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正大举入侵中药市场
据业内分析人士透露,过去数年来,外资中药企业正悄悄以合资、独资等形式介入中国的中药市场,并将大部分产品销往内地获取利益。刚刚上任的诺华(瑞士)中国非xx药(OTC)事业部总裁江华就于近日在广州高调宣布,未来诺华将为中国市场专门研发xxx,并表示,将有条件并购和销售在5亿元以上的本土药企...进入中国医药市场的国家包括亚洲国家,还包括美国、德国、瑞士等国。
外资的大举涌入主要是源于国内对中药及相关的传统疗法的需求持续升温。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日益提高了对保健的要求,而中药以其xx无污染,无副作用的优势,日益被世界范围的消费者所接受和亲睐,我国做为中医药的发祥地,更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很高的认可度,另外,随着新医改方案的出台,也将拉动中药需求的进一步增长。"中国将于2010年成为全球第二大非xx药市场。"庞大的市场和未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对海外药企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资料显示,目前全世界有180多家公司和40多个研究机构正在从事xxxx的新药开发。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资本运营研究中心主任冯鹏程教授认为:外资的引入,对提升我国医药产业竞争力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其在推动本土与跨国企业上下游合作的同时,亦对本土企业构成有力竞争甚至是排挤,当前我国的中药行业面临以下三个问题需要引起关注:
一,中药专利权严重缺失:目前国内大约90%1以上的中药都没有申请专利,从而使中药配方成为了免费午餐,虽然我国政府对外资进入中医药领域有着严格限制,禁止从事列入国家保护资源的中药材加工,传统中药饮片、炮制技术及中成药秘方产品的生产等,但发达国家利用我国在知识产权管理上的缺陷打“擦边球”,通过合作、收购、兼并来获得我国中药知识产权,其结果导致我国一些有价值的古方、验方和{zc}秘方被外商以低价掠走,另外,不少外企在国外或国内已抢先注册了一些中药制剂的专利,如美国就抢先对吉林生产的"人参蜂王浆"申请了专利,韩国在中国申请了"牛黄清心丸"的专利,还有市场上热销的德国和法国的银杏叶制剂、日本的救心丹都是中药的衍生物。这些外国药企通过专利问题,一方面赚取了巨额利润,另一方面以此来阻挡本土企业的国际发展之路。
二,民族中药企业的发展不足:目前的情形是,国内中药企业大都处在产业链的低端,从事初级中药原料的加工和出口,例如,日本的中药原料75%2以上来自中国,但日本的中药产品在国际中药制剂市场却占有80%的份额,其中返销中国的药品已经占到了中国医药市场的1/3以上。作为中药大国的中国在国家医药市场却仅占5%左右的份额。可以预见,随着外资进入国内中药市场的加快,将有更多的洋中药摆在国内市场面前,这无疑将使本土企业进一步丧失主导权并使我国巨大中药市场产生的利润归到外国人的腰包中。
三,中药成药制剂开发技术力量不足:目前我国中成药开发水平较低,中成药发展缓慢,这一方面是我过厂商在与外国厂商在成药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另一方面也阻碍了中药标准想世界范围的推广,由于没有可以依据的统一标准,使得中药的专利问题更加难以实施。
冯鹏程教授认为,目前国内中药产业尚处在产业整合的初期,一方面能够走出去进行海外投资的本土企业较少,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的开放造成外资大规模进入,国内企业面临着与外资抗衡角力和国际化发展的双重压力。要想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保持生机巩固民族企业在中药市场的地位并谋求生产像产业链xx发展,就必须着力解决前面提出的两个问题,外资进入国内市场是不可避免的,但不能视之为敌,现在是中外企业博弈的阶段,应该制定灵活巧妙的引资战略,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吸收国外企业的长处,如其在管理,技术方面的优势,与此同时,要严格把握外资在市场控制程度,技术控制程度,股权控制程度方面的把握,不要因为合作造成{zh1}国内的中药企业都成为了外国药企的海外工厂。
这其中最为总重之重的任务就是加紧建立我国自主的中药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使中药验方有规可寻,中药配方的形成,流传和使用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实践积累的,通过对这些无形资产的有效保护和管理,就能从基础上对外资形成有效控制和利用,当前正是因为知识产权的缺失,才使中药产业与其他产业一样,在外资进入后本土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最终造成市场控制权的丧失。在加强产权管理的同时,还应促进中药现代化的发展,应该说,中药的比较原始的制造加工方法是不能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因而应加大力度对中药进行成分研究和成药开发,只有在技术上占据优势,国内企业才能真正在与外资的竞争中保持优势。
总之,面对当前外资大举涌入国内中药行业的现状,站在本土的角度,就要着力加强国内中药企业的竞争力,一方面就是要加强制度的建设,具体到中药配方知识产权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外资管理上的加强。另一方面就要加强企业自我发展方向上的把握,在与外资的合作中始终保持自主权的独立已经有条件的引进外资,避免中药相关领域的控制权丧失。在中医药这个大市场上,本土和外资必将进行一场激烈的较量,他们各有优势,本土企业应与外企展开多层次的合作,努力参与到全球新一轮的市场竞争当中。不断提升生产与研发能力,加快实现产业转型是最终目的。
联系方式: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0号对外经贸大学博学楼716室 冯鹏程(收)
邮编:100029
电话:13693398207
电子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