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收音机工业发展史_方守挺_新浪博客
  福建类的生产,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由于福建有对外通商港口的特殊地理位置,很早就出现了从国外进口的广播及收听产品。随着广播电台和各种有线广播收听产品的增加,至30年代初,福建便出现了无线电修理业。一些厂商在修理广播收听产品的基础上,还购买进口元器件,或自制部分器材装配收音机、扩大机和电唱机出售。这个时期,出现的一批民族资本经营的私营无线电行社,如厦门的亚美巧(1930年3月开业,福建省{dy}家私营无线电行)、雷达、雷音、华光、华声,福州的广声(1935年2月开业,陈泗宾创办,福州最早经营电子产品的私营企业)、建华、中声、中国、鸣达、安培、华美,泉州的长虹(1948年4月开业),漳州的胜利和南平的星华(1943年6月开业)等,都经营生产广播类产品。福建早期生产的收音机,数量极少,所用的电子管依靠进口。当时由私营无线电作坊式企业装配的收音机,生产手段落后,材料昂贵,成本造价高,只能满足少数上层的需要。新中国建立初期,福建收音机生产局面虽有好转,但由于电子管依赖进口,产量极低,几年之间的总产量只能以千计算。

  1950年1月福建省人民广播电台服务部(福建电视机厂的早期基础)正式开业,是省内{dy}个从事无线电修理的国营事业单位。1951年4月厦门市{dy}个国营无线电修理服务部市人民广播电台无线电修理服务部成立。无线电修理服务部逐步从维修发展到装配生产,省广播电台服务部1954年开始试产电子管干电式五灯三波段超外差收音机。1952年,福州私营无线电行社增至11家,厦门、泉州、漳州、南平等地也都有新的无线电行社开业。1956年,在国家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福州、厦门等地的私营无线电行社实行公私合营。5月广声等五家私人无线电行社联合组成“公私合营广声无线电行”,大陆等六家无线电行社联合组成“公私合营新华无线电行”;6月厦门市私营雷达、华光、雷音三家无线电行联合组成“厦门无线电装修社”。

  5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国产八脚和拇指型电子管投产,收音机的生产逐步得到发展。福州电讯器材厂(1958年5月25日,以广声、新华无线电行合并为基础,建立的全省{dy}个国营电子企业)、省广播器材厂(在原电台服务部的基础上组建)、厦门无线电厂(在原无线电装修社联合后的基础上组建而成)、漳州无线电厂、南平无线电厂等,都分别生产福州牌五灯交流收音机、茶花牌五灯交流收音机、电子管干电式五灯三波段超外差收音机(此为渔船专用产品)、电子管两灯中波再生式收音机、卫星牌五管收音机、水仙牌收音机、剑津牌收音机等交、直流电子管式和直流半导体式收音机。当时以生产电子管收音机为主,半导体收音机数量极少。1954~1963年,电子管收音机独占市场,共销售3.63万台。在上述收音机生产企业中,规模较大、产量较多的是福州电讯器材厂和省广播器材厂。福州电讯器材厂从1960年开始重视企业管理工作,健全三级检验制度,组织专检队伍,还派出员、供销员到渔区,和渔民一起检查干电池收音机的使用情况,征求渔民的意见,提高了产品质量。1961年,该厂茶花牌GS-1型五灯交流电子管收音机获全国收音机评比二等奖,被选送参加巴西和莱比锡世界博览会展出。 





  这个时期,收音机未能形成较大批量的生产能力,几年的总产量只在万部之间。加之受“左”的干扰,生产盲目性较大,产品质量差,不得不在1961年国民经济的大调整中,除福州电讯器材厂的茶花牌收音机产品得以保留,省广播器材厂转产其它电子产品外,其它企业均被调整“下马”。

