分歧,每致患者不能充分信任,因而延误了xx,影响了工作。古人说过:“名不正,言不顺,事不成矣。”对于中医学的继承及整理提高,应该首先着眼于名称,即名词术语的规范统一。正是基于这种考虑。
诸咳不同 须当细辨 一、咳嗽的主症及全身症状辨 (一)主症:喉中啃啃有声。
. (二)全身症状 1.咳而倚息不得卧:是指咳嗽气上逆,睡觉时或俯或仰,倚靠得很高,不能正常平卧者。多为外感风寒,或阳虚,水逆,痰饮冲肺所致。
2.咳而声重:是指咳嗽声音大而有力。多为邪盛而正未虚之外感、实证咳嗽。
3.咳而无痰:又叫干咳,多由肺燥阴虚所致。
4.痰不易咳出:是指咳痰粘稠,不易咯出者。多由燥痰或体虚久嗽咳痰无力所致。
5.咳痰稀而多:为湿痰水饮之证,源在脾而不在肺,由脾虚水湿失运所致。
6.咳血:指咳嗽而痰中有血,或纯粹咳血。多由外感或内伤化热、化火,灼伤肺络所致,或见于肺痈、肺痨等病。
7.痰中血丝:又名咯血,多为阴虚火旺,或肺有燥邪,热扰肺络所致。
8.偏睡:指侧卧一边,能左不能右,或能右不能左,或能俯不能仰。是虚劳骨蒸内热的证候,或见于瘀血咳嗽。
9.黄昏咳嗽:为阴虚咳嗽的主症。
10.五更咳嗽:多为食积咳嗽的主症,以小儿食积咳嗽为多见。
11.冬季咳甚,春夏即愈:多为阳虚咳嗽之主症。
12.久嗽:指咳嗽日久不愈。多属内伤虚劳之咳嗽。
13.薪咳:指现得的咳嗽。多属外感。
14.气出或吐痰腥臭:是饮酒伤肺,肺热证之一。
15.咽喉不利:咽喉干燥梗痛,为肺热证之一。
16.口苦干燥:为肺热证之一。
17.面目浮肿:可因风寒侵肺或水饮冲肺所致。若兼见喘嗽肩息,脉浮而大者,多系死证。
18.微受风寒即发喘嗽:多因素体气阴两虚或气血两虚,复感风寒所致。
19.失音:多由久嗽或平素有火,复感风寒,火为寒束,寒中包火所致。
20.频吐痰涎:痰的成因极多,内伤外感,均可导致痰的产生,但以脾虚或湿困为根本原因。
21.身体赢瘦:多由虚劳久嗽所致。
22.咳声清亮:所谓金音清亮。多为偏于火而不兼湿之证。
23.咳而少气:即咳嗽气短,少气懒言。为肺气虚之证。
24.咳声重浊:重浊为土音,若兼痰多不渴,乃湿邪困脾,水饮过甚之证。
25.连声咳嗽:即咳声连连不断,持续时间较长。多见于小儿百日咳,或慢支久咳。
26.胸痛:咳而胸中隐隐作痛。多见于肺痈。
27.鼻燥:多为燥热咳嗽,必兼咽喉干燥等症。
二、识咳六法
对咳嗽病的诊断,首先必须辨清届外感还是内伤。外感咳嗽大部分是新病即新咳,但也有久病复感新邪者;内伤咳嗽大部分是久病,但亦有新病因内伤而引发者。外感方面,必须辨清风、寒、暑、湿、燥、火(热),特别是风寒、风热、暑热、秋燥、寒湿、湿热等证;内伤方面,必须首先辨清肺脏的虚、实、寒、热,其次必须深究发病的脏腑,搞清楚究竟这种咳嗽是由于肺脏本身引起的,还是由于其他脏腑的疾病涉及到肺脏的。治病必求其本,如果先由肺脏本身引起的,以治肺为主,如果先由其他脏腑所起,则必须以治其他脏腑为主,否则主次不分,本末倒置,难以取效。
在辨识各种具体咳嗽病证时,须从以下6个方面加以鉴别:
1.从发病时间、季节上判断:如黄昏时咳嗽,多为阴虚;五更时咳嗽,多为饮食积滞;伤暑咳嗽,多发生在夏暑时节;秋燥咳嗽,必然发生在秋季等。
2.从咳嗽的声音上判断:如咳嗽声重,咳而有力,多为新病、实证;咳声重浊,即声音虽有力,但混浊而不清亮者,多为脾湿水饮侵肺证;咳声嘶哑,甚或失音者,多为虚证、久病;咳而呀呷有声,即喘息张口,喉中发出的声音,多为痰喘。
3.从痰之有无、多少、稠稀、颜色、易不易咳出判断:如咳而无痰者,为干咳,多为燥热伤津或阴虚所致;痰少稠粘,甚或痰黄,不易咯出者,多为燥热咳嗽;痰涎清稀色白,易于咯出者,多为寒湿或阳虚。
4.从发病的原因和其他疾病的先后顺序上判断:如妊娠期咳嗽,多为子嗽;咳嗽日久不愈,胸部饥时作痛,唇上有白点如粟者,为虫咳等。
5.从年龄的老幼上判断:如百日咳为小儿常见的一种咳嗽;慢支、肺心病之咳嗽,则多为中老年人特别是北方老年人所患的一种疾病等。
