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用工潜规则_双鱼_百度空间

经济观察报 记者 王秋凤 耿慧丽 在南海本田、北京星宇公司(北京现代供应商)发生的劳资纠纷让车企的用工隐忧浮出了水面。
盖世汽车网日前进行的一项网络调查表明,近1800名业内人士中,有77%的人认为“外资零部件企业工资低是普遍现象”。而另外一份来自咨询公司的报告则称,2009年中国汽车行业薪资增幅超过了10%,预计2010年薪资增幅还将在7%以上,在全行业里属于中上标准。
不过批评人士则认为,这个薪酬增长是以2009年中国汽车产量上升48%为前提的,工人劳动强度大幅上升,需要经常加班。一位合资企业人事高管也私下承认,超时加班、大量使用实习生、同工不同酬等行业潜规则在汽车行业大量存在。
同工不同酬
在合资企业占据主导的中国汽车行业里,中外员工同工不同酬是颇具典型意义的现象。
“外方”支援“合资企业的大量人员开支要隐性许多”,一位合资企业人事高管透露,同工不同酬现象在汽车行业普遍存在,更多的就是体现在外方的“洋劳务”输出上,这部分开支曾令企业难堪重负。一般来说,外方的“洋劳务”输出有两大类情况,长期工作、短期培训或技术支持。
该高管透露,“在我们企业里,长期工作的外方会拿高工资,我们以人民币计算,他们以欧元、美元计算。”在该高管所在的合资企业里,一般的中层外方主管的年薪大约在40万欧元左右,而中方同级别的高官年薪在25万至30万元人民币左右。
上述高管表示,外方还充分发挥其深谙国际贸易合作之道的特长,利用各种渠道增加收益。“洋劳务”这样的高工资,除了给个人提供高收入,一部分也是在给外方公司创造利润。
他透露,表面上外方员工会拿高工资,但实际上,这些工资中的一部分要上缴给外方总部。40万欧元中,实际上外方员工个人所得还不足20万欧元,加上各种补贴也就25万欧元左右,其他的则归外方总部所有。也就是说,外方可以从员工的工资中获得近40%的纯利润收益。
同时,这些外方常驻员工的花费也是很可观的。在北京,一些日籍企业员工长年包租嘉里中心这样的5星级宾馆。虽然说,有些费用不需要合资企业支付,但其产生的成本也会间接转嫁给合资厂。【经济观察网】本文网址:

而这似乎还只是中外合资企业成立之初就预测到的花费,大量的短期“洋劳务”给企业造成的压力更大。一般来说,合资厂要为“洋劳工”每人每天支付人民币1万元左右的补助,这还不包括机票、本地交通、住宿等。
去年,北汽收购了萨博的部分资产,而协议中就包括了萨博要派技术团队到中国支持北汽消化、吸收相关技术的条款。但即使在这样的前提下,那些外方专家每人每天的成本也要在1000美元以上。
另一个业内流传的案例是,2003年初,一汽-大众的52名临时外籍员工,仅补交个人所得税税款就达到了574万元,平均每个人达到了11万元,其收入可想而知。
一位合资厂的技术人员则称,外方还会想方设法赚取培训费用。有些技术援助项目,外方故意不给技术资料,然后再以中方看不懂为由,大量派遣相关人员。“有的培训费用高达几百万元。”该技术人员说。
另外,在新车上市或者生产线改造之前,外方人员还经常来中国调研,有时每人每天的费用竟高达10万元,就连一些针对媒体和消费者的试车活动,外方往往也非常“不放心”,从总部派遣人员执行。
一位日系企业的公关负责人透露,他们企业举办的试车活动,从试车的路线选择开始,到车辆讲解、活动设置,都要外方总部派人执行。而这些外籍人员的参与成本甚至可以占到整个活动开销的1/3到一半。
盖世汽车网CEO陈文凯表示,同工不同酬现象在汽车行业普遍存在,除了外方刻意提高工资之外,很大程度上与中外平均收入差距过大有关。“外国汽车工业发展成熟,工人工资很多本身就是中国的10倍左右,来中国算外派自然只能多不能少。而中国汽车工业刚刚发展起来不久,工人收入普遍不高。”
实习生现象
大多国内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高管在谈及国内企业的优势时,大多都会提到成本优势,同样品质的产品,国内生产的成本往往只是国外的1/3左右。车企高管们喜欢用国外劳工成本太高解释,但他们往往不愿意提及另一面,即国内企业的低成本往往是通过大量雇用实习生和临时工来实现的。
中专生小李已经在某韩系车企工作了快一年的时间,此前他是某技工学校的一名汽修专业学生,他所在的学校是三年制,正式上课只有一年半的时间,剩下一年半全部是实习,通常汽车企业会在他们实习这一年多开始的时候到学校去招实习生。
山东一家零部件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不但中专、技校等学校很乐意把学生送到工厂实习,大学同样如此。“大学生也不好找工作,毕业前进工厂实习、了解情况也是学生们很乐意的。而不少企业看到每年都有那么多学生愿意到工厂实习,自然也乐意用,毕竟成本低嘛,正式工又要签合同,又要买保险,工资也高。”
小李告诉记者,在他实习的生产线上,很多都是实习生。
“我们这些实习生要干正式工一样的工作,但待遇却差很多。”小李透露,因为他们是实习生,所以没有保险、住房公积金以及特殊工种补贴费(比如喷漆车间属于有毒工种,按照国家要求会有相应的补贴)等。
小李很希望毕业后能留在现在实习的这家企业,但是看到之前在该厂实习的前几届同学很少有能够留下来的,他也没有把握,“我们都知道,企业更愿意用实习生,每年几百名实习生进来,最终留下来成为正式工的只有很少一部分。”【经济观察网】本文网址:

