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篇文章算是比较适合经济学社会学跟管理学的大学生看的,但是看起来还是有点难度,所以没兴趣的可以直接点右上角的X了。 当年发表这篇文章之后在东莞的高层人士中有强大的影响,以至于后来志庚开了一个小论坛,可惜当年我正处于高三,学业繁忙,被禁止社会活动了,无法参加那八个人的论坛真是可惜透顶了! 这篇并非砖家或者专家写的文章,所以对普罗大众或者政府官员还是商人都是一篇值得借鉴的好文章,大家随意看看就好,能学到多少是多少不必强求。
编者按: 大家最关心的,就是倒了多少家企业。其实企业倒闭在莞并不稀奇,尤其是年底结算之时,东莞都会有一波企业倒闭高峰,只是因为金融 形势动荡,各界对这个问题特别敏感,特别关注。 东莞的企业很多,登记注册的有三万多家,这还不包括地下工厂,山寨工厂。一到年关,许多企业便应时“倒下”, 一种是确实是资金断裂了,还有一种则带有不良色彩,即为了躲避债务,先注册一家公司,把资产注入进去,原来的公司,就变成了一个空壳。另一种则更恶劣,也 不是做不下去,纯粹就是为了避债,此类无良企业常导致企业员工街头堵路,所以年关时候的东莞,正是鸡飞狗跳最热闹的时候。 今年东莞企业倒闭确实相较往年明显增多,以往倒闭现象主要是出现在下半年结算期,而今年上半年便在感觉到明显增长,只是数字究竟 多大却总是雾里看花。东莞是一个很不容易“数字管理”的 一个城市,它有点象资本主义前期的状态,充满活力,又充满混乱,法度松弛又自由无序。谁都可能会拿出一个数据,数据之间可能打架,每一份报表内部也充满了 矛盾。所以,理解东莞{zh0}靠感觉,而不要靠数字。 今年8月份的时候,广州一家媒体报道东莞已有1600家台企、3000家港企从东莞撤离。3000家港企占到东莞港资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一,1600家 台企占到东莞台企总数的四分之一,一个经济体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基本可作为是雪崩状态,但今年6月 份,东莞的用电量达到了历史峰值,出现严重短缺,入秋后的九月仍采取开六停一的做法(我一直觉得用电量是个很准确、很实用的景气指标),所以这么大的倒闭 数,我是很怀疑的。 9月份美国资贷危机再度爆发,东莞企业的倒闭数量成为焦点,官方也开始反驳这种猜测。东莞一家报纸报道,1-9月,东莞倒闭企业627家,和往年差不多,而东莞市外经贸局的统计说,2007年 东莞全市关停外资企业有909家,倒闭数仅占企业的4.2%, 涉及金额为7.2亿美元。题中之义,是想说一进一出,进大于出,东莞是稳定的,并没有出现社会上所 谓的大面积倒闭潮。 东莞前三个季度的财政收入来看,来源于东莞的财政收入464多亿元,同比 增长16.8%,比上半年的22.2%减少 了5.4个百分点。增幅总体上飘红,不过增幅掉了五个多点。一般而言,东莞政府收入构成中,最主要的是三块,土地出让规费、税收和工缴费,土地新增规费今年因为房地产状 态不佳,不会有新增收入,而在没有开辟新税种的情况下,税收和三来一补工缴费的相对比例明显比较稳定。 基本上可以做一个客观地评估,各类大大小小企业倒闭,说倒闭数与新增数持平很牵强,与民间的实际感觉差距也很大,企业“关闭”和“倒 闭”的总数肯定要大过政府报表不少。但倒闭也并不象外界想象那么严重,因为从财政收支上来看,财政 税收没有土地税费的增长前提下仍保持了较大增幅,这说明整体上企业还是比较稳定的,尤其是大企业比较稳定——大 企业是税收的主要来源。但是受宏观经济影响,增长趋势上放缓,这个趋势在今后还要进一步观察。 说到企业倒闭的同时,再补一句,要注意到东莞企业的特殊性。东莞的一般中小企业,它在当地没有值钱的固定资产, 其员工是外地的,机器是租赁的、老板也是外地的。一旦经营状况不佳,老板只需提前一两周做好资产转移的准备,到时候拍拍屁股一跑,神七都追不上,也不知去 哪儿找,更别说到台湾、韩国、日本等地方把人抓回来。这种松脚型企业,相对于根植性更强的本地民营企业,倒闭成本更低,企业主在决定企业是否结业问题上, 决心会下得更快一些。 这些企业倒闭后,对于东莞的产业根基影响有多大。