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的现代化生活(三)_提婆达多_新浪博客

70后的现代化生活(三)

 

我的现代化生活,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AV生活,那是个从A到V的渐进过程。Audio,自然是从收音机开始到电唱机,这在前文里已经有所描述。但声音享受是从录音机开始的。

4、5岁的时候,在老爸单位里,{dy}次看到一架录音机。那实际上是录音和放音两个功能,是属于早期的盘式录音机,个头很大也很厚实。工作的基本程序是这样的,取出一个盘式录音磁带,类似电影胶片盘,但尺寸要小一些。把它(放带盘)安装在机器的放带轴上,抽出一段带子,按照一定顺序绕过磁头,卡在另一个空盘上(收带盘)。按下录音键,两个盘子开始转动,磁带从放带盘向收带盘运行,此时就可以在话筒面前讲话。录音完毕,则按下停止键,然后按倒带键倒带,停止,按放音健,就可以听到刚才的录音内容了。盘式录放机,个大笨重,尤其是换带子十分不便。于是就有了下一代更为轻便的收录机。但盘式机的优点也很明显,记录介质(磁带)面积大,带基牢固,因此录放音质量很好。有一年我带学生到电台录音棚录制节目,使用的就是xx的进口盘式机。直到现在,这种机型应该还是专业单位少不了的工具吧。

  

(盘式机)

 

(盘带)

80年,哥哥从杭州放假回来,告诉老爸现在市面上有一种新的便携式录音机,学英语能用得上。老爸打听到第二百货商店新进了几台,就带着我们去看。柜台上拥挤得象什么似的,大多数人只是看新鲜,当时这玩意儿确实是个稀罕物。花了二百五六十块钱,我们捧回了这台由上海无线电三厂生产的春雷牌3PL3型二波段单卡便携式收录机。这是我们家{dy}件贵重电器。

(我家的春雷牌)

这里,我得解释一下这个机器的名称。“收录机”是指它的两大功能,当收音机和录放机用。当时收音机还是年轻人结婚的大件,将收音功能嵌入录放机,就成了收录机。这非常符合当时的要求,即使是现在,一般还都保留着收音功能。“二波段”是指收音部分有中波和短波两个波段。“单卡”是指只有一个磁带卡座(带仓)。“便携式”是指它上部有个把手可以提拎,不拎时,把手自然垂下,非常方便携带。

我还得解释一下,这时候的磁带,已经是盒式了。不同于盘式,盒式带免去了每次使用时的装带,便于普通使用者。而且磁带不再裸露,而是收藏在带盒里,这样可以防灰尘和静电,保护带子。磁性材料很怕这两样,当然还有水、火和震动。所以盒式带成了主流。

每次哥哥放假回来,我就天天玩这个收录机,既喜欢听那些经过电声乐改版的西方经典音乐小品,又喜欢搞个空白带玩录音。当时不知看了哪份资料,好像是关于录音技术方面的,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我试着用象棋子敲击桌面模仿马蹄疾驰,用面包刀击打线吊着的面包刀模仿武侠片的刀剑交接,用软木片接触电风扇页面模仿螺旋桨飞机的轰鸣,揉搓玻璃纸模仿火灾燃烧的噼啪声响,然后把这些编一个故事情节串联起来,就是一个小小的广播剧。我饶有兴致地做过好长时间这样的游戏。

不久,我的小学也有了录音机,只不过这是个体积很小的竖式单放机,只有单纯放音的功能,全校就这一台,三洋牌,日本货。可就是这,也引起了小屁孩们的极大热情,要知道那时候,学校的广播操和眼保健操,还在使用电唱机,电唱机还是xx的东西。86年,我当学校记者团记者,拿着一样的机器,做采访用,还是三洋,却多了录音功能。

(小三洋)

录音机的普及速度是非常快的。80年代,回城知青和待业青年成群扎堆,整日无所事事。我知道有些邻居经常有一些小聚会,收听上海电台的“星期广播音乐会”或“立体声之友”。这些节目当年影响力非常大,对普及西方音乐和早期流行音乐功不可没。但是这样的聚会,有时候他们会关上门窗,拉上窗帘,十分神秘。后来渐渐知道,原来他们在偷偷欣赏一些从香港带进来的音乐带,既有古典的,也有摇滚或轻音乐,甚至还有邓丽君歌曲。

最初,收录机的国产化程度很高。上海、南京均有无线电厂加快收录机的研发与生产,一些品牌与电视的普及一起普及。这里最典型的就是“燕舞”牌。这个江苏的小品牌,在每天晚上电视广告,几个蹦蹦跳跳的青年,声嘶力竭地吼出“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中,红遍大江南北,几乎成为国产收录机的代表。一时间各地无线电厂纷纷转产收录机,当然品牌各异,质量也良莠不齐。咱宁波也有,当时的地区无线电厂,后来叫东风无线电厂,就生产了一款“中华牌”。我哥有个同学曾经买了拎来我家,与我哥那台春雷比对音质。但收录机的风靡,可苦了老爸的厂,他们的电唱机一下子就没了市场,产品积压得{zh1}只好削价处理,价钱都不到原来的六七分之一,还需要发动职工购买。