6.从兼症的情况判断:如咳嗽兼见恶寒、无汗、鼻塞或流清涕,脉浮紧或浮缓者,为风寒外感;咳嗽兼发热或恶寒xx,痰黄粘稠而咳痰不爽,口渴咽痛,或有汗或无汗,脉浮而数者,为风热咳嗽;咳而痰多且稀,舌白滑润,不渴,脉弦滑,不喜冷性饮食者,为湿痰或痰饮咳嗽;咳而兼有表寒的恶寒发热、、xx、脉浮等,同时又兼见里热的口干、口苦、口渴喜冷性饮食等症者,为寒中包火咳嗽;燥咳胸痛,咳吐臭脓,或大量吐血,血中似有脓而腥臭,脉数实者,为肺痈咳嗽;咳血证已愈或未愈期间,兼见倚息不得卧,或侧卧一边者,多为瘀血咳嗽;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为胃咳;咳呕胆汁,为胆咳;咳而遗溺,为膀胱咳;咳而腹满,不欲饮食,为三焦咳;咳而遗矢,为大肠咳;咳而矢气,为小肠咳;咳而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胁下满者,为肝咳;咳而右胁下隐痛,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为脾咳;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为肺咳;咳而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中喉痹,为心咳。
湿痰咳嗽xx七法
湿痰咳嗽是咳嗽病的一种常见证候。多因饮食生冷过度,伤及脾阳,或素体脾肾阳虚,复感寒湿之邪,使脾失健运,聚湿生痰,上渍于肺,肺失宣降,发为痰湿咳嗽。证候表现以咳嗽、痰多而稀且易丁排出、胸闷、苔腻、脉滑、饮食减少、不喜冷性饮食等为特点。
xx湿痰咳嗽有以下七种方法:
1.利水:古人谓“积水成饮,饮凝成痰”,痰之本为水也,故利水之治,可消生痰之源。代表方剂如十枣汤、控涎丹等。十枣汤重在水饮停蓄于胸腹,控涎丹则重在水饮停滞于胸膈。
2.燥湿:水湿内停,可凝聚生痰,故燥湿为治痰之上源的根本方法之一。代表方剂如加味二陈汤(二陈汤加杏仁、干姜、细辛、五味子)、六安煎(二陈汤加杏仁、白芥子)等。
3.温阳:水饮为阴邪,得温方可消散,故温阳即温化痰饮,为治湿痰咳嗽之常法。代表方剂如苓桂术甘汤、附子理中汤等。
4.健脾:因脾属土,土能渗湿,又能制水,水湿的布运,全赖脾气的健运,方不致生湿、生痰。故健脾为治湿痰的根本方法。代表方剂如六君子汤、二陈汤等。
5.xx:指理肺气。因肺主一身之气,又肺为水之上源,肺气以清肃下降为顺,气行则水行,湿痰随气而行散,不致阻肺致咳,故xx为运化痰湿的重要方法。代表方剂如参苏饮、通理汤等。
6.散寒:湿痰咳嗽每多内伤、外感合并,如素体有湿痰或水饮,又兼外感寒邪,内外夹攻,使湿痰更甚,此时,解表散寒尤当重要。代表方剂如小青龙汤、杏苏饮等。
7.xx:因肾藏一身之元阳,肾脏主水,又脾阳之运化有赖于肾阳的温煦,肾气行则脾气运,水自行也,故xx为治水湿之根本。代表方剂如真武汤、金匮肾气丸等。
附案:
案一翟某,女,45岁。门诊号:58705。
1962年11月13日初诊:咳嗽、胸闷、气短、xx、口不渴、大便溏1周,舌苔白腻,脉弦滑。此为中阳不振,水湿停聚。治宜温阳(温化痰饮)法。方用加味苓桂术甘汤:
茯苓9克桂枝6克 生白术6克 陈皮7.5克川贝4.5克 什草3克
水煎服。1剂见效,3剂痊愈。
按:苓桂术甘汤为《伤寒杂病论》原方,广泛运用于外感变证及内伤杂证。本方治证,不论伤寒吐下之后,抑或是内伤杂证,究其成冈,皆为中阳不振,水湿停聚所致。治法属于温阳化饮的温法,即《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法。方中以甘淡之茯苓为君,取其健脾利水、渗湿化饮之功。但湿饮为阴邪,得温方可消散,故臣以辛温之桂枝,以温阳降冲,与茯苓相伍,既可温阳以助化饮,又可通阳化气,内通阳气,外解肌表,实为本方温阳化饮法之核心。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以助运化。佐使以甘草,一者调和诸药,xx和中,一者以复脾胃升降之权。加陈皮xx燥湿,和中化痰,以助苓、术之功,川贝母止咳化痰,为治肺止咳之要药。全方药味精干,配伍严谨,温而不热,利而不峻,诚为以温法治湿痰咳嗽之良方。
