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博文宜兼容并包、趋同存异
背景:#EDF0F5/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3/ #EAEAEF/ 默认/  
阅读内容

科学网博文宜兼容并包、趋同存异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066日发布;学术交流网/个人所思所想/201066日发布

 

在昨天的《科学网博文宜一体多元,不要一元单线》博文中谈到“科学网博客是全球华人科学界的学术和精神文化家园,她的主体是包括自然科学界、工程技术科学界、人文社会科学界、艺术科学界的学者、学人。加盟科学网博客群体的博主主要来自这个大科学界,博文是{zj1}个性化色彩的网文表达方式,因而决定了科学网博文应该是一体多元,而非一元单线的。”

 

现在这篇短文想谈谈科学网博客的健康快速发展得益于兼容并包,学科交叉,优势互补,趋同存异。只要弘扬这种精神,相信科学网博客群会愈来愈壮大的。

 

科学网博客的优势主要不是体现在她突出强调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学术性内容上,说得明白一点是对于科学内涵的界定采取宽泛的多元的解释,采取大科学的观点,即各位学者自己心目中的科学观念,是鼓励学科之间的交叉了解和沟通,跨学科之间的探索,自然科学和技术、人文社会科学、艺术科学之间的相互了解、沟通,优势互补。

 

现在我们在这方面的情况不是沟通、交叉、互补多了,而是太少,即使在例如社会学、人类学、环境学、心理学、地理学、自然史学、科技史学等众多原本密集交叉的中间学科中也还是较少。多年前高中文理分科和大学越办越专的结果带来了知识面狭窄的普遍性缺失,许多教育管理者和年轻学人在处理知识的博与约关系上,有所偏废,功利性量化体制和人文精神的欠缺,使得这一情况短期内难以改观,就网络而言提供学科交叉与沟通的平台可谓凤毛麟角。本来一些知名综合性大学例如清华、北大、复旦、南京大学等可以而且应该提供这样的平台,他门具有这方面的雄厚学术力量和资金和技术条件,但是迄今没有看到清华、北大、复旦、南京大学博客团队的大量涌现,现在科学网博客应运而生承受了这样的载体开辟了这样的平台,不仅云集了科学技术各路学者学人开博,而且开始吸引了一批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学者加盟,这是值得庆贺和珍惜的。最近温总理还专门提到文理交叉的必要。

 

坦率地说,正是由于科学网赵彦主编强调科学网的大科学概念,“起步从自然科学界做起,但最终是服务于全体知识界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互通的,都是需要的”。笔者才应邀加盟科学网,并且在后来建议我国文艺学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童庆炳先生加盟科学网博客,如果科学网博客过分突出自然科学技术而忽视人文社会科学,或者将人文社会科学当作茶余饭后的消遣品,那么我的建议等于帮了倒忙。三年来,科学网客群中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博主还是太少,人文社会科学界的精英加盟尤其很少。科学网开博已经三年半了,迄今在科学网博客用户分类中并没有人文社会科学的位置,我被不伦不类地分到政策管理栏目中了,这难道算作科学分类?21世纪科学的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跨学科发展,不仅在自然科学技术之间,而且在自然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大大拓展了我们的思维空间。而科学网创办起始的大科学博客理念对于推动跨科学发展起到正面作用,理应坚持和发扬。

 

下面公布20073月初笔者和赵彦主编的通讯摘要说明,正是主编解除了我对科学网博客突出强调自然科学技术的担心,才加盟科学网博客的。这一公布没有事前与赵主编沟通,请予谅解,如觉不当,即可删除。

 

06 Mar 2007 18:09:21

赵彦总编:

既然这样,不妨一试,慢慢磨合,请您抽时间看看我自己的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其中有我的32个栏目,已经有21000份文章在上面,其中我自己的有二千多,现在登陆累计人次在321,这些内容不涉及太敏感的问题但却是大家有兴趣的。在博客上,我将集中在前面说的两个方面的问题。

请您和孙宁友帮助启动博客程序。

黄安年

61830

 

 

在您的来信中曾经提到:

赵彦 科学网欢迎你开博客

 6 Mar 2007 18:15:25

黄老师:你担心的问题,我们都可以解决。

我们网站的起步从自然科学界做起,但最终是服务于全体知识界的;我们拒绝那些纯粹涉及

意识形态的东西,主要是我们把握不住,担心政治风险。你说的两个内容我都很感兴趣,请相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互通的,都是需要的;再说,博客这种新形式,特别适合知识界独立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会被误解,至于你在上面写什么东西,xx是你自己选择的需要,我们没有任何更改的权利。你可以看看王鸿飞的博客,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index.aspx?userid=176,他是做化学研究的,但音乐社会都写。要知道,博客是您自己拥有的,我们是提供服务和网络空间支撑的。

至于技术方面,我看也不成问题,你xx可以将博客内容单独提取出来和复制下来。我们的博客管理员很快替你申请一个,至于如何用,你摸索一下很快就熟悉了,如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告诉孙宁,他帮助你解决。

赵彦 

> 

赵彦总编:

谢谢您的热心指导。在启动前我还是有点担忧:我是个纯粹的人文学者尤其是搞美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退休教师,在自然科学精英的网站上建博客有必要吗?有人看吗?能维持下去吗?

