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汉字的拉丁化运动与汉字的现代字形简化运动
6,1 汉字处理在文字机械化技术面前的困惑
郭沫若赞赏西方的字母打字机,认为“这是继造纸术和印刷术之后,人类文化工具的又一项伟大发明”,是文字机械化的基本工具。西安新华印刷厂前厂长肖金,五十年代曾在原子能科研单位与苏联专家有过接触。苏联专家的口述意见立即就能由秘书打印成文稿,而中国的秘书却做不到马上打出汉文的文稿;于是,肖金在1964年曾用新华印刷厂的力量积极支持西安军医大学的一位教授试验中文自动铸字排版技术。中文自动铸字排版技术,在后来的748工程初期,曾定点在上海新华印刷厂搞研究;同时,上海中华印刷厂承担了中文自动照相排版技术的研制(属于“二代机”水平),所获得的初步研制成果,在1978(?)的《科学实验》月刊上,以“宗华昭”的笔名,用这台照排机以扁形字体排版,刊登了一篇介绍自动照相排版技术的文章。无论是手动中文打字机,还是中文自动铸字排版机或者自动照相排版机,都是结构远比西文字母机械复杂,而工作效率远低、工作成本却远高于西文字母机械。
在西文字母打字机的基础上,发展了字母电传打字机,实现了西文电报的可读传输。苏联电影里,斯大林和斯维尔德洛夫就直接阅读电传机的穿孔纸带。但是,汉字无法直接发送电报,丹麦籍电报局长为汉字设计的电报码,用四个阿拉伯数字代表一个汉字。先进的电传打字机在传送汉文电报码时,所有的字母键都“下岗”不用,而且发报收报都需要电码翻译,电文没有直接可读性。甚至,1964年周恩总理来访问亚非十国时,新华社用汉字《标准电码本》翻译的“明码中文电稿”,被尚未与中国建交的有些受访国家电信局认为是不可读的“密语通信”而拒绝收受。新华社只能采用汉语拼音的方式,把新闻稿件传回国内。为了实现汉文的远程传送,748工程里也有中文自动电报机的研制项目。笔者读过邮电出版社出版的《汉字电报自动译码机》一书。是用磁环存储器,手工穿线组成体积庞大的磁环矩阵,当作汉字的字形发生器,按照《标准电码本》里的电报码,表现9999个汉字电信字符。
现在,字母电传打字机在计算机技术里发展为输入键盘,成为了计算机技术里一个重要的组成部件。
中国人,中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了汉字的机械化技术,作出过数倍、数十倍、数百倍于西文机械化的努力,但是所取得的成果,却很茫然。
6,2 汉字的拉丁化思想,渊源于汉字工作的机械化追求
目前许多反对简化汉字的人都简单地认为,简化汉字是中共搞拉丁拼音文字的前奏;拉丁文字是毁灭中国传统文化,所以要反对拉丁化,也要反对简化汉字。
笔者从汉字与汉字技术史的角度看问题,认为曾经有过的中文拉丁化的主张,是渊源于对汉字工作机械化的追求,在当时代的技术条件下汉字机械化问题难以解决的情况下,才提出用易于机械化的字母文字来代替方块汉字。
汉字拉丁化或者字母化的主张,并不是由中共提出。早在清朝末年就有字母化拼音的方案提出,民国政府也提出过国语罗马字方案,xx学者林语堂的《当代汉英大字典》就是用国语罗马字为汉字拼音,用他xx的“汉字上下形排序法”编书和检字。当然,在中共取得政权之后,作了汉字拼音化的努力,并且成立了官方的“文字改革委员会”。这些努力,是在汉字难于实现机械化的手工技术时代,时代给人的思想观念的影响,这表现了技术的局限性,表现了时代思想的局限性。但是,在汉字的手工技术时代,可能没有一位反对汉字简化或者反对拼音化的人,是有“汉字肯定能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的这种技术上的先觉意识,来论述问题。
现在,计算机技术明确无误地解决了汉字技术的机械化自动化。包括笔者在内的许多曾经拥护汉字拼音化的人,再度认识到汉字在中华文化里的重要性珍贵性,加入了反对汉字继续拼音化。笔者对文字和文字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认识程度更加深了——
文字技术确实能改变人的文字观念,曾经(文字机械化)落后的汉字手工技术,使得人们要想放弃汉字;但是先进的汉字技术,坚定了人们对汉字的使用和依靠。此外,笔者主张加强对汉语拼音的学术研究,完善汉语拼音的功能,使之成为汉字的得力辅助工具,在汉字排序检索、汉字标音、汉字音码输入、中国人名地名的外文拼写,以及某些汉字使用不方便的场合替代汉字传递汉语信息等方面,发挥作用。
