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备粮食不如储备耕地- 雷德春- 职业日志- 价值中国网:网络就是社会 ...

  中国近五年粮食增产,对城市居民毫无疑问是利好,可这对农民兄弟却不见得是好消息。想得到的:粮食多了,供大于求,结果必是卖粮难,粮价下跌,增产不增收。而眼下我的担心是,政府为避免谷贱伤农,会再度推出粮食保护价。笔者赞成保护农民利益,然对保护价却不敢苟同。此举虽可解燃眉之急,但绝非长久之计。可取的法门,当是调节粮食供求。说得直白些,政府与其花钱高价购粮,倒不如拿钱支持部分农民休耕。

  站在经济学角度看,粮食作为商品,必有一个供求平衡问题。我们通常讲经济规律,这是基本的规律。所谓按经济规律办事,绝不能离开这一点。当然,经济学也承认粮食的特殊性,但这种特殊性,也是在供求平衡的逻辑限度之内才能被承认。为说明此点,不妨引入两个经济学概念,即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一般来说,当价格上升(降低)时,供给会增加(减少)。供给增加的比率(减少的比率)除以价格上升(减少)的比率,即为供给弹性。

  举个例,小麦的价格由1元/斤上升到2元/斤,产量由100万吨上升到了150万吨,那么,价格上涨率为{bfb},而供给的增长率为50%,供给弹性即为0.5。需求弹性的定义方法与之类似。只不过需求与价格是反向变化的,即价格上升,需求减少,反之亦然。把这种反向变化的关系考虑在内,需求弹性就是一个负数。经济学上,如果供给或需求弹性的{jd1}值小于1,则称缺乏弹性。大于1,是富有弹性。而粮食这种商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供给和需求都缺乏弹性。

  常言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彩电10万块钱一台,买不起可以不看,可粮食10万块钱一斤,谁都不能不吃。这就是说,人们对粮食的消费受价格因素的影响比较小,它的需求缺乏弹性。在供给方面,粮食生产周期比较长,市场价格再高,也无法立即做出反应。这不像制作衬衣,如果行情看好,工厂加班加点,一晚就能生产一批。农民不是有句谚语吗,白露早,寒露迟,秋风麦子正当时。错过了农时,就只好等来年了。从短期来说,这也是缺乏弹性的一种表现。

  把供求结合在一起,就看出农产品的特殊性:如果粮食短缺,必然是粮价暴涨,因为供给没法一下子大量增加,而需求对价格变化又不太敏感,只有粮价高涨,才能把粮食消费压下来,xx供求缺口;价格上升就对生产形成刺激,来年农民可能会增加投资,选用良种,结果带来产量上升,可一旦供给大于需求,粮价又会大幅度下跌,只有这样,才能刺激需求增加,消化掉过剩供给。这就是说,粮食这种商品,xx靠市场调节,往往会造成价格的剧烈波动,暴涨暴跌的过程表现得很夸张,根源就在于它的供给和需求都缺乏弹性。

  解决粮价过度波动问题,常用手段有两个,即保护价和粮食储备。实际上,这两种手段常配合使用。当粮食供过于求时,按保护价收购,形成国家储备,以避免粮价暴跌,伤及农民。反之则抛售储备,平抑粮价。这种调控方式,可以在不同的年景之间调节余缺,熨平粮价波动。但从长远来说,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粮食的供求关系,如果农业连年歉收,结果必然是国家无储备可抛,最终还得把粮价xx交给市场。

  反过来,如果连年丰收,除非国家将多余的粮食出口,或者干脆倒入大海,否则,它迟早还会流到市场上。说得更现实一点,国家财力是有限的,长期对粮食给予全面保护,政府根本吃不消。发达国家是这样,发展中国家更是这样。大概是过去挨饿的原故,中国人对粮食看得特别重,重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常从政治角度进行讨论,只强调粮食的特殊性。过去是吃不饱肚子,强调粮食不可或缺当然是对的,算政治帐,算经济帐,结果都是一致的。可这并不是粮食越多越好,作为一种商品,它也具有一般性,也需要考虑市场平衡。

  前些年,粮食连年增产,粮价却一路走低,国家按保护价收购的粮食卖不出去,搞得国有粮食企业和国家财政都很困难。对此,我们不是从供求关系上找原因,而是迁怒于私商粮贩。其实,这违背了经济学常理。粮价下跌,如若要保护农民利益,那么,国家收购的粮食,短期内就不应再卖,而是应该形成储备,让部分粮食暂时退出流通。你想卖出去,还怪粮价起不来,这是什么道理?私商粮贩只是倒卖粮食,根本无力改变供求,自然也就不会影响粮价,你就是把他们统统枪毙,还是于是无补。

  回到经济学的逻辑,粮价只是个市场信号,总归得由粮食供求决定。因此,政府要让农民种粮卖个好价格,根本的办法,还是要通过休耕来调减耕种面积,缓解供求矛盾。其实,无论从哪方面看,储备粮食都不如储备耕地,粮食属于保鲜产品,储存几年,就会陈化变质;而储备耕地,不仅可节约大量人力物力,而且有利土壤改良,提高土地生产率。其中道理不复杂,政府决策部门不妨研究研究。

  • 谁在关注这篇文章
  • 个人名片 刘洋波
  • 个人名片 妮妮
  • 个人名片 曾庆文
  • 个人名片 刘建军
郑重声明:资讯 【储备粮食不如储备耕地- 雷德春- 职业日志- 价值中国网:网络就是社会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