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货卖一张皮”,这里的“皮”指货物的包装,或者叫做“皮相”、“扮相”。好的包装可以增加货物的“卖相”,勾起人们的购买欲,所以说“货卖一张皮”是有道理的。但我们这里的皮则另有所指,那就是和田玉籽料的皮色。曾经在一家玉器店里见到几乎一模一样的两块白玉子冈牌,其中一块有指甲盖大小的红皮,而其价格却极为悬殊:没皮的标价5000元,有皮的,12万!
虽然按照新国标,所有软玉都可以鉴定为“和田玉”,但由于往往此“和田玉”非彼和田玉,市场价格也有几十甚至上百倍的巨大落差,有一张皮当然备受买家追捧。因为它可以证明一点:这是最xx的、地地道道的和田玉,而不是产自青海、台湾甚至俄罗斯、韩国的“和田玉”。更重要的是,目前产和田玉籽料的玉龙喀什河河道已经被无数遍地挖掘过,资源枯竭似乎已不可避免。并且据玉雕师傅讲,籽料的料子确实要细润许多,可以在雕刻时施以细工,而不像山料,或者俄料、加拿大软玉一般,工细一些就可能崩口。同时,籽料与山料的区别也与人的性格好有一比:籽料内敛而含蓄,其内在美历久弥新;山料则稍显“外向”,并且因为开采时多用xx炸取,人为的绺裂明显增多,不仅影响雕刻师傅的设计,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成品的价值与价格。正因为如此,扬州、苏州的一些玉雕大师对山料有一种天生的抵触情绪,非籽料不雕。“大师工”往往体现在籽料作品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籽料的价值、品位与价格。 还有一点值得一说,雕刻师傅往往在有皮色的籽料上进行俏色雕(又叫巧雕),充分利用其漂亮的皮色,也为作品增色不少。有一位朋友拿了一块红皮白籽找苏州一位大师雕刻,半年后取作品时,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惊艳”,即使高达几万元的工钱也“{jd1}没有白费”。 正因为有皮好卖,坊间更有“籽料见红,价值连城”之说,于是作假之人就用颜料进行染色,并且最喜欢染成红色,导致“红皮籽料”泛滥成灾。有人经粗略统计后得出结论:市场上的假皮料至少占90%以上。假皮还好说,多看多练眼,有了一定经验其实不难辨别。更有一种“二上”,又叫“加强皮”,则往往连一些老师傅也被“乱拳打死”了。 所谓“二上”,就是指在真正的籽料上再染色。很多人辨别是否真籽,既看皮色是否自然,还看有无“汗毛孔”——在河水中冲刷了千万年,肯定会在表皮上留下许多细小的凹坑,看上去就如同人皮肤上的毛孔,于是籽料也就有了汗毛孔一说,并以此作为鉴别真假籽料的依据之一。而一些作假高手就充分利用了这一点,对真籽料进行非化学原料的染色(比方用青核桃皮捣碎后浸染),稍不留神就可能走眼,非鉴别高手仔细辨别难识真伪。 还有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是:现在几乎所有的专业鉴定机构均不出具关于和田玉皮色的鉴定,也就是说,一般只管玉质是否软玉(和田玉),而不论皮色是真色还是染色。这大概也是xx者肆无忌惮的原因之一。 当然,即使是xx真籽,质量太差的也不值钱。但倘若玉石内的僵与棉能形成xx图案,而绺裂又能够构成山峦沟壑的,则仍然有人以不菲的价格购买。在深圳古玩城就见到一位约50岁的中年男子,手里拿着刚买的一块既是僵又是裂的籽料到处示人。其实也就皮色稍微好看一点,所提示的图案也只是依稀可辨,但他却花了1500元买到手。“黄金有价玉无价”、“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在和田玉身上可以说体现得淋漓尽致。 和田玉皮色分类: 璞玉的外皮,按其成份和产状等特征,可分为色皮,糖皮,石皮三类。 色皮:和阗子玉外表分布的一层玉皮有各种颜色。玉石界以各种颜色而命名,如黑皮子、鹿皮子等等。从皮色可以看出子玉的质量,如黑皮子、鹿皮子等,多为上等白玉好料。同种质量的子玉,如带有秋梨等皮色,价值更高。玉皮的厚度很薄,一般小于1毫米。色皮的形态各种各样,有的成云朵状,有的为脉状,有的成散点状。色皮的形成,是由于和田玉中的氧化亚铁在氧化条件下转变成三氧化铁所致,所以它是次生的。有经验的拾玉者,到中下游去找带色皮的子玉;而往上游,找到色皮子玉的机会就很少。此外,在原生玉矿体的裂缝附近也嫩能偶尔发现带皮的山料,这也是由于次生氧化形成的。 糖皮:指和田玉山料外表分布的一层黄褐及酱色玉皮,因颜色似红糖色,故把有糖皮玉石称为糖玉。糖玉的糖皮厚度较大,从几厘米到20--30厘米,常将白玉或青玉包围起来,呈过渡关系,糖玉产于矿体裂隙附近。糖玉是氧化环境的产物,系和田玉形成后,由残余岩浆水沿和田玉矿体裂隙渗透,使氧化亚铁转化为三氧化二铁的结果,糖皮即为氧化铁染的结果。 石皮:指和田玉山料外表包围的围岩。围岩一种是透闪石化白云大理石岩,再开采时同玉一起开采出来,附于玉的表面,这种石包玉的石与玉界限清楚,可以分离。当他经流水或冰川的长期冲刷和搬运后,石与玉则分离。围岩另一种是透闪石岩。如和田玉再形成过程中交代了粗晶状的透闪石,由于交代不彻底,在玉的表面常附有粗晶透闪石,这种石皮与玉界限过渡。叫阴阳面,阴面是指玉外表的这种石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