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综合情况- 蔡律- 职业日志- 价值中国网:网络就是 ...

  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综合情况

  
  2010年05月14日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深圳5月14日电(记者车晓蕙叶前白瀛)国家统计局14日在第六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态势。

  据国家统计局根据相关资料初步估算,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8400亿元左右,比2008年现价增长10%,快于同期GDP的现价增长速度3.2个百分点,占同期GDP初步核算数的比重为2.5%左右,比2008年提高0.07个百分点。

  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稳步提升。2004年至2008年间,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达22%,高于同期GDP的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3.6个百分点。文化体制改革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巨大作用充分显现,文化产业发展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根据2008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国家统计局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2008年,中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7630亿元,占同期GDP的2.43%;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的全年营业收入为27244亿元,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占98.4%;文化产业从业总数为1182万人,占全国从业人员的1.53%,占城镇从业人员的3.91%。

      对比2004年和2008年两次根据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所作的统计分析,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几大特点: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大幅提高,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娱乐文化服务、会议及展览服务等新兴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非公资本比重上升,文化大省建设初见成效。

 

  2010年05月14日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5月14日电(记者刘铮)国家统计局14日发布报告指出,我国文化产业2008年实现增加值7630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43%。

  这份报告利用2008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资料,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具有产业规模扩大、经济效益大幅提高、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成效、非公资本比重上升等特点。

  从实现增加值角度看,文化产业增速明显高于同期GDP增速。2004年至2008年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现价)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现价)3.6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15%提高到2.43%。

  从经济效益角度看,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为26802亿元,比2004年增长65%;文化服务企业法人单位营业利润981亿元,增长5倍多;规模以上文化产品生产企业利润592亿元,增长110%。

  从所有制角度看,在文化产业经营性单位中,2008年公有资本与非公有资本之比为47.5:52.5,而2004年为51:49。2008年文化产业内资单位中,私营单位拥有37.7%的资产,创造42%的增加值,实现近半数营业收入。

  从就业角度看,截至2008年底,我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总数为1182万人,占全国从业人员的1.53%,占城镇从业人员的3.91%。

  报告同时指出,我国文化产业也还存在着单位人员规模偏小、经营性单位亏损面过大、自有资金偏紧等问题。

 

  2010年05月15日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深圳5月15日电题:加速发展·规模扩大·实力增强——文博会上解读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数据

      记者 肖思思 叶前

      正在深圳举行的第六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我国文化产业目前的“家底”: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8400亿元左右,比2008年增长10%,继续保持较快发展态势。

      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大幅提高、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新兴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非公资本比重上升、文化大省建设初见成效……来自第六届文博会上的企业和相关专家认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已经驶入快行道,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快于GDP增速

      在本届文博会上,中宣部、商务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统计局等单位在深圳联合召开文化产业发展信息发布会,公布了一系列数据:根据2008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7630亿元,占同期GDP的2.43%;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的全年营业收入为27244亿元,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占98.4%;文化产业从业总数为1182万人,占全国从业人员的1.53%,占城镇从业人员的3.91%。

      从2004年至2008年,文化产业的增加值高于同期GDP的增速,实现了大“跨越”。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2004年至200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达22%,高于同期GDP的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3.6个百分点。文化体制改革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巨大作用充分显现,文化产业发展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前来参加文博会的歌华集团常务副总经理李丹阳认为:“文化创意的高度产业化,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的有机结合,高新技术与文化娱乐的高度融合,老制造业体系向文化创意产业体系的顺利过渡,说明我国已经出现了由传统科工贸投资驱动型经济向创意驱动型经济的转型,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积极信号。”

  建设“文化大省” 产业规模扩大效益提高

      在文博会上,来自河南的青铜器、甘肃的彩绘首饰盒、吉林的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湖南的“电视湘军”、江西南昌画院的国画等一批有着各省文化特色的精品着实吸引了不少专业观众前来洽谈。