这一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外界猜测东莞官方为了营造预期,少报了数字,东莞则 认为外界焦点集中放大了东莞当下的问题。这中间可能有一个传播的放大效果问题,如先前所提到的,大量山寨企业就象个草台班子,三五条枪、七八个人拉出来就 是一支队伍,规模很小,不上台面。很多家庭作坊,兄弟姐妹档一旦倒闭,同行都会口口相传,“某某的 厂子前几天倒了”,口碑传播营造一种印象,而等到某家企业倒闭时,让大家确认和加深了这种印象。 这次经济危机就是一次大浪淘沙的过程,一批没有效益,不讲道德,污染环境的不良企业肯定要关门。倒闭企业共同特点——都是欠了一屁股债然后偷偷跑路,留下一大批被欠薪的工人和欲哭无泪的供应商——东莞的合俊如此、深圳的百灵达也是如此。一个企业,在面临经营危机时,应该是主动xxx务,作好后续安置再 关停,或者向法院申请破产再作清算,这种不承担社会责任、不合法关停的无良企业,其实倒了也不值得我们在道义上太多支持。 从目前东莞企业的倒闭情况来看,所倒闭的主要还是小型企业、无名企业,除金卧牛、雷豹、合俊之外,在行业内有较 高江湖地位的很少。即便合俊网上在被讹传的“中国{zd0}的玩具企业”、“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倒闭的{dy}家企业”,事实上其年营业额过亿,利润额只有几百万,最多不过一个中型企业。反观浙江倒闭的企业,很多才是真正的“巨无霸”,例如绍兴江龙是全国{zd0}的印染企业,台州 飞跃是全国{zd0}的缝纫机厂,但现在想卖都没人敢接。宁波金田铜业是中国500强企业,国内{zd0}的铜 加工基地,宁波{zd0}的民营企业,6000多人的“巨 无霸”裁成几百人。相对温州,东莞的倒闭企业明显规模较小,层次较低。 我对东莞判断是,这些企业倒闭都不至于撼动东莞的产业基础,能让东莞真正伤筋动骨的是电子产业集群的崩溃,是台 商整体的松动。东莞电子产业去年规模以上总产值达1608.53亿元,占到总的 规模以上总产值的27.5%,出口额更是占到总出口额的54.86%。不 仅是数量,结构上,电子产业可以说已经在东莞形成了一个成熟的产业集群。电脑资讯产品的95%都 可以在东莞找到,而且一小时内可以送货上门(下文还要详细说到这点)。鉴于电子产业在东莞的{jd1}支柱地位,可以负责任地说,只要电子产业集群不发生溃坝式 的反应,东莞产业根基就会相对稳固。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台达、东聚、铨讯、光宝以及韩国的三星,日本的京瓷、太阳诱电等大型电子企业还是比较稳定的。“三星在2005年到2006年,进行了产业调整升级,原来企业有员工7000人, 到现在几乎减少了一半,而销售额不但没有下降,反有上升。”寮步的铨讯一声不吭,一年产数码相机1200万台,现在虽是“过冬”,铨讯传出消息说还计划扩厂,产量提到2000万台, 这意味着每5台相机中有一个是铨讯造的。 越是这样的大厂,也就越可能通过规模优势来降的成本,只要控制好风险,存活机率可能更高。同时,产业集群会带来各类成本的降低, 对于企业配套特别有利,大企业在此地生产会比到一个配套不全的地方生产有利得多,从理性人的角度出发,在东莞的产业链条下寻找出路,比离开这个产业集群更 有利得多。 东莞的电子产业集群要想稳定下来,首要的就是这个集群中的大企业要稳定下来。而这些大企业很多又是台企。台企近两年来频频放风要 搬,其实做生意的人明白,块头越大越难搬家,搬一次家往往意味着损失1/3的资产,这跟自己寻死差 不多。目前来看,影响台企搬迁的因素中,两岸的政治因素很让人放心,更为重要的因素是东莞这些年形成的良好电子产业集群,己使台商欲罢不能。台达、东聚这 样的大厂,公司总部嗅觉一万个灵敏,市场捕捉得比谁都精,要倒闭不是那么容易的。 从中国目前的投资环境来看,除苏州和昆山外,暂时还没有一个可以与东莞在吸纳台资上可相抗衡的地方。全 球同此凉热,苏州昆山不见得更好,台商习惯性撒娇是在要价,真要撤不容易。东莞近几年在与台商打交道时,也学会了通过生活配套来捆绑台商,这种生活配套是 一种稳定台商集团的有利武器。叶宏灯操盘的台商子弟学校运行多年,广东的台商都被儿女们捆在这里。