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缺损后本体感觉功能的变化与康复_康复天地_新浪博客

                              作者 陈键

(湖北省咸宁卫校 湖北 咸宁 437100)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损伤是膝关节运动创伤中较为严重的损伤,已经成为运动医学、矫形外科和康复医学的康复xx难题。许多研究显示本体感觉功能水平是影响ACL伤后和术后膝关节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成为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关键。近年来,ACL伤后神经肌肉本体感觉控制训练已成为国内外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的研究热点。本文在搜集近几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旨在较为全面地阐述相关理论和实践,供同行参考。

1 ACL感受器的分布及特点

本体感觉是指来自躯体深部的肌肉、肌腱、骨膜和关节等对躯体的空间位置、姿势、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向的感觉,关节本体感觉能力包括关节位置的静态感知能力、关节运动的动态感知能力、肌肉收缩反射和肌张力的调节能力。本体感觉的传入对躯体平衡感觉的形成具有一定作用,本体感觉反馈机制在维持关节功能稳定性中起重要作用。

蒋青等[1](2001年)研究发现:ACL在组织学上不同于传统的骨骼韧带组织即致密结缔组织而具有类软骨组织特性。ACL体积的1%-2%是由机械刺激感受器构成,主要分布在韧带附着股骨和胫骨处,这些感受器和关节囊的末梢神经为膝关节运动控制提供位置和运动信息。Schutte 等[2]发现ACL内1%的区域分布有慢适应力学感受器—鲁菲尼氏末梢、快适应感受器—帕西尼氏小体及游离神经末梢。Halata和Haus [3]发现:ACL和滑膜之间的结缔组织存在鲁菲尼氏末梢和板小体,束间间隔也存在鲁菲尼氏末梢和游离神经末梢。慢适应力学感受器在特殊的关节角度可受到{zd0}限度的刺激,主要传递关节位置觉和位置的改变;快适应感受器对关节位置的改变非常敏感,主要感受关节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即传递关节运动感觉、感受高频率的振动;而游离神经末梢主要是感受关节疼痛。力学感受器的不同特性依赖于各自特殊的适宜刺激,这种适宜刺激传递到xxxx系统激起皮质和反射途径的特异性反应,形成本体感觉的反射途径。 ACL缺损以及可能伴有的结缔组织损伤,一方面可破坏上述组织内的力学感受器及神经分布;另一方面破坏力学感受器感受特殊刺激的适宜条件,如韧带、关节囊的正常张力等,从而破坏膝关节至xxxx系统的传入途径的本体感觉,进一步损害膝关节周围肌肉在运动和承受负荷过程中肌收缩和肌张力调节的适应性反应。

2 ACL伤后膝关节本体感觉的变化

2.1 位置觉的变化

Carter等[4]研究表明,ACL缺损膝关节位置觉受到明显损害,ACL缺损膝再成角试验角度重复错误值与正常人存在显著性差异,患者经4周康复,位置觉无显著性提高,但关节稳定性有明显增加,位置觉与关节功能性稳定无显著相关。Corrigan等[5]也报道ACL缺损膝位置觉较健侧显著下降。马燕红等[6]研究显示ACL损伤后膝关节在伸直段、中间段和屈曲段患膝关节重现角度偏差明显大于健侧,但3个测试段之间差异无显著差异。但Jerosch [7]发现,尽管ACL缺损膝位置觉较正常膝下降,但二者间并无显著差异。位置觉在ACL缺失膝中的特点和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2      运动觉的变化

Jerosch[7]发现膝关节在接近伸直位时,向伸的方向运动比向屈的方向运动觉更加敏感,并且愈向伸的方向运动觉愈敏感,这也符合膝关节运动中承重的“自我保护”的需要。而ACL缺损膝运动觉较正常膝显著下降,可能是ACL缺损膝易形成再损伤的原因之一。Borsa[8]等也发现关节活动范围末端部分的运动感知能力更加敏感,关节由屈到伸比由伸到屈的运动觉更强,并且ACL缺损膝运动觉较正常膝显著降低。

2.3腘绳肌收缩能力的变化

在维持膝关节的前向稳定中,ACL提供85%的静态阻力,以防止胫骨前移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ACL缺损后,这种稳定作用受到破坏,而腘绳肌代偿性地产生向后的拉力,对减少膝关节的轴移和前抽屉现象、维持ACL缺损膝的动力性稳定起到重要的作用[9],尤其是在关节受到向前的异常应力时,腘绳肌快速收缩的保护性反应对保持关节稳定性、防止再损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ACL缺损膝本体感觉传入的下降,使膝关节的肌肉反射活动能力受到损害是膝关节功能性不稳、再损伤和退行性改变的重要原因。

目前大多数研究者对ACL缺损膝肌肉本体感觉功能的评价采用腘绳肌的反射性收缩能力来衡量,即通过不随意干扰条件下腘绳肌收缩的潜伏期来评定,这对ACL缺损膝关节不稳时存在的不同步的神经肌肉活动的评价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对ACL缺损膝保守xx的疗效以及是否需要手术重建提供了客观的评价标准。Beard等[10]研究发现,ACL缺损膝腘绳肌反射性收缩潜伏期约为正常膝的2倍(分别为99ms和53ms),关节功能性不稳与腘绳肌收缩潜伏期具有显著相关性,认为关节功能性不稳可能部分归因于本体感觉的缺失。

ACL缺损引起的膝关节本体感觉缺失,导致关节的神经肌肉控制能力减弱,进一步导致膝关节功能稳定性下降,使关节及ACL再损伤的危险性增加,形成反复损伤的恶性循环,这也是ACL缺损膝常存在关节功能性不稳及功能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基于本体感觉传入后形成的肌肉反射可提供关节的动力性稳定能力,这种能力对维持ACL缺损膝的功能性稳定十分重要。