  60年代,福建有了一家专业生产收音机的企业——福州无线电厂(福州电讯器材厂1960年更名而来)。它是全省生产收音机的骨干厂,并成为四机部在福建{wy}的收音机产品定点生产企业。60年代初期,国内生产的半导体器件性能尚不稳定,成本较高,半导体收音机只处于研制阶段,不能大量生产。但它比电子管收音机体积小,使用方便。为了促进半导体收音机的生产,1963年8月,四机部、商业部、财政部和广播事业局在北京联合召开的广播收音机专业会议上,明确指出收音机是向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思想教育、传播科学知识和丰富文化生活的宣传教育工具,要大力促进半导体收音机的发展。国家还制定了降低收音机销售价格、调整收音机税率和对半导体收音机的生产实行定期免税的经济政策。同时也适当降低收音机的几种主要材料价格。收音机价格平均降低21%。这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半导体收音机的发展。是年,福州无线电厂停止生产电子管收音机(因为实行半导体化后电子管收音机滞销而造成亏损,被迫停产),改产半导体茶花牌6J1—A型六管收音机和便携式半导体收音机,这是福建省首批推出的半导体收音机新品种。此后还开发生产了多品种半导体收音机。





  1966年2月,因建设“小三线”需要,福州无线电厂更名为福建无线电厂后搬迁至南平,改产无线电通信、广播产品和无线电测量仪器等。福州市又在原厂房和留下的少数人员的基础上重建福州无线电厂(1970年改为福州无线电一厂。又于1984年改为福州无线电仪器总厂),接收了部分设备和检测仪器,继续开发生产半导体收音机。但这个时期,“文化大革命”开始,生产大受影响,尤其是随意更改产品牌号,把xx的“茶花”商标,改为“胜利”、“朝阳”等,没有固定的商标来保证产品质量,保持商标在市场上的信誉,年产量仅数千台,主要产品仍是6J1型六晶体管单波段收音机。影响该厂生产的另一个原因是环境污染。该厂原厂址左靠民天酱【鱼奇】厂、右邻公墓火葬场,电子产品受到不同程度的腐蚀,影响了产品质量。为此,1969年7月该厂搬迁到市内交通路新址。

