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阅读——开卷有益_功弘化育_新浪博客


    自己读过几年书,还算不上真正的“文化人”,却也染上一点文化人的“脾性”,把属于自己的一点闲暇时间用于“扎书堆”。

    在读图时代,网上阅读成为一种时尚,自己也在线阅读过一些中、长篇文学作品;毕竟网络文化对自己“改造”得不彻底,积习难改,对印刷在纸上,装订成册的书刊总还是放不下,有空还是要跑到报刊书店、新华书店,去浏览翻阅那些不十分必要收藏,却有必要知晓其概要的书刊。

    三联书店因其时尚、客观、专业、便利,而倍受自己“追捧”,成为自己几乎每周必到的“阅览室”。因事外出太原、北京几日,回到哈尔滨,在xx日间活动后,便把余下的时间“消遣”在三联。

    以往阅读,有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在三联,这里的灯光光线还好,适合阅读,只是没有座椅,更没有作笔记的条件,只能在浏览众多书目时,择其自己的关注方面,选出可读的书刊,边读边在头脑中做归纳整理。

 

    距上次来这里不过十余天,书架上又添了一些新书刊。

    《三联生活周刊》是自己的必读刊物:它刊载的多是国内外经济社会时文动态和专题报道,基本属于从正面角度直面社会热点问题和人文现状,进行研讨分析的“领军性”时尚周刊。刚出刊的第581期,中心话题定位于“在富士康如何当工人——全球化竞争下的巨型企业调查”。

 

 

    富士康成为人们关注热点,原因在于: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有12名深圳富士康员工坠楼xx,死亡10名。其中年龄{zd0}的24岁,最小的只有19岁。

    自今年初,网络上报道,在深圳的富士康发生“三连跳”、“七连跳”以来,自己就为此类事件感到十分惊愕:在中国改革开放实验区,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土上,我们新中国的“第三代、第四代”年轻人,正在高度严密管理的“现代化”企业里,从事着与他们所付出劳动不对等所得的超负荷劳动,甚至很多人因无法承受在外来资本家控制的企业里长时间加班,非人性化的高压管理,长时间经受这样外来和内在的压力而选择了用生命来换取他们的“解脱与自由”?!

 

    在今年初“两会”温家宝的《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出,要让我们的劳动者“有尊严地生活。”我们的共和国成立60年了,我们几十万、数百万年轻的劳动者、我们的企业管理者、我们在那里企业的工会和地方政府,对他们的“尊严”和他们当下的“生活”概念还剩多少,了解多少,又解决了多少?

 

 

    改革开放是为了让更多人富裕起来,让他们享有更多的民主与社会福利,这也是在《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里确定的总纲领。可我们看到的却是,那些港商、台商、外商,毫无道义与廉耻地在我们的国土上建立起一座有一座“血汗工厂”,榨尽在这些外资、独资企业里务工的中国大陆青年工人的青春、血汗和和应得的“剩余价值”,甚至于生命。他们“以简单强硬的方式打造出效率{zg}的代工帝国,廉价的人力资源与高超的成本控制能力构成了它的核心竞争力”。“不做品牌”富士康老板郭台铭,或许他是一个较为成功的加工商,但绝称不上合格的“企业家”,他所谓“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设备、{yl}客户”的成功秘诀,实际上是在用腐朽过时的价值体系,利用大陆的种种“优惠政策”,营造他在中国大陆的“血汗工厂”,获取不含半点道德的剩余价值。而在这样企业里的工会组织则形同虚设,我们的地方政府和“特区”的管理者们对此类“外商”资本家的所做所为却无动于衷,束手无策。

    改革开放三十年了,我们不应该再把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放在{dy}位,不应总是把人均GDP与西方国家去接轨,去比较,必须根据中国国情和发展方向来思考当今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现状。两天前,在网上(网读也可读到有很多可读性信息)读到一篇中科院社科中心“研究员”的观点:建议让发达地区多吸纳一些外来人口安居就业。对此自己大不以为然。我国的“发达地区”实际上显现出很不成熟的、甚至是虚假的“繁荣”现象。很多基础的经济和社会矛盾仍然存在,并且很多深层社会矛盾越来越家剧,随时有爆发的可能。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城乡差别、东西方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人群的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仍然存在,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整体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和在经受极大的浪费和破坏。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处于原始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是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才有可能得到根本改变。

    “富士康”事件不是单纯的“个案”。如果由此能够引发人们的深入思考和讨论,并由此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纠正我们在企业管理、地方经济体制、乃至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偏废倾向,或可使我们的人民重新“找回”自己做人的尊严,继续他们正常的工作生活,我们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现代化建设事业,才有可能经过我们一代又一代勤劳诚恳的劳动实现。