台心医院建设方案己经落实,这样台干医保问题会有个说 法。海协会的陈云林访台后,中信金控、富邦金控和兆丰金控也有望加快进入东莞,长期以来困扰台资的融资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缓解。 港商企业也是东莞的重要产业群体,它的数量是东莞最多的,广东港商今年估计要倒闭1/3, 我并不认为这很夸张。不过看港商要注意两点:一是港商数量虽多,但却并非东莞最核心的,从整体上来看,港商企业的产品水平较台商低,规模也比台商要小得 多。二是港商当中有很多是假港商,是一些东莞本地人到香港注册一家公司,然后返回东莞投资的,所以它的倒闭并不意味“港 资”出了大问题。我在一些镇区走访的时候,镇区当官的对于港资和台资的太度是明显不同的,台资谈事一谈就是要土地,要增资扩产,港资一谈就是要 政策,要优惠,所以常常觉得台资蛮有事业心,而港资好象有些小打小闹。香港人最有优势的行业还是服务业上,制造业上直觉远不如台商。 从目前来判断,东莞的产业基础并不如外界所担心的那么松动,结构性的力量仍然相当之强。但不可掉一轻心,随着风险的加深,对产业 基础的维护应该越来越重视, 电子信息产业和台商群体的动向,是评估东莞产业基础的关键性依据,一旦出现了大量的松动信号,那么影响东莞前途和命运的危机,就真的到来了。 谈到这一轮企业倒闭的问题,可能要谈到的是,是否有当地政府产业转移带来的“挤 出”因素。从我的观察来看,政府主动“挤出”力量只作用于一些带有高污染性、高能耗的企业,例如造纸的福安集团,但在其他行业的转移问题上,我认为东莞 的态度非常暖昧,基本没有主动推出的行为。 在今年3-5月间,广东的政策导向都是转移,腾笼换鸟,而且还出台了双转 移的正式文件,产业转移对东莞实是两难。只要不是瞎子,都能看到加工制造业之上,承载着一个庞大的食利社会,牵系着东莞百万农民的生计。农 民的各类物业收入占到其总收入的70-80%以上,一旦快速转移,这些毫无现代营生能力的农民马上 就处于无收入状态,农民和村组无法承受丧失租金收。经济搞不好,责任还可以推到美国佬身上,百万农民不和谐,这个责任谁又背得起? 6月 份以来,东莞在各类大会小会上一再重复“不是赶厂赶人”。政府更寄望的是在求稳的前提下,通过非激进的方式实现升级转型,这样可以减少经济和社会的震荡,避免激烈的矛 盾出现,这是最现实的道路。所以东莞打出了一系列的牌——要产业升级转型嘛,先 做试点看看,明年再看效果出招;创新升级的调门越来越高,产业转移的调门越来越低。一些新口号被发明了出来,从“腾 笼换鸟”,变成了“扩笼壮鸟”,从“产业转移”进 化为“就地升级、就近转移”。东莞人很务 实,鸟都还没找到,不会就先腾笼,没有十足把握的事情,东莞人不会干的。 这轮企业倒闭并非政府主动洗牌、进行产业转移所导致的“推出”, 主要还是一个国际国内各种因素带来的挤出,市场本身的力量使企业出现了洗牌局面。{dy}轮出局的,都是自身未能跟上形势变化的。还以合俊为例,其实奥运前就 己传出要倒的风声,内部管理混乱,年营业额过亿的企业利润只有几百万,效率之低可见一斑。其股票在香港表现一直非常差,高层脱困心切,但偏偏在一个错误的 时机,选了一个错误的矿业,干了一桩错误的投资。这种经营形势之下,不是抓紧内部管理,提高现金存量,反而盲目扩张转嫁危机,结果是死法悲壮,死相难看。 个体在倒闭潮中的自身能动性问题,企业倒闭不能简单归罪于金融危机的大环境,更要看企业家自身和企业的经营策 略。一家企业的倒闭关门,不能消极地将原因xx归咎于外部环境,而企业家自身的素质、创业精神、团队能力、经营策略这些积极的能动性因 素,甚至更为重要。经济危机也并非经济灭绝,市场经济是达尔文主义生效的地方,经历过摔打并有很强免役力的企业,会存活下来,并成为下一轮复苏和扩张的先 行者。所以,在经济危机局面出现时,企业本身的能力是可以缓解和改善外部的整体环境的。 东莞外向型加工制造业,企业各项水平低下,根本无法自己发挥能动性,去抗御风险。错了!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并不是一无是处,它也可 以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并非可以一击就倒的。