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防灾减灾体系10年覆盖城乡——《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解读
气象防灾减灾体系10年覆盖城乡——《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解读
 

 

  嘉宾: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计划财务司司长王邦中

  记者:中国气象报、中国天气网、新华网  余晓芬  徐丽娜  许永丽

 

  近日,中国气象局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了《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国{dy}个由国务院批准的气象防灾减灾专项规划,是指导我国未来十年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人员伤亡率减少50%以上 经济损失占GDP比例降50%

 

  记者:我国每年遭遇的气象灾害主要有哪些,气象灾害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陈振林】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70%以上为气象灾害。我国气象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每年遭遇的气象灾害主要有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和大雾等。

  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大背景下,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加频繁,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气象灾害的突发性、反常性、不可预见性日益突出,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损失。近20年来,中国平均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4800多万公顷,造成人员死亡440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800多亿元,受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

 

  记者:请简要介绍《规划》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根据《规划》,经过10年的建设,我们将能见到一个怎样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王邦中】《规划》主要分六大部分。{dy}部分是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现状和面临的形势;第二部分是指导思想和目标;第三部分是气象灾害防御战略布局重点;第四部分是主要任务;第五部分是气象灾害防御工程;第六部分是保障措施。

  未来我们将能见到一个怎样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规划》指出,到2020年要全面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及其信息发布能力,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增强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知识水平,完善“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和“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我们期望在2020年八大工程得以建成,使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对百姓的影响能降到{zd1}。

  【陈振林】《规划》是我国{dy}个由国务院批准的气象防灾减灾专项规划,是指导我国未来十年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规划》的颁布实施对于指导各级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强化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对于解决涉及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全局的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统筹防御各类气象灾害;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记者:2020年,当这一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成后,我们能取得怎样的社会经济效益?

  【王邦中】效益分类有很多种,即使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效益来讲,不同行业情况也不同。在1996年气象部门做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显示,当时的气象投入产出比平均为1:40,2006年这一比例提高到了1:50。如此推算,将来所取得社会经济效益会更大,气象服务的效益会越来越显著。据统计,我国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人数已由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平均每年5000人左右,下降到本世纪平均每年2000人左右;每年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例从上世纪80年代的3%~6%下降到目前的1%~3%。

  【陈振林】1:50的比例从国际水平来看,已经属于世界前列,其他国家投入产出比大都在1:10左右。我们的目标是:与“十一五”期间相比,到规划期末,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率减少50%以上,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降低50%。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

  

有的放矢 点面结合 区域联防联动

 

  记者: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在气象灾害防御地域性强。《规划》所列的六大战略布局重点是基于什么原因,这六大战略区又分别侧重哪些方面的灾害防御?

  【陈振林】由于城市、农村、沿海地区、主要江河流域的气象灾害防御侧重点各不相同,而交通、水利、电力、农业等国民经济关键行业和以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地区为代表的主要战略经济区对气象灾害影响的敏感程度极高。因此,规划中将我国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区分城市、农村、沿海、重要江河流域、主要战略经济区、重要交通与输变电线沿线。

  针对不同区域的灾害特点,防御重点也有所区别。对于城市,重点防御城市内涝、干旱缺水、高温、霾等灾害,以及城市热岛效应和空气污染以及其它导致人居气象环境恶化等问题;对于农村,需要考虑干旱、洪涝、低温、霜冻等造成的气象灾害对粮食、经济作物、林业、渔业生产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以及农村防灾减灾能力薄弱等问题;对于沿海地区,重点防御台风、海洋大风、海雾、海冰,以及由气象灾害引发的风暴潮和地质灾害等;对于重要江河流域,重点防御夏季的流域性洪涝、冬春季节的北方凌汛灾害以及干旱灾害等;对于主要战略经济区,重点防御干旱、台风、暴雨、雷电等;交通运输和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同时也是易受气象灾害影响的行业,低温、霜冻、暴雪、大雾等对铁路、公路和输变电线路的影响尤为显著,造成道路结冰、交通瘫痪、电力供应中断等严重后果。

 

  记者:《规划》已将城市列入气象灾害防御布局重点,为什么又将长三角、珠三角、长株潭等城市群或经济圈单独列为防御重点?

