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葵—大地上的生机_星叶草_新浪博客


七月中旬,车行在甘肃夏河到兰州的部分路段上,所见尽是荒凉、贫瘠和杂乱无章,但村舍和居屋前却时常能见到蜀葵,虽然它们大多数都是灰头土脸,东倒西歪,但显现于眼中的生机和颜色,还是能把人的情绪不时地提振一下。

蜀葵在乡村、荒野、农家屋前屋后、园林中也能见到,但感觉上却再庸常和粗糙不过了。

蜀葵原产我国,这个说法在专业书籍中都是定论,但怎么叫了蜀葵,就没有详实的资料了,有一说是最早见于四川,故称蜀葵。蜀葵的身影遍布乡村,所以名字也五花八门,例如:秫秸花、一丈红、熟季花、戎葵、吴葵、卫足葵、胡葵等等。

从资料上看,国人对于植物的态度基本上是取其实用和功效的,蜀葵也不例外。其根、茎、叶、花、种子是药材,xxxx,内服治xx、解河豚毒、xx、治痢疾。外用治疮疡、xx等症。它的花儿,是食品的着色剂。茎秆可做编织纤维材料。

收藏在《花卉xx》中的手绘蜀葵图大致作于明朝,期精细程度不差于现代。而出于清朝的《植物名实图考校释》中的绘画显然要简陋很多。

在民间,说到植物,除了功用外,最多的就是诗文了,例如这段:“花如木槿花相似,叶比芙蓉叶一般。五尺栏杆遮不尽,尚留一半与人看”。据明人杨穆的《西墅杂记》记载,明代成化甲午年间,日本使者来到中国,见栏前蜀葵花不识,问之才明白,遂题此诗。

除了诗歌还有绘画。《芙蓉图》高155厘米,宽42厘米,设色纸本,是清代xx画家邹一桂表现芙蓉花中{zj1}代表性的红、白二色芙蓉的作品。款识上题有“五尺阑干遮不住,尚留一半与人看”句,出自明人杨穆的《西墅杂记》,也是明代以后花鸟画家常题芙蓉花图的名句。芙蓉花以其色变如文官进阶而在民间有“文官花”之称,邹一桂此图中之芙蓉长于园林一角,富贵却不逼人,与画角右下之配景相映衬,更有华贵、雅致之感。其中左株红色为复瓣,以朱砂平染,朱磦和曙红二色分染,墨黄点蕊;右株白色为单瓣,以蛤粉打底,曙红、汁绿分染,藤黄点蕊。芙蓉花叶则配合枝茎、花朵穿插其间,中下部叶大如桐叶,愈上则愈小愈嫩。花杆直势向上,高有丈许,下半部分则画一湖石遮其根茎,石畔阴湿处画野花、野蕨,将园景一角的生机表现的蓬勃旺盛。

关于蜀葵还有这么一个传说:人们除认为在端阳节食用黄豆芽、黄鱼、黄鳝、黄瓜和饮用雄黄酒祛病强身外,还在家中的瓶中插蜀葵,石榴、蒲蓬等物,用以驱鬼、避邪。据说,取蜀葵的叶片研汁,用布揩抹在竹纸上,稍干后用石压平,就成了葵笺。唐代许远曾制此笺分赠白居易、元稹、彼此作诗唱和。传说此种纸色绿而光滑。

蜀葵—大地上的生机
蜀葵—大地上的生机
蜀葵—大地上的生机
蜀葵—大地上的生机
蜀葵—大地上的生机
蜀葵—大地上的生机
蜀葵—大地上的生机
蜀葵—大地上的生机
蜀葵—大地上的生机
蜀葵—大地上的生机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蜀葵—大地上的生机_星叶草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