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涨船高——他们的未来 Introduction: With the expansion of PV industry, more and more companies turn into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of PV cells. But due to the characters and instability of the industry, how to seize the opportunities and break away from the difficulties is the mainly puzzle for them. The output of the top 11 Chinese companies came to 83% of the total output, this fact is a challenge for the new entrants. If the legendary stories of Suntech, Yingli group, Trinasolar could be reproduced? What speciality should have for the leading companies? This article will mainly concern with the minor enterprises and the new entrants, their future will develop with the Chinese PV industry. To the new entrants, their future depends on their motive, the choice of projects and their soft power. Because the PV market will be accelerated by policies of various countries, the companies must face a bright future. We could use a Chinese Proverb to describe the future: When the river rises, the boat floats high. 随着光伏产业的迅速扩张,越来越多的企业怀揣各自梦想进入太阳能电池制造业。由于产业的特点以及不稳定性,决定了“抓住机遇”与“摆脱困境”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两大难题。2009年,中国排名前十一位的企业生产的光伏电池总量占全国产量的83%,这个数据对于那些入行不深的企业来说是一种挑战。而尚德、英利、天合光能这些带有些许xx色彩的故事能否被复制?新的{ldz}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特质? 本文将关注太阳能电池制造业的中小企业以及刚进入光伏行业不久的企业——他们的未来,将与中国光伏产业一同发展。 小企业的搏击 山东基宇光能开发有限公司,是记者前段时间曾走访过的家乡一家小企业。十年前,这样的企业也许还会被看好,但时过境迁,这样的企业已经遍布全国各地,他们的发展也面临了更大的困难。 基宇光能位于当地县城的经济开发区,成立了两年左右。公司经理张伟告诉记者,公司最早是从贸易起家,在频繁接到光伏产品方面的订单后,公司决定在另外一个城市成立这家组件生产商。目前,公司现在有一台浙江产的层压机,年产量约2-3兆瓦,整个生产线的成本不足两百万。公司的发展xx依托于国外的订单,来自西班牙、荷兰、澳大利亚等国的订单使基宇积累了发展必须的经验和资金。 两年前,基宇光能曾与智利一家企业签订了一份合作意向,后者计划注资两千万人民币,帮助前者扩大生产规模。但受当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这份协议最终流产。两年多以来,公司也在寻找其他的融资渠道。 不久前,基宇光能还不时接到来自韩国的订单,但是由于十一家韩国企业结成了共同保卫本国市场安全的同盟,并推出了相关的标准,其中一项是车间的无尘化。而基宇光能的车间并没有进行无尘化处理,相关的改造也面临一定的困难。首先,车间的无尘化改造需要约150万的费用,并且还要牵扯到厂房外部的相关改进。由于基宇光能的厂房是租赁的,这为企业的下一步发展带来很大的局限。 从资金来看,2-3兆瓦的组件加工能贡献约300万利润,而仅无尘化改造就占用了其50%以上的利润,并且在生产当中还需要有充足的现金准备,基宇光能面临了非常大的困难。 