  【陈振林】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成渝地区等为代表的我国重点战略经济区,是我国大规模的人口稠密区和经济密集区,但同时也是灾害频发区。这些重要的战略经济区,城市化与经济一体化程度高,综合经济实力强,一旦受到灾害影响,连带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十分明显,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大。所以需要统筹考虑、进行联防。除了要提升单个城市应对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之外,战略经济区也作为一个重点的防范对象,突出区域联防、点面结合,{zd0}程度减少损失。

 

  记者:如何实现区域之间的联防联动?是不是面临很大困难?

  【陈振林】具有很大的挑战性。重点战略经济区域的气象防御,一方面要突出区域联防,要统筹规划区域性稠密气象观测网络,加强区域内的先进探测技术和移动观测系统的协同建设,特别是要提高对突发性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要建立区域一体化的精细化预报预测业务和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警业务,还要发展气象灾害高影响行业的专项预警技术和服务。另一方面要凸显以防为主的气象灾害防御理念,为此,我们将开展区域性的气象灾害影响的风险评估和管理工作,总体提高防御气象灾害的标准和能力。

 

  记者:“重要交通干线与输变电线路沿线”也被列入了气象灾害防御布局的重点。我们将如何提高这方面的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到目标实现时,是否意味着,当发生重大气象灾害时,不会再出现2008年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时交通中断和大面积停电的问题?

  【陈振林】重要铁路公路沿线和输变电线路的气象灾害防御,重点是建立交通气象观测、电力气象观测等专业专项气象灾害监测网络体系,发展专业专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技术和预警服务,实现部门间、行业间的信息与资源共享以及灾害协同防御;开展铁路公路沿线和输变电沿线精细化气象灾害影响风险评估,在此基础上建立气象灾害防御的设计标准;建立铁路、公路和输变电线路工程设计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合理规划和布局,科学防灾避灾。应该说,到目标实现时,如果再发生重大气象灾害,不会出现2008年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时交通中断和大面积停电的问题。

 

中国气象局计划财务司司长王邦中

  

社会全面参与形成防御合力

 

  记者:防御气象灾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规划》中有没有对社会参与方面做出规定?

  【王邦中】忘掉灾害的时候是最危险的时候,提高全社会的气象灾害防御能力非常重要。在防灾减灾工作中,不同的社会角色应该发挥出各自不同的作用。《规划》中有多处提到了社会参与的问题。比如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是专业部门要做的事情,但是信息却要让社会方方面面都知道;比如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是专家在做,但是百姓要理解风险评估的结果,了解哪些地区是灾害的多发地、易发地,哪些地区容易出现什么灾害;比如在应急处置中,除了政府有关部门采取措施之外,百姓也要在{dy}时间采取防范措施。《规划》在八大防御工程中也专门提出,要对公众进行科学知识普及,提高公众防御气象灾害的意识。只有社会公众意识到位,知识到位,能力到位,减灾的效果才会更好。

  【陈振林】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需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在防灾减灾救灾各个环节,如果缺少社会的广泛参与,就不会发挥有效的作用。发达国家有很多非政府组织、很多志愿者自发参与救灾防灾。我国要加强非政府组织、公众志愿者行动等参与防灾减灾的工作。部门联动的有效性与公众的自觉性相结合,防御体系就会更加完善。

  总体来看,我国的防灾体系效果还是比较好的,根本上是因为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009年因台风死亡人数已降至40多人。比如美国“卡特琳娜”飓风发生之后,他们都来学习我们的经验,但由于制度不同,一些方法无法落实。

  

土洋结合打通“{zh1}一公里” 八大工程助推体系建设

 

  记者:规划提出,到2020年,突发气象灾害的临近预警信息至少提前15到20分钟送达受影响地区的公众。一般临近预警信息要在多少时间内送达,如何保证在没有电和各种通讯手段的危急时刻把预警信息提前送到民众手中?