我如果开自己的博客起主要内容是两个方面的,一是关于学术批评和评论的,涉及教育和

学术、中外世界历史与社会等。二是关于美国历史社会的见闻与纪要。这个博客是否和其他博客捆绑在一起管理的,即日后我是否可以将博客内容单独提取出来和复制下来。

如何具体启动?启动后需要自己特别做写什么?又您发来的邮件我今天才看到,原因是被当作垃圾邮件拦截了,幸好我将它收下了,以后在主题拦里说明要不会拦截了。

再次谢谢您

黄安年

61640

>> 

在您的来信中曾经提到:

赵彦  科学网欢迎你开博客

5 Mar 2007 11:08:07

>> >

黄安年老师:

我是张其瑶的同事,科学时报社科学网总编赵彦。非常欢迎您来科学网开设属于您自己的博客,我们愿意为你提供尽可能好的服务与技术支持。我个人认为,博客是专家学者表达观点的好形式,已经逐步得到了知识界的认可。比如,吴中祥先生已经80多岁了,他每天写博客,目前反响很好。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index.aspx?userid=226

我正式的邀请信见附件,那里有我的具体阐述。

如果你在使用过程中碰到任何问题,欢迎和我们的博客管理员联系,也可直接打我的手机:

>> >赵彦

 

200736日赵彦主编写给我的正式邀请加盟科学网的信:

 

尊敬的×××博士/教授:

  我是科学网总编辑赵彦。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管,科学时报社主办的综合性科学网站——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已于近日开通,新网站开设有科学家博客专区。鉴于您在科学教育界的巨大影响以及您对公共事务的关心,在这里我诚挚地邀请您,加入到我们专为科教界xx专家学者量身定做的实名科学家博客。

  对于我唐突的邀请,你也许要问如下问题:科学类网站已有很多,为何再办一个科学网?说话的地方已有很多,为何要赶这个时髦写什么博客呢?博客服务提供商也有很多,为何要安家在你们新办的博客专区呢?下面,我通过回答这三个问题,希望您能接受我们的邀请,在我们网站上开设属于您自己的博客。

  今天,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存方式,这对于科教界人士尤甚。如今,国家官方机构主办的大型科技信息类网站已经不少,专注于某一专业学术领域进行个人小圈子交流的微型网站更是多如牛毛,因此,办一个科学类网站的必要性就无法回避。我们认为,国内并不存在着一个专门针对整个科学教育界xx人群的综合性、服务类科学网站,因为仅凭个人财力一般无法支撑如此规模的网站,而商业公司由于要考虑商业回报而不愿意为此投资。幸运的是,在有关资金的支持下,我们才有机会创办这一公益性网站。

  新推出的科学网包含新闻资讯类和交流互动类两大板块。新闻资讯类内容,主要是针对科教界专家的需求,对海量内容经过筛选,为他们担当起学术信息秘书的角色。以网络论坛和博客为主体的交流互动类板块,就是要针对目前的科教界专家在整体层面上缺少有效的交流,为大家提供一个交流观点和信息分享的网络平台。

  中国有位政治家这样阐述表达的必要性:“人长有一张嘴,就是要说话的”。在西方学术界,人们一方面把学术超然于社会、政治、团体和个人之外,追求独立与自治;另一方面,因为很少有人能在自己的学术中真正做到价值中立,学术责任很久以来就被提到了突出的位置。几年前,Science杂志总编辑、斯坦福大学前任校长Donald Kennedy博士在其《学术责任》一书中,就明确指出科学家的学术责任之一就是向公众说明他们的工作。

  毋庸讳言,自上而下的单一拨款体制,是造成中国科学家不愿意或者不善于公开表达的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中国媒体,特别是科学媒体的发育水平低下,科学报道往往会断章取义、张冠李戴,因而伤害了不少科学家的热情,使得他们对媒体敬而远之。另外,传统媒体出于自身属性需要,也难免会不恰当地删减、改写甚至曲解受访者的原意,但对于科学传播来说,一字之差则是失之毫厘,谬之千里。无疑,这种尴尬局面严重阻塞了科学家之间以及科学家与公众之间的正常沟通渠道。可喜的是,博客从技术层面上可以规避上述尴尬。因为,博客向人们提供的是原汁原味的自我表达,更适合于科学家群体。

  目前,人们普遍看好博客这种自我表达形式,称之为“公民新闻学”。然而,在如今人人都可以成为主角的网络时代,中国的个人博客带来的更多是无序、喧嚣和恶搞。与之相反的是,你们科教界专家写博客则不同,因为这是人类高智商群体大智慧的指数式传播。由于你们对名声备加珍视,因此也就会惜墨如金。

  为何要把自己的博客安家在我们的科学家博客专区呢?古有“智者择群而聚”的说法,同样,科教界专家写博客也希望在网络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态位,期待符合自己心仪的点击与反馈。否则,一个严肃的专家学者,在网上和以制造绯闻为乐的娱乐明星比邻而居,会显得不合时宜。

  {zh1},我想澄清可能的误解:科学家实名博客并不只是写有关学术的问题。从本质上讲,博客就是一种个人可以公开的网络日记,这里,你尽可以即兴创作,随意泼洒笔墨。之所以强调实名,主要是考虑文章的可信度和讨论的针对性。这里借用Donald Kennedy博士一下的话:“从根本上说,公众对学术的信任依赖于学者对学术的令人的信服的追求。”一个忠诚于名声的人,才可能码出真实的文字。

  我们相信,如果你坚持写,一定有很多同行者和追随者,也一定会收到很多积极反馈!如果你还犹豫的话 ,不妨来看看我们的美国同行写的博客:http://www.scienceblog.com/cms/ 。如果你时间不允许的话,我们的工作人员或者你的学术助手,可以帮助你维护博客。

  希望您能接受我们诚挚的邀请,提供任何形式的建议与反馈!

  

科学网总编辑 赵彦

 

2007122

/////////
/////////
郑重声明:资讯 【科学网博文宜兼容并包、趋同存异】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