案二:苗某,男,42岁。门诊号:62842。
1963年3月30日初诊:咳嗽、气短3个月,痰多白粘,胸闷,胃脘胀满,舌苔白腻,脉濡滑。此为痰湿中阻。治宜燥湿(化痰)法。方用加味二陈汤:
半夏7.5克陈皮7.5克茯苓9克桂枝7.5克 白术7.5克炙甘草3克
水煎服。2剂而咳嗽止,4剂而气短、胀满除,6剂痊愈。
按:本例患者系痰湿从脾胃滋生,上渍于肺,故咳嗽而痰多,且为白粘痰。李老常用《局方》二陈汤xx痰湿中阻所致之咳嗽及一切病证。痰湿中生,源于脾虚湿盛,故加内术以健脾燥湿;妙用桂枝,一可内通阳气以助化湿,二可外达肌表,解肌以宣肺,使痰湿除而咳自止。
小儿五更作咳 治宜通里攻下
五更时作咳,为食积咳嗽的一种常见证候,多发生于小儿。其病多由饮食不节或脾虚,食积不化,胃失和降,火气上逆冲肺所致。证候特点以咳有定时,多在五更时作咳,胃部、脐部拒按为特征。
治宦消食去积为主,兼清理肺气。代表方剂为:
1.加味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加陈皮、柴胡、杏仁。主治小儿停食,后半夜(多在五更)出现咳嗽气短,汗出,脐腹拒按者。
2.加味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加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炒栀子、寸冬。主治食积咳嗽兼肝气郁滞,寒热,口苦,呕吐者。
3.保和丸加减:主治积食停滞,胸脘痞满而咳不止者。
4.平胃散加减:主治积食不去,脘腹胀满,湿阻中州而咳者。
附案:
靳某,男,8岁。门诊号:27693。
1960年4月5日初诊:近1周来,每于后半夜咳嗽频作,咳有定时,多在五更时分,同时兼有气短,汗出,脐腹硬满拒按,大便干结,舌苔黄燥,脉弦滑而微数。诊为食滞肠胃,化火上冲于肺的大承气汤证。治宜通里攻下,釜底抽薪,兼以清理肺气。xx:
枳实3克厚朴3克 大黄2.5克元明粉1.5克(冲服) 陈皮4.5克柴胡2.5克杏仁3克
1剂,水煎服。嘱咐患者,服{dy}煎后,会出现肚子拧痛,大便稀,日行1~2次,此为正常反应,应以流食调养。第二煎后,腑气大通,自觉上下通气,身轻气爽,次日五更及以后咳嗽再未发作。
按:此例患者,系因饮食不节,食滞不化,脾胃失运,故脘腹胀满,脐腹拒按,食积既久,化热上冲于肺,肺失清降,以致咳嗽气短,大便干结,舌苔黄燥,脉滑而数,结合腹满、拒按等症,大承气汤证的“痞”、“满”、“燥”、“实”、“坚”特征兼而备之。故急用大承气汤通腑攻下,釜底抽薪,以治食积咳嗽之本,加陈皮xx化痰,杏仁止咳平喘,柴胡清降肺热,共成通腑泄热、清肺化痰止咳之神效。
咳喜侧卧一边 当从瘀血论治
临床常遇咳嗽而喜卧一侧,翻身则咳益甚,或咳逆倚息不得卧,坐则咳轻,卧则咳重的病证。李老认为这都是瘀血咳嗽的典型证候,究其原因,多系发生在咳血已愈或未愈之时,由于咳血期间瘀血(离经之血)阻碍气管,影响了正常的呼吸所致。
治法宜以去瘀血为主,分别病势之轻重,适当地配合除痰、逐水、降逆气之药,再根据瘀血存在身体部位左右之不同,分别佐以不同的xx治之。
常用方剂:
1.血府逐瘀汤加减:症见瘀血咳逆,倚息不得卧者,加葶苈子、苏子;瘀咳侧卧一边,翻身则咳益甚者,加杏仁、五味子;侧卧左边者,以左边有瘀血,故能左卧不能右卧也,宜加青皮、鳖甲、莪术以去左边之瘀血;侧卧右边者,以右边有瘀血,故能右卧不能左卧也,宜加郁金、桑皮、姜黄以去右边之瘀血。
2.代抵当丸加茯苓半夏:治瘀咳之重证者。其倚息不得卧或侧卧一边者,可参照上方加减法治之。
阴虚咳嗽治验
