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思好 文/摄
“天下谅无双,人间疑独绝”,郭沫若曾用这样的诗句称赞脱胎漆器,其实,这种漆器的制作技艺一直在温州民间传承着。继去年7月,苍南县青年工艺美术师何必阔被认定为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苍南脱胎夹纻漆器”法定传承人后,本月,何必阔制作的夹纻漆器参加我市拦街福活动中的民间工艺品展览,市民得以一睹这在我市传承一百多年的独特工艺的风采。
发祥传承源远流长
“纻”就是纻麻,也指用苎麻织成的布。夹纻漆器,就是在预先制好的木质或其它质地的胎体上,逐层交错裹上以纻麻布和以生漆拌砖瓦研成的粉末而成的“漆灰”做成胎骨的漆器。这种工艺技术源于战国,兴于汉代,魏晋时期走向成熟。
脱胎夹纻漆器是去掉内胎模型的夹纻漆器,这种工艺技术是汉代夹纻漆器工艺的发展,兴于晋代夹纻造佛像。即用泥塑佛像为模型,然后在塑像上用漆裱上纻布并在布面刮盖漆灰,根据佛像的大小需要反复裱布、刮灰、打磨若干次,做成稳固的胎骨,待漆灰干固后,将内部的泥像用水溶化脱出,成为脱空的夹纻胎,再在胎面髹漆画彩。这种技艺被元代《辍耕录》称之为“搏换脱活”,明清时叫做“脱纱”,现在一般称为“脱胎”。用这种方法做成的漆器,轻巧如浮木,便于携带,外观造型胜似陶瓷,但又比陶瓷坚实耐摔,与木胎漆器相比,又具有轻便、不易受外部条件影响而变形、开裂的优点。脱胎夹纻漆工艺从其制作程式看,渗透着冶铸行业的模、范工艺以及土木建筑的涂壁工艺等多种手工工艺技法,应是多种工艺技法交融的结晶。
苍南龙港“何氏脱胎夹纻漆器”制作工艺是温州漆艺的独门绝技之一。1875年,今属龙港镇的艺人何盛瀛从平阳水头镇亲戚家学回了脱胎夹纻造佛像的技艺,并传给了他的三个儿子,其三子何传坤独具灵性,不仅承传了父艺,还独创了桐油夹纻制胎法,开发了一批仿古漆器,漆艺誉满苍平。何传坤将一身所学所创传给了儿子何经璧和内亲姜颜生,逐代相传,传承人日众,达数十人之多。何氏夹纻漆器产品大量销往雁荡山、五台山等风景名胜和佛教圣地。然传至第五代,因制漆工艺既累人又一身油漆,学者寥寥,只有何必阔、谢德好、谢树三人。今年32岁的何必阔,16岁学艺,眼看夹纻漆艺面临绝传,锲而不舍,刻苦钻研,在熟练运用传统制胎和髹漆技法的基础上,创新了石膏制胎法、塑胶制胎法和分模复合模型制胎法,开发了一批新型的更富有工艺特色的产品和多种色漆的配方方法及漆面装饰方法,使得何氏夹纻漆器更加绚丽多姿、丰富多彩。
制作工艺神秘细腻
脱胎夹纻漆器的制作方法看似简单,实际操作则需熟练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制作的程序无非分制胎与装饰两个部分,但所用的工具却需碎机、拌棍、剪刀、刻刀、夹子、画笔、推皮、刷子、喷机等10余大类数十种之多,完成一件作品所用的时间长则需要数月之久。
制胎,又可分为细泥塑形、胶料隔膜、上灰、夹纻、细灰找平、挖胎泥、修剪、打磨等过程。
细泥塑形,就是用泥土塑造模型。这道工艺是制作整件作品的基础,关系到一件作品的造型和形体结构。塑形结构合理、比例协调、造型新颖而独具特色,作品则大方优雅。为此,其制作与黄杨木雕等工艺一样,首先精心设计好作品的形体结构,再按设计比例图稿,用软硬适中的粘土做成胎型,继而用“操碲”擦磨平整,完成整个泥底模型的制作。
胶料隔膜即贴薄膜。泥胎做好后,在泥巴未干之前即可在其表面贴上一层不粘泥、容易削离的胶料隔膜。
上灰。即在贴好隔膜的泥胎上刮上{dy}道漆灰。刮{dy}道漆灰,称“打底灰”,要求均匀、平整,这样,脱胎后的夹纻胎腹部则较光滑平整。
夹纻。{dy}道漆灰干后,再刮上第二道漆灰,并马上将预先剪好尺寸的纻布贴上,用较硬的毛刷将其按平贴紧(不能有一丝的空漏处,否则会影响整个夹纻胎质量),再在布面上涂上一道薄薄的漆灰。待干后,再找上一层漆灰,再贴上纻布,再刮上一层漆,候干。上灰与夹纻布,就像建造房子的浇水泥,灰的作用像水泥,纻布的作用就像钢筋,要根据器型的大小需要,反复叠加若干层灰与布。器型大,上灰和夹布的层次就要多些,这样器型才坚固。
找平。完成{zh1}一道夹纻、刮灰后,为了使器形表面更加光滑平整,还要用极细的粉末灰将表面找平,不留下任何空隙和缺陷。
挖泥胎。完成找平、晾干后,确认胎骨已坚硬,即可将器物翻倒,用凿从底部挖出泥土,再用纻布刮灰将底部封平。
修剪。在挖空后的胎骨上修剪去不规整的边角,尽量做到器物表面平整,再上数道漆灰,为下道打磨做准备。
打磨。上好漆灰后的器物,先用较粗的砂纸来打磨一次,然后用橡皮全面刮细灰一道,再用细砂纸打磨(也可用水磨),如此反复多次后,上底漆两道,再细修至xx光滑平整为止。
新世纪以来,何必阔改泥土塑型为塑胶分模复合型模型,即以软体塑胶为原料,预先用机器制作成各种造型的半爿模型,待按上法分爿完成上漆灰、夹纻布等工序后,分爿拉出软胶胎,再行修剪、打磨、上内侧的面漆,继而将两爿对称的夹纻胎体合为一体,用胶着法或重新在胎面做数道的上灰与夹纻的方法,缝合髹涂,下灰上漆,修补好空隙,以成整体的胎骨。这种创新,一般用于相对小件的器皿,主要优点是胶模可以反复使用,省时、方便,适合于批量制作,造型准确和便于对胎体内侧进行打磨,并能在胎体腹部上面漆,克服了传统做法胎体内部粗糙不光滑和未能装饰的缺点,从而提升了作品的品位。