但是,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人们对声音质量的要求在迅速提升,收录机开始从单声道的单喇叭到两喇叭,到立体声四喇叭。国产收录机市场,悄悄被进口货撕开了口子。首先进来的是港产“康艺(CONTEC)8080”,这是当时{zx1}的{dy}代立体声录音机。8080立刻就成了流行的代名词,它有两大两小四个喇叭嘢,谁也没见过这样的机子。凑近了听,居然左边和右边声音不一样嘢,那是何等新鲜的听觉感受呀。这就是立体声的奇妙所在,所以港、台把立体声称为“身历声”,还是很有道理的。不知道现在有多少人还记得“身历声”收录机这个名词。

(xx的“8080”)

而对这个过程起推波助澜作用的,则是一大批时髦青年。上身敞着风纪扣的绿军装,下边一条喇叭裤,鼻梁上架着一付蛤蟆镜,一手抓着自行车把,一手拎着四喇叭,在震天的乐曲响声中,从路上风驰电掣招摇而过,他们不仅自我陶醉,且感觉非常的“拉风”。现在那些把汽车音响开到{zd0},一路震天动地,或者是一些打工仔,在电瓶车上安装个音响,轰鸣过市。其实,我们可以发现历史一直在重演,青年行为的轮回只是换了工具而已。

从此收录机的天下,立刻被汹涌而入的音质更高、质量更好的进口产品所占据,国人对那些产品的“崇洋媚外”持续了非常长的时间。收录机的品牌,不再是春风、春雷、红灯、熊猫、燕舞,取代它们的则是夏普、索尼、三洋、松下、菲利普,而我对这些洋品牌的认识就是从这时起步。

可是收录机还在迅速发展,不久就出现了双卡机,就是比原先多了一个卡座(带仓),这就使得机器功能有了新的丰富。首先,录音模式变成了三种,广播录音,你可以把电台广播节目直接录制在磁带上;话筒录音,你可以直接对着机器内置的麦克风讲话或唱歌;线路录音,你可以把A卡的节目源复制到B卡上,交流丰富大家的节目。其次,只要你事前做好准备,当A卡放完以后,一按B卡的放音健,下一盘带子就可以放送新的节目,免去了开关带仓,换磁带的麻烦了。

(已经有台式倾向的便携机)

(台式机)

收录机进一步发展,研发出了自动换面功能,当磁带A面放完,自动播放B面,那就不劳主人大驾,亲自动手开仓换面了;机子体积增大,从便携机改成了座式机;再配上音频控制的彩灯,会随着音乐节奏变换灯光;当“杜比立体声”技术出现后,录音机的声道进一步增多,音响效果也进一步提升;后来出现了一种叫“音乐中心”机型,除了收录放功能意外,还嵌入立体声唱机和功放等专业音响设备,还可以转接上外麦(外置麦克风),再加上频控灯光效果,据说能在家里开个小型演唱音乐舞会。

(貌似音乐中心)

声音质量的优劣,其实还取决于另一个重要设备,那就是记录声音的介质—磁带,我们通常称为“盒式录音带”。除了购买专门灌制的节目带外,往往根据实际需要,购买空白带,用于自己录制各种音频资料。空白带也成了进口产品的天下。由此我认识好多xx品牌,如TDK、索尼(SONY)、三洋(SANYO)、万盛(Maxwell)。当然也有国产的,但当年那个氛围下,总让人不放心质量。磁带是把磁粉通过工艺涂抹在基片上,直接与磁头发生摩擦。除了自然脱落或摩擦脱落以外,反复使用后,以塑料为基础的基带会拉长变形,从而影响音效,当然磁粉的质量也有关系。于是后来就出现了一种“铬带”,大约是加入了铬颗粒和加强了基带的强度,据说可以抗摩擦,并且铬带不易退磁,比一般磁带更好,更可长久保存。自然,价格也比普通带贵。

 

(盒式录音磁带,也叫卡式录音磁带)

在享受录音机的年代,我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机器,可以减少对磁带、磁头的损伤,学会了正确保存磁带的方法。学会了定期用“xxxx”清洗磁头;调整磁头角度,调整电动马达转速,取得更好的声音效果;磁带卡住以后如何修复,并对转动轴或传动皮带进行修正。

我参加工作前,收录机已经非常普及,反倒是新型的立体声唱机和立体声密纹黑胶唱片,有一度回光返照。唱机和唱片的价格也不菲,配上专业的功放、调谐、音箱,效果比录音机要好得多。心里想着,工作以后,要攒钱去买一个这样的唱机。

可还没等到买唱机,市场的变化,让我基本放弃了这个想法。尽管几年后我从某家电市场看到一个全新的立体声唱机,只卖几十块,就买了回来,直到现在都没打开过。但是唱机已经不是我,和我一样想法青年们的选项了。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70后的现代化生活(三)_提婆达多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