阴虚咳嗽多因久咳不愈,肺津耗伤,或肾阴素虚,复感风寒,伤风虽愈,咳久不止者。其症可见呛咳,无痰或咯痰不利,身体赢瘦,形容憔悴,口干,喉干,虚烦不眠,便燥溺赤,甚则骨蒸盗汗,颧红,消渴,强中,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凡大热之证,服清凉之药而不效者,即是阴虚。古人所谓“寒之不寒是无水也”。看证还需结合具体症状,特别是燥咳无痰或咯痰不利,以及喉干便燥,舌红,脉细数等,不难辨识。xx上除滋阴润肺或清肺外,尤当注意外邪的已净或未净,他脏的阴虚,及气、血、精等的亏虚情况。外邪未净者,滋阴剂中当酌加散邪之品;外邪已净者,应分别肺肾阴虚之主次,以滋补其阴;有热者,兼清其热;气虚者,兼补其气;血虚者,兼益其血;脾虚者,兼补其脾;精虚者,兼益其精。如张景岳所言:“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阴得阳助而泉源不竭。”阴阳是互根的,不能只强调一而。必须将其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
常用方剂:
1.清金丸:主治肺阴虚咳嗽,或多痰,或无痰干咳,或痰红,或纯红等。
2.加减清金膏:主治阴虚内热,咳嗽痰血,兼脾胃虚弱,食少泄多等。
3.噙化丸:治阴虚火嗽及伤风外邪已解,久不愈者。
4.琼玉膏:主治阴虚兼气虚,虚劳干咳者。
5.麦味地黄丸:治肺肾阴虚咳嗽,黄昏时咳嗽发作者。
6.河车大造丸:主治阴虚,虚劳精血大亏,虚火旺盛,咳嗽发热者。
7.增液汤:主治肺阴虚津亏之干咳者。
8.加减复脉汤:主治温病后期,邪热久留不去,阴液亏虚,干咳无痰者。
附案:
案一周某,男,62岁。门诊号:38297。
1961年3月20日初诊:音哑、咽干、咳嗽、食欲不振1年余。近来自觉喉中有异物,舌质红,无苔,脉细数。西医诊断为喉头癌。此为阴虚咳嗽。治宜育阴生津,止咳散结。方用增液汤加味:
桑皮7.5克杏仁9克川贝母6克 元参7.5克桔梗4.5克射干6克胖大海3枚麦冬6克生地9克白芍9克鸡内金6克
2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后,饮食增加,咽干、咳嗽均明显减轻。上方去杏仁,2剂,水煎服。
患者经上方随证加减xx月余,诸症大减,咽喉症状消失,后于某医院复查,喉部组织正常。仍按上方加减,以巩固疗效。随访2年未发病,以后中断联系。
按:本例患者之病属典型的阴虚久咳证,长期阴虚,阴亏液耗,瘀热内燥,郁结咽喉,故咽干,音哑,喉中如有异物,干咳不止。故治宜育阴生滓,化痰散结。
案二 陈某,男,34岁。门诊号:57142。
1962年1 1月14日初诊:近日来咳嗽不止,干咳无痰,咽干,咽痛,口干燥,苔薄白,脉数。此为阴虚肺燥。治宜滋阴润肺生津。方用加减复脉汤:
生白芍7.5克黑芝麻7.5克熟地9克阿胶4.5克(烊化) 生龙骨9克 生牡蛎9克 茯神7.5克 麦冬6克桔梗4.5克炙甘草6克
2剂,水煎服。
2剂而咳止,又续服3剂而愈。
按:本案属于阴虚燥咳。取《温病条辨》加减复脉汤之地黄、阿胶、白芍、麦冬以滋阴养血xx,去火麻仁,加龙骨、牡蛎、茯神以育阴潜阳,敛汗xx,桔梗以利咽,黑芝麻补肝肾而润五脏以助滋阴xx之力。诸药合用自能滋阴而潜阳,xx而止咳。 湿痰致咳尤多见 二陈底方巧化裁 二陈汤源出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由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四味组成。原书中记载主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而脾胃不和等。对此方证,吴崑《医方考·痰门》有一段精辟论述:“湿痰者,痰之源生于湿也。水饮入胃,无非湿化,脾弱不能制,停于膈间,中下二焦之气熏蒸稠粘,稀则日饮,稠则日痰,痰生于湿,故日痰湿也。是方也,半夏辛热能燥湿,茯苓甘淡能渗湿,湿去是痰无由以生,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陈皮辛温能利气,甘草甘平能益脾,益脾则土足以利湿,利气则痰无能留滞,益脾治其本,利气治其标也。”