  70年代,福建收音机生产有了较大发展。福州无线电厂收音机年产量从几千部提高到10万部以上。福州无线电厂及其主管部门采取了三项有力措施,使收音机生产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一是不断充实技术力量。1969年,调进了13名技术人员和9名老工人。由于6J1型收音机售价较高,以及所使用的5号电池当时市场上不容易买到,影响了产品销路,该厂充实了技术力量后,组织技术人员试制成功胜利牌4J1型便携式晶体管收音机,当年试生产2 700台。这是该厂组建以后{dy}项自行设计的收音机产品。该机外型是在6J1型的机壳基础上作局部修改,内部电路则重新设计,以四个晶体管完成整机各项工作,电源部分采用2号电池。比6J1型机降低了成本,并解决5号电池难以买到的问题,使市场销售量得到提高。此后,品种不断增加,1970年至1978年间,先后生产了13个品种,仅1976年就生产9个品种,产量首次超过10万部。二是创造生产条件。1973年,对生产收音机的环境进行了调整。安装了福建{dy}条传送带式印制板式插件流水线,增设一间20多平方米的屏蔽室,购置中、高频图示仪,并利用了高频信号发生器发射高、低端频率的空中信号,使调试工作得以在屏蔽室外几个人同时进行,为大批量生产打下了基础。组建了收音机生产车间,下设3个班组,每组分有印制电路板流水、开口、低频测试、装机、中高频测试、电气检验、听机检验等10道工序,当年产量达7万部。1978年,收音机生产线搬迁到新落成的装配大楼,安装了3条机芯流水线,每条线长11米,增添了2间屏蔽室。各种相应的设备也基本配套。设有备料、流水、调试、包装、后勤5个班组。采用机器打包代替了以往的人工打包,减轻了劳动强度,适应了大批量生产的需要。还添置了1台波峰焊机和6台插件台(2台本厂加工),派出10人前往上海学习插件台使用技术。三是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收音机的需求量不断增加,除了要求较xx次的多波段收音机外,对单波段收音机的外观和质量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生产4J1型收音机的基础上,改进外壳后生产的有古田牌402型、501型、701型;线路和外观改进后生产的有702型、702—C型、702—B型;基本不变的有7P1型、7P2型、TJ1型、TJ2型等。1971年试制多波段收音机,首批产品是朝阳牌602型2波段晶体管收音机。1972年投产古田牌701型七管超外差晶体管三波段收音机,这是利用原402型机壳模具进行改型(圆度盘改竖向度盘)的,机内首次采用中短波磁棒,功放部分采用OTL线路等许多特点,并作为新机种、新电路在1973年全国收音机观摩会上被广为介绍。1973年,在沿海、山区充分调查试验、现场分析后,将中频部分改为三级放大形式,试制成功茶花牌702型机,灵敏度达1mV以内,以适应福建山区多、对收音机灵敏度要求较高的特点。同时,在不影响电气性能的情况下使用廉价元器件,使每台机成本降低3元左右。1974年又试制古田牌803型三波段晶体管收音机,该机在1976年第六届全国收音机评比中获三级三波段便携式收音机第四名。1975年还试制成功并投产茶花(古田)牌7P2型七管二波段收音机,该机在1976年第六届全国收音机评比中获三级二波段袖珍式收音机第五名。这些多波段收音机的生产和不断改进的单波段收音机的生产同步进行。1976年试制成功并投产的茶花牌TJ1型小台式晶体管收音机是主要的产品,连续生产9年多,总产量约25万部,成为该厂收音机产品中生产时间最长、产量{zg}的品种。在TJ1型的基础上,改进生产了TJ1-B、TJ1—B1型和TJ1—C型等新产品,该系列产品在福州市电子系统内元器件自配率达80%以上。B1型获1981年全省电子产品质量评比{dy}名,C型于1979年获全国第七届收音机质量评比四级台式机二等奖,B型于1982年领取电子工业部颁发的质量合格证书。该型机采用木质音箱,4英寸喇叭,音质好,价格仅20余元,市场销路很好。为了增加品种和产量,1980年,充实了收音机生产队伍,生产人员近200人;又增添了一条生产线,同时加强了企业管理,大大提高了效率。年产收音机总量达20多万部,创历史{zg}水平。但由于新手多,产量上得太多,从元件备料到整机包装出厂之间的各道工序,放松了质量把关,造成了几万部收音机返仓的质量事故。同时,由于国家经济体制的变革,交电部门改变了以往对收音机产品统购包销的做法,企业一时不适应,产销脱节,经供销部门四处推销,积压现象才有所缓和。1981年,再次出现仓库积压严重的现象,其原因是从材料组织、资金使用、生产调度到产品销售等都出现了新矛盾。之后,国家又对收音机产品大幅度降价,企业思想准备不足,在市场发生剧变情况下,产品积压造成资金周转困难,1980年至1982年间,利润连年下降。该厂领导意识到经营工作的重要性,迅速转轨变型,由单纯的计划生产型转为生产经营型。成立了经营部,以销定产,实行少层次、少环节、多渠道的经营工作方针,改“坐商”为“行商”,走出去,请进来,普测市场动态,探讨竞争对策,以展销、订货会,开辟服务网点,巡回检修和邀请国外有名望公司的高级设计人员讲产品性能、特点等多种办法,提高了竞争能力。至1982年底,先后新生产的收音机有茶花牌703型七管三波段收音机、7J1型七管中波段普及型收音机、704型七管单波段机、TJ2型七管二波段小台式收音机、2T1型大台式三波段晶体管收音机、1X1型袖珍式晶体管收音机等,产品供不应求。两年时间,自销收音机16.2万部。其中1982年试制生产的茶花牌2T1大台式三波段晶体管收音机,获全省直流台式收音机新产品评比{dy}名。到1983年福州无线电厂先后生产25种型号的晶体管收音机115万多台。