 

—————————————————————————————————————————————————

 

    余秋雨是当今中国文坛争议颇多的一位学者。

    自己注意到余秋雨,是在二十多年前,电视转播华语大专辩论会,他做中国复旦大学代表队的文学指导教师;而后是CCTV中国青年xx大奖赛的文学评论员;再后便是阅读他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专辑。

    比较喜欢他的“行万里路胜似读万卷书”的治学理念(自己的姑姑——一位当代中国文化名人的母亲——也是这样教导过我)。读他的文字,平实无华,其实他并不怎么“追求”文学性,一切的阅读、写作与行为,都是在以为自己和为社会负责为准则。

 

    在三联书架上,余秋雨2010年5月的新作《我等不到了》已摆在那里。

    这本记忆文学概念的厚达293页的自传体,自己不是一目十行,几乎是一目十页地大体浏览过一遍,被笔者平淡叙述的语言带入他自记事起就存在的他的生活,带入他的记忆里的那些史诗般中国文化平民的家族生活:

    

    这是余秋雨先生自七年前的《借我一生》后,重新整理并新增一些资料,记述他的家族与他本人经历的一部现代xx。作为普通的中国文人,是否有资格和代表性,把自己的家族史和自己家人所经历过的事情记述下来,作为当代中国普通文人家庭史的真实写照?在这个问题上,包括余秋雨,都不太敢于做这样的肯定与尝试。谦逊与顾虑,是中国文人的“通病”。“顾虑太多,就会写得不清不楚,中国文学不应该回避当下的切身磨难,因为这不仅仅是自己的遭遇。”余秋雨先生放弃了所有的这些顾虑,开始尝试用“最平静的叙述,”回忆记录了一个中国普通文人家庭在过去近一百年来“那些蕴涵着最悲壮的集体挣扎,直到今天。今天,风光无限,又风雪弥漫。”便有了这样“一部不用史诗的样子写出的真正的史诗。”

 

    这部《我等不到了》,是余秋雨先生的“纯手工写作之记忆文学”,是他用笔一字一句写出来的。这是个听上去很拗口的原创概念。“也许这个奇怪的名称能够引发读者的一种想象: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人握笔支颐,想想,写写,涂涂,改改,抄抄,再把一页页手稿撕掉,又把一截截稿纸贴上……这种非常原始的“纯手工写作”(现在做这样艰苦劳动的人已不多见)。相比较现在绝大多数人在键盘上敲击出来的作品,这本《我等不到了》,如同它诞生的经历,经过了近七年的苦苦磨砺,锤炼,打造出的必然是镌刻着笔者心血的力作——“真实,比文学更文学”——人们或可从中“领悟到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死亡美学”。

 

    余秋雨以平静的语调叙述了家族的历史:曾祖父、曾外祖父由浙江慈溪出发,闯荡上海滩,继而是他的祖父等辈,一个家族中的几代人,包括作者和妻子马兰,众多家族中不同人物的生活经历(以自己习惯的阅读方式,对余家的父亲,姑姑、叔叔、他自己,在抗战时期、上海解放前的地下工作中、土地改革、大跃进、xx时期的一些状况,他的家人的坎坷与牺牲、这些人的品格特性,有了概括了解)。在近一个世纪历史光影中沉浮,由他们的真实活动与体验,构成一部具有象征意义的作品,一部深入灵魂的“中国读本”。它告诉我们,在我们出生之前,那些父辈们有过什么样的精神历程,这种精神历程又如何渗透到今天,成了你们的生存背景。 

  “不玩耍象征的象征,是{zd0}的象征,”是从海明威开始的现代作家的至高目标。《我等不到了》就是这一部具有象征意义的大作品。中国这样一个文明古国的近代坎坷,一种文化人格的寂寞悲剧,要写好它实在太难了。

 

    一直以来都认为,中国的普通人,普通的家族,他们的历史该由谁来记录,又该记录些什么?其实就是这样虚无主义的理念,才是束缚中国文化和文明社会化发展进程的心理障碍。

    很庆幸和感谢找到《我等不到了》这部记事。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可以使我们有可以利用的各种记录形式和手段,把我们当下所见、所闻、所思和所有经历的一切用笔、纸、磁和光电等数据记录工具做归纳整理,这既是对自己人生历程的负责,也是对一个时代历史的记载。所有这些信息的积累,便构成属于当今社会和历史的真实写照。

    文学是“玩”不起的,如果把所有史实用文学形式表现出来,既无必要,也不可能,更无实用。余先生为我们所有能正常运用中国文字的人做了个榜样,那我们为什么不从现在开始,放弃所有顾虑,诚恳真实地用我们的记忆,记录属于我们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生活?!