湿痰之证,多由脾失健运,湿邪凝聚,气机阻滞,郁积而成,故曰脾为生痰之源。二陈汤为治湿痰之祖方,倍受历代医家之推崇,如《医方集解》言:“治痰通用二陈。”李老对此方亦情有独钟,常将二陈汤作为xx湿痰、寒痰、痰饮、痰涎诸证之底方。凡疑难杂症有湿痰见症者,多以此方为主,随证加减化裁以应对复杂证候而每获佳效。李老认为,咳嗽一症,临床上以湿痰所致者十分常见,究其原因,正如前贤所言:“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湿生于脾,藏于肺,痰湿犯肺,故出现咳嗽痰多之症。
临床上,李老常用二陈汤加减化裁主治两类咳嗽:
1.痰饮咳嗽:症见咳嗽有痰,痰稀而多,胸腹胀满,呕吐,恶心,头眩,心悸等。
2.风寒咳嗽:无表证而痰多之证。
加减应用法则:
1.加杏仁、白芥子,名六安煎。治外感风寒咳嗽无表证之轻证。
2.面目浮肿者,加桑皮6~9克,葶苈子1.5~3克。
3.寒甚者,加细辛,或六安煎去白芥子,加五味子、干姜。
4.久嗽不愈,脉不数、不虚,寸脉浮大而滑者,乃风痰不解,多服辛凉所致,加麻黄、杏仁、前胡、苏子、桔梗。
5.子嗽而属于痰饮者,加白术以补脾安胎。
6.肺气不利者,加杏仁、苏子、桑皮。
7.咳逆倚息不得卧者,为水饮冲肺,肺不得下降所致,宜加葶苈子、大枣。
8.火甚者,加瓜蒌霜、黄芩、黄连;火轻者,加寸冬、知母。
9.风寒较重者,加柴胡、荆芥、防风。
10.兼血虚、血瘀者,加当归、白芍、丹皮、杏仁。
11.风痰甚者,加南星、白附子、皂角刺、竹沥。
12.寒痰甚者,加重半夏、姜汁。
13.火痰甚者,加石膏、青黛。
14.湿痰甚者,加苍术、白术。
15. 燥痰甚者,加瓜蒌、杏仁。
16.食痰甚者,加焦三仙。
17.老痰、顽痰者,加枳实、海浮石、芒硝。
18.气痰者,加香附、枳壳。
19.胁痰及皮里膜外之痰者,加白芥子。
20.四肢痰者,加竹沥。
止嗽散化裁治百咳
止嗽散为《医学心悟》方,由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陈皮、甘草七味组成。李老认为,本方为治咳之祖方,具有止嗽化痰、解表宣肺、利气和中之功效,临床多以其加减化裁,广泛运用于五脏六腑咳及外感咳嗽之轻证(表证不显著之咳嗽)者。其中咳嗽兼咳血者,加蒲黄、藕节;兼口苦咽于者,加黄芩、寸冬;兼痰者,加川贝母、茯苓;兼气逆者,加杏仁、枳壳;兼血虚者,加生地、当归;风寒咳嗽初起,加防风、苏叶、生姜以疏散之;暑气伤肺,口渴,心烦,溺赤者,加黄连、黄芩、花粉以清其暑热;湿气生痰,痰涎稠粘者,加半夏、茯苓、桑皮、生姜、大枣以祛其湿;燥气焚金,干咳无痰者,加瓜蒌、知母、贝母、柏子仁以润其燥;肺咳,因风寒而咳血者,加紫苏、赤芍、丹参;心咳,咳而喉中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者,倍桔梗,加牛子;脾咳,咳而右胁隐痛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加剧者,加葛根、秦艽、郁金;肝咳,咳而两胁痛,不能自转侧者,加柴胡、枳壳、赤芍;肾咳,咳而腰背困,甚则咳涎者,加附子;胆咳,咳而呕苦水者,加黄芩、半夏、生姜;小肠咳,咳而矢气者,加白芍;胃咳,咳而呕,呕甚长虫出者,去甘草,加乌梅、川椒、干姜,有热者佐黄连;大肠咳,咳而遗屎者,加白术、赤石脂;膀胱咳,咳而遗尿者,加茯苓、半夏;三焦咳,咳久不止,腹满不食,多涕唾,面目浮肿.气逆者.合异功散:七情气结,郁火上冲者.加香附、贝母、柴胡、黑山栀;肾阴虚,水不制火,身烦热,脉细数者,早用地黄丸,午用本方去荆芥,加知母、贝母以开火郁;客邪留于肺经,变生虚热者,本方去荆芥,佐以团鱼丸;病热深久,变为虚劳,或尸虫入肺,喉痒而咳者,去荆芥,佐以月华丸;内伤饮食,口干痞闷,五更咳甚者,加连翘、山楂、麦芽、莱菔子以消食化滞。
温 病
温热之邪初犯肺卫
虽用辛凉 夹配温散