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也使中国取消了“文字改革委员会”这一职能机构。
至今,台湾也要用比传统的“同音字注音法”或“反切法”更准确的汉语音标来表示汉字的读音。台湾所使用的注音字母,也是一种汉字的必要辅助工具。从辅助工具的性质来说,大陆的拉丁字母拼音与台湾的注音字母拼音没有本质的不同,只是符号的表面形式不同而已,但是拉丁字母拼音易于中文的国际交流,易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金岷彬附注,一个需要讨论的话题——计算机汉字信息处理技术之前的技术阶段,究竟是不是“手工技术阶段”?从印刷工业技术的角度来说,汉字的字模、铅活字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的机器生产,排版以后的诸工序,也是工业技术。但是,xxx的文稿,只能是手写而鲜有人用旧式中文打字机来直接写文章;印刷排版,是人工排版;汉字的电信传输,是人工双向译码;汉字机器字形的设计,是手工逐字地绘写字形卡片;汉文的图书资料目录不能实现机器检索;这些关键的工序,都是手工操作而无法实现机械操作。于是,在本文里,笔者采用了“手工技术时代”的说法。这是一个矛盾的说法,如何用更确切的术语来表述计算机技术之前的汉文印刷工业技术阶段?)
6,3 推广普通话、汉字的同音替代、汉字的简化,印刷体与手写体字形的一致,曾是汉字拉丁化的步骤
本小节的标题把内容已经说得比较明白了。
一些反对汉字简化的论者,指责使用简化字的理由之一,就是“简化汉字,是中共搞拼音文字的前奏”。笔者请这些论者再进一步地思考——中共起初要搞拼音文字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如前面所述,主张汉字拉丁化的始作俑者,并不是中共;萌芽在清末,发展在民初“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民国政府也曾制定过“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大力主张汉字拉丁化的人,国共两党都有;是感到汉字无法实现机械化,转而希望汉字作罗马字化的改革,以利中国文字的机械化。因为毕竟中国需要强大起来,文字技术的机械化,对发展文化、科学技术是强有力的推动——否则,我们为什么现在要搞计算机汉字技术。民国政府制定了一些文字政策,是在国家内战(除剿共之外,还包括与陈济棠、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等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战争)和随后的抗战、内战时期,全国没有一个统一平静的社会局面来认真地贯彻实施——非不为也,是不能也。中共取得政权以后,把汉字拉丁化付诸了行政实施,比民国政府的汉字简化、国语罗马字化的施政力度大得多,如此而已,岂有它哉。
计算机文字技术的进步,保护了汉字,增强了汉字的机械化自动化能力,也转变了人的文字观;于是,在中国大陆新制定的《国家语言文字法》里,取消了汉字拉丁化的政纲。文字技术的进步最终改变了人的文字观,在中国的历史上不止发生过一次两次,汉字的隶变,汉字的楷化,印刷宋体字的普及,都是先进文字技术促使文字观念变化后才取得了社会地位。
当然,中共在施政里产生过一些左的错误做法,把一些不赞成简化字和文字改革的人打为右派分子,这为中共的政策留下了阴影,也让汉字简化、汉字拉丁化的文字政策蒙上了阴影。这个话题,不在本文讨论范围里,希望所有愿意参与本文讨论的网友,不要在这个话题上节外生枝。
6,4 大陆文字政纲的改变,及海峡两岸诸多政纲的改变
任何一位稍微了解中国现代史的人都知道,台湾海峡两岸的对峙已经快六十年,两岸政权的对峙政纲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多次的改变,具体地表现在两岸各自对于对方的口号上。
既然基本的政纲都能改变,何以文字政纲不能随时代而改变?何以认定了“简化字是中共搞拉丁文字的前奏”,就有人坚决不能容忍使用了五十多年的简化字?
