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环保并重将成为社会共识_天涯博客_有见识的人都在此_天涯社区
  发展与环保并重将成为社会共识
——访陕西省环境保护厅厅长何发理
 记者 张敏洁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来,陕西坚持经济发展与环保并重,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通过改善环境优化发展,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环保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而实践也证明,西部大开发不仅造福了全省人民,也对全国的生态安全和社会和谐做出了巨大贡献。
那么,西部大开发10年间,陕西的环保工作究竟取得了哪些成绩?这其中{zd0}的亮点又是什么?目前还面临着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而面对即将到来的下一个10年,陕西的环保工作又将迎来什么机遇?对此,陕西的环保部门是如何考虑的?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陕西省环保厅厅长何发理。
谈及西部大开发10年来陕西环保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何发理表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陕西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认真贯彻国家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立足蓝天、碧水、生态良好、环境安全四大目标,把住污染排放总量,抓好“两个减排”,加强了“一山两水三大区块”(秦岭,渭河、汉丹江流域、铜川、陕北、韩城)的环境治理,实施了城市环境保护、工业污染源治理、生态环境保护、水环境保护、环保能力建设五大环境工程,全省环境质量xxxx,环境保护事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主要表现在:
一是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以2008年为例,据统计,2008年列入环境统计的14个城市大气质量空气良好天数均有不同程度增加。10个设区城市城区空气质量良好天数全部超过300天,平均达到321天,达标率88.05%,而这也成为有监测记录以来{zh0}的一年。可吸入颗粒物和自然降尘有9个城市同比下降;二氧化氮有8个城市同比持平或下降。另外,全省酸雨发生频率为3.1%,同比下降2.9个百分点,酸雨污染状况有所改善。与此同时,地表水环境质量稳定,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8%以上;6条主要河流的综合污染指数基本保持稳定,尤其是渭河的水质明显得到改善,综合污染指数同比下降23.1%,污染浓度同比下降15%左右。另外,汉丹江的出省境水质也连年保持在Ⅱ、Ⅲ类标准以内。
二是污染物减排取得突破。多年来,陕西环保部门始终把控制总量,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从抓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三大措施入手,削减存量,限制增量,控制总量,努力实现国家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十一五”目标。先后通过实施240项工程减排措施、520项结构减排措施、120项管理减排措施,截止2008年底,在消化新增量的前提下,全省化学需氧量比2005年{jd1}消减10.74万吨;二氧化硫比2005年{jd1}消减28.53万吨,分别占“十一五”削减目标的52.3%和29.5%。
而根据{zx1}的统计,2009年上半年,全省共完成SO2减排项目101个,减排SO26.49万吨,实现静态削减3.55万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上年同期下降7.75%;实施COD减排项目131个,减排COD2.39万吨,实现静态削减0.66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比去年同期下降3.93%。因此可以乐观的说,就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国家下达陕西的火电脱硫机组有望提前一年实现脱硫目标。而预计到“十一五”末,两项主要污染物将各超一个百分点完成国家下达的减排指标。
三是生态建设与保护成效显著。西部大开发10年来,陕西通过加强“三北”、“长防”、“天保”、“水土保持十百千示范”、“防风治沙”、“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建设,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森林覆盖率持续增加,有效遏制了土地沙化荒漠化速度和水土流失。较1999年,全省林地面积净增2336.7万亩,森林面积净增1457.5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4.71个百分点,达到37.26%。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也由“九五”末的13.75万km2减少到目前的9.6万km2。尤其是沙漠化、荒漠化问题最严重的榆林也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林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不仅如此,陕西还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生态示范市县、环保模范城创建活动。尤其是2006年以来,陕西又先后创建了榆林神木锦界、杨凌示范区、西安高新区、渭北生态农业区等5个循环经济试验示范区;依托水泥企业的余热利用,兰炭规模化生产过程的焦油、荒煤气综合利用,黄姜皂素加工过程的清洁生产技术等,培养了一批循环型企业典范。
