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特点是:
冕:以皂(俗作皂,黑色)纱为之。綖版(yán~ 冕顶部的方形桐木板)宽一尺二寸,长二尺四寸(永乐三年定)。冠上有覆(覆裱织物),玄表朱裏(表为黑素缎,里为红素缎)。前后各有十二旒(玉珠串),贯五采玉珠十二(每旒五色玉珠十二颗),赤白青黄黑(玉珠五色)相次。綖版下以玉珩(承托綖板的玉条)维冠。玉簪导(簪首为四方形,玉簪自冠左侧插入),贯纽(玉簪的插孔),纽与冠武(冠体)并系缨处(穿缨的孔)皆饰以金。朱缨,青纩(kuàng 悬充耳的丝绳)充耳,缀以玉珠二(充耳两条,两边各一,每条用玉珠两颗)。
衮服:用十二章(图案)。
玄衣六章(嘉靖制度)--日月在肩(右白月左红日),星(五颗星横排)、山(在五星下方)在后。龙、华虫(形似雉鸡,踏云,每袖三只)在两袖。长不掩裳之六章(嘉靖制度,衣长不掩盖下裳的图案)。
裳黄色(嘉靖制度),绣六章,分作四行(左右各两行不同图案)--火、宗彝(形似杯,一只图案为虎,一只为猴)、藻、为二行。米、黼、黻、为二行。
中单:素纱为之,青缘领,织黻文十二(在领缘织黻纹十二)。
蔽膝:随裳色(定陵出土是红罗蔽膝,今从实物),罗为之。上绣龙一,下绣火三,本色缘,有紃(xún 五彩绦)施於缝中。
大带:素(白色)表朱裏,在腰及垂皆有綼(缘边),上綼以朱(红色),下綼以绿,纽约用素组(出土实物用色与记载不同,今从实物用黄)。
革带:前用玉,其后无玉,以佩绶系而掩之(嘉靖制度,还需考证,今仍按传统系法,革带后画玉)。
圭:白玉为之,长尺二寸,剡(yǎn 尖锐)其上,下以黄绮约之。上刻山形四,盛以黄绮囊,藉以黄锦。
玉佩二(左右各一串),其上金钩二。有二小绶,六采,以副之(在玉佩之下),六采--黄白赤玄缥绿纁质。
大绶:六采--黄、白、赤、玄、缥、绿,纁质。小绶三(这个小绶是指悬挂绶环的织物带,不是副玉佩的小绶),色同大绶,间施三玉环。
朱袜、赤舄(xì)、黄绦缘、玄缨结。
皇帝冠服
冕服(袞冕)
为皇帝在祭祀天地、宗庙以及正旦、冬至、圣节时穿着,祭社稷、先农和举行册拜时也穿冕服。
明代冕服始定于洪武元年,其后又两次改定。永乐三年再次进行修订,并沿用至嘉靖初年。图中按照永乐三年制度并参考《中东宫冠服》插图绘制。
冕服(永乐制度)
明前期款式
冕服(后期) 参考定陵实物与嘉靖制度。
皮弁服
皇帝在朔望日视朝、降诏、降香、进表以及藩属国朝贡、朝觐时则穿皮弁服。嘉靖时又规定祭祀太岁、山川诸神时也用皮弁服。
皮弁服制定于洪武时期,永乐三年又进行修订,一直延用至明末。
通天冠服(仅在洪武时期使用过)
常服
皇帝常服使用范围较广,皇帝省牲、谒陵、常朝视事等则服常服。
洪武元年即制定常服,之后一直延用,只是在款式细节上稍有变化。图中参考明成祖画像所穿常服绘制。
前期
后期(颜色不拘)
武弁服
明朝初年举行亲征遣将礼则服武弁、乘革辂,但是没有详细的制度记载,到嘉靖时才做了细致的规定。
嘉靖制度
十二团龙十二章衮服
龙袍(万历时期)
龙袍(万历时期)
罩甲(万历时期) 美国所藏,原定为李太后生日用。
盔甲(万历时期) 凤翅盔、长身甲、宝剑。
盔甲(万历时期) 定陵出土实物,铁盔、齐腰甲、xx、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