6,5 中国大陆走向现代国家的进程,是用简化字来创写来记录的客观历史
笔者是在小学三年级时,从繁体字发蒙后又学了简化字。是笔者的父辈、师辈,以繁体字的基础率先掌握了法定的简化字后,教会了笔者辈掌握简化字,笔者进而学习和继承了中华文化。笔者的父辈、师辈是见到了简化字表后“无师自通”地掌握了简化字;笔者的子女辈也是“无师自通”地掌握了繁体字;谁能说“简化字割断了中华文化”?
有宣称自己“学会了简化字而没有学到真正的中华文化”的,某位与金岷氏的对论者,能否针对金岷氏的这篇专题文章,挑剔出金岷氏用简化汉字所述的,中国文字技术史与字形简化史的哪些内容,不是“真正的中华文化”?——金岷氏赞赏网友“惑儿”的签名铭:礼可让于人,而理绝无让于人——特别是在北大中文论坛这种学术殿堂,又是来自为人师表的地方的对论者,更不能不讲道理信口喊叫。
从1950年代公布{dy}张简化字表,实行汉文的横排横读,到现在已经半个多世纪。这五十多年来,中国的科学家、教授的学术论文和著作,是用简化汉字来印刷出版的;中国工程师的工程设计是用简化汉字来表示的;就是说,简化汉字创写和记录了中国大陆生产力现代化的进程。同时,在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卫生、体育运动等社会的各个方面,也是全面地使用简化字创写和记录了中国走向现代国家的历程。强力的印刷工业,已经使中国用简化字积累起来的文献数量远远大于历史上繁体字文献的数量。这是中华文化的客观现实。
对简化汉字持否定态度、持反对态度的论者,不可能改变中国大陆继续使用简化汉字的现状。今后,中国走向现代国家的进程,仍然是用简化汉字来创写来记录。
当然,中国大陆也不可能让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海外使用繁体字的广大地区,都放弃使用繁体字改用简化字。目前中国文字在中国人的范围里,是一国两态(繁简使用共存)。
如果所有参与汉字繁简论争的论者都能看到这个客观的事实,那么{zh0}不要再在“拥简”还是“拥繁”的怪圈子作无休止的论争,应该共同关心今后如何实现中国文字的重新一统。
7.简化汉字的优越性
7,1 笔画简单,便于初学者学写
笔者至今还记得,小学一年级时学写繁体的“邊”字、“還”字的发蒙情景,无论怎么写,笔画总是出格。同时,也见到班里一位读过私塾“老学”的学兄,把这些字写得好;他告诉,在“老学”里写不好字要挨先生xx心,写字是打出来的。笔画繁难的字,对于初学写字的蒙童,是一件很不轻松的事儿。简化字表的公布,受到了笔者辈小学生的欢迎。因此,笔者的文章对简化字的支持,除了学理上的自觉,也还有情感上的亲和。但是,笔者论学,规诫自己努力客观,不要感情用事。
简化字的笔画简单,利于老师课堂上的板书。笔画清晰的字形,在教室的后排也能准确识读;笔画减少了的字形,老师方便书写。于教于学都带来了方便。所以,在简化字表公布后,非语文课的老师也都用简化字写黑板。
简化字在中国大陆的扫盲运动里发挥了作用。笔者初一(1958-06,城市居民)、初三(1959-11,制衣厂工人;1960-01城郊农民)两度三次参加过扫盲活动,用现在的术语来说,是志愿者工作。初学认字、写字的成人文盲,喜欢用简化字。特别是半文盲,有过接触繁体字的经历,更觉得简化字好认好写。
随着中国国力的振兴,外国人学习汉语者逐渐增多。汉语汉字面临了一个新的问题——如何让非汉语母语的外国人方便地学习汉语汉字。汉语拼音方案为外国人学汉字提供了有力的辅助;笔画简单的简化汉字对于外国人,不会是比繁体字还要困难的字形。汉语拼音和简化汉字会让中华文化更方便地走向世界。