四是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近年来,陕西围绕“一山、两水、三大区块”的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年年抓,持续抓,破难题,求进展,防反弹,使这些区域的环境治理不断取得新进展。首先是通过对秦岭北麓长期存在的“三乱”、“三不到位”进行整治,先后整治各类违法采石选矿企业和房地产开发项目395个,每年可减少废水排放2000万吨,废渣排放41万吨,削减化学需氧量约6000吨,使秦岭的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好保护。而《陕西省秦岭生态保护纲要》和《秦岭北麓生态保护和综合利用规划》以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先后出台也使得秦岭的生态保护走上的法制化的轨道。其次是加快实施渭河综合治理。针对渭河污染的问题,各级环保部门实行“关建治”三措并举,使得渭河流域内的造纸企业已由原来的近700家减少到62家,而且流域内所有市县均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渭河的“黑臭”现象得到明显改善。而根据{zx1}监测的数据显示:2009年1~10月份,渭河干流75%以上的时段消灭了劣五类水体。尤其是曾因造纸废水污染而鱼虾绝迹的渭河支流沣河、涝河的水质也由2003年的劣V类变为IV类,鱼虾重现。再次是在汉丹江流域关闭了30余家黄姜皂素企业和130余家采矿冶炼企业,并对黄姜皂素行业开展了清洁生产的治污技术攻关,推动了保留企业的清洁生产,确保汉江出境水质保持在II类标准、丹江水质保持在III类标准。
与此同时,陕北能源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也得到了初步解决。在陕北能源化工基地重点实施了“原油管输、污水回注和清洁文明井场建设”三大工程,环保投入超过20亿元,主要井场基本做到了原油污水“不出池、不下山、不进河”,实现“建一个井场,还一片绿色”的目标。长庆集团的清洁文明井场建成率达到{bfb},延长集团达到85%以上。先后关闭电石、焦化、铁合金等污染企业500多家,并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组织生产,使神府地区传统产业得到提升,污染得到治理,目前已经由“黑三角”转变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金三角”。
更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铜川地区的水泥粉尘污染也得到了有效治理。2003年以来,按照“省市统筹、关小上大”的基本思路,先后关闭拆除了16家水泥企业的27条立窑生产线,建设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2条,水泥产能由400万吨提升到1100万吨,粉尘年排放量由13万吨削减到6.3万吨。其中川口地区粉尘年排放量由2004年的1.9万吨减少到2006年的0.25万吨,削减了86.8%。2008年,这个过去“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2008年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到333天。不仅如此,陕西环保部门还集中整治了韩城龙门地区的污染。先后采取“区域限批”、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淘汰落后产能等措施,关闭企业127家,停产整改96家排污不达标企业,促进了整个渭南地区环境综合整治。
五是环保基础设施和监管能力大大提升。尤其是自2005年以来,全省共建成污水处理厂19个,形成能力96.05万吨。目前,在建项目42个,设计能力135.9万吨。预计到2010年底,关中和陕北将实现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目标。陕南半数的县将建成污水处理厂城镇污水处理率将由西部大开发初的不足10%提高到60%-70%。建成垃圾处理厂23座,形成日处理能力8100吨,2008年在建29个,日处理能力4275吨。开工建设老机组脱硫项目22个,522万千瓦,新建机组同步建设脱硫设施453万千瓦;争取并开工建设危废、医废项目5个,其中投资1.245亿元的礼泉项目已投入运行,投资1.38亿元的汉中危废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央和省级先后投入3688万元,建成8个省市监控平台,153个烟气污染源安装自动在线监测设施,占应安装总数的78%,其中83个完成了与省市环保局监控平台联网。渭河流域10个市界断面自动水质监测站和陕北5个出省界面河流自动水质监测站建成。建设大气自动监测站36个。
六是环保法制建设不断完善。近几年,针对重点区域和流域的环境问题,陕西不断出台严于国家法律的地方性法规,为依法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已先后出台了包括《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办法》、《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办法》、《陕西省渭河水污染防治条例》、《陕西省煤炭石油天然气开发环境保护条例》、《陕西省汉江、丹江水环境保护条例》、《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办法》、《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陕西省饮用水源保护条例》等9部地方环境保护法规,并且制订了造纸、皂素、水泥等多个行业的地方排放标准。尤其是2009年9月,国家环保部部长周生贤与陕西省省长袁纯清在西安签订的《环境保护部与陕西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是环境保护部与各省签订的惟一的环境保护战略合作协议,充分体现了环境保护部对陕西环境保护工作的支持,同时也给予陕西环保工作正确的政策引导。
