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趣事(之一)

童年趣事(之一)

2010-05-30 07:47:32 阅读11 评论1 字号:

      我们小时候的趣事,现在看来或许毫无“趣味”,更没有科技含量。那些能引起我们兴趣的事儿低俗而简单,但给我们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这些记忆,是我们的遗产,供我们长期咀嚼,当今的儿童少年可能不屑一顾,然而,他们没意识到,自己受到金钱、处境的支配,在比较中承受苦恼,而我们是接受大自然的公平恩赐,没有不公平的感觉,不会埋怨父母,只觉得世界非常美好。

童年趣事(之一)

点  车  板

 一到六、七月,家里人就忙得不得了,要去“赶水”、“车水”抗旱。所谓“赶水”,就是用“牛车”将溪里的水提到田里;“车水”则是用“脚车”将溪里的水提到田里。那年代,我家的水田较多,因此农具也配得比较齐备,光灌溉的农具就有牛车、脚车、卷车、戽斗。

这年,可能是遇到了一次大旱,我家的四种灌溉工具都用上了,先是用牛车将曲水(草溪)溪里的水提到一口叫“泉眼”的塘里,然后用脚车将“泉眼”里的水提到水圳里,再用卷车将圳里的水提到田里,田里有高有低,还要用戽斗将水戽到高处。我家实行的居然是“四级提水”!这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确是一件非常不简单的事。

 家里连秋苟和我才五个人,能上阵的只有四个。牛车形似一个园锥体,下面的园盘装有木质的“齿轮”,用牛拉着旋转,齿轮带动水车筒,水车筒里的“车板”将溪里的水刮上来。父亲想了一个办法,将牛的眼睛蒙住,然后猛抽它几牛鞭,牛就会老老实实地沿着牛车盘转,省了一个人。脚车最少要二个人才能踏得转,如果水面太低,则非三个人不可,那年是大旱之年,草溪里的水面太低,只能三人踏车。另一个是非要不可的,那就是用戽斗戽水。这样一来,我这个全家人心中的心肝宝贝就没人理了。只好任我玩,开始在田头的草地里捉蚂蚁,捉小虫子玩,不久就玩腻了,到溪边去看水中的鱼。祖母一见,吓得什么也不管,停车来带我,生怕我掉入水中浸死。

 父亲忍了一会儿没说什么,没隔多久就说,让他玩吧,车不上水会旱死禾的。母亲就大声骂道,是人重要还是禾重要?你这个瘟病恶鬼!父亲显然不甘心让一个专门带我,只过了一会儿,他就朝我招手并叫道“乖乖过来过来,我教你点车板……”。那时我刚学会数指头,还经常会得到大人们的夸奖,也可能是得过表扬的原因,对数数蛮有兴趣。父亲把我抱到牛车口,指着不断转动的龙骨说,“乖崽,你最会点东西,你点得清这些车板就是好佬!”我昂起头大声说,我点得清。于是,我卧在草地上,两眼盯着转动的龙骨,一、二、三、四、五……地数移动的车板。我还记得,当点到我曾经打破的记录100时,车板仍不停地从车筒里吐出来。因为接不上我慌了神,就哇哇地哭起来。父亲、祖母、母亲、秋苟都笑了。父亲知道我为什么哭,就停下来,折了一根柳枝,然后折成十几节。他一边将柳枝交给我一边对我说,你点到100就将一枝柳枝放在衣袋中,再从一点起,然后再来点柳枝……其实,我对100以上的数目根本不清楚,所以xx没有兴趣,但是,我仍然按照父亲说的点下去。结果,我忙了一上午,口袋中装了一小把柳枝,仍见车板不停地从车筒口吐出来,我觉得非常奇怪,对水车产生一种敬畏感,认为牛车比秋苟叔爷故事中的神仙还有威力。

 孩提时点车板一事,虽然非常可笑,但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甚至培养了我数数的爱好。比如,我家乡社上村,以前到樟树是一条用麻石板铺的大路,我就用父亲教的方法,数清了全程麻石的数量;我读中学的时候,还是用同样的方法,数清了樟树镇正街(从东门口到大码头)上麻石的块数。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历史上的今天-->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童年趣事(之一)】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