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尼:“中国创造”的启航展望一一当今中国高新产业研发体系初析(上 ...

  1.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现状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趋势

  世界经济格局及资源配置正在进行重大调整,能源和矿物资源的价格在不断上涨,中国的低成本劳动力优势也正在逐步丧失。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所面临的高单位GDP能耗以及低利润率问题日益严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制造业竞争地位是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需求。

  由于技术水平无法满足经济急剧扩张的需要,中国经济中粗放型、劳动密集型和成本驱动型企业大量存在,产业整体利润较低,跟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与此对应的是,中国单位GDP能耗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水平,是美国的5倍,日本的8倍。

  中国制造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仍停留在以加工制造为主的水平,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大量企业缺乏创新,跟风仿制现象泛滥,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及制造装备严重依赖西方。同时,近年来的固定资产投资急剧增长造成了产能严重过剩,在缺乏对高附加值产业链环节把握的情况下,中国制造业年平均净利润率徘徊在1%-2%之间。

  产业结构升级已经成为中国当前发展的迫切需求。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低能耗的特点,使其具备了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成为中国新经济增长极的可能。而一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也决定了该国在世界经济分工中的角色,以及其国际竞争力的高低。

  ·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研发体系现状

  尽管高新技术产业起步较晚,但中国已经充分认识到核心技术持续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政府在中长期规划发展纲要中对研发投入、对外技术依存度、发明专利等指标均已提出发展要求。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目前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率低于工业平均水平,并未起到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从投入上看,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高新技术研发投入的人力资源和经费都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基础研究的投入严重不足。从产出上看,研发效率也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中国在科技创新体系上的问题是造成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的根源之一。

  经过10年的发展,中国经济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虽然得到相当大的提高,但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制造业的增加值占比却从2003年的16%降低到2007年的14%。同时,国内企业主要承担技术密集型部门中的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工序,实际技术密集和附加值较低,导致多年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利润率徘徊在45%左右,不具备高新技术产业应有的高收益特征。据国家统计局普查中心研究结果,全国高技术工业增加值率比工业平均水平低9.7个百分点,并没起到对经济应有的显著拉动效用。

  究其原因,一是缺乏持续的科技创新能力,未掌握高科技产品核心技术,沦为低附加值的产品加工终端;二是高新技术配套基础落后。例如,由于材料开发及工艺技术落后,即使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或是逆向开发高科技产品,关键零部件乃至整机的质量和精度仍得不到保障,直接影响了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001年到2007年,中国的研发投入有长足增长,07年达到了371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3%。然而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研发人员、经费投入上都还有较大差距。在研发人员上,中国每万劳动力中平均每年仅22人从事研发工作,全球排名第36位;而世界前10位的国家每万劳动力中平均每年有154人从事研发工作,为中国的7倍。中国从科技研发人员到实际技术生产中的高级技术工人,都存在严重的不足。在经费投入上,中国2007年研发经费占GDP1.44%,而世界前10位的国家2007年平均研发经费投入率为2.25%,为中国的1.6倍。

  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教育程度的限制固然是中国xx研发人才缺乏的重要原因,但中国科技创新体系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做为个体的研发人才无法发挥{zd0}效用,甚至会因为无用武之地而导致优秀人才流失,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经初步分析,中国科技创新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基础研究投入与研发产出效率上,而其根源则在于次优化的研发体系。

  中国基础研究的投入有效性严重不足,直接体现为研发效率的低下。多年来中国基础研究占研发比重一直徘徊在5%左右,近年来甚至有下降的趋势。2007年中国基础研究支出为174.5亿元,仅占3710.2亿元总研发经费支出的4.7%。而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的基础研究经费比重均在20%左右,日本为11.8%,韩国为15.2%。同时,中国基础研究投入资金的利用效率也有待提高。

  投入上的差距直接导致目前中国研发效率不高。通过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显示,中国在专利申请、科技论文方面的效率都偏低,综合研发效率在15%左右,大大低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其他亚洲国家的水平。

  如何找准问题的根源所在,从根本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将是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摆脱目前滞后局面的关键。

  2.中国研发体系能力提升面临的挑战

  中国的研发活动主要集中在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中。

  2007年,中国研发人员总数中企业及其他部门研发人员数量超过2/3,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合计不足1/3;研发经费支出总额中企业投入资金和支出资金均超过70%。从人员和资金分布上中国研发活动已经初步形成了企业为主体的格局。

  高校和研究机构承担着培育人才和基础研发的重任,但目前科技创新评价体系下研究成果的价值难以得到合理评估,与产业的结合是薄弱环节。企业是研发投入的主体,但中国企业技术体系对外方依赖程度过高,缺乏研发长期投入的意愿和规划。在基础研究的结构性投入不足时,中国高新企业很难以本国自主的技术创新体系为依托,导致高新技术产业核心技术战略支撑的缺失。定位于“产学研相结合,优势互补,发挥集群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似乎是理想的弥补途径,但中国的高新区发展却逐渐偏离了初衷。

  · 高校及研究机构体系评估

  高校及研究机构是技术创新体系中的重要角色。但中国高校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研究机构也存在心态浮躁、研究不深入的问题,并且与企业合作研究,进行研究成果转化的比重不足。科研评价体系的不足和缺乏合理的项目评估机制是主要问题。

