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条是我国的传统食物。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其品种繁多,做法各样,滋味各异,地方特色明显。曾有过一段面条制作的描写:“拥出堆雪,卷玉脂长条,轻扑粉,叠数遭,刀横掘刀,躬虚腰,一声令下,地动山腰,刀声咚咚千浪翻,手影闪闪白帘飘。”面食犹如壮丽山河中那些隽永的景点,犹如交响乐中那些快乐的音符,犹如唐诗宋词中那些百读不厌的佳句,每当品尝之后总会给人一种体验,一种快感,一种美好的浮想联翩和回味留恋。 面条因国家、地区饮食文化的不同,农产品各异而各具特色。一般来说,北方的面条硬实,犹如北方汉子一样阳刚;南方的面条则柔和,亦如南方山水一般柔情。马可波罗把中国的面条带到意大利以后,意大利就出现了空心面;日本、朝鲜的面条也是从中国学会的,但因为文化和农作物的差异,日本出现了很粗的“乌冬”与较细的素面、凉吃的荞麦面条。日本面条的特点是有韧劲,俗称“有腰”;而朝鲜则把凉面搞出了自己的风格------但无论从汤白而不腻,味鲜而不腥,质厚而不粘,鲜香的鱼汤诱人程度,都比不上江苏省东台那独具一格的鱼汤面。 鱼汤面,源于清乾隆三十三年,为江苏省东台市名点,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现场制作的东台鱼汤面,获巴拿马国际金奖,可谓xx面食。相传,鱼汤面原先是一位被赶出皇宫的御膳厨师所制,后由于东台境内盐业兴旺,云集台城的盐商大贾都爱吃鱼汤面,于是,别的茶馆也仿制供应鱼汤面。到了民国初年,东台废灶兴恳,植棉种粮,台城成为粮棉集散之地,外地客商纷至沓来。台城20多家茶馆、酒店,都纷纷供应鱼汤面,每天早市顾客盈门。鱼汤面成了当地名噪一时的佳肴,便从此驰名大江南北。 东台的鱼汤面,其特点是:“汤白汁浓,面条劲道,滴点成珠,鲜而不腻。” 吃过以后热力透彻骨髓,唇齿之间弥漫着特别的香味,令人感到惬意舒畅与无穷的回味,当地老百姓常以“吃一碗,想三年”以褒扬。 令东台人颇为骄傲的是,只有在东台才能吃上xx的东台鱼汤面,其他地方即使仿效,也难做出那种味道来。 首先,只有东台产的瘦长头扁的野生鲫鱼味道才够xx,因为东台地处里下河地区,水沟纵横,水脉相连,是典型的鱼米之乡,这里的鱼配上东台水乡的河水,是一种{jj1}的搭配,这是xx的成因,其他地方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其次,鱼汤面之所以味美独特,背后还有着一整套复杂的程序。先要剖鱼清洗,不留残血;用猪油下锅沸至八成,陆续放鱼入锅炸爆,起酥捞起,不能烧焦;将炸过的鱼加上鳝鱼骨头或猪骨头等,用河水熬出稠汤;葱酒去腥,再用细筛过滤清汤,放入虾籽少许,即可作面汤;面条用上白刀切面,当面条下熟后,以冷水“过桥”;碗中放好底料,然后,再舀两勺雪白如脂的鱼汤。表面看来,全无热气,其实,轻轻啜汤,但觉一股热流,徐徐入喉,厚实地道,鲜美xx。虽是区区一碗汤面,却是处处考究,煞费苦心。 我也曾出于好奇,走访了一些大师,对鱼汤面的制作方法作了一些了解。其基本程序大致如下: 1、将鲫鱼洗净备用,黄鳝汆熟去肉留骨待用; 2、将鲫鱼、鳝骨分别用熟猪油炸至金黄色捞出,猪骨等用油炸透; 3、取汤锅,加沸水,放入炸好的原料、姜葱、料酒,大火熬10分钟后,再将原料从汤锅中滤出,沥干水后,成{dy}道浓汤;再将滤出的原料煸炒成芽黄色,再放入汤锅中用大火熬取第二道浓汤;如此反复3次,共炸3遍,熬煮3次,3份浓汤再合而为一;熬到汤浓白时滤去鱼渣,加入炸好的猪骨等、加姜葱、料酒、虾子(用纱布包好)炖成鱼汤; 4、面粉加盐、蛋清、水,揉成面团,用擀面杖擀成面皮,叠好切成粗细均匀、长短一致的面条; 5、鳝肉用姜葱、料酒、盐腌好后炸至酥脆; 6、锅中放水烧开,将面下锅后,不要搅动,当其从锅底自然漂起后,捞出在凉开水中冲涮一下,再入锅复烫即捞出。将面放入碗中,浇上烧开的鱼汤,再放入虾子、蒜花、脆鳝,用白胡椒粉和盐调味即可。 还有两个关键环节也是不容忽视的:吃过xx鱼汤面的人会发现,上了餐桌后再依据各个人的口味,自己加盐和胡椒粉。“盐不能先下锅,得到了桌上再加,因为放早了,蛋白质会凝固,这是一个小窍门;还有一个环节就是,做鱼汤面不能冷水下锅,一定要热水下锅,这样做出的汤,味道才够鲜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