温热之邪,初入肺卫,治以银翘散时,不可因初起病轻而忽略兼夹。必须详审病情,随症适当加减,方能见效。如初起恶寒,可将芦根易葱白,或将芥穗适当增量,再辅以防风,酌情采用。如无恶寒,芥穗即可不用。咳者,牛蒡子、桔梗适当增量。热甚者,又当辨其性质,如燥热甚加石膏、知母;湿热有火则加黄芩之类。温病初起,治宜清凉辛散,最易忽略兼夹恶寒,须要配以温散的一面。只有细察之,并随症加减,庶几面面周到,用药必然有效,否则虽不致一下坏事,但亦能迁延病机,损耗津液,成为以后变证的因素。这是需要引起高度注意的。
温病重在辨舌
温病化燥伤阴最速,表现在舌的方面最为显著,通过舌诊可以辨别受邪的浅深,疾病的轻重,津液的存亡,所以李老在诊治温病时非常注重辨舌。他认为舌的症状主要表现在舌苔、舌质及舌的感觉等方面,而且辨舌应该结合患者的兼见症状,综合分析辨证,进而提出治法及方剂。
现将李老对舌诊的论述总结于下:
一、舌质
(一)红舌
凡见红舌,均系热证,凡温热病初起,舌质深红者都是伏气温病,因为郁热在里的缘故。
1.舌尖红赤起刺,系心火上炎,治宜清凉泻火。
2.舌红中有裂纹如人字形者,系心火内燔,热毒熏蒸。
3.舌红中有红点者系热毒更盛。
以上二证均可于清凉泻火中加入xx药品。
4.舌质光红柔嫩,望之似觉潮润,扪之干燥无津者名镜面舌,系津液枯竭的现象,温病后期多见此舌。
5.舌淡红无色,干而不荣者,系心脾气血虚弱,胃津已伤,气不化液之证,用药不可过于寒凉,可仿炙甘草汤法治之。
6.舌四边色红,中心干燥,兼黄白苔者,系上焦气分无形之邪热灼伤津液,切忌早用咸寒滋腻血分的药品,以免邪不外解,有误病机。
7.红舌兼黄白苔者,系上焦气分之邪未尽,不可早用滋腻血分之药。
(二)绛舌
绛,系红色之深者,舌色由红而绛,乃热邪深入,由营分入血分的主要表现,以苔之有无,色之深浅、鲜晦,质之燥润、荣枯为辨证的准则。但必须结合其他营分血分的症状方能准确辨证。
1.舌绛而不干燥,兼有黄白苔者
系邪入营分血分,而气分之邪未尽,滓液未伤。治宜宣气透营,使邪仍由气分而解,不可单纯用凉血药,因血药滋腻,易致邪气遏伏,不能外透。
2.舌纯绛无苔,色鲜泽者
乃舌苔尽化,邪已人营血。治宜清营凉血。若邪入心包络则神昏内闭,治宜清心开窍,轻者用菖蒲、郁金开之,重者用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芳香开窍;若兼火痰,必致痰火内闭,更当加西黄、川贝、竹沥、竺黄之类清火豁痰。
3.舌绛,兼有粘腻,似苔非苔现象者
乃营分有热,夹秽浊之气也。治宜清泄营热,兼用芳香逐秽之品。
4.舌绛,望之若干,扪之有津者
乃津液不足,湿热熏蒸,痰浊将要蒙蔽心包。急宜化痰泄浊,清心开窍。
5.舌绛而中心干燥者
系心胃火燔,劫灼津液也。治宜清营救液。
6.舌绛而光亮如镜者
系心营被灼,胃阴亦亡也。治宜急用甘凉濡润之品大剂频服,色转红活者可救,板滞者多不救。(红活、板滞系津液复与否的表现。)
7.舌绛苔少,兼脉虚气弱欲脱者
系温邪深入下焦,劫灼真阴,邪少虚多之证。治宜急用大剂咸寒救阴。兼手蠕动者,宜加潜阳之品以镇摄内风。
8.舌绛不鲜,舌质干枯而萎者
系肾阴将竭之危证。治宜急滋阴液,缓则肾阴涸极,无法挽救。
9.初起舌红绛无苔,经清营透泄xx后,红绛渐退,苔垢渐生者
乃伏气温病,由营分血分转出气分也。
(三)紫舌
紫较绛色更深,舌由绛变紫,系热势更盛之表现,但淡紫、青紫多是寒证。
1.舌紫而干燥
系热结下焦,劫灼肝肾之阴,这是一种坏证,虽兼大xx结、齿黑、唇焦等里热证,不可攻下。治宜滋水养阴,佐以清热。
2.舌焦紫起刺,形如杨梅
为热邪深入血分,甚则引起痉厥之证。治宜清热凉血,兼痉厥者兼用熄风之药。伴有大xx结者,乃大热大毒之证,治宜xxxx,方用更衣丸,加金汁、人中黄之类大清大解。
3.舌紫而干枯,或如猪肝晦暗无津者
都是肾液已竭难治之症。
4.舌淡紫而带青滑,兼恶寒肢冷、脉微者
阳虚有寒也。治宜温运。
5.舌紫而瘀暗,扪之润泽,或兼胸胁腹部刺痛者
乃胸膈素有瘀血,遇热传营血,二证互结之证。治宜清热散瘀,否则易导致如狂之变证。 二、舌苔 (一)舌无苔 多系表证。脉诀云:舌上无苔为在表。但必须兼有表证症状,否则为正常现象。
