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十年,今后的路该怎么走_天涯博客_有见识的人都在此_天涯社区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韩士德
    科学生活能力不高、科普人才队伍匮乏等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专家建议创建国家科普基地,加强科普制度建设。  

  从2001年到2010年,一年一度的科技活动周已经走过了十年光景。作为中国科普工作的重要载体,每年五月开展的科技活动周都会给广大公众带来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十年过去了,我国科普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绩?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提高了多少?我国科普能力建设达到了什么程度?科普工作中还存在哪些问题?今后的路怎么走?  


  ——— 十年成就 ———  


  万人中有13.4名科普人员  


  一说科普,很多人脑子里迸出的{dy}个词就是科技活动周。的确,科技活动周开展十年来取得了十分喜人的成绩,如今已是国内规模{zd0}、参与人数最多也是最重要的群众科技活动。


  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李普表示,在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普能力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快发展。在科普人才队伍、科普基地建设和科普活动等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据介绍,近年来,我国科普人员持续增长。2008年全国已有科普人员176.1万人,全国每万人口拥有科普人员13.4人。  


  人均科普专项经费1.84元  


  科普场馆建设得到了广泛重视。2008年全国共有建筑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各类科普场馆1098个。科技馆、科技博物馆参观人数超过6000万人次。科普经费投入显著增加。2008年全社会科普经费投入64.84亿元,人均科普专项经费1.84元。  


  科普活动影响日益增大


  科普创作进一步繁荣。2008年全国共出版科普图书3888种,占2008年全国自然科学技术类图书总量的5.5%,全国共出版科普图书0.45亿册,占2008年全国自然科学技术类图书总量的9.7%。科普活动影响日益扩大。2008年全国共举办科普(技)讲座95.47万次,听众达1.6亿人次,举办科普(技)专题展览11.5万次,参观人数超过1.97亿人次,科技活动周期间,共举办科普专题活动9.63万次,吸引了8986.86万人次参与其中。  


  科普理论水平不断提高  


  “科普理论研究的指导作用也明显提高。”李普介绍说,近年来,在广大科普理论工作者的努力下,出现了一批理论水平高、操作性强、实践急需的理论成果,指导了我国科普事业不断发展。例如,《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课题在世界首次系统提出了公民科学素质的理论与实务,基本解决了素质测评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 存在问题 ———  


  科学生活能力不高  


  “我国科普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公民的便捷生活能力还比较差,广大农民的科学生活能力普遍偏差等。特别是面对电气产品某些功能参数的英文标注、心理健康、基本的科学理财知识、投资的风险意识等,一部分公众显得不知所措,甚至把某些经验常识不加考证地当成正确认识。”在5月22日召开的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北京论坛上,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原所长李健民根据自己的调研指出了我国科普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公民科学认知方面的误区。  


  另外,李健民通过调查发现,农民群体的科学生活能力普遍较差,十分值得关注。  


  科研成果不能顺畅地转化为科普资源  


  从事多年科普管理工作的北京市科委副主任朱世龙认为,科研成果不能顺畅地转化为科普资源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他表示,长期以来,科研与科普之间存在“断层”和“割裂”,科研过程和创新成果不能为公众所了解,科研工作者不能将科技知识通俗易懂地传播给公众,科研机构也不能向公众开放,导致公众认为科研过程很“神秘”,科研成果很“高深”,与自己的日常生活无关。  


  考评机制不合理,科普人才队伍匮乏  


  “科普人才队伍也比较匮乏,结构也不合理。”朱世龙透露,我国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存在构成复杂、教育程度不高等问题。考评机制不合理严重影响了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创作的积极性。朱世龙认为这是造成全国科普人才队伍整体匮乏的主要原因。  


  “在科研人员的岗位设定和绩效考核中,策划、组织和参与科普活动和工作并不是主要测评指标,甚至与工作考评没有直接关联。”中国科普研究所博士后杨光此前也表示,对科研人员而言,从事科普工作同其本职工作之间关联并不密切,科普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其完成本职工作之外参加的“业余活动”。  


  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朱世龙表示,我国虽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工作,但相关机制还未形成,科普工作仍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社会机构承担科普产品研发、科普活动实施的能力仍然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国家对社会机构开展科普工作的优惠政策还不健全,科普奖励激励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 专家支招 ———  


  传播更加贴近生活的科普知识  


  李健民认为,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基。他建言,未来的科普工作要更加“以人为本”、“以需为先”、“以用为上”,在内容上应该注重普及有关方面的知识,尤其在知识基础上,要培养动手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李健民表示,公民对于新近的、涉及到更高科技含量的知识特别是与之适应的行为,则显得比较欠缺。“对科普工作而言,只有把握好时代对公民的新要求,提供与时俱进的科普服务,才能让老百姓喜闻乐见,并切实从科普中得到实惠。”  


  针对农民群体的科普问题,李健民表示,农村的科普工作需要关注农民群体中流传的一些错误常识并纠正,才能使农民群体真正享受科技成果。  


  根据不同主体的不同需求开展科普  


  “受不同地区的经济、科技、文化、习俗等的影响,科普资源需求的层次、内容、目的、渠道等都表现出很大差异。比如农民最希望获得卫生健康、天气方面的科技知识和信息;青少年往往对类似天文知识、军事知识等科普内容感兴趣。”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任福君说,科普资源建设只有立足于国家、社会和公众的科普需求,才能提升科普资源建设的质量和发展水平,才能充分发挥科普资源传播和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的重要作用。  


  大力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  


  而在朱世龙看来,科技资源是提升科普能力、保证科普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资源之一。提升高校、科研院所科学实验室、观测台站对公众开放的科普能力,及时将{zx1}的科技研究成果转化为科学教育资源,增进公众对科技的兴趣和理解是当务之急。  


  对此,李普也透露,今后国家还将大力推进科技资源向科普转化,实施科技计划项目科普化工作,推动科研院所和大学向社会公众开放科技设施,开展科普活动。  


  创建国家科普基地,加强科普制度建设  


  李普认为,当前我国正处在提高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必须作为国家的长期任务和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李普表示,目前,“十二五”科普规划战略研究已基本完成,今后若干年,还将持之以恒地推进科普事业的发展。同时,要进一步推进科普工作的目标管理,动员和引导广大公众主动提高自身科学素质。办好大型群众性科技示范活动,持续实施科技活动周、科技下乡、科普日以及行业性、区域性科普宣传活动,在社会上不断掀起“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和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  


  李普还透露,今后还将加强科普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完善《科普法》的配套法规制定工作,完善激励科普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等。  


  ■ 相关新闻  


  北京市三年来超8000万社会资金投入科普  


  北京市连续三年开展科普项目社会征集工作,引导社会力量投入科普资金超过8000万元。在5月22日举行的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北京论坛上,市科委副主任杨伟光表示,通过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工作,北京市新增科普场所40个,新增展厅面积6.6万平方米。据杨伟光介绍,自2007年开始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科普项目以来,截至目前共有1000家单位申报了1200个项目建议方案,呈现出申报项目内容广泛、行业科普深受重视、xxxx与高校院所积极参与、科普原创出版物增加等诸多亮点,引导社会力量投入的8000余万元科普资金则放大了资金的带动作用。


郑重声明:资讯 【科普十年,今后的路该怎么走_天涯博客_有见识的人都在此_天涯社区】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