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23 00:30:24 阅读19 评论3 字号:大中小
车架上的电视机
♂冯雁军
那天我打开电视机,里面正播着《霍元甲》,“万里长城xx倒,千里黄河水滔滔” 的主题歌气势如虹,我一下子陷入沉思。20多年前,在农村{dy}次看《霍元甲》的情景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那是1981年,我在家乡大队担任党支部书记。刚分田不久,农民还不富裕,集体也没有什么积累,文化生活极度贫乏, 一个月至多在生产队打谷场上放一次露天电影, 每次都有七八百人, 如果是好片子能有一两千人。那时候,电视机这玩意只有在城里大的百货商店的柜台外面才能看到, 如果碰上播放电视节目, 算是眼福不浅了, 当然谈不上拥有的奢望。
这年夏秋,两季都是大丰收, 农民的物质生活有所提高, 为了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 我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买台黑白电视机。我与几个大队干部商量, 一致赞成, 并得到几个生产队长的支持。
没几天, 全大队{dy}台电视机买回来了,大家像看西洋景一样,跑到大队部来。为了便于收看, 我们在大队部的山墙上打了一个洞, 装上带锁的铁框壁柜, 将电视机固定在里面, 由电灌站电工钱师傅负责放映和保管。每天晚上7点开机, 9点左右结束。就这样,大队部兼起了“放映厅”,那可了得啊。室内除了几张长条椅外, 群众自带凳子,风雨无阻, 男女老少把大队部挤得水泄不通。尽管没有在电影院里舒服, 但大家谈谈笑笑, 嘻嘻哈哈, 快活得很。迟到的也很自觉, 不声不响地扒在窗子外边看。
时间一长,来了问题。电视机是以大队名义买的,在大队部放映, 只能满足周围群众, 离大队部较远的群众很少看到, 他们纷纷要求到各个生产队轮流播放。我与支委们商量, 决定采纳群众建议。但电视机娇得很, 不能像二斤豆腐拎来拎去, 万一摔坏了谁负责?还是钱师傅想出了办法, 他参照自行车流动货郎担的做法, 用一个四角装有松紧带的平板, 将电视机固定在上面, 看似摇摆, 但很牢固保险, 仍由他全权负责, 每天“ 送货”上门。
放映都是在生产队的打谷场。大方桌上面叠张木椅, 摆上电视机, 算是放映台。场地上没有固定席位, 靠近的带上凳子椅子扶老携幼, 捷足先登, 占领{zj0}位置。懒得带凳的孩子,揪一把稻草或摘片向日葵叶子席地而坐。看的人多,免不了挤挤撞撞, {zh1}面有站到凳上的, 也有爬上树杈或草垛顶上的。随着电视里的情节变化, 场子里时而寂静无声, 时而阵阵哄笑。不少人边看边瞌着自家带来的花生瓜籽, 邻座的不管生人熟人互相亲热地递送, 共同分享。
散场了, 相识的互相打招呼,热心人帮助钱师傅收拾东西。第二天到邻队放映时, 看得不过瘾的还要赶场子, 一路上少不了喊张喊李。
《霍元甲》这部电视连续剧,我就是断断续续赶场子看完的。这年冬天, 我调到公社工作, 几经碾转进了城。家里有了彩电, 接上了有线电视, 十几个频道, 24小时有节目。现在不但可以网上看,手机更是想看就看。可不知为什么, 无论多么精彩的节目,始终提不起当年看流动电视的那种兴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