      与此相得益彰的是,我国“文化大省”的建设已初见成效。200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百亿元的只有9个省份,2008年增加至20个省份,增幅超过1倍的有18个省份。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超过200亿元的就有9个省份,其中广东以1545亿元居于xx,其次是山东、江苏、北京、浙江、上海、福建、湖南和河南。

      “文化大省”的建设推动了我国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与2004年相比,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增加14.29万个,增长近45%;资产总计增加9170亿元,增长50%;从业人员增加186万人,增长18.6%。

   新兴文化产业层出不穷加速发展

   更令人高兴的是,我国新兴文化产业正在加速发展。原属于文化产业外围层的娱乐文化服务、旅游文化服务、广告服务、会议及展览服务及网吧等新兴文化服务行业发展迅速。与2004年相比,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外围层法人单位数增长89%,从业人员数增长61%,资产增长103%,主营收入增长150%,增加值增长248%。

      在本届文博会上,国内xx百亿文化产业企业江苏凤凰集团预计先期投资8亿元,内容涉及数字出版、传统出版、大众影视、专业网站、渠道整合、少儿阅读、青春文学等。该集团董事长谭跃表示:“全国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决定了我们必须乘势而起,顺热而为,形成跨地区、跨媒体、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发展路径。”

    民营企业联唱文化体制改革欢歌

      会说话的图书、健康养生的鼠标、绘声绘色的卡通动漫……在本届文博会上记者见到,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智慧参与到文化产业的“大舞台”中放出光彩。

      与此对应的数据是,我国文化产业中非公资本比重上升。2008年,公有资本与非公有资本之比为47.5:52.5,与2004年的51:49相比,非公有资本所占的比重有所上升。其中个人资本上升最多,比2004年的25.1%提高了6.5个百分点。与2004年相比,私营单位数量增加13万家,增长78%;从业人员增加140万人,增长54%;主营业务收入增加5442亿元,增长144%。

      文博会上不少民营企业代表接受采访时称,企业之所以越来越“如鱼得水”,这得益于国家鼓励和引导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政策,得益于大力推进的文化体制改革。

      实力派文化企业不断涌现加速拓展海外市场

      此间举行的文博会上还发布了2008-2009年度中国“文化企业30强”。根据各企业的主营收入、税前利润、净资产及2008-2009年度获得全国性奖项情况等指标进行综合排名,最终,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华侨城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等30家企业榜上有名。

      在入选企业中,有21家企业的主营收入和净资产均超过10亿元,税前利润过亿元的有24家。从企业所有制来看,逾八成企业为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共26家,民营企业占有4席。在产业门类方面,上榜企业既有报业、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传统文化产业,也有新兴文化产业。

      入选“文化企业30强”企业的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亮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海外受众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元素感兴趣,中国文化走出去正是{zh0}的一个时期。

      从动漫到电影,再到主题公园,华强集团成功地实现了中国文化出口从有形的产品到无形的内容的转变。“中国不缺少故事,也不缺乏技术,只需要用国际化的表达将中国文化展示出去。”展望未来,丁亮借用马丁·路德金的名言说,“我有一个梦想,在未来,更多的外国观众可以看中国的电影、中国的卡通,在中国的主题公园里游戏玩耍。”

  
  2010年06月08日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6月8日电(记者刘铮)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国家统计局近日根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一个个数据,一组组对比,见证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见证了文化体制改革对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重要作用,见证了文化产业发展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贡献。

  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明显高于同期经济增速,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重要贡献

  这是一组鲜明的对比:

  2004年至2008年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现价)达到了22%,其中法人单位的增加值年均增速为23.3%,分别高于同期GDP现价年均增速3.6和4.9个百分点。

  “从实现的现价增加值角度看,我国文化产业增速高于同期经济增速,解决了众多的就业,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了重要贡献。”国家统计局社会和科技统计司司长马京奎说。

  文化产业相当于我国GDP的比重不断上升,在一些地方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

  统计显示,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7630亿元,比2004年增加了419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相当于同期GDP的2.43%,比2004年提高了近0.3个百分点。