在外国人学汉语热里习得了汉语汉字的外国人,将来会进一步需要阅读中文书报,目前海外以繁体字出版的汉文报刊,会为了当地社区外国读者对简化字的需求(这种商机),而增加简化字版面。这是笔者的预测。
7,2 笔画简单,便于印刷阅读
前文述过,汉字的笔画数在8画至16画之间的字,字形的清晰性与字形的区别性得到了优良的综合配合。简化汉字的笔画,在这个“{zj0}配合区”里的字数,比繁体字的字数多,简化字书报比繁体字书报的字形清晰,比繁体字阅读方便。报纸这种特殊的印刷品,在版面数量和版面面积恒定的前提下,为了装入尽可能多的文字信息,大陆的许多报纸可以用小五号的简化字来排印正文,而海外的繁体字报纸则鲜有用小五号繁体字的。
印刷铅字的制造,必须要先有铜字模。铜字模的母模雕刻,简体字显然比繁体字方便。碰到没有铜模的字,或者临时用现成的铅字拼偏旁部首,或者是刻木字替代,笔画较少的简化字偏旁部首,为临时刻制稀罕字提供了方便。这里出现了一个悖论——没有字模的字都不是简化字,为什么要用简化的偏旁部首去拼装稀罕字——笔者在这里的思考,才明白为什么《简化字总表》里没有“玙”、“珰”等字,而《新华字典》、《CJK统一汉字集》里会有这些简化字——这是印刷厂拼字、刻字造成的“既成事实”。拼字的工人当时并不一定想到非要繁体偏旁才能用来拼繁体字,书报出现了《总表》之外的简化字——这,可以算是当代的“俗体字”吧——由社会下层的工人拼出来的非规范简化字。但,这是极少数。(顺便说一下,如果不对印刷行业作严格的、有效的文字规范管制,整个社会的用字情况会怎么样糟糕?)
在铅印技术阶段,印刷字体有四种常用的正文字体。其中的黑体字多在文里作小标题,或者在大面积的宋体字里突出重点。但是,黑体字的笔画比较粗宽,笔画稍多的黑体字清晰性不如宋体字,这是黑体字的字面积虽大但不如宋体字用得广泛的技术原因。大陆的简化字黑体多在常用字范围,比港台的黑体字繁体使用得频繁,有利于报刊的版面艺术变化。铅印技术的实践,使得日本和台港首先使用了减细黑体字笔画的方案,出现了汉文印刷里的第五种正文字体——圆头细等线体,即“幼圆体”。(笔者曾有专题论文,分析圆头细等线字体,发表在台湾《中华印刷科技学会年报·1996》和《北京印刷学院学报》1996No.2)
7,3 笔画简单,便于字形的数据化
汉字字形数据化技术,成功地解决了汉字字形在计算机里的存储、传输、复制、复现字形供人实际阅读、辅助创写新的字形(即汉字字形的CAD)、汉字字形的机器艺术变形(汉字工程美学里的一个分支),在汉字的技术史上是一块崭新的里程碑。
同汉字的印刷字形一样,汉字的其它风格的机器字形也是笔画较为简单的简化字,利于字形数据化。
一位网名叫“春梦无痕”的网友,与笔者讨论过台湾设计师创写的“细明体”,他认为细明体的字形比大陆宋体字美观漂亮。不同人有不同的艺术感受,是正常现象。金岷氏以为,从“细明体”的字体名字就可以知道,正是繁体字的笔画繁多,才迫使台湾的字体设计师们要减少字体的笔画宽度,来求得字形笔画的均匀排布。但是,随着计算机自动“照排”技术而发展起来的印刷相关技术,几乎都采用了平版印刷工艺。而平版印刷要求机器字库里正文字的笔画宽度,要略比原来的铅字凸版印刷用正文字的宽度大一些,这就是北大方正要为电脑排版印刷设计新的正文字体的原因(具体的技术原因是,铅字印刷时,橡胶压印滚筒会使承印的纸张微变形,嵌压进笔画之外的空白部分。除了铅字笔画道的顶面之外,笔画道的两侧斜坡也参与了传墨成字;因此,铅字印在纸上的字形笔画宽度要比铅字本身的笔画宽度稍大一些。但是,平版印刷的字形没有“笔道斜坡”来增强笔画宽度作用。详见笔者在光明网论文《为中文报纸印刷用新字体叫好——简述北大方正的“博雅宋”字体》)。台湾的明细体在平版印刷工艺下,不方便再作“反向”的又去加粗笔画。可以说,在平版印刷成为当前报纸印刷的主流技术时,繁体“明细体”的印刷适性与阅读适性都不如简体的宋体字好。