七是全社会环保投入大大增加。目前,陕西省政府正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投融资思路,加大环保投入。省级财政在保留原有专项资金的基础上,从2006年起又设立了渭河治理专项资金和污染减排资金。而政府投资的引导也带动了社会投入的快速增加,近年来,一大批污水处理、垃圾填埋设施通过BOT、TOT等方式得以建成投用,对实现污染减排、改善环境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目前陕西的环保产业的年总产值也已超过200亿元,正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然而,面对这些成绩何发理并不满足,他表示,10年来,陕西的环保工作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当前陕西面临的发展形势和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相比,与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生态环境脆弱和水土流失严重仍是影响陕西发展的短板。近年来,陕西虽然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和实施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建设,扩大了植被覆盖度,遏制了土地沙化荒漠化速度和水土流失,实现了总体好转的目标。但是,由于林分质量不高、郁闭度较低、生态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仍很突出。陕北陕南部分生态敏感地区的生态退化呈扩张趋势,保持水土、提高生态功能、加强环境治理的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广大农村因面源污染使得土壤污染有加剧趋势,并且繁杂多样,既有重金属、农药、xxx和持久性有毒有机物等污染,又有放射性、病原菌等污染,对食品安全和群众身体健康构成威胁。农村污水、垃圾处置滞后,畜禽养殖业污染突出,饮水不安全的问题显现。
二是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差异大,污染严重,对发展构成巨大挑战。目前,陕西全省人均水资源量1280立方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八分之一。从时间上看,70%集中在7、8、9月份,难以蓄积利用。从空间上看,陕南、关中、陕北水资源总量分别占全省的71%、18%和11%,分布极为不均,加上多年来对主要江河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生态水缺乏,许多河流成为季节性河流。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造成除汉江水质保持在二类水质外,省内其它河流流经城市的河段呈现有河皆干、有水皆污,水污染防治形势严峻,直接威胁生态安全和饮水安全。
三是复合型、结构性污染十分突出,污染减排压力很大。当前,陕西所面临的环境污染既有历史遗留下来的,也有改革开放初期的,还有随着落后产能淘汰和结构调整中的,这些渐进累积的环境问题,具有明显的压缩型、复合型特点。尤其是因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特征形成的煤烟型污染短期难以改变,再加上发展中新出现的问题,特别是陕西经济近几年来连续保持高位增长,主要污染物减排压力很大。
四是发展中的区域性影响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突出。西部大开发以来,陕西虽然加大了环境污染防治力度,全省环境质量总体有所改善,但一些重点区域环境问题仍很突出。尤其是关中地区受到复合型水环境问题突出和土地资源承载负荷的双重制约,成为实施率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zd0}制约。陕北煤炭石油开发中的环境污染造成的生态破坏,地表水源污染,大气污染,突发性环境事件频频发生,而且煤炭采空区塌陷等问题也已经影响到环境安全。而陕南的生态也很敏感,目前存在采矿、选矿和冶炼企业以及黄姜加工等产业,加剧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尤其是铅、锌、汞冶炼造成的累积性重金属污染,群众反映强烈,成为投诉、上访和媒体xx的焦点。
而在谈及对下一阶段西部大开发工作推进环保工作的设想时,何发理表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保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胜利实现的重大部署。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西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也都对加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污染治理提出了明确要求,这就要求陕西在西部大开发中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因此,陕西环保部门将在下一阶段工作中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发展权、环境权的要求出发,努力xx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瓶颈,正确处理发展与环保的关系,以发展改善环境,推动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可持续发展,促进环境与发展共荣。
一是切实把环保和生态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头等大事来抓。当前,陕西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发展的惯性使得目前偏重的产业结构和粗放的发展方式还将继续维持一段时间,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改变发展方式、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古丝绸之路的生态悲剧就有可能重演,为此,要从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和加强环保工作。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因区施策。我国东中西部区域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力差异巨大,经济发展也很不平衡,因此在环境保护上必须正确处理好区域之间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因区施策。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发展潜力,确定不同区域的环境准入门槛,设置不同区域的产业淘汰和污染治理政策,在保证发展的基础之上加强环境保护工作。要按照各地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确定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环境保护目标和保障措施。