  特别是在北京、广东、上海、浙江、湖南等地,文化产业迅猛发展,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中,北京的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相当于GDP的5.77%。

  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低物耗、高产出、吸纳大量就业的突出优势。

  统计显示,2008年全国文化服务企业法人单位的营业利润达到了981亿元,比2004年增长5倍多;规模以上文化产品生产企业利润达到592亿元,比2004年增长110%。截至2008年底,我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182万人,占全国从业人员的1.53%,占城镇从业人员的3.91%。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在国民经济增速一度出现下滑的不利情况下,文化产业不但成为战胜困难、应对危机的生力军,更是为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作出巨大贡献。

  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对比,可以得出一个启示,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文化产业的增速在加快,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文化服务业市场化程度达到74.5%,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文化体制改革从2003年开始试点至今,已经进行了七年时间。七年间,文化体制改革成效如何?数据给出了量化的回答。

  2008年,我国文化服务业45个行业中,经营性单位实现增加值占文化服务行业增加值的74.5%,与2004年相比,占比提高了7.3个百分点。

  “经营性单位增加值占比反映了这一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以上数据说明,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特别是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成效明显。”马京奎分析指出。

  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思路就是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对后者,要推动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对国有文化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培育真正的市场主体。

  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和重塑有竞争力的新型市场主体的关键环节。

  2008年,文化体制改革始终走在前列的出版发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为:图书出版84.7%、报纸出版71.7%、期刊出版67.1%、音像制品出版88.0%、电子出版物出版91.2%。

  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情况显示,截至2009年底,148家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转制全面展开,103家高校出版社和268家地方出版社转制工作基本完成,29家出版企业集团公司已组建完成。

  2008年,文艺创作与表演、艺术表演场馆等行业的市场化程度比2004年有所提高,分别为23%、32.7%,而2004年均在20%以下。这些数据反映了这些行业改革的明显进展和成效。

  文化部发布的情况显示,全国共有123家文化系统国有文艺院团完成转企改制,其中2009年转企改制的有69家,超过了过去六年的总和。

  市场化程度反映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实际进程。只要是改革搞得比较好的行业,发展的速度也比较快,比如出版发行、影视制作。

  文化体制改革,绝非把“事业”都变成“产业”。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确定的改革方向,就是“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以更好地承担起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

  2008年市场化程度低于20%的9个文化服务行业,正是在文化体制改革中需要政府大力扶持、保持其公益性特点的单位,包括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烈士陵园纪念馆、文物及文化保护、群众文化活动等。

  非公资本比重上升新兴文化服务业发展迅猛,文化产业百花齐放繁荣发展

  在规模不断扩大、改革不断推进的同时,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非公资本比重不断上升、新兴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特征,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经营性单位中,公有资本和非公有资本之比为47.5∶52.5,与2004年的51∶49相比,非公资本所占比重上升3.5个百分点。其中,个人资本上升最多,2008年占31.6%,比2004年提高6.5个百分点。

  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私营单位达到29.9万家,比2004年增加13万家;从业人员达到400万人,增加140万人;资产增长140%,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44%。

  在文化产业内资单位中,私营单位数量占三分之二,资产占37.7%,增加值占42%,营业收入占近50%。

  在发展传统文化产业如新闻、出版发行、广电、文艺的同时,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猛。

  马京奎介绍说,在文化产业统计中,把前者称为核心层,把后者称为外围层。与2004年比较,2008年文化产业外围层的份额显著增加。

  2008年,外围层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0%,比2004年提高10个百分点;占文化产业营业收入23%,提高8个百分点;占文化产业资产34%,提高9个百分点;占文化产业从业人员24%,提高7个百分点。

  “这说明,依托于网络技术的新兴文化业态和满足群众文化娱乐需求的休闲文化服务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马京奎指出。

郑重声明:资讯 【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综合情况- 蔡律- 职业日志- 价值中国网:网络就是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