2010年伊始,基宇光能拿到了一个12兆瓦的“大订单”,为此,公司开始大刀阔斧的对厂房进行改造扩产,首先单独开设焊接车间和包装车间——在此之前,所有的机器都摆设在一起。然后新增一个每月1兆瓦产能的半自动层压机,这台被寄予厚望的机器,将24小时连轴工作,每个月生产1.5-2兆瓦;这样还可以省下部分电力,因为一台层压机每次开机都要经过三个半小时的升温。这一切都是为了迎接美方代表来工厂进行参观,而这次参观也决定基宇光能是否真的能将这个订单吃到肚子里。在大洋彼岸,美方也在为基宇光能的产品进行相关的认证,这将花费60万人民币以及超过4个月的时间。 除此外,基宇光能手上还握有一个意大利的2兆瓦订单。这个订单的内容是为一种特殊的瓦片制作太阳能电池组件,这个太阳能电池组件可以镶嵌在瓦片中。记者在基宇光能看到了这个特殊的瓦片。张伟经理拿着这种电池组件对记者说,这种产品的成本要高于一般的组件,客户要求每块组件的功率不能低于4.8瓦,并且大小都有相对严格的限定。而这种特型产品,也正是公司常常接触到的。
公司拿到订单的主要原因是价格上的优势。浙江供应的电池片价格为7块钱左右,而各种辅料的价格约为2.6-3块钱左右。不含税的售价约11元左右。对基宇光能来说,{zd0}的利润来自于出口退税。退税的比例为17%,这样算来,每瓦的利润大约为1.8元左右。 2009年,基宇光能的利润大约是200万,公司计划拿出一点钱来为生产过程中逐渐积累出的技术以及逆变器、控制器相关的技术申请专利,提升公司的软实力。在早期,公司曾从南方雇佣了一位技术人员,但是由于交流的困难以及理念的冲突,公司后来选择了一位本土的年轻大学毕业生,经过多次培训成为了公司技术上的顶梁柱。 2010年,公司目前手里的订单量大约14兆瓦,保守估计利润为2500万。今年的发展将至关公司的命运。在离开基宇光能时,经理张伟向记者表示了对未来的顾虑,“公司未来的道路要么扩大生产规模,要么被其他企业吞并。” 张伟的话道出了目前小规模光伏企业未来的命运走向。“to be or not to be”,对他们而言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针对小企业面临的生存问题,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的观点是,在光伏行业里小企业的生存空间不大,但是可以在个性化的产品上找到出路;如玻璃幕墙、汽车的光伏天窗玻璃、屋顶系统的组件等,会提供给这些小企业更多的生存机会。实际上,政府在对于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大企业拼命扩产也能够有资金上的补充,小企业则无人问津,政府任其自生自灭,也可以预见未来政府必将鼓励大企业去收购这些中小企业,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有些条件的企业疯狂扩产和起点过高的情况。
在近几年进入光伏领域的企业中,有不少是已经在其他领域赚得金盆满钵的民营企业,如正泰、巨力新能源、综艺光伏、新奥等。这些企业在光伏领域已经变得炙手可热时参与分羹,是否能吃个饱肚还是被xx舌头,取决于很多因素,如高管团队建设、技术的掌握、对市场的把握等。 表格1中给出了一些代表性企业的情况。
表1 近期涉足光伏领域的部分企业 这些企业中,他们的母公司不乏一些在其他领域内的领军者。正泰集团是国内低、高压电器的xxxx;综艺集团是江苏xx的高新技术企业,旗下有控股或合资的业务包括龙芯、xx软件、高温超导等领域;新奥集团是中国xx的民营燃气开发及供应商;孚日集团是xx的家纺企业;巨力集团的锁具工业在全球排名榜首……他们在进入光伏行业时都已经拥有了较完善的商业模式及运作机制,并且怀揣充足的资金。 可以看到,这些企业更多得选择了薄膜组件。原因之一是薄膜电池被看作是更有技术含量和未来应用前景的产品,另外,他们进入光伏的时机刚好是多晶硅价格高涨的时期,选择薄膜电池也是大势所趋。 对于这些企业而言,开拓光伏领域有一定的优势。传统业务发展中已经培养了成熟的管理团队、商业关系、营销网络,但是隔行如隔山,光伏产业有自己的特点,这些企业能否将已有的优势转移到光伏业务中,将关系到其未来的发展。 光伏市场已经不能单用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来判断,由于市场受政策及金融环境的影响很大,所以行情变化较大。从长期来看,目前企业的总产能还无法满足未来的增长需求。但是领头企业扩张迅速,多家企业已经计划于近两年达到1GW产能,尚德电力更是计划未来几年内达到5GW的产能。另外,技术是影响光伏业务的重要因素。 中国光伏产业里另外一个趋势是国有资本开始大量进入光伏制造业。如天威新能源、黄河光伏、国电晶德等,他们起点高、背景雄厚,给民营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国进民退,这样的现象已经多个行业中出现过了。更何况目前中国投资运营光伏电站主要由国有资本推动。 前车可鉴 做为最早的一代搏击光伏产业的先锋企业,无锡尚德、英利、天合光能等企业的发展道路也许可以给后来者提供一些学习、借鉴的经验。 首先,表2中列出了目前这些企业的发展;