舌无苔而舌质异常也是病象。
(二)白苔
1.白苔在诊疗方面应注意苔之厚薄和燥润,以及其他_些情况。
(1)薄厚:薄者病在表而势轻,厚者邪多偏里而势重。
(2)xx:润泽者系津液尚足,干燥者系津液已伤。
(3)湿痰、秽浊:粘腻者多夹湿痰,腐垢者多兼秽浊。
(4)可下、不可下:白苔一般不可下,但白砂苔非下不可。
(5)轻重:白苔病情一般轻浅,但白霉苔病情十分险恶。
2.根据白苔的具体表现不同,又可分为以下几类:
(1)舌苔薄白而润,舌质正常者
兼恶寒重,发热轻,口中和,小便清白等,为外感风寒的太阳病。治宜辛温解表的方法。
(2)舌苔薄白而滑者
兼头身疼重,寒热无汗,胸闷者,为湿温初起。治宜“雷氏芳香化浊法”。
(3)舌苔薄白欠润,舌边或舌尖色红者
兼开始微恶风寒,继则但发热不恶寒,口干,小便黄,为新感温病或新邪引动伏邪的春温病。治宜辛凉透解、辛凉解表等方法。
(4)舌苔薄白而干,舌边或舌尖色红者
为表未解而肺滓已伤的证候。治宜凉散之中佐以甘凉生津之品。凉散即辛凉解表之法,甘凉生津之品常用生石膏、花粉、玉竹、麦冬、知母之类。注意此时生津之品不宜过用,恐柔润滞邪。
(5)舌苔白厚而粘腻者
或兼吐浊厚涎沫,为温邪夹湿之证。治宜芳香辛散之品.如藿香正气散之类。
(6)舌苔白厚而干燥者
为胃燥气伤之证。治宜滋润药中加甘草。滋润药用生石膏、麦冬、元参、生地、知母之类,甘草取甘守津还之意。
(7)舌苔白腻而质绛者
有两种现象:一系湿遏热伏之证,治宜先辛开苦降以泄湿透热(系化湿法中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湿渐化热或湿遏热伏之证,如小陷胸汤),次用苦辛甘凉,从里透外,使胃气化而津输布,舌虽干燥(这是湿化以后的现象,与标题上的腻并不矛盾),也易转润而热随汗解。二系营分有热兼夹痰浊,脉滑胸闷,须防浊痰蒙闭,形成神志昏迷之证。
(8)舌苔白如碱状者
系胃中有宿滞,夹秽浊郁伏之证。治宜急行开泄,以防闭结中湿,不能外达。
(9)舌苔自如粉而滑,舌质四边紫绛者
系秽浊壅盛,热邪被其郁闭,不得透达于外,时疫邪入膜原,未归胃腑,多有此苔。治宜急速透解,以防传陷。
(10)舌苔由白变黄燥或变黑色者
白而兼黄者,为人气分之征象;变黄燥者,系邪已入胃腑,宜加大黄;变黑色者,病势更甚,宜承气攻下;一日三变者,其热更剧,更宜急下。
(11)舌苔白干硬如砂皮者
名为白砂舌,由于燥热过甚,津液被灼所致。治宜急行攻下,并佐以甘凉救液之品,最忌表散。(白苔主表,一般不可攻下,但此苔非急于攻下不可,这是应该注意的。)
(12)满舌生白衣如霉,或生白点如细碎饭粒,甚者弥漫满舌及唇腭者,叫白霉舌。多见于湿毒、湿温、伏暑等证,多系胃气败的征象,预后多不良。治宜急用甘淡养胃,待胃气渐复或可挽救,如口气秽恶,汤水难咽,或糜点拭去旋生,病多危险。
(二)黄苔
1.舌苔黄而兼白者
为邪在气分而卫分之邪犹未尽也,或系湿遏热伏。治宜辛凉开泄,宣透气分。不可轻投二黄苦泄之品,以免引邪入里。
2.舌苔黄而燥者
为邪已入阳明之里,热炽津伤,必大渴引饮。治宜辛凉清热,方用白虎汤之类。
3.舌苔黄厚坚敛或燥起刺,或中有裂纹者
症兼腹胀,硬痛拒按,大xx者,系阳明热燥实之证。治宜攻下之法,以泄热救阴。方用承气汤之类,如增液承气汤。

4.舌苔黄而腻,或黄而浊,光滑不燥者
系无形之湿热熏蒸,虽兼脘痛痞胀,慎不可乱投苦泄攻下,宜从开泄为治,轻则用杏、蔻、橘等轻苦微辛之品,以宣通气滞,重则用枳实、黄连、半夏等。 5.黄苔兼黑者 为大热伤津也。 (四)黑苔 舌苔黑有寒热虚实之别,但温病实热证多,虚寒证少。 1.黑苔枯燥裂起刺,舌质干涩苍老者 是大热大毒之证,如腹硬痛拒按,脉沉数有力者,为津伤液燥,阳明腑实,治宜急下存阴,或与增液养阴之剂同用;如热邪尚未结实,腹不拒按者,宜用大剂清热之剂治之。 2.黑苔焦黑干枯者 脉虚数或细数,胸腹不胀满拒按者,系温邪日久不愈,深入下焦,津枯液竭,真阴衰微,水不制火之证。治宜急用大剂咸寒利水之剂,缓则液涸不救。此证{jd1}禁忌攻下!
