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就是被列为浙江省首批省级特色工业园区的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以生产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快速转型,以园区蝶变促产业提升,并挟这一优势向“世界经编之都”目标冲刺。
超出预见的奇迹,让人格外惊喜!
这里,从原料、织造到深加工、成品,产业链结构完整,是全国{zd0}的经编生产加工销售基地,也是国家纺织新材料基地。
这里,xx发布的“经编指数”是继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柯桥“中国纺织品指数”、余姚“中国塑料价格指数”之后,浙江县(市)发布的又一个重量级“指数”;
这里,率先建立的“纺织工业经编产品检测中心”和“纺织工业(华东)家用纺织品检测中心”已成为{gjj}实验室,可与美国、欧洲、日本等34个国家和地区的44个实验室互认,是{wy}一家{gjj}经编产品检测中心;
这里,率先打造的“马桥经编”已成为浙江区域xx,而其制定的《刀刮涂层织物》、《复合材料基布》等各类经编产品的标准则已成为行业标准、联盟标准和国家标准;
这里,亩产值达到了334万元,人均年产值达到92万元,人均利税超过4.2万元,高于全国针织行业的平均水平。
这里就是被列为浙江省首批省级特色工业园区的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以生产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快速转型,以园区蝶变促产业提升,并挟这一优势向“世界经编之都”目标冲刺。
跻身全国“{dy}方阵”
记者在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采访时发现,一个个红红火火经编企业的背后,其实都有着各自的精彩与xx。
6年前,日本客商丹藏在青岛、石家庄等中国城市寻觅商机,{dy}次听说中国经编基地在海宁。次年3月,在海宁考察了几家工厂的丹藏找到了万方经编,开始研制含导电纱经编布的合作。
在双方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万方经编于合作的当年就成功研制出含导电纱专用经编布。次年批量供应“尤尼吉卡”,产品应用领域包括医生护士专用服、加油站工作服、运动服等。由于这种新型面料防静电、吸汗,新产品很快得到了日本市场的高度认同。
以技术创新为本的万方经编尝到了差异化竞争的甜头。总经理毛伟华说,该公司生产的汽车内饰经编面料与日本尼桑、丰田、本田的供货合同已经签到了2012年,每月销量将达到25万平方米,比原来销量扩大了5倍。据了解,今年前8个月,该公司产值、销售、利税同比均实现了较大增长。
万方经编只是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众多经编企业向科技要市场、要效益的一个代表。管委会主任沈顺年告诉记者,今年1至8月,园区实现工业产值71.3亿元、销售69.1亿元,按同口径计算同比均增长15%左右,实现利税4.2亿元,同比增长17.1%。
而在去年,这个园区实现工业产值128.1亿元、销售125亿元、利税5.9亿元,已跻身全国“{dy}方阵”。这一年,园区亩产值达到了334万元,人均年产值达到92万元,人均利税超过4.2万元,高于全国针织行业的平均水平。
当企业找寻新的竞争优势时,最重要的行动是创新,这是园区300多家企业求变求新的生动写照。目前,已具备生产1000多种经编产品能力园区,已有高新技术企业6家,{gjj}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5项,企业现在每年开发的{gjj}、省级新产品在50个以上。
目前,园区产品已从常见的产业用布向游艇外壳、风力发电机叶片、军需产品等高新领域迈进。其中高强度涤纶长丝,防静电、xx、防辐射等功能性面料,以及xx灯箱广告布的生产技术都处于国内{lx1}、国际先进地位,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站上“微笑曲线”xx
“观念直接对人们的经济行为产生激励或约束。”沈顺年说,观念的差异决定着不同地区人们精神机制和行为特性的差异,并形成经济增长的差异。也正是从观念趋同中,这个园区拓展了一条产业提升之路。
向“微笑曲线”两端突破,抢占价值链xx,是这个园区蝶变的突破口。
沿着“技术路线”站上“微笑曲线”xx,浙江锦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当属佼佼者。他们生产的高品质经编土工材料,作为特殊地质条件下的地基保障,在青藏铁路建设中被大量采用;他们自主研发的灯箱广告布骨架材料,占领全国灯箱广告布70%的市场;他们与高校合作开展的经编土工材料系列产品,填补了这一产品的国内空白,被列入{gjj}火炬计划项目……董事长叶雪康说,公司前几年投入近6000万元进行技改、研发生产的刀刮涂层织物开历史先河,成为该产品的国家标准主导制定企业。
依靠“品牌路线”实现转型升级,同样也走向了xx。沈顺年说,去年成功创建“马桥经编”浙江区域xx以后,海利得、锦达、万方、天星、成如旦等10家公司成为“马桥经编”浙江区域xx的首批使用企业,提高了马桥经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万方经编总经理毛伟华说,主动上门订货的客户增多了,产品销量同比增加了20%以上。
据有关人士介绍,今年初以来,园区内经编企业生产销售形势均好于往年,生产设备开机率达{bfb}。此外,各经编企业今年预订的双轴向机器超过40台,这一现象近三年来从未出现过。
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通过多途径融资、多元化经营,先后建立了物流与贸易、技术研发、产品检测、网络信息、金融担保、财务代理等10多个生产性服务平台,引导园区从“以生产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型,促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据介绍,2006年,园区两个检测中心通过审批成为{gjj}实验室;2008年,园区首次向外发布“中国海宁经编指数”。
高扬“低碳经济”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