表2 领头企业的发展数据 从表2中不难看出,这些企业在发展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在2002——2006年的中国光伏市场中,较大规模的企业主要分布于江苏以及河北,这两个省区已经形成了可观的产业规模,集群效益使得企业的竞争以及发展较为有序,间接地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并且使当地政府率先意识到光伏产业的带动作用,出台了力度更大的促进措施。 这些“先行者”无一不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受到光伏产业热度的影响,各地政府纷纷以产业园等方式推出优厚的政策吸引光伏企业落脚。这些新进入的企业也都被冠以“高新技术企业”以及“绿色企业”等名称,与“先行者”们相比,“后来者”同样有一个比较好的政策环境。 对于“后来者”来说,如果进入前十,需要面对的两个难题是如何把握市场以及拥有先进的技术储备。 “后来者”进入光伏的时间大都在2007年以后,这段时间多晶硅价格较高,并且非硅薄膜电池也受到一定的吹捧。于是非硅薄膜电池成为了资本的宠儿,正泰、新奥、百世德、天威薄膜等也因此选择了应用材料或欧瑞康的薄膜生产线。 而多晶硅的价格下降使得非硅薄膜电池的价格优势荡然无存,于是目前从非硅薄膜电池的设备供应商到生产商都面临了一定的困境。 对于企业而言,高管团队也是关系到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 尚德电力是由施正荣博士一手带起来的,由于坚实的专业素养,施正荣博士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zd0}困难就是资金问题。解晓南做为公司副总裁,在尚德国内政府公关及媒体发言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首席技术官Stuart Wenham博士同时做为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高级硅光电学及光子学{zy1}研究中心的教授,与施博士带领尚德进行了一系列技术研发,保证了产品的{lx1}地位;张怡女士在担任首席财务官前,曾为xx会计事务所德勤咨询(中国)的董事及首席财务官;全球销售总监及首席策略官陈立志是美籍华人,拥有波士顿大学法学博士的学位。尚德的高管团队明显有全球化的特点,运作机制上更加偏向于华尔街投资者所偏好的模式。这也使尚德电力的产品——无论是组件还是系统——都带有全球化的市场风格。 而英利新能源的管理团队更加植根于本土。董事长兼CEO苗连生是保定的本土企业家,执行董事兼副总裁王向东曾在保定企业担任高管,副总裁赵志恒曾掌管有名的天威保变的特种变压器;首席财务官李宗伟曾在xx会计事务所普华永道任职十余年,技术副总裁熊景峰则是从英利车间主任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如此的团队,在苗连生的那种带着一些xx作风的领导下,企业的对外面貌也xx不同。英利成为了全球{dy}家真正实现全产业链发展的光伏企业。为了更好的打造品牌,英利不惜重金赞助了南非世界杯,开创了光伏业的记录。 天合光能在首席执行官高纪凡先生的带领下,也已经被打造为一支更具国际化风格的团队。首席财务官Terry Wang、首席运营官Sean Tzou、采购及事业发展部副总裁Steven Zhu都曾有着丰富的海外大型企业的工作经历。天合光能也是最早进入国外资本市场的企业之一。此外,天合光能还通过赞助西班牙甲级联赛足球队以及F1雷诺车队的方式增加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 从企业的发展角度来看,增长的速度也关系到企业的未来。首先看一下中国及世界太阳能电池产量的发展情况。