当前,陕西还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又是国家确定的能源接续地,以资源开发为主的发展方式在短期内还难以改变,因此,国家在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标准以及发展规划时,应在保证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陕西的产业发展和排放标准予以适度调整,给经济发展留出一定空间。同时,建立西部大开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支持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创新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国家要支持西部地区积极实施科技创新,以研发、引进、再创新为主导,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将环保产业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立足循环经济培育环保产业,立足做强产业提升装备制造能力,立足关键技术提高创新能力,紧紧围绕环保产业发展重点,积极安排环保产业重大技术攻关和技术集成,提高环保产业的科技贡献率,切实把环保产业打造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四是建立饮水安全保障机制。目前,水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饮用水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为此,要扎实推进城乡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防止发生重大水污染事故,确保群众饮用水安全。要加大丹江口库区及上游、黄河中上游等重点流域、区域水污染防治力度,尽快制定重点流域防治规划并纳入国家总体规划重点予以实施,已批准的规划要加快实施步伐。在加强污染防治的同时,要针对资源开发引起的地表塌陷、植被破坏、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等生态问题,搞好矿区生态恢复重建,涵养水源。要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对为流域环境安全做出贡献的地区,从财政转移支付中得到补助,从受益地区获得补偿。
五是建立和完善推动科学发展的环境保护经济政策体系。制定有利于环保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土地和政府采购等政策体系,逐步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元化的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引导社会环境行为,逐步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元化的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推动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大力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及交易制度,实现环境资源的合理再分配。建立绿色信贷和绿色消费等环保社会连动机制。通过政府采购引导全社会的绿色消费,不断缩小不良环境行为企业的生存空间,直至其最终退出市场。建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财税制度,建立政府性投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高资源消耗、高污染物排放的“双高”企业要提高税率,减少出口退税或取消退税,对低资源消耗、无污染或低污染的企业要降低税率,增加出口退税。建立高污染企业转产或退市财政奖励制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六是加强环保机构和能力建设。目前西部地区环保机构建设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机构不健全、基础设施落后、监管能力不足、人员素质低。因此,一是加强机构建设。增加环保部门人员编制,提高环境监测、监察等机构规格,解决具有监管职能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问题,逐步提高环保系统的人员待遇。二是加强环保队伍能力建设。按照国家对环保机构的标准化建设要求,加快环保系统基础设施建设,配备先进的交通通讯、调查取证、执法监管和监测设备仪器,从根本上改变工作条件长期落后的局面。建立严格有序的人员进入和退出机制,切实改善基层工作人员的身份、年龄和学历结构,积极开展岗位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环保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加强西部地区污染减排“三大体系”建设。国家应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支持西部地区尽快建成较为完善的污染减排指标、监测和考核体系。

郑重声明:资讯 【发展与环保并重将成为社会共识_天涯博客_有见识的人都在此_天涯社区】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