笔画多的字,给读者感觉的字面“黑度”会大一些;局部笔画密度大的地方,该局部的“黑度”也大一些。所以在汉字的机器字形设计里,除了要把每一个字的笔画排布匀称美观外,还要求字内的各部分黑白度大体一致;还要求不同的活字搭配在一起时,整篇字的黑白度尽可能一致。在这方面,常用字里多数简化字的字面、版面黑白度均匀性,比繁体字容易实现一些。比如“戆”字(UNICODE6206)与“戇”(6207),“贝”与“貝”在字局部形成的“黑团”有轻重的差别。笔者在当时回答“春梦无痕”网友的帖子时,注意到在屏幕上的“繁”字,“母”的局部黑度特别刺眼,在屏幕上形成一些小黑坨。当然,“繁”字没有所谓的“简化字”;这是说,凡是笔画多的字,尤其是局部笔画密度较大的字,在作字形设计时都会遇到平衡笔画黑白度的技术问题和字形美学问题,而简化字的技术难度小一些。
笔者在另一篇论文《刍议,手机屏幕上的“简笔字”——简化汉字的技术优越性·1》里谈到普及型电子屏幕采用低阶点阵的汉字字形,比如在目前计算机屏幕上显示五号字,往往采用15×16点阵;这是最普及、也{zd1}阶的汉字屏幕字形,几乎涉及到每一个接触PC计算机的人。低阶点阵表现汉字的笔画数量有限,16点阵最多只能分别顺序表示8个横画或8个竖画。笔者统计过几个汉字表里不能用16点阵表示完整字形的字数如下: ① CJK20902字集->1186字; ② 简化字总表(扩充),2325字集->20字;(即,包含了“玙、珰”等字) ③ (扩充了的)简化字总表对应的繁体字2393字集->283字; ④ 通用汉字表7000字集->112字; ⑤ 通用字表对应的繁体字7135字集->378字;
上述统计数据表明,由于简化汉字适当减少了汉字的笔画数,方便了汉字字形的数据化表达,方便了汉字的机器技术。
一些繁体字不能用16点阵全形表示时,又要在16点阵的技术规格下使用,电脑汉字的工程师们不得不使用减少笔画、大致保留字形的变通处理——这是机器“迫使”人要简化一些笔画繁多的字形。大致保留字的基本形状,减少一些笔画,这本来是汉字行书草书简化字形的办法,中国大陆在规定简化字的字形时,就有“草书楷化”的原则,如“东”字,“车”字。这种方式在汉字的隶变时曾经采用过,现在电脑汉字里也采用。
如果台湾因为常用字的笔画多,16点阵的字形不敷应用,而不得不采用24点阵来表示正文字形,(是否如此,金岷氏并不了解,因为无法接触台湾版本的电脑操作系统。只是分析技术上的各种可能性。)那么,在相同面积的屏幕上,简化字所能表达的字数,就比繁体字所能表达的字数多。
7,4 后世用当代字形翻印古籍,是古今中外的常事
反对使用简化字的网友,论点之一是,一些学简化字长大的人不认识繁体字的书籍,简化字割断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但是,笔者的两个女儿学简化字长大后,在自己的社会实践里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识读繁体字(不一定会写),简体字、繁体字毕竟都是中文,不会比外文还难学吧!至于古典文献、中医文献,在大陆的简化字政策里本来就作为保留繁体字的领域;古文和中医之外的“行外人”,即使是在台湾香港学繁体字长大的,也不一定就能看懂这些专业文献。
