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农村学校实际创新校本教研形式--甘蔗

立足农村学校实际 创新校本教研形式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低效的教研活动已经不能满足教师自我成长的需要。如何创新校本教研形式,丰富校本教研内容,开展有特色的校本教研活动,使校本教研贴近教师教学和校区实际,是当前校本教研中值得探索的问题。现将我校特色校本教研实践中一些做法浅谈如下:

一、实施“五个一”工程,修炼个人内功

学校的发展,关键在于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随着新课程实施的深入,越来越要求一个教师必须是一个研究者。学校要注重对教师内功的修炼,让教师用新理念来武装自己,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由过去的教学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为此,我们以课堂为主体、课题为载体,实施了“五个一”工程。(每学期一堂优质课,一课优秀教案或一个教学课件,一篇教育叙事,一篇教学论文,一篇优秀评课稿。)两年来,我们把“五个一”工程,当成是一项内强素质的任务来抓,提倡动脑动笔,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把普遍规律与本校、本学科实际结合起来。老师们大胆探索,撰写论文、案例,有多个课件分获省市级奖,多篇论文分获市县级一二等奖,一个市级课题成功结题,一个省级和县级课题也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

通过实施“五个一”工程,增强了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提升了校区教师整体素质。

二、开展常态课研修,凸现教师个性

课程改革以来,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公开课、观摩课活动,相对于公开课、观摩课的热闹非凡,我们的常态课当前可以说是“涛声依旧”。而保证质量的仍是常态课。只有用心xx常态课,学生才能真正发展,教师的工作才有价值,老师的提升才有内涵,学校才有活力。因此,常态课的研究应成为校本教研的核心。如何把常态课打造成如今所倡导的生态课堂、实效课堂,这应是校本教研的主攻方向。

我们学校要求每人每期上一节常态研修课,每学期从第二周开始,每周二安排两至三人研修,每期历时十几个星期。这种不求xx的常态课,受到老师们的普遍欢迎:没有追求形式的光怪陆离的课件,没有课堂上师生的作秀,没有评课中华而不实的贴标签式的夸夸其谈,有的是课堂上学生静静思考、积极交流,有的是课堂上老师平实的语言、扎实的教学,有的是评课研讨中友善的指点、对话式的交流。

三、实施青蓝工程,促进师徒共进

教师的职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职业,是一个以人为工作对象的实践型的工作,任何一名年轻教师都有一个入门、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有经验的老教师指点引导,向他们传授一些实际的工作经验,加速他们成长过程,固“拜师”是任何一门技术都不可缺少的。

为充分xx新教师的成长,积极搭建有利于新教师发展的平台,发挥校区名师和骨干教师、教学能手的带头辐射作用,我们启动“新老教师结对”帮教的“青蓝工程”。要求师傅毫无保留地对徒弟进行指导,提高他们的教材分析与教学能力,指导徒弟上好研究课、公开课,指导徒弟听课、评课,指导徒弟开展教育教学实验和研究,指导他们每学年至少要写出1篇有较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或者一篇教育叙事。徒弟要虚心向师傅请教,每星期主动找师傅请教备课、上课、论文撰写等的要领技巧。

我校第二届“青蓝工程”于2008919日正式启动,一学年下来,12对师徒共上课百余节,徒弟撰写的教学论文有5篇获得县级奖。师傅们认真指导,把它当作一项光荣的份内职责;徒弟们主动与师傅联系,虚心接受师傅师的指导。在师徒的带动下,形成了互学研修、共同进步的教研氛围。

四、开展送教下村、村校联谊教研活动,活跃校区教研氛围

村校教师因条件限制,很少有机会参加大型的教研活动,有的老教师教了一辈子书也没有到过外地听课一次,急需新理念、新课堂来指导,送教下乡解决了村校教师听课难、学习难的问题。

我们把全校区6个村校分成三个片区,安排校区骨干教师送教下村时,片区的两所学校各提供一节研讨课,老师对口参加研讨,师徒对口参加活动。自2007年开始,我校每学期组织本校区的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分别到各村校做课xx。这种教研熔村校联谊、青蓝结对与送教下乡多种校本教研形式于一炉,集片区教师、校区骨干教师、师徒于一校,极大的发挥了传帮带作用,带动了村校教学教研工作,活跃了校区教研氛围。