我研究过裕元鞋厂,它长期为Nike、Adidas做代工,现在做成了上市企业,还是一个跨国企业。裕元从Nike或Adidas接单,已经不是按别人给的图纸依样画葫芦,发包方只给描述:我的鞋要传达什么的理念,适应什么文 化,满足什么样的环保标准等等,其余从设计到加工,再到检测,到出厂,都是裕元代工厂自己完成。关键问题往往并非处于产业链条的哪一个环节上,而要看是否 霸占了这个环节,具有{jd1}的、优势的、垄断性地位,如果是{jd1}垄断者,一样很够强势,郭台铭就是这样代出来的台湾首富。 面对市场变化,反应最灵敏的,还是企业。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企业{zx0}感知市场信息,并作出灵活反应。东莞很多代工企业都不是只 是OEM,而是能做到ODM(设计加工), 有的已开始OBM(品牌运营)。大朗一家毛织企业,我一个兄弟在帮他老板打理,很早之前就注册好了 一家三资企业,一旦发生危机状态,就转产做内销,现在生存状态还不错,前一段在报纸上还被当“典型”介绍一番。企业现在积极自求,首先是要自我保存,有的开源节流,减少人员,有的加强管理,彻底改变生产经营策划,比如改变原先采用的计时方 式,改为计件方式,增加产量,降低物耗,增加员工收入,并针对公司的订单结构,合并工厂,提升效率等等。来自企业和民间的智慧很生猛,“抱团取暖”这 个词频频被行业提起。我注意到一个叫肖功俊的印刷业老板,写了篇万言书,里面提到了三家联保,共同xx,互助过冬,或者由政府提供款项给阿里巴巴,由阿里 巴巴来从事中小企业融资业务。 有外人认为东莞企业主的素质低,企业水平差,此话有部分的真理,一些民营企业主的素质确实不好说,但相对来看,这句话并不客观。 很多学者研究发现,相对于江浙一带政府的大包大揽,东莞的政府在市场上是有意“无为”的,政府对于经济活动的干预还比较少,这种“弱势政府”使东莞的市场化、国际化的程度更高,企业的自主行动能力和水平较高,有助于企业主的成长,尤其是在国际贸易 领域浸淫很久的老板,水平还真不般。还有一点 要指出的是,可能由于东莞的外向型加工业太过典型,而一些新型的、有自主技术和特色的其他企业,反而变成了灯下黑,“非 典型”了。其实东莞的一些创新型的中小企业,在当下虽然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但并不是外界所想象的那 么糟,甚至有的反而更好了。 前几天代表公司去开了个会,听何思模说自己的易事特公司,这家为神五生产电源的企业,今年的营业收入增长了80%。本地小青年李绪亮所搞的勤上光电,从最初的灯管灯包,发展到现在做led,做得相当不错,现在也成为了东莞的种子企业,准备培养上市。有次东莞一家外地银行的行长吃饭聊天,他说 他们的银行正在积极给中小企业放贷,在清溪、常平都发现了一些不错的企业值得培养。认真到企业走一走,会发现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情况,还是比较明显的。对于东莞这类有一定技术含量、有创新能力的种子企业,相 对于加工贸易业的巨无霸来说,规模上还比较少,还未成为东莞产业的支柱。对这些企业来说,危机影响程度相对浅,只要解决融资信贷问题,反而有可能在这次危 机中借势圈地,蓄势待发,因此,东莞应该特别注意保护这批种子企业,它们可能是市场达尔文主义下的最终胜出者。 每次危机中关于危机和机遇的关系,总是会被人提起。光说机遇不说危机,这是没有良心,空说机遇大于危机,这叫做乱打官腔,但危机 之中蕴含机遇,这句话叫做实事求是。还是先前所说的,经济危机不是经济灭绝,总是有人胜出,有人落台,乱世出英雄。从这一点来看,这一次的经济危机,也不 妨看成是来自外部的倒逼压力,逼迫产品升级,逼迫企业转型,逼迫东莞实现产业结构性的调整。外部环境压不垮企业,企业只是从内部先垮掉的,所以抵御外部风险,企业的能动性一定要发挥出来,当下一定要以“活下来”为目标,缩短战线,压缩库存,降低风险。要 动员一切可能的资源来为寒冬取暖,包括行业内的集体行动,以及动员政府给予{zd0}支持——这个时候跟 政府要价,可能是最容易的时候,政府这只手也是最强有力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