  【陈振林】临近预警时间范畴为0到3小时。突发气象灾害的临近预警信息送达公众时间受突发气象灾害临近准确预报提前时间、气象灾害预警发布手段时效和受影响区域范围、人口数量等方面因素影响。因此,对于不同灾害、不同情况,突发气象灾害的临近预警信息送达公众时间也不尽相同。理想情况下,可能提前2个小时送达。最坏情况是,我们提前1~2小时作出准确临近预警,但由于灾害预警发布手段的发布速率限制(如手机发送速率),以及发送地域范围广、人口多,可能导致灾害发生后还未将预警信息xx送达。

  实现15至20分钟的提前量对整个现代气象业务系统都提出了高要求。一方面,我们要进一步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监测和预警以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测,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业务系统,提高预报的精细度、预警时效和准确率,这是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前提。第二,我们要加强部门合作,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预警发布业务系统,加快建设土洋结合、有效畅通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手段,联合广播电视、信息产业等部门,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并充分利用公共信息发布资源,着力解决信息发布“{zh1}一公里”问题,这是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的保证。

 

  记者:规划中提出,我们将与各部门合作,组织实施八大气象防御工程,请简要介绍一下这些防御工程及其作用?

  【王邦中】一是城市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建设完善城市近地边界层大气物理、化学成分立体观测和城市自动化探测系统,发展城市区域精细化数值模式与大气成分数值模式系统,完善城市气象灾害预警体系和城市突发事件气象紧急响应系统,建立气象灾害{gjj}实时业务灾难备份系统。

  二是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开展农村气象及相关灾害普查,补充完善天基、空基、地基相结合的综合观测系统和快速、高效的信息传输系统。建立健全精细化的气象预报预测系统,提高农村易发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建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农业影响的监测评估体系。健全完善农村和农业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发展乡镇气象服务站,依靠乡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建设成果解决预警信息发布到农村的瓶颈问题。

  三是台风灾害预警工程。建设完善由岸基气象站、海洋站、地波雷达站、海上观测平台、船舶、卫星遥感、飞机和火箭探测等组成的海洋气象灾害综合探测系统以及资料传输共享、灾害预警、灾害应急服务等系统。发展海-气耦合数值预报模式系统,建立海洋气象灾害预警平台。建设台风灾害影响预评估业务系统。

  四是高影响行业与重点战略经济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评估工程。多部门联合建设完善重点战略经济区与高速公路、轨道交通、黄金水道、重大水利水电设施、架空输电线、重大通信设施、优势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矿山聚集区及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集中区等气象灾害防御综合监测系统;发展交通气象、航空气象、农业气象、地质灾害气象、林业气象、水文气象、环境气象、电力气象等灾害预警和评估系统。

  五是雷电灾害防御工程。整合现有区域性地闪定位网探测子站,形成覆盖全国的地闪监测网,实现全国雷电实时监测信息共享。完善雷电预报预警业务平台,对雷电发xx展演变趋势、雷电发生概率、雷击危害等级等开展综合预报预警。建立{gjj}和省级雷电研究实验室、雷电防护设备检测中心以及外场实验基地,开发新型雷电防护产品。完善雷电灾害防御工程体系。

  六是沙尘暴灾害防御工程。加强沙尘暴预警、预报综合能力建设,提高沙尘暴预警、预报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加强沙尘暴灾害监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做好沙尘暴灾害监测、信息传输、灾情评估、应急指挥等方面的基础能力建设,建成由卫星遥感、地面监测站、信息平台和信息员等组成、覆盖我国北方地区的沙尘暴灾害综合监测网络。加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治理,建成沙尘暴防灾减灾综合体系。