3.黑苔,其黑色不浓或黑中灰滑而润,舌质也不红赤者
兼脉微肢冷,便溏不渴等症者,乃虚寒证也。治宜温经回阳,佐以补气血之剂。王孟英云:“凡虚寒证,虽见黑苔,其舌必润而紫赤。”
4.温病初起遍舌色黑而润者
兼发热胸闷,渴喜热饮,此外无其他险恶症状者,乃胸膈素有伏痰,不必张皇。治宜凉散中佐以辛温或辛滑开泄之品。伏痰一化,黑苔自退。
5.温病后期,邪入血分,大量出血,舌质淡白无华,舌苔发黑者
乃阴伤气脱之证,其脉必微弱或虚数。治宜独参汤以xx固脱,绝不可拘泥于苔黑而恣意寒凉。
6.苔由黄转黑或黑而燥刺者
系温病大热伤津之证。
(五)灰苔
舌灰苔系由白苔或黄苔转黑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舌苔,在病势程度上较黑苔稍轻,诊断方法与黑苔大体相同。
1.灰苔而润或灰腻、灰黄者
如始病即见为湿温夹食或夹停饮之证,当随兼证决定治法。
2.灰而白腻,舌色红者
兼胸闷烦渴,为伏暑或湿温,湿热交阻,热处湿中之证。治宜苦辛淡渗,xx化湿。
3.灰苔清滑者
兼四肢逆冷,下利者,乃少阴虚寒之证。治宜温阳祛寒,方用理中、四逆等。
湿温病的发热特点及其证治
湿温病多发于长夏初秋,大暑至白露的季节,因为该时天气炎热,雨水较多,人在这样湿热交蒸的气候中,如果中阳素虚,或恣食肥甘生冷,或劳倦饥饱过度,使脾胃受伤,最易发生本病。
发热是湿温病的常见症状之一,与其他疾病相比,湿温病的发热又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掌握这些特征,对辨证用药很有好处。兹详述于下:
1.发热兼恶风寒
始恶寒,后但热不寒:始恶寒者阳为湿郁而恶寒,非若寒伤于表之恶寒,后但热不寒则郁久成热。反恶热矣。
恶寒,身重xx,有汗或无汗:为湿在表分,卫阳被遏之证也。宜羌活、葛根、苍术等药治之,头不痛者去羌活。
2.午后身热或午后热重
此证与疟疾不同的关键是湿温的热没有退清的时候,疟疾的热不限于午后,且有退清的时候。
此证与阴虚不同的关键是阴虚有咳嗽痰血的病史,且是慢性病;湿温病没有那些病史,而且是季节性的急性病。
3.高热突然降至常温以下
兼汗出、肢冷、脉细者每有虚脱之变,这是恶候症状之一。
4.乍寒乍热如疟
这是卫分气分兼见之症。
以上是湿温病发xx展过程中可能见到的发热类型及其特点。对于湿温初起的发热,其xx也不同于一般温病及伤寒之治。
湿温初起,邪在卫分,症见发热、恶寒、xx、身重、体痛等,兼胸满舌腻者,为表阳被湿邪所遏之证,治宜芳香宣化,开痰理湿(即开肺气、化脾湿)。若单纯疏散解表,不兼开泄宽胸之药,则热必不除或更加炽甚。因为这是湿热互相郁结之证,与风寒在表之热xx不同,单纯疏散,不但扰动在内之湿痰,使之益形猖獗,也易损伤津液,致热势更甚。

湿温初起之发热,尤忌辛温发汗,不可用解表药。仲景所言误汗证,大致是指湿温而言。清代医家谓忌麻、桂、姜、辛,因为这些是寒郁表阳(即寒邪伤表)的治法,若误用之,轻则高热不解,重则发生神昏、耳聋、目瞑不言的变证。
治温病邪在气分四不可
温病邪在气分,其治法宜“清”,叶天士云“到气才可清气”,这是主要原则。如热势重者(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以白虎汤为主;热势轻者(热不重,渴不甚,汗不多),用雷氏清暑涤热法。此外,还有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1.不可早用寒滞,如生地、麦冬等,因邪在气分,用药宜取其气,不取其味,早用寒滞则邪遏不能外达。
2.不可过用苦寒,因其药性多下行,服之反使邪气不能向上向外而出,而且苦能化燥,过服苦寒易使温邪化燥伤阴。
-
3.不可分利过度,邪在气分,小便短赤,过于分利,则津液尤耗。
4.不可早用清滋xx,用之反而引邪内陷。



郑重声明:资讯 【李翰卿简介_高效地工作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