  高校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的毕业生是科学家与工程师的主要来源。与此同时,高校也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被寄予厚望。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这三大奖项的60%以上由高校获得,xxxx实验室的62%依托高校建设。2007年,高校基础研究经费为86.8亿元,占国家基础研究经费总额的49.3%;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力为9.4万人年,占国家从事基础研究总人力的68.1%。然而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高校研究活动相比,中国高校用于基础研究经费的总量和在研发经费中所占比例都有很大差距。发达国家的高校基础研究经费所占比重往往在50%-80%,而中国这一比重仅为27.6%。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技术创新体系中基础研究薄弱的整体氛围。

  高校目前的科研评价体系中,发表论文数量和申请专利数量是最常用的衡量标准,但这种评价体系的{zd0}受益者却是一般水平甚至较低水平的论文高产者。2007年中国被SCIE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论文总数已达到20.8万篇,占世界论文总数的9.82%,按照国际论文数量排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然而从反应论文质量的影响因子上看,中国SCIE论文的平均影响因子仅为0.8,并且中国绝大多数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均小于1。影响因子{zg}的Cell Research2008年度影响因子为4.535,全球排名仅498位。中国上千种学术期刊中发表的海量论文,一定程度上沦为争取更高科研评价的工具,究竟有多少可以真正称得上是学术研究成果,值得商榷。

  在技术创新体系中,基础研究是体现技术创新潜力的核心维度。基础研究若要达到高水平的层次,除研究平台与技术设备投入等硬件资源外,往往需要研究人员投入大量时间精力潜心钻研。而高难度的研究课题是否能在短期内取得突破性成果往往很难保证。是浅尝辄止批量制造大量符合评价标准的研究成果,还是忍受寂寞全心投入十年磨一剑?决心深入研究的科研人员面临两难选择时,我们的科研评价体系应该具备足够的合理性,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给深入研究者保留足够的职业发展空间。

  技术创新体系中另一个重要维度是技术创新的成果转化。目前中国高校与研究机构中由企业推动的项目比重过低,企业委托及合作的科技项目不足10%,研发项目不足5%。发明专利和应用型研究成果有多少真正实现了应用价值,转化成技术创新的推动力,在现有的科研评价体系中很难被衡量,导致高校研究人员对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给予重视不足。这种过于xx论文数量等研究表面形式的评价体系错位,最终体现为对技术创新体系整体发展方向的误导。

  中国研究机构大部分由政府设立,此外还有工业部门以及军事科研院所等特定部门的直属研究机构。在上世纪80-90年代的机构改制中,技术开发类研究机构所获得的政府财政支持逐渐减少,部分研究机构转制成为了企业,但仍具有人员冗余和机构庞大等国企及事业单位特征。与此同时,大量xxxx研究项目的评估机制不尽完善,难以形成对项目成果的有效评判,导致研究机构在一定程度上重点xx项目的资金规模,研究内容在申请环节中被尽量修饰夸大,而项目实际研究投入和成果却难以保障。

  · 企业研发体系评估

  ·企业已经成为了中国研发活动最重要的执行主体。大中型企业在研发投入和人员方面都占据主导地位,但对核心技术的基础研发投入仍严重不足,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体制缺陷使其研发成效尤其低下。从专利申请上看,中国企业在总体上技术创新水平较低。小型企业受规模所限,普遍在研发上投入力度不足,缺乏中长期研发规划,同时受困于创新资金的来源不足,但其独特的灵活性也使其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具备潜力。

  大中型企业在创新方面的投入和有效性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它们对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所谓研发往往集中在技术改造、引进和消化吸收,充其量为逆向开发。据统计,2007年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引进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为4209亿元,而其中名义研发经费支出仅为2112亿元,实效尚不得而知。

  核心技术的研发可以说是高新技术产业链最为关键的一环,基础研究的结构性投入不足将使所谓的高新技术企业仅仅沦为产品总装制造商或非核心技术零部件供应商,无法实现产业高附加值的目标。例如在代表汽车发展方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中,中国企业在动力电池组件、能量管理系统等高技术含量的核心部分主要依赖引进合资方的技术,在未来汽车行业世界竞争格局中的前景堪忧。在微电机系统(MEMS)中的关键部件微型传感器也存在同样问题,目前国内{lx1}的传感器厂商仍是以合资为主,中国企业参与不足,没有掌握具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MEMS系统的整体开发中,政府研究机构成为了研发主力。但由于机制原因,其成果转换、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效率不高,容易错失产业发展的机会窗口。

  在不同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间,研发投入和研发成效有很大差异。中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数量上接近民营大中型企业的两倍,同时研发支出占企业主营收入的百分比,以及科学家/工程师占全部职工人数的百分比均大大高出民营大中型企业水平。然而在研发成效上的差距却刚好相反,据统计2006年国有大中型企业每百万元研发支出的专利申请数为3.7,每百名科学家/工程师拥有的专利数为1.8;而民营大中型企业的这一数据分别为10.25.2,约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3倍。

  专利申请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技术创新的实力和未来掌握技术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趋势。目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最多的为医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药品领域,增长最快的是信息技术和显微结构与纳米技术。中国企业在整体上对研发和创新的重视程度以及实力不足,仅信息技术领域有华为和中兴两大通讯设备企业表现突出,中国PCT国际专利申请超过三分之一来自这两家企业。中国在其他高新技术领域明显弱势,很难找出具备国际竞争实力的大型企业。

  (未完待续)



郑重声明:资讯 【科尔尼:“中国创造”的启航展望一一当今中国高新产业研发体系初析(上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