装饰,就是在夹纻胎的器形表面用不同髹漆技法作各种修饰。苍南何氏脱胎夹纻漆器装饰主要经过打磨夹纻胎、用原生漆上底漆、再打磨、再上底漆、构图,综合多种髹漆技法进行修饰等过程,装饰技法相当丰富,包括堆漆、戗金、形彩等类别,涵盖了彩绘、描金、镶嵌、雕漆、填彩、堆漆、沉花以及多种斑纹漆、变涂等多种髹漆工艺技法,这些技法可以单独运用,但更多的是合并运用,从而使漆艺作品焕发出五彩斑斓、绚丽多姿的视觉美感,{zh1}是罩漆、打磨、推光,完成作品。何必阔较为常用的髹漆方法有:彩绘、犀皮、雕填、蛋壳镶嵌等。
彩绘,即在打好底漆的漆器面上,直接用色漆描绘线纹,或平涂花纹。有时则在点彩与平涂之后,用勾金的方法,沿花纹的轮廓勾上金线,使画面更富有立体感。彩绘的线条根据纹样的特点,粗细刚柔相间,显得格外柔韧刚健,有的纹样间加平涂或点彩,使画面更丰富活泼,给人以明快、协调的感觉。这种方法制作简便省工,效果优美,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犀皮,即在漆面上故意做出高低不平的地子,上面逐层髹上不同颜色的色漆,{zh1}磨平,使漆器表面露出一圈圈的不同颜色的漆层,运用这种技法做成的作品,形如窑变瓷器,别具韵味。
雕填,是在髹上一定厚度的漆面上,刻出不同纹样,然后再在这些纹样的凹陷里填上不同的色漆,待漆干后再作磨平的方法,这种方法自明代以来即被广泛使用。何必阔的满地随意挖法做出的漆器,色彩斑斓,绚丽华美,颇具特色。
蛋壳镶嵌,即在漆面上构好图,再上一道底漆。在构好的图中镶嵌上蛋壳,形成图案,再行打磨。这种做法有机糅合了传统的镶嵌和沉花的方法,做出的图案清新活泼、富有质感。
此外,剔红、戗金、金银平脱、推光、锦纹、堆漆、匏纹等也为何必阔漆器的常用方法。
工艺特色别具一格
苍南何氏脱胎夹纻漆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改进,特别是何必阔的创新,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工艺特色。首先是工艺技法的综合运用。传统的夹纻漆器,在一件器皿的制作上,一般较为单一地运用某种技法。何必阔则往往在一件作品上综合运用多种髹漆技法,如盘龙花瓶,既运用了堆漆、镶嵌、戗金等手法,又运用了彩绘、勾金等手法,且在技法的运用上,十分注重艺术效果,重视产品的形体,及雕刻、绘画等艺术,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使作品显得更加轻巧细薄,华丽多姿。
其次是产品类型丰富多样。传统的脱胎夹纻漆器的产品类型较为单一,一般用于塑造大小佛像和日常生活用品,注重实用性,而忽略工艺性。何必阔为代表的苍南何氏夹纻漆器,开发了各类新产品,产品品种繁多。产品既有实用性,又有观赏性;既有盒、盘、茶具、灯架、文房用具,又有屏风、挂联、插屏、大小花瓶、人物、佛像等。
再者是富有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何必阔制作的夹纻漆器作品,外观造型或典雅、质朴,或华丽堂皇。质朴却不生硬呆板、华丽而不浮浅。漆面装饰图案技法多变而富有章法,质地既运用了传统的黑色、大红等底漆,又大胆地运用了绿色、白色、黄色等底漆,增加了装饰性效果和工艺色彩。图纹既有古朴的龙纹、卷草纹、仿青铜器的云、雷、鸟、凤等纹饰,又有富有意象的人物纹;既有传统写实的吉祥图纹,又有大写意的鲜花纹饰。有的作品如绿地山水画纹花瓶,则在作品上满地勾勒了国画式画卷,画面色彩明丽和谐,有着深沉古朴、瑰丽神奇、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同时,图纹丰富多样,云彩、树木、鲜花、山川、河流、祥禽吉兽、几何图案均能入画,图案线条有粗壮,有纤细,有转折停顿,有刚劲,有柔软,有飘逸生动,曲折回旋,互相穿插,动静相间,疏密有致,融灵活与气质于一体;或秀美,或壮丽,或自由奔放,作品中横贯着艺术的魅力,能唤起观赏者视觉愉悦和触觉的愉悦与美感。
苍南何氏夹纻漆器制作技艺在各级文化部门的重视下,获得了众多的奖项:2009年7月获得了浙江省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东雕杯”铜奖和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颁发的浙江省第三届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优秀奖,11月获得了首届中国莆田佛教用品博览会银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