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煎制中药- 分享互联网资源- bk5178 - 和讯博客
如何煎制中药 [原创 2010-06-09 20:24:45]   
                    如何煎制中药

  可能有人会说,中药谁不会煎,把药放进锅里加水煮不就可以了。其实不然,历代医家对于中药的煎法都很重视,里面也有许多学问,如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就是说但凡服用汤药,虽然选用药材精细,炮制规范,但煎药的方法不正确,水质不好,煎药时的火候大小不一,煎出的药也不会有好的效果。清代xx医学家徐灵胎?医学源流论?也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可见煎药的重要性。因此,在熬制中药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煎药器具的选用。现在传统煎药一般都是用砂锅,为什么用砂锅而不用别的锅呢?这是因为砂锅导热均匀、化学性质稳定、锅周保温性能好、水份蒸发量少,所以一般使用砂锅煎药。那没有砂锅用别的铁锅、铝锅行吗?不行。早在1500多年前中医药学家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说“温药忌铁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凡煎药忌铜铁器,宜银器瓦罐”。说明古人早就认识到先用煎药器具的重要性。现代研究也证明了,铁、铜、铝等化学性质不稳定,加热后易与中药中所含某些成份发生化学变化,影响汤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故不是理想的煎药器具。银器虽然化学性质稳定,但由于价格昂贵,不容易得到,并无实际意义。这么多种锅都不能用,那可以用什么呢?除了砂锅外,还可以用搪瓷锅或玻璃煎器。再有一点,无论用什么锅,都要有锅盖,这样可以防止药性挥发,降低疗效。

  二、煎药用什么样的水。古代煎药用水多用洁净的井水、泉水、河水。现在这些水都不方便找到,即便找到大多数也会受到或多或少的污染,所以直接用自来水就可以了,如果条件允许用矿泉水也行。

  三、煎药的加水量以多少为最合适?煎药时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汤剂的质量。加水少了,会造成xx煎煮不透,有效成分浸出不xx。加水多了,煎煮出的药液多,病人服药时很不方便。那加多少水为好呢?曾有人总结出一个公式:王力智通过浸泡、不经压榨的方法对53种不同种类的xx进行试验,得出平均吸蓄量为1.62ml/g,及武火、文火的蒸发量分别为19ml/min、9ml/min,进而得出首煎加水量Q(ml)=吸蓄量K(ml/g)×饮片总重W(g)+预期得药量R(ml)+蒸发系数V(ml/min)×煎煮时间T(min),二煎加水量Q(ml)=预期得药量R(ml)+蒸发量V(ml/min)×煎煮时间T(min)。经实地验证,本公式计算误差不大于10%,对砂锅煎药加水量的确有指导意义。这个公式好是好,但算来算去比较麻烦,我们就用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将药放入锅内,{dy}次煎煮的加水量以水超过xx表面3厘米,第二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超过xx为准。这种加水方法,简便易行,又很容易掌握。

  四、一般中药煎熬前的浸泡原则。我们将水和药放入锅中后并不是马上煎煮,而是先浸泡。这是因为来源于植物类的中药多是干燥品,通过加水浸泡可使药材变软,组织细胞膨胀后恢复其xx状态,煎药时易于有效成分浸出。一般以花、叶为主的xx,如桑叶、菊花、金银花等浸泡时间为30分钟。以根、种子、果实类为主的xx,如黄芪、枸杞、党参等浸泡时间为1小时。浸泡后的水注意不倒掉,直接煎煮即可。

  五、中药一般煎几次为佳?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有人为图省事,认为中药煎一次即可。经研究中药{dy}煎煮可煎出有效成份的30%左右,第二次可煎出有效成份的50%左右,两次就有80%左右。中医方剂中有个xx湿热痢疾的方子――白头翁汤,疗效显著,由黄连、黄芩、白头翁、秦皮组成,有人做过试验,煎一次里面的黄连、黄芩的有效成份才煎出10%。所以煎药的次数以两次或三次为宜。

  六、中药煎制时如何把握火候。还有煎药时的火候,分为“文火”或“武火”。所谓文火,就是弱火,温度上升缓慢,水份蒸发较慢。所谓武火,就是强火,温度上升快,水份蒸发的也快。如煎药时火候过强,水份蒸发快,会影响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锅。反之,火候弱,煎煮的药效果就差。一般是在未沸腾前用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状态,可减慢水份的蒸发,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煎煮时一定多搅拌,使xx煎煮均匀,避免糊锅。

  七、一般中药煎制的时间要求。煎药时间也有严格要求,主要根据xx和疾病的性质,以及xx的情况而定。一般对{dy}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20-30分钟,第二煎15-20分钟。xx感冒类xx,{dy}煎15-20分钟,第二煎10-15分钟。滋补类xx,{dy}煎30-40分钟,第二煎20-30分钟。

  xx煎好后药液一般成人取500毫升左右。儿童取200-300毫升。

  八、一些特殊xx的煎煮原则:

  (1)先煎:一般是一些矿物,贝壳,角甲类xx,因其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40分钟,再与其它xx混合后煎煮。常见的有生石膏,生龙骨,珍珠母,生赭石等。另有毒性xx先煎,久煎可达到减毒或去毒的目的。如乌头类xx久煎可使乌头碱分解为乌头原碱,其毒性只有原来的1/2000。如附子久煎不仅能降低毒性还能增加强心作用

  (2)后下:一般是气味芳香含挥发油或不易长时间煎煮的xx,要在xx煎好前10分钟投入锅内。常见的有霍香,钩藤,大黄等。如钩藤所含的钩藤碱,煎煮时间超过20分钟其降压成分易被破坏。大黄,具有泻下清热作用成分的是大黄甙,但其对热不稳定,长时间加热会分解,所以大黄多采用后下。

  (3)包煎:一般是种子和个别的花粉xx,用纱布袋装好放入药内共煎煮。常见的有车前子、蒲黄、旋复花、辛荑花等。如车前子易粘锅糊化;旋复花包煎可避免绒毛脱落混入汤液中刺激咽喉。

  (4)溶化:用热药液将xx溶化后服用。常见的xx有玄明粉、芒硝。

  (5)烊化:主要是一些胶类xx,先隔水加热使其融化,然后将煎后的药液一起混合服用。如果混煎易糊,且影响其它成分的浸出, 所以采用烊化服用的方法。常见的有阿胶、鹿角胶、龟板胶。

  (6)单煎:一些贵重药要单独煎煮后,再将药液兑入到一起服用。常见的有人参、西洋参、鹿茸等。

  (7)冲服:一些贵重的xx细粉不能与群药一起煎煮,多采用冲服的方法服用,即将药粉溶于药液中服。这样既有利于发挥xx的作用还又可节省药材。常见的有三七粉、羚羊角粉、牛黄等。

  九、中药常规煎制的几点注意事项:

  1、中药煎药前不用洗,因为中药采收后都经过拣、切、洗等炮制。

  2、xx浸泡不要用热水。

  3、xx如果煎糊,不宜服用。

  以上讲的都是传统的煎xx法,现在有了自动煎药机,机器煎好后装入袋中,随时随地像喝牛奶那样拿出来喝,特别适合常年用药、经常出差的患者,避免了煎药的麻烦。
郑重声明:资讯 【如何煎制中药- 分享互联网资源- bk5178 - 和讯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