  1972年至1973年间,南平504厂和漳州无线电二厂等也生产过袖珍式收音机。

  1980年至1985年间,是福建收音机生产最兴旺时期。农村经济搞活以后,对台式收音机和袖珍收音机需求量不断增多。不少厂家争上收音机项目,福州、厦门、泉州、漳州、三明、明溪、尤溪、建阳、邵武、龙岩、上杭等地都有生产收音机的专业厂或兼业厂。这几年,生产收音机的厂家,1980年11家,1981年17家,1982年17家,1983年9家,1984年4家,1985年5家,1986年7家,1987年3家。生产的品种有半导体袖珍式、便携式、台式、落地式和电子管收音机。

  1979年,泉州电视机配件厂开始为港商来料加工装配“三合一机”(即具有AM/FM收音机、全电子式数字时钟和台灯三项功能),389型、238等型的AM/FM和SW/MW二波段袖珍收音机。从1980年起,厦门南华电器厂为外商来料加工袖珍式调频调幅收音机。来料加工方式,使企业赚到了外汇,也引进了部分先进技术。如1983年9月,泉州电视机配件厂建成了一条年产50万部收音机的生产线,得到电子工业部的好评。该厂移植改造了调频调幅收音机,已能生产出国产化的侨声牌389型AM/FM袖珍收音机(原型为香港飞跃389型)、386型中短波袖珍机和带电筒的238型袖珍机,以及自行车三用机(收音、电铃、车灯三项功能)。





  长乐县无线电厂原是为福州无线电一厂茶花牌收音机配套的小厂。1979年该厂自行设计建成一条年产5万部台式收音机的生产线,生产东海牌小台式收音机。1981年,该机通过省级鉴定,各项指标达到部颁标准,品种规格有单波段、双波段、小台式、中台式,以及交直流两用机,其中,中台式交流收音机获福建省创新产品奖。1983年,该厂从香港引进散件组装收音计时机。

  1980年,明溪县无线电三厂与南京714厂(南京无线电厂)技术协作,开发生产收音机。1981年,投入批量生产,主要产品有B811-1型、B811-2型、B811-3型、623-1型等台式收音机,在全省工业系统质量评比会上,B811-2型台式二波段交直流收音机获质量评比{dy}名,623-1改型收音机获创新产品荣誉奖。

  1982年,南平国营8400厂充分利用引进的仪器、设备,从上海一〇一厂引进海燕牌电子管收音机生产技术,生产六灯电子管台式收音机。至1983年,共生产3.98万部。

  1983年,福州无线电一厂把自行设计与引进技术结合起来,开发出1X2型袖珍式收音机,由香港中华工模具有限公司、大会实业公司提供外壳整套模具,深圳航空模具厂承制,电路设计采用典型六管超外差线路,自行设计出用于硅管线路的中频变压器。年初开始试制1X2A和1X2B即单片TD1083集成电路和分立器件两种机。但由于单片成本较高,无法批量生产,8月份,试产成功分立器件式并投入生产,产品经省电子产品监督站检验,技术水平达电子工业部颁发的C—C类要求,质量抽检{bfb}合格,年底通过了设计定型,为该厂最畅销的收音机产品之一。

  此外,有些企业还来料加工收音机。如泉州无线电三厂、福清康频电子公司和厦门鹭星电子有限公司,产品全部返销。外资企业的厦门宏泰发展公司也生产防水收音机,年产量几十万部(外资企业产品不在统计之列),全部外销。

  80年代,福建收音机的发展,与全国一样走过一段弯路。全省收音机生产企业从70年代的一家,上升到1981年的17家,产量超过市场需求,1982年产量急剧减少50%,为收音机配套的元器件企业也因此受到很大的冲击。1984年,生产企业虽然减少到4家,但产量上升到29万多部,而以后又逐年大幅度减少,1987年仅3万多部。1988年,晋江安海无线电厂生产出适销的耳机式、电子钟式收音机20.76万部,全省收音机总产量又回升到24.61万部。



(来自世华无协论坛)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福建收音机工业发展史_方守挺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