 

    (自己以为,博客或许可以成为这样“记录”的形式和载体——尽管目前它还起不到所有博主可以通过它来用最平实的语言,正面叙述记忆文学应该具备的功能。)

 

—————————————————————————————————————————————————

 

    2010年5月16日(这样一个特殊的纪念日,很多那个年代的人都会记得44年前的这个日子),大型文学月刊《江南》主编袁敏的一部记实性作品《重返1976:我所经历的“总理遗言”案》(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12)在浙江杭州举办新书发布会。这部新书已经摆在三联书店的书架上。

 

●新书重点 重返与耗散:一场事关1976年的叙事 ―――读袁敏《重返1976:我所经历的“总理遗言”案》

     《江南》曾连续7年推出《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5次获得全国优秀畅销图书奖。袁敏编辑出版的《三重门》成就了当时年仅17岁的韩寒。她还是海岩作品《xx瞑目》、《玉观音》、《你的生命如此多情》等书的编辑出版人。

    知道袁敏,是因为《萌芽》。十余年前,《萌芽》杂志社开始举办《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令无数文学青少年趋之若骛,也成就了韩寒等一批新生代作家。开始注意并读袁敏的作品则是稍后的事了。

  

    有些历史是需要记忆和回忆的,有些则不然;属于那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人们,固定会有只属于他们的记忆与回忆——即便是走过那个时期的人们,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记忆“还原”历史,恐怕也是勉为其难的残酷。在风雨缥缈的年代,在34年前的特殊历史时期,所谓的伪造“总理遗言案”弄的风急雨骤,人人自危,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至今人讳莫如深。《重返1976:我所经历的“总理遗言”案》,是袁敏用回忆录形式,记述包括她在杭州汽轮机厂上班的哥哥袁中伟等几位青年工人,在震惊全国的所谓伪造“总理遗言案”重大政治事件的原委,也讲述了她本人和他的母亲,姨妈——当年地下党等人,在这个案件中所经历的一切。 

  

    而今,34年过去了,伪造“总理遗言案”是否确有其事,作为当事人的妹妹,似乎该出来说点什么。然而,当年伪造“总理遗言案”的袁中伟,至今仍无法摆脱罩在当时只有二十几岁青年人头上的阴影。那片阴云过去之后,哥哥发誓:“二十年内我们谁都不要说这个事情”;而今三十年过去的今天,他再一次沉吟着对袁敏说“现在看来我说二十年还是说短了”。这让袁敏对历史真实性的“重返”注定成了一场难以到达的回归。

    《重返1976》是那一代人敏感而勇敢地进入自身历史清理责任的行动,它xx重要!但它依旧是一个未完成历史叙述。

 

—————————————————————————————————————————————————

 

    前不久,在新浪博客上读到博主冰城馨子的博文《中国边境牛皮书:黑龙江八个边陲景区榜上有名》。知道由《环球人文地理》杂志社编篡的《中国边境牛皮书》出版发行,馨子女士作为该书的采编,在该文对此书作了

概略介绍。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边境线较长的省(区),其人文地理内涵丰富,将这些内容以口袋工具书形式编撰成册,是一个很大,很艰辛的工程。馨子女士作为以图文并长的专题记者,几乎走遍黑龙江省沿中俄交界的边境地区,拍摄数千幅珍贵图片,撰写数万字文字素材,几年来陆续发表在她的博客上。她的辛勤工作得到《环球人文地理》编辑部的充分肯定,将她独立采编撰写的五篇专题收入《牛皮书》,她还作为合作撰稿人,为其他几篇专题提供图片和文字资料。

 

    与馨子在博群相识几年,颇欣赏她的文笔和摄影作品。能够在三联书店读到有她参与的《中国边境牛皮书》,则是一个惊喜。

 

    在她的博文《中国边境牛皮书:黑龙江八个边陲景区榜上有名》在新浪上发布后,自己曾与馨子交流牛皮书的起源:原本没有牛皮书一词,其典故应为羊皮纸和羊皮卷,是人类最早用以记录重要史料的文字载体。而后羊皮纸(卷)则作为外交官员专门用以证明其身份往来于国际间的“通牒”,再后则演伸为在边境地区游历时作为掌故的资料性工具书。

 

    在三联书店发现并翻阅《中国边境牛皮书》,想到同在一城的博友,虽未曾有机会谋面,却也投缘投机,发个信息,问候一声,大家在共同的志趣中收获友谊......

 

  

 

 

    (本博文插图,源自网络和馨子博文《中国边境牛皮书:黑龙江八个边陲景区榜上有名》配图)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三联阅读——开卷有益_功弘化育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