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家滩消失的鸡骨白玉器玉入土6000年骨散如泥_商丘小毛的空间_百度空间
在凌家滩遗址发掘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奇怪的现象,负责考古发掘凌家滩的张敬国教授说,接触凌家滩前,他虽已和玉器打了十多年交道,但还是{dy}次真正接触古代玉器。他觉得当时玉给他的印象就是石头,应该是硬的,但没想到{dy}次发掘,凌家滩玉器竟然松软如泥,这让他们感到措手不及。后来经过详细查阅资料才知道,因为玉器长时间埋藏地下,早已与周围泥土融为一体,玉器后来变硬是与空气接触后的正常物理化学反应。

张教授说最难忘的还有{dy}次处理透闪石玉的遭遇,透闪石(鸡骨白)玉器发掘中不小心就会碰碎,每次发现透闪石玉,都小心翼翼将它们在微风中晾干后再包好拿回去清洗,但就是这样,{dy}次清洗时还是发生了意外。他们将粘满泥土的玉器拿到池塘边清洗,握在手里的一件透闪石玉器不停地向外冒气泡,接着感觉玉好像没了,拿出水一看,玉真的没了,全部成了糊状物,当时吓坏了,这是玉吗?他们又拿了一个到水里清洗,结果还是一样。后来经中科大研究实验分析,比较纯的透闪石和蛇纹石硬度高,含有杂质的硬度低易破碎。

凌家滩在考古发掘玉器的过程中,出现这样的情况绝非偶然,其实在原先的玉器书籍中就有记载,只是人们一直没有引起重视,玉入土500年骨松入沁;3000年骨酥如皋;6000年骨散如泥。但这要看土质的情况,还要看玉质,凌家滩玉器的出土证明了古人对玉器的了解。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出土的玉器会成“泥”。可见我们的古人为了研究中国的古代玉器付出了多少心血。

所谓鸡骨白的玉器历来有三种说法:一是钙化,玉器浸入碱性的水中会形成钙化现象;二是玉质在高温下达到900℃的时候会变黑,1200℃的时候会形成鸡骨白现象,但是这种现象是瓷白,并且会有裂纹;还有一种现象是玉的风化形成。越是久远的玉器,风化重的会形成鸡骨白现象,所谓鸡骨白,顾名思义,就是玉已经质变得像鸡的骨头一样的白。其实这种名字的定论,也有象牙白、鱼肚白、雪花白等。

这林林总总的说法,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古代玉器确实有白化现象,最终的结论目前还没有取得共识。1997年杨伯达先生针对良渚玉器鸡骨白的成因提出,主要是受氢氟酸使然。鸡骨白玉盘以后会出现粉红色,俗称“美人醉”、“娃娃脸”,一直把玩下去以后会变成红褐色。鉴别鸡骨白玉器的时候,首先要辨别,是否人工用化学燃料涂染,也有用白色的耐火陶烧制成仿鸡骨白玉器,最接近的是有人将新玉以火烧之,遂成鸡骨白色,俗称“伪石灰古”。这种方法制成的玉,虽然颜色相似,但是上面常有火裂纹,而真正的古玉是没有裂纹的。所以我们在辨别真鸡骨白玉器的时候,就是看表面要有非常亮丽的光泽,手感要非常的细腻,{jd1}不能有裂纹。


郑重声明:资讯 【凌家滩消失的鸡骨白玉器玉入土6000年骨散如泥_商丘小毛的空间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