古今中外,用当代的字体来转录古代书籍文献的现象,比比皆是,甚至可以说是公例。汉代就出现了孔府墙壁里的古书字形与当时社会流通的字形xx不同,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孔府壁中书”事件。由此在汉代形成了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长时间的学术纷争。然而,“原汁原味”的孔府壁中古文经书,并没有用“原汁原味”的古文字形再流传下来,而是用不同时代的通行文字字形来转写转印。隶书里有真正的中华文化,楷书里有真正的中华文化,繁体机器字里有真正的中华文化,简化机器字里同样也有真正的中华文化。后代必须承认,隶变、楷化以后的汉字完整地传承了中国的古代文化典籍。许多古籍的佚亡,并不是因为文字的演变丢失了前代的古籍,而是由于社会的战乱,兵燹灾祸。
没有哪一本典籍书能由人在手里传递阅读几十年,而保持原貌不受破损,孔夫子晚年读《易经》还“韦编三绝”。就这样一个简单的原因,经典著作的不时重新出版就是图书历史的通常事,当代用简化字整理出版古代典籍,并不如反对简化字的论者所说,“是文化资源的浪费”。
8.对将来中国文字一统形式的孔见
所有的中国人在写字时,只要到了某种熟练程度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快写,自然出现自己的“行书”“草书”写字方式。台湾的学者、民众也采用快写的行书、草书。因此,笔者认为,在两种文字状态充分交流的情况下,识读繁体字的人群,不一定会坚决拒绝简化字形的书写。另一方面,大陆人群识读繁体字的能力,目前多数中学生经过社会上繁体字影视的感染、繁体字商品说明的感染,已具备初步读繁的能力;进而阅读古籍版本的专业青年学生,也不会在文字形态方面碰上逾越不过去的障碍。从1986年海峡两岸打破了原来{jd1}封锁隔绝的僵局之后,两岸的民间交往已经使得简繁字的隔阂程度大大减小。继续加强民间交流,在民间的交流里会有“自然淘汰”的作用,最终一国两态的文字状况会重新走向一统。这种技术措施,就是两岸五方(大陆、台湾、香港、澳门、海外华人)共同制定出《现代规范汉字表》作为用字的基本标准。为了制定《CJK中日韩统一汉字集》时,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曾经取得共识,在与日本韩国学者的讨论中,共同维护了中国汉字技术标准的当然利益。
先进的计算机汉字技术既然能解决汉字处理自动化的大难题,也必定能帮助解决目前“文字一国两态”的问题。但是,越先进的技术,越需要技术标准,技术标准对文字字形的稳定作用也越大。目前,中国不同的行政区域里实行着不同的文字规范和标准,而且没有哪一方的标准能“吃掉”对方的标准。只能时暂时保持现状,留待扩大民间的充分交流之后,缩小两种文字状态的对峙情绪,逐步走向自然应用里的一致。
对于每一个社会的个体成员,喜欢什么字体,是个人的自由和兴趣,无可指责无可厚非。但是,社会成员在参与社会活动时,就得遵守社会的游戏规则,这种起码的社会常识和社会生活准则,并不只在语言文字使用这一种场合才{wy}地有。
金岷彬
后语:
本文内容,多涉及文字技术。按照以前的惯例,这种内容的文稿只能在印刷行业去发表,而非印刷行业的人,不一定对印刷的专业刊物有兴趣,于是形成了事实上的行业封闭,形成了隔行如隔山。网络交流,开放式的网络论坛方便了各行各业的直接交流,对学术的发展是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