五、开展经典美文诵读活动,增强成师生文化底蕴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先秦散文两汉赋、唐诗宋词元代曲,都是那样的美不胜收,她们启迪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智慧,陶冶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情操,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给我们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其中那些沉淀着智慧结晶、映射着理性光辉的言论著作,那些浓缩着丰富情感、蕴含着优美意象的诗词曲赋,就像灿烂的星河,熠熠生辉,令人神往不已。

为让学生从小感知经典,在阅读中感受、在体验中传承传统文化,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语言,我校从2008年起开展了经典美文诵读活动。

诵读内容。经典美文诵读的内容由教科室提前统一安排,由各班诵读组长工整书写在黑板的一角,完整保存一个星期,每周更换一次。除了诵读《语文课程标准》中附录的小学阶段必须诵读的诗词外,还有学校编制的部分经典诗词《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老子》《论语》《孟子》等。 

时间安排。诵读辅导时间安排在每周二中午二十分钟活动课内。各班选出两名学生负责诵读辅导(语老师提前对两名学生做好相应的辅导),每周二在广播室先由一名学生介绍与美文相关的诠释、背景、作者等内容,另一名学生带读三遍,然后再齐读两遍,{zh1}工整抄写一遍;每周一升旗仪式中齐诵上周安排的经典美文。集体自读时间安排在每天的晨读课,每天{dy}节语文课课前,进行“课前一吟”,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保证每日20分钟诵读时间。经典诵读,并不强求深入理解,而是允许“不求甚解,渐得渐悟”。

以活动为载体。每学期举行一次竞赛活动,有诗歌朗诵、讲故事比赛、赛诗会(低年段)、经典诵读展示会(中年段)、课外阅读知识竞赛(高年段)等。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在年幼能强记之时,多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必将受益终生。

五、网上研修,走信息化校本教研之路

申请博客、建立工作室、加入协助组,进行网上研修,可以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老师既可以在网页上自由探索自己所需要的教学资源,还可以共同参与讨论,发表见解,促进教师群体思维的互动,让我们的教研工作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实践走向信息化。而且专题网页上所记录的信息,无疑是我们进行研究的{dy}手珍贵材料,教师可以在开放的博客平台中实现与他人的交流并分享彼此的经验及感悟,使得有经验的教师的知识能够被保存和传播,年轻的教师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更上一层楼,实现了“实践、交流、反思、再实践,螺旋上升”的研究平台,使教师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真正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上个学年,我们有一半以上老师在中国教师网申请了博客、建起了自己的工作室,并申请了茗山教育苑协助组。本学期,我校又有很多教师在安庆教育信息网申请了博客。课老师们或浏览他人佳作,或发表自己反思、感想,或与同伴交流心得,上网研修成了上网的{dy}站。郝西海、余根旺等老师有一个月上传自己的反思、案例、感想近20篇。有一段时间,中国教师研修网博客成了我们的专用园地,在中国教师研修网博客首页有我们李张华、余根旺、阳秀娟、袁玲玲等多位老师的佳作。像这样些网上研修成果举不胜举,可见,我们老师的研修能力之强、研修热情之高。

网上研修教学研究超越传统时空局限(课堂范畴、讲课时间等),走向网络化、信息化的重要里程碑。这种网上公开交流,促进了教研活动公共化,教师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

几年探索,几多收获。特色的校本教研,唤醒了我校教师内在的研究需求,解决了教学中的许多困惑,也成就了他们走向专业成长之路。

我们仍在不断地反思:如何将校本教研与教师的生命过程和精神生活连在一起?校本教研的使命不能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组织教师间研究等技能层面,而应将校本教研作为教师责任与教学创新、教学反思、教学研究相融合,最终唤醒教师的生命意识,沟通教师间的心灵世界,创造出合作、交往、互助的新的学校精神文化层面,这也是新时期我校校本教研今后将不断探索、实践的新课题。

 

郑重声明:资讯 【立足农村学校实际创新校本教研形式--甘蔗】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