  七是气象卫星工程。加快发展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气象卫星体系,构建满足我国天气预报、气候监测与预测、生态环境与大范围自然灾害监测、灾害防御以及军事应用等业务服务需要的气象卫星遥感应用体系。完成风云二号03批气象卫星、风云三号02试验星、风云三号02批业务气象卫星、风云四号综合探测卫星和降水测量雷达卫星及其地面应用系统工程建设。接收利用资源卫星、环境与减灾小卫星以及海洋卫星等国内外有关卫星资料,为防灾减灾提供气象服务。

  八是气象防灾科普教育工程。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立完善气象科普馆和气象科普展室。制作气象减灾公益广告。开发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产品,编制系列防灾减灾科普读物、挂图和音像制品,编制防灾减灾宣传案例教材。利用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等各种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气象灾害防御宣传教育活动。在{gjj}和省级开展气象灾害防御技术培训。

  这八大工程实际是支撑四大任务,也是支撑整体战略布局的。同时我们也期望通过八大工程,能够使预期目标总体得到实现,在防御能力、机制和体系建设方面都能得到提高和完善。

 

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推动规划落实

 

  记者:防灾减灾一直是气象部门非常重视的工作,《规划》出台后,我们下一阶段将如何推动《规划》的贯彻落实?

  【王邦中】从我负责部门的这个角度来说,一是进一步学习领会规划,二是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加强沟通,让大家对灾害防御的形势、目前的需求和任务都有进一步的认识。三是与相关部门共同落实八大气象灾害防御工程的建设。有了这些工程,四个方面的任务就可以得到落实,规划的预期目标也能得到落实。所以这八大工程要加快推进。

  【陈振林】除了《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近期国务院还出台了《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这三大块将结合起来贯彻执行。我们在做2010年工作任务分解时,也对如何落实《规划》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思路,比如在政府主导方面,要把气象灾害防御纳入到地方政府的考核评价体系、要继续推动浙江德清试点工作。只有政府重视我们的体制优势才能更好地发挥,今年我们会继续推动这一块。在部门联动方面,我们正在组织制定气象灾害防御预警服务的部际联络员制度。比如气象部门发布了灾害天气预警后,如何把我们的预警服务转化为更有效、更及时、更有针对性的服务,需要与各个部门加强联动,建立联络员制度。在社会参与方面,要继续发展完善信息员队伍,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升公众的防御意识,加强农村这个薄弱地区的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此外,2010年我们将要推动省级以下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制定,要求每个省因地制宜,选择一个试点来做县级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制定。《规划》一定要落到基层才能最终达到气象灾害防御的目标。

  

《规划》出台三部曲

 

  记者:请简单介绍一下,为了该《规划》的出台,中国气象局做出了哪些努力?

  【王邦中】《规划》从设计到出台,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2007年正式进入起步阶段,这一阶段也包括更早时候的前期工作,主要是进行收集资料和调研。2001年1月1日颁布的《气象法》对调研有很大的帮助。

  2008年进入第二阶段。中国气象局组织一个小组,用了一个月时间形成了《规划》大纲;年4月形成了《规划》初稿;5月重点征求一些专家和部门的意见,综合考虑了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规划》与诸多部门计划的衔接;6月邀请高级别的专家院士对《规划》进行了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的讨论;8月我们正式征求了23个部委意见,把各个部委的意见收集起来,在12月形成了项目报告。

  2009年1月进入第三个阶段。1月与发改委,包括财政部、农业部、水利部等部门进一步沟通,进行了会签;8月规划文件正式报到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应急办非常重视,将相关材料做了专门请示,国家领导对这个报告也非常重视,在做出专门的批示,所以我们{zh1}的规划是经国务院批准通过。批准后,我们又与国家发改委积极沟通。最终,2010年1月9日,中国气象局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了该《规划》。

  这个过程虽然很艰辛,但是也很光荣。

郑重声明:资讯 【气象防灾减灾体系10年覆盖城乡——《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解读】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