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文景观说,韩国最值得看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博物馆。展品的布置、陈列都很到位,各种声、光、电多媒体的运用,让你身临其境,只要稍微用心体味,基本上都能对所展出的主题了解个八九不离十。而且不仅展馆环境美观,工作人员的解说、服务态度,都很赞。
除了私人博物馆价格不菲,所有的国家博物馆均是免费的,除了周一和一些法定假日,全年无休,在硬件设施如此好的展馆里,我经常的感叹是,这纳税人的钱花得值啊。年轻的父母拖着两、三个可爱的孩子,徜徉在宽广的大厅里,许是环境相当静谧,许是孩子熟悉了规则,你会发现,即使是那些最调皮的大男孩,也都不会大声喧哗,而是安静地跑来跑去,偷偷地透出活泼来……。让人充分体会到韩国人的文明素养。
清华大学的陈老师,去年在韩国一年,做的事儿就是按照韩国的博物馆目录,把韩国大大小小、林林总总的博物馆跑了个遍,由此对比中韩两国在文物保护上的差别。陈老师的观点,我印像比较深的有:韩国非常注重文化的保护和传播,这方面的工作做得非常好。各个大学都设博物馆,或大或小,都有自己的镇馆之宝。不像中国,把文物都压在故宫里,结果故宫“物满为患”,很多有价值的展品长年不见天日,造成极大的浪费。
自打那以后,当我每每再听到哪位名人士绅向故宫捐献私藏的新闻,我都不再有替宝物终于叶落归根而欣喜的感觉,而是替故宫发愁,那么多东西搁哪儿啊?人类的艺术不能让我等普罗大众体味,它的美终究是没有价值的。家大业大,咱子孙要好好打理才成。
上周,不远百里之远,与高大古典文献专业的研究生们驱车去了趟清州,参观那里的清州古印刷博物馆。博物馆外观:
一般的博物馆都是首尔市内,这个博物馆之所以选址比较偏远,是因为那里是古代兴德寺的遗址,而兴德寺便是古代僧人印刷书籍的地方。这是复原的兴德寺的样子:
《直指》被视为最早的金属活字印刷物,也是大韩民国代表性遗物,现在有专门的传人,研究并展示这一古代工艺,也正是通过电视里播放的现代人复原的整个流程,俺才真正搞明白了活字印刷这项工艺。
和尚与工匠的蜡像都做得栩栩如生,而且一按按钮,他们嘴里会说话,手里还有动作,眼睛也能转……,有意思得很。烧蜂蜡,让它冷却后,可以刻成字模,黄色的是蜂蜡:
然后金属冷却,这是模具从碗里拿出来的样子:
拆下来,就是坚硬的金属字模:
然后可以排版:
{zh1}一道工艺就是泼上墨,印刷。费了这么大工夫,由于字模本身的高低不平,墨的浓淡不同,印十张大概能用的只有一两张,效率是相当的低。所以也只能印国王所需要的经书了。这是《直指》的复印本,注意韩国的古书右边有5个洞,咱中国的古书一般是4个洞,他们是单线,咱们是双线。
走出古代,进入现代。你能想像吗?如果不是现代印刷技术,电脑字库、排版,普通人的言论根本没有机会得以刊行,也没有机会那么快地流行,看,古代字库,多占空间啊。
PS:给我们义务讲解的韩国解说员,是一个志愿者,看得出来他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和文化,一直侃侃而谈。这让我一直反思,我们中国真的应该注重古代文化遗产的继承、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因为只有这样了,我想,当我们下次有机会,再问起那位韩国老人“你知道中国的毕升吗?”他就不会一脸茫然了。我也很希望,我们的后代能够在一个整洁安静的展馆里,聆听到,并真正理解,什么是中国古代的铅活字印刷技术?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