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 世界工厂 富士康“ 十连跳”
昨天买了一对无源音箱,非常便宜,只要35元,外形小巧、音色也不错。看着这对音箱,窃喜之余,忽然冒出了冷汗:想起了近日来朋友们热议的富士康“十连跳”,估计这物美价廉的好东西肯定也出自某个血汗工厂了。 中国的数码音像电子产品原本没什么品牌,最初是从OEM(贴牌)和组装发展起来,基本特征就是:技术在外,资本在外,只有生产。数码音像电子产品越来越便宜,与市场的恶性竞争不无关系。 1998年,我进入IT领域工作,负责一家合资企业的智能卡系统集成项目的市场推广,比如公交一卡通系统、不停车收费系统。当时,智能卡还是时尚的高科技产品,系统中的关键硬件均是进口设备。单是那张小小的非接触的智能卡(类似门禁卡),就包括芯片设计、制造、模块封装、卡片封装等环节,进口的可以卖到30元一张。很快,国内企业开始进口封装卡设备,以求国产化(国内芯片的设计、量产要滞后两年)。当时制作1万张非接触卡(就是类似交通一卡通的芯片卡),单价可以卖到13元,除去进口芯片的成本和卡的印刷、封装成本,净利润也能达30%。我们知道,只有当价格与平均总成本被推向相等时,投资的进入或退出过程才会结束。随着市场的发展,几乎在五六年里,越来越多的民企、私企厂家进入卡封装行业,最终生产力过剩,价格彻底透明;而国产芯片诞生后,占据产业链的上游的芯片制造商反过来直接找采购商(国内芯片的设计、生产企业几乎全是政府扶持,而大型的卡系统项目多是政府采购),挟制芯片的封装厂商易如反掌。他们不断要求降低封装价格,以使得自身的利润{zd0}化。到2005年,芯片价格降了三成,而卡封装厂的经济利润却逼近为零了。当时,全国大大小小已经有300多个智能卡封装生产企业,北京、上海、深圳、东莞、杭州、温州、苏州,到处都是。不少私企的生产设备走私进来,为求固定成本得到补偿,只要有赚甚至不亏就上了,可叹那些比较规矩的国企、外企,认真给付工人工资、加班费、保险费,结果就是没法和这些私企竞争。最终不少中小企业停产、转产,我所在的企业为了生存也是勒紧裤腰带不断投资搞政府关系才勉强度日。 几乎在任何一个领域,都可以用“价格战”来描述制造商之间的竞争。当然,消费类电子产品要想尽快获利,无外乎两个办法,一是品牌,二是价格。有品牌的看到了中国这么个大市场,也要做低价格,一些大品牌如索尼、佳能,莫不如此。一直以来,“价格战”似乎没有失灵,不堪一击小企业尽管破产,职工自认倒霉另谋出路;而一些大规模企业比如富士康、英业达、英华达、MFLEX公司这类典型的无品牌的代工企业,既能打价格战,也能打持久战,坚持到{zh1}甚至成了以廉价劳动力为竞争力的“世界工厂”。
为占据市场,数码电子产品价格一年比一年低!消费者确实欢迎。2002年买个400万像素的佳能数码相机(傻瓜机)要3800元,如今1200万像素的小巧的卡片机不过1800元了。 仿佛最终受惠的是消费者,也就是我们自己,所以我们看不到便宜的背后意味着什么。不过,诸位想想,一对小音箱,制作工序恐怕也要上百道。竟然只要35元(可能还有利润),制作它的工人又能得到多少报酬?想起富士康的十连跳,这怎么能不令我不寒而栗! 我们要买便宜货,上游的厂商就压榨供货商,你不做就找别人做。这些只做配件的供货商怎么办,没有订单就要停工,{wy}的办法就是挤干工人的工资。这里的工人是怎样工作的?每天的劳动是在流水线上重复着千百次的一个动作。而愿意做这种机器人工作的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年轻人,他们带着梦想来到城市,穿上干净的工作服,以为没有风吹日晒就是白领蓝领。梦想破灭了,离开又谈何容易,回乡更是没有希望的人生。眼下大家都怨血汗工厂不关心工人,xx是一叶障目了。 叹只叹这些处在产业链低端的企业自身,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难以脱身,结果就是涂炭员工。“十连跳”以及我们不知道的年轻工人的自戕或许应该成为中国“世界工厂”的终结。 推荐热帖
(多图)! (图) (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