从图2来看,全球的电池产量增长率平均为50%左右,而中国的电池产量增长率则超过{bfb}。也就是说,如果企业在进入光伏领域后,不能保证50%的年增长率,就将意味着落后。水涨船高是趋势;水涨船不高,则意味着覆灭。 技术打天下 First Solar用自己的发展历程很好得诠释了如何利用技术来成为业内{lx1}的企业。首先,First Solar的前身Solar Cell公司(SCI)拥有碲化镉薄膜的专利技术,并利用该技术将每瓦的生产成本降低到了其他薄膜电池及晶硅电池无法与之抗衡的程度。在2009年,First Solar一举成为了组件生产的{ldz}。 在光伏发展早期,市场的主动权还在卖方手中,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加,对卖方的要求也开始增加。TUV、UL等各种认证开始被市场认可,也成为生产商追逐的身份。 对于组件来说,发电成本与售价、发电效率以及质量都有着直接的关系。技术则直接影响这三个因素。一方面,可以通过购买具有高技术附加值的设备以及雇佣经验丰富的管理及技术人员;另一方面,要进行自己的研发。尚德电力首席执行官施正荣博士师从于新南威尔士大学的马丁•格林,本身就是薄膜技术方面的专家,技术团队也是{sjlx},多次打破商用量产晶硅电池的转化效率记录。因为生产技术的优势及丰富的经验,同时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结构, “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xxxx实验室”落户英利和天合光能。 对于新进入的企业而言,购买拥有竞争力的生产线确实能带来一定的保障,如果想获得更好的成绩,则需要打造自己的技术力量,这对选择薄膜技术的企业尤为重要。由于薄膜设备一般都是交钥匙生产线,生产企业更容易受制于生产线供应商,所以在众多薄膜电池企业中如何脱颖而出是企业们面临的问题。 与非晶硅薄膜电池相比,碲化镉薄膜、铜铟镓硒(CIGS)以及砷化镓等薄膜电池则需要更强大的技术背景,这几种类型的电池转化效率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CIGS薄膜电池,最近一直保持很高的热度。 如果中、大企业在技术投入上有一定实力的话,小企业在这方面则欠缺很多。对于这些企业而言,生存空间是用低利润率换来订单得到的。 未来在哪里? 光伏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已经被广泛接受,未来的发展或许会是暴涨式的,“后来者”们对未来的规划也各不相同。 对于小企业而言,资金的压力、技术的匮乏以及经验的欠缺,是未来发展的主要限制。这样的企业已经遍布全国各地,他们的生存空间主要依赖于低价换取的订单。由于大企业通过提升效率以及降低材料成本等举措,未来小企业产品的价格优势将不复存在。或许市场的增大可以抵消掉一些不利因素。 如果用一个很大的容器来形容光伏企业,用石头来那些中大型企业,沙子来形容小企业,即使石头填满了容器,还是可以填进很多沙子去的。 对于基宇光能而言,生产特殊型号的组件是不错的选择。随着未来光伏产品应用的推广,组件与其他物品的结合也是一种趋势,这也对组件的型号有特殊的要求。很多企业选择将组件与路灯等公用设施结合起来,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走特殊化制造,或许可以让小企业们走出一个更好的未来。
对于新进入的中、大型企业而言,他们的目标更高,而市场对他们的要求也更高。当初他们进入光伏制造业的动机以及定位,很大程度上已经影响了他们未来的方向。非晶硅薄膜企业目前面临的困境相比更严峻些。一旦这次德国的安装潮过去,市场有所退潮时,这些困境将被放大。而传统的晶硅电池制造商则要面临着与领头企业的抗争。尚德、英利、天合光能、晶澳以及阿特斯等数家企业有很大的扩张计划,如何能与他们抗争,品牌的建立、管理、技术的提高以及成本的降低都是关键。综合来看,软实力关系到他们的未来。 那些进入光伏制造业的国有企业,他们的未来看起来更美。正是他们的参与,“国进民退”被广泛讨论。 他们的未来如何,更多地取决于这个市场未来有多大。政府们已经各自制定了相应的可再生能源份额目标,普遍来看,光伏市场每年都将有50%以上的增长率。 这个市场能容纳多少巨头企业,其他行业或许可以提供一些经验。汽车行业中,有超过20家全球化企业品牌;中国的牛奶行业,则是两巨头领导、多家大型企业跟进的格局;家电领域与光伏业有些类似,诸多大品牌互相竞争,小品牌生存空间被压缩。以上领域的产品都是面向个人,而光伏组件则更多的是面向开发商,两者有一定区别。但是对于光伏制造商来说,品牌的建设可以向其他领域的企业进行借鉴。顺带一提,牛奶行业两巨头中的一位,前期基本是纯粹靠品牌起家的。 光伏市场的未来是美好的,这决定了大部分制造商的未来也将会很美好。水涨船高是一个永恒的道理。 SHINE中国《光能》杂志/记者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