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历史纪实:<转折:1947·石家庄>(连载38)
第七章 第四节
石家庄解放后,各解放区和国统区的大批xx作家、艺术家云集至此,石家庄成为革命文艺的中心,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如丁玲在石家庄创作完成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联大文工团演出的《红旗歌》、石家庄铁路工人魏连珍创作的《不是蝉》、华北平剧院的现代戏《四劝》、晋察冀电影队摄制的解放战争纪录影片、大众美术社出版的“新年画”,都突出地表现了“新的人物,新的世界”,在全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此外在文艺工作的组织领导、群众文化的普及推广以及接收旧文化单位、改造旧艺人等方面都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为新中国文艺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文艺队伍大会师
石家庄解放之初,就有不少文艺工作者随解放大军进石家庄参加石家庄市文艺部门的接管、领导工作,1948年之后,更有大批文化、音乐、戏剧、美术干部从各地云集石家庄。
1948年8月8日,晋察冀边区文联和晋冀鲁豫文联在石家庄联合召开文艺工作会议,决定两边区文联合并,成立华北文艺界协会。华北文艺界协会成立,数以千百计的xx革命文艺工作者云集石家庄,标志着解放区和国统区文艺工作者的空前大团结。成立大会上,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亲临大会并讲话。周扬、李伯钊、沙可夫、贺绿汀、马彦祥、周巍峙、丁里、赵树理、陈荒煤、成仿吾、肖三、光未然、王亚平、田间、蔡若虹、欧阳山、李焕之等二十人被推选为华北文协理事,马达、阿甲、胡蛮等七人为候补理事,理事会推选肖三为主任,李伯钊为副主任。协会成立后,出版《华北文艺》,欧阳山、陈企霞、康濯、秦兆阳等负责编辑,一直出版到全国{dy}次文代会前夕。
随着革命形势飞速发展,大城市相继解放,旧剧改革的任务急迫地提到文艺工作的日程上来。1948年11月在石家庄成立了华北戏剧音乐工作委员会(住在桥西区同庆街一号),由马彦祥、杨绍萱、贺绿汀、李伯钊、陈荒煤、周巍峙、丁里、孟波、阿甲、舒强、李焕之等人组成,马彦祥为主任,参与实际工作的主要是李紫贵、刘乃崇、曹慕髡、徐特等戏剧专家。
以后,华北平剧院、晋察冀抗敌剧社、群众剧社、工人剧社以及冀中火线剧社、前线剧社等解放区的xx文艺团体都先后进驻石家庄。
最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全国形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统区的xx艺术家也进入解放区,田汉、吴晗到了西柏坡,马彦祥等到石家庄,长期在北平坚持进步戏剧活动的祖国剧社与演剧二队,根据xxx同志指示,也秘密转移到石家庄。以石岚、石梅、刘景毅、蓝天野、苏民、童超、赵寻、严青、夏淳等为骨干组成华大第二文工团。
据粗略估计,1948年到1949年,云集石家庄的革命文艺工作者有近千人之多,其中驰誉中国文坛的佼佼者就有100多位。
空前繁荣的文艺舞台
文化艺术工作者齐聚石家庄,群英荟萃,带来了文化事业尤其是艺术创作亘古未有的繁荣景象,不仅开创了石家庄文艺史上的巨大辉煌,同时也对全国解放后的文艺工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为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47年11月底,华北联大文工团全体开赴石家庄开展工厂文艺活动,参加郊区土改,并进行广场、剧场演出。除演出《白毛女》、《血泪仇》及腰鼓秧歌外,还创作演出了反映当前现实斗争的《一百万》、《李顺坦白》、《一场虚惊》、《大xxx)等剧。
由汪洋率领的晋察冀电影队被根据地军民称为装在一辆大车上的流动电影制片厂。该队于1946年10月15日,由聂荣臻司令员请东北局从接收的伪“满映”的物资和人员中支援而成立的,分为放映队和摄影队,在艰苦的条件下,除放映苏联电影外,主要是拍摄新闻纪录片。因录音、洗印等设备安装在一辆胶轮大车上,是可以用两头骡子拉着走的流动电影厂。他们用简陋的设备,手工操作,制作了《华北新闻({dy}号)》,内容包括《钢铁{dy}营授旗仪式》、《解放定县》、《正定大捷》、《向胜利挺进》,于1947年7月1日在晋察冀xx首映,受到指战员的好评。石家庄解放后,他们随xx进驻石家庄,制作了记录清风店战役、解放石家庄战役的《华北新闻(第三号)》纪录片,影片真实地纪录下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挥员指挥战斗和解放军攻打石家庄时攻据点、炸口子、架云梯的场面,留下了十分珍贵的革命纪实电影艺术资料。1949年2月在石家庄放映,获得广泛好评。