上述零部件企业负责人则表示,企业也有自己的苦衷,“现在一线工人流动性很大,尤其是刚毕业的人,很多会嫌车间工作太累,不愿坚持下去,有的往往刚被培养成熟练工人,就跳槽找更好的工作去了。”
由于竞争加剧,利润空间受挤压的整车企业不断向零部件企业转嫁成本,多数零部件企业都不得不在工人待遇上压缩开支。
“有些主机厂,明确给零部件企业下通牒,每年供应产品的价格必须下降3%,否则就不采购。有些零部件本身已经是微利了,还要再压缩,哪敢给工人涨工资呢?”这位零部件企业负责人很是无奈。
熟悉汽车零部件行业的陈文凯认为,近些年国内零部件企业的利润总额虽然增长不错,但利润空间却在逐渐下降,大多都是靠销量快速增长弥补利润率的下降,但这是以行业需求快速增长为前提的。
“好多零部件企业担忧,快速增长的势头不会一直持续下去。而从长远趋势看,零部件所需的钢材、塑料等原材料成本是必定上涨的,所以零部件企业都不敢、也不愿给一线工人涨工资。”陈文凯说。
工资基本靠加班
陈文凯表示,其实与其他制造行业相比,汽车行业一线工人的工资还算好的,之所以仍会出现矛盾激化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工人薪资福利与企业效益严重脱钩。
在百度贴吧与网络论坛里,有不少知名汽车企业的一线工人抱怨工资太低,工资的上涨幅度也过低,一年涨的几十块钱远远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
除此之外,工作太累也是不少工人的抱怨。绝大部分的汽车行业一线工人一个月难得休息一两次,因为靠基本工资只能维持温饱水平,要想让收入稍微高一些,就必须靠大量的加班来换取加班补贴。
“双休日对于一线工人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要么忙得天天加班,要么减产停工,闲得发慌,但我们也害怕减产,一休息,就没钱挣了。”某国企员工在网上论坛里说。
在工厂实习的小李证实了这种说法,“去年工厂效益好,正式工人的工资能达到4000至5000元,实习生也能拿到2000多元,但这是三班倒,人停机器不停换来的。常常人累得晕晕乎乎,好几次生产线都差点出事故,下班后累得饭都不想吃,就想倒头就睡。”  
上述零部件企业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即便是大的主机厂,正式工人拿到手的基本工资也就1000多元,实习生更少,一般也就500至600元,余下的都是靠加班补贴,“工人拿到手里的工资,一般大部分是靠加班换来的。这也是厂家降低用工成本的一种手段。车卖得好,工人多挣点,车卖不好没活干的时候,企业也不会有太高的用工成本。”
陈文凯认为汽车行业目前这样的薪资结构并不合理。“此前企业都不重视一线员工的待遇问题,总觉得每年大量毕业生,不愁招不到人,但是近来南方的用工荒已经出现,再加上最近的一些矛盾激化事件,应该会引发一些企业对以前用工制度的反思。”
陈文凯说,他近期接触的一些零部件企业中,不少管理层都开始重视用工问题,“国内零部件再靠低劳工成本的模式已经很难再走下去了,近期的事件也会促使大家反省,加快向技术型、管理型的道路上走。”【经济观察网】本文网址:



郑重声明:资讯 【车企用工潜规则_双鱼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