3 ACL缺损膝的本体感觉康复

本体感觉康复目的是恢复膝关节的神经-肌肉控制能力,重建膝关节动力性稳定和功能。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本体感觉重建和康复对策有:

3.1外科手术重建本体感觉

手术促进本体感觉的重建,主要是通过修复受损的含有本体感受器的组织结构张力,恢复关节力学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条件和神经肌肉反馈途径,进一步达到功能重建的目的。ACL损伤后失去正常的张力,可致本体感觉受损,在膝关节承重过程中失去有效的保护机制。因此,严重的ACL损伤应修复韧带的解剖结构,尤其是韧带的正常张力,这是恢复本体感觉功能的基础。Lephart [11]报道ACL缺损病人运动觉和位置觉显著降低,外科术后本体感觉能力恢复正常。目前常用的ACL重建手术有:自体髌腱中1/3、半腱肌和股薄肌腱、自体鹅掌腱、自体阔筋膜张腱、异体髋韧带移植、人工韧带重建ACL等。

但并非所有的外科手术都能恢复关节的本体感觉能力,虽然其在关节生物力学稳定性的重建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但对本体感觉路径的影响需要进一步阐明。Mac Donald等[12]研究发现,ACL损伤利用腘绳肌肌腱或髌腱进行自体移植,并不能增加ACL缺损膝的本体感觉能力,膝关节功能恢复并不令人满意。Jerosch等[7]也报道ACL撕裂病人经ACL重建术后,关节本体感觉能力无显著提高。Peter等[13]对32例随访也发现ACL重建术并不能改善本体感觉。因此,ACL重建面临的不仅是韧带生物力学的重建,而且还面临如何使本体感觉得到{zd0}程度恢复的挑战。一般来说,游离组织、腱或人工材料重建关节稳定结构后,其本体感觉的恢复较差,自体原位修复或邻近组织转移修复可能更有利于本体功能的恢复。

3.2矫形器的应用

矫形器对ACL缺损膝的xx作用已被运动医学界接受,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矫形器不仅可使膝关节的稳定性得到加强,而且还可能增加关节本体感觉的传入,从而帮助运动员恢复韧带损伤、稳定关节、预防关节的进一步损伤。Beynnon等[14]提出相反意见,认为功能性支架和橡胶套并不能增加运动员的本体感觉。由于运动过程中关节的位置觉和运动觉难于测定,因此多采用评价下肢肌电活动情况来间接评价护具对关节本体感觉的影响。Nemeth等[15]报道了ACL损伤遗有膝关节不稳的滑雪病人带上矫形器后下肢肌肉的肌电活动情况,认为矫形器使本体感觉的传入增加且导致相应肌肉的肌电活动增强,并与膝关节的稳定性有显著的相关性。瑞典的Erickson使用遥控EMG和摄像记录,发现膝矫形器对膝关节ACL损伤的运动员有帮助,在不稳定程度和矫形器依赖度方面有很好的相关性。但在运动员快速运动过程中,关节的位置觉和运动觉无法测定。因而矫形器的本体感觉代偿作用尚存在争议。

3.3康复锻炼恢复本体感觉

康复锻炼是ACL缺损膝本体感觉和功能康复的重要手段。ACL缺损膝在确定外科手术重建前,更多的是选择在本体感觉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以运动疗法为主的物理xx。近来有报道认为,不少ACL缺损膝保守xx也能达到理想效果,而不必选择手术xx。当保守xx失败,可考虑手术,且术后同样也面临本体感觉的评价及促进本体感觉恢复的问题。

Beard等[19]对慢性ACL缺损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的两种康复方案进行了前瞻性研究,一组为传统的肌力训练组,主要对患者下肢进行开链式的肌肉力量训练,并侧重腘绳肌训练;另一组为本体感觉促进训练组,主要是运用本体促进技术,进行刺激腘绳肌快速收缩的功能性训练。12周康复xx前后分别对腘绳肌收缩潜伏期、矢状面的膝关节功能分数、膝关节松弛度进行测试,表明康复后两组腘绳肌反射能力和关节功能分数均显著提高,且本体促进组高于传统肌力训练组,但两组关节松弛无显著改变,认为腘绳肌收缩能力的提高与关节功能的恢复有线性相关。Zatterstrom等[20]运用平衡测试仪对慢性ACL缺失患者的本体感觉进行综合评价,患者进行3~6个月的运动疗法,随访表明:与正常人比较,训练前患者健侧和患侧腿平衡能力均有显著损害,3个月训练后健侧腿恢复正常,而患腿表现出身体摇摆程度增加。12个月后患腿的平衡参数恢复正常。36个月后双腿仍保持正常的单腿站立平衡能力。Caraffa等[21]对600名足球运动员ACL损伤的发生率进行了前瞻性研究,300名运动员每天进行20min、5种不同难度的以平衡训练为主的本体促进法训练,300名运动员作一般训练,训练前后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定,1年半后发现本体促进法训练组运动员ACL损伤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本文初步总结ACL伤后和术后膝关节本体感觉康复的六个阶段程序,供同行参考。

表1  ACL伤术后膝关节本体感觉康复程序

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PNF)对ACL损伤后膝本体感觉功能的恢复也有一定改善作用,在伤术后不同时期可以结合膝关节PNF训练。目前对膝关节本体感觉恢复的康复训练大多限于临床经验,其对ACL缺损膝本体感觉能力及关节不稳干预的生理机制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郑重声明:资讯 【[转载]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缺损后本体感觉功能的变化与康复_康复天地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