1948年3月,冀中年画研究社由辛集迁入石家庄,与华北联大美术工厂合并,成立大众美术社,到年底出版了30多种木版新年画。几个月时间,共印制60万份,如冯真的《娃娃戏(打老蒋)》、李琦的《四通八达》、洪波的《参军》等作品,这些新年画从多方面反映了解放区人民的现实生活和英雄事迹,使新内容与旧形式兼包互容,相得益彰,新中国成立前夕,部分作品还在北京中山公园展出,受到徐悲鸿先生的赞赏。
1948年5月,由华北局宣传部长周扬主持,编辑了《中国人民文艺丛书》,共收集延安文艺座谈会后解放区的优秀文艺作品50多种,包括小说、诗歌、戏剧、曲艺等体裁,由北京新华书店出版。其中许多都是革命文艺的经典之作。参加编辑工作的先后有柯仲平、欧阳山、赵树理、康濯、陈涌等xx作家。
华北戏剧音乐工作委员会虽然成立时间不长,可是做了许多重要工作,写出了很有份量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旧剧改革工作》的专论,1948年11月13日发表于《人民日报》。这是对戏曲工作带有指导性的重要文章。专论把当时上演的旧剧剧目,大体分为对人民群众“有利”、“无害”、“有害”三大类,作为审定剧目的标准,指出对后一类剧目应该停演或经过重大修改后再演出。专论发表后,华北戏剧音乐工作委员会根据专论精神,并结合当时舞台演出现状,初步审定了一批“现时准演及准备暂时停演的剧目”,共计433出。
当时石家庄的文艺舞台空前繁荣。
话剧《红旗歌》诞生于1948年8月,是当时全国创作演出的{dy}部反映城市工人生活的优秀作品。它以大兴纱厂为创作基地,以纱厂女工为原型,描写了工厂开展红旗竞赛中发生的故事。《红旗歌》在石家庄由华北联大文工团首演后,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并由吴祖光执导摄制成电影,成为轰动一时的文坛盛事。由于对《红旗歌》的不同看法,还在文艺界引起了一场大辩论,影响十分深远。
1949年10月,石家庄铁路工人魏连珍创作了三幕话剧《不是蝉》。全剧以后进工人马顺保的转变为线索,描写了铁路工人轰轰烈烈的劳动竞赛场面,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很有艺术感染力。《不是蝉》应邀到北京演出,连演几十场,引起轰动,中央广播电台还录制了唱片向全国广播。当时甚至流传过这么一句话:农民戏看《白毛女》,工人戏看《不是蝉》。以《红旗歌》和《不是蝉》为标志,文艺工作重心开始由农村转向城市,塑造了新中国舞台上最初的一批工人形象,为以后城市工厂题材作品的创作开辟了道路。
由薛恩厚编导的京剧《四劝》,表现了封建势力被xxxx后,农民如何树立新的劳动态度,被称为“解放戏”。xx学者王瑶在《中国新文学史稿》中写道:“《四劝》用平剧(即京剧)来写土地改革后的农民生活,是平剧改革的一个新的尝试。”当时中共中央负责宣传工作的陆定一同志观看后给予很高评价,认为《四劝》的创作是平剧发展的方向。
华北平剧院在学习了七届二中全会文件之后,又由任桂林、阿甲创作演出《进长安》一剧,运用借古喻今的手法,批评太平享乐观念,有力地宣传了七届二中全会“两个务必”的精神,很受观众欢迎。
为了配合解放初期的镇反、肃反运动,华北大学文工团于1948年8月创作上演了揭露石家庄特务机关罪恶的话剧《十九号》,演出效果十分强烈,在全市造成很大影响。此外由贾华含创作,陈因、郭钧绘图,老艺人刘魁显演唱的《土地还家》,表达了土改后,翻身农民获得土地的喜悦和感谢党、感谢xxx的激动心情;还有由鲁煤作词,周巍峙作曲的《石家庄解放对口唱》、《工人翻身万万年》等革命歌曲,经xx艺术家王昆、郭兰英演唱后,极大地鼓舞了工人同志加紧生产、支持前线的劳动热情。
到西柏坡慰问演出
1948年5月xxx和中共中央到达西柏坡,一个月后,抗敌剧社就赶赴西柏坡为党中央演出歌剧《不要杀他》和《喜相逢》、《大庆功》。xxx、朱德观看了演出。6月3日xxx接见了剧社全体同志,并指出:“戏里死者的父亲说,十年了,八路军给我挣了这个家,这句话非常有力量,……很有预见性,有预见性的艺术是创造性的。”对优秀的戏剧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
1948年底,华北平剧院和石家庄革新剧社到西柏坡为中央机关演出,由张梦庚、任桂林带队,主要演员有李和曾、阿甲、郑玉华、王玉海、郭志祥、唐佩文等名角。演出地点是在半山坡的小礼堂,演出《打渔杀家》、《长坂坡》和《拾玉镯》,xxx、xxx、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都来观看演出,xxx总是在台下带头鼓掌。演出期间,xxx、xxx曾到后台接见演员,鼓励大家多为工农兵服务。
时隔仅三个月,华北平剧院又为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慰问演出。这次特邀xx河北梆子演员贾桂兰(小金刚钻)演出看家戏《杜十娘》。演出的第三天是“三八”妇女节,康克清同志讲了话,使不少女演员头一次知道妇女也有自己的节日,深受教育。他们的演出,深受大会代表的欢迎,每天晚上,礼堂里总是满满的。(本节内容参见王律《革命文艺会师石门》。载《新中国从这里走来》163—169页。)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