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专用汽车出口管理办法面临调整
1、商务部机电和科技产业司副司长张骥语出惊人:专用车出口实行底盘生产企业授权管理 2008年4月24日,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办的“2008中国商用车发展交流研讨会”上,国家商务部机电和科技产业司副司长张骥语出惊人:“下一步将对专用车出口加大管理力度,实行底盘生产企业授权管理,有关部门正在开展相关方面的工作。” 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还清晰地记得,在2006年年底,由国家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员会、海关总署、质检总局以及国家认监委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汽车出口秩序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即我国汽车出口许可证管理办法。《通知》规定,从2007年3月1日起,对汽车产品(包括乘用车、商用车、底盘及成套散件)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同时还对汽车整车产品出口经营企业实行授权经营管理,必须要有汽车厂家的授权,外贸公司才能从事汽车出口。 《通知》明文规定:汽车生产企业在符合产品列入发展改革委《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通过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CCC认证)且持续有效以及具备与出口汽车保有量相适应的维修服务能力,在主要出口市场建立较完善的销售服务体系这三个条件就可以申领汽车整车产品出口许可证。 记者了解到,在《通知》出台之前,国内的汽车出口一直处在一个无序的状态,部分达不到国内产业管理要求和质量要求的车辆也能够顺利出口,对中国品牌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质量差、售后服务不及时等现象比较严重,以至于在部分国家和地区,“中国制造”成为了劣质产品的代名词。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五部委联合于2006年底合发布了《通知》,并在2007年2月28日发布了2007年第16号公告,公布了2007年度符合申领汽车出口许可证条件企业名单。紧接着,五部委又于2007年12月29日联合发布了2007年第112号公告,公布了2008年度符合申领汽车出口许可证条件企业名单。 张骥介绍,《通知》发布以后,汽车出口企业(包括汽车生产企业和汽车整车产品出口经营企业)数量从1340家减少至517家,2007年全国出口汽车61.2万辆,增长78.9%,出口金额73亿美元,增长133.3%,大大超过同期出口数量增幅。而其中载重车、特种用途车这两类车的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分别占据了总出口量和总出口金额的45%和52%,成为我国汽车出口的主力军。 时隔短短一年,行业主管部门为何要对现行的汽车出口许可证管理办法进行调整呢? 2、俄罗斯对中国重卡说“不” 就在我国汽车企业为出口形势一片大好而欢腾庆祝的时候,中国产重卡在俄罗斯市场的一系列不良表现引起了我国汽车行业主管部门的关注,一辆国产重型自卸车在俄罗斯压塌桥梁的事件成为关注的焦点。 2007年11月,俄罗斯大型汽车专业杂志《AutoReview》用了4个A3篇幅报道了中国重卡在俄罗斯出现的问题和事故,并附有16幅存在缺陷的中国重卡照片,该报道在俄罗斯影响很大。早在2006年8月16日,俄海关总署署长向各海关发函,要求严格检查进口汽车的质量认证,严格限制没有质量认证的中国商用车新车按旧车进口。 据希比利汽车出口(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祝景成介绍,俄罗斯主管部门已经不断对中国重卡存在的问题发出警告,各地区政府都在采取办法严厉进行限制。俄媒体指名道姓地对中国一些重卡的问题进行披露,非常是对中国重卡无限制加大车厢造成的社会问题。 2007年中国重卡在俄销售呈井喷式增长,引起俄汽车经销商和各国重卡生产厂商的密切关注。祝景成提供的俄罗斯海关统计数字显示,2007年1-8月俄罗斯进口各种20吨以上的重卡共8408辆,其中中国重卡多达4045辆。重汽集团的豪沃HOWO独占鳌头,在20吨以上的4045辆重卡(主要是自卸车)中,HOWO为2237辆。据俄罗斯经销商估计,今年HOWO出口俄罗斯预计接近4000辆,将超过其他所有中国重卡的总和。 面对卡车和专用车出口的喜人局面,一些企业沾沾自喜,满怀信心地提出更高的出口目标。但是,喜人数字的背后也存在隐忧,伴随着我国卡车和专用车出口的快速增长,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并且越来越严重。 (1)中国重卡超载能带来额外利润 前不久,希比利公司代表团在俄罗斯考察重卡市场17天,认真对中国重卡的现状和问题做了调研。依据此次调研的结果和多年来对俄汽车出口的经验,祝景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概括了我国汽车出口俄罗斯的特点:数量多、问题多、事故多,急需整顿。 俄罗斯的重卡用户怀着矛盾的心理挑选中国重卡。中国重卡在俄质量问题、零部件供应问题和售后服务问题相当严重,俄国用户对中国重卡普遍口碑不佳,但购买的欲望继续保持旺盛。 希比利公司的工作人员在考察俄重卡市场时,一家用户幽默地说,他把中国重卡当成“一次性商品”使用。他算了一笔账:中国6x4自卸车车厢可以加到18-19立方米,一般超载到35吨以上,4个月就能收回成本,6个月就可以按二手车处理掉再买新车,利润可观,十分划算。 调查显示,俄罗斯用户喜欢中国重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车厢可以按客户要求无限制增大。这是俄国人最喜欢的一个特点,因为超载可以带来额外的利润。 为了扩大在俄销量,我国少数重卡企业一味迎合俄罗斯用户的超载要求,而不考虑超载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不顾及中国重卡的整体形象。《AutoReview》杂志上刊登了两张中国重型自卸车的图片,其中一张图片上的中国自卸车车厢加大到18立方米,另一张上的车厢更是加大到27立方米。 俄罗斯公路质量本来较差,超载给公路和桥梁造成很大破坏,许多地区政府都被迫制定法律,严格限制超载。大车厢现象主要集中在中国自卸车上,外国自卸车很少随意更改。如捷克TATRA车厢在俄国一般只有10立方米,{zd0}不超过14立方米,再大厂家拒绝做。 (2)新车当二手车出口,俄经销商非法获利 希比利公司的工作人员在调查中了解到,据俄罗斯经销商估计,2007年前8个月从中国进口的“二手重卡”(实际上是新车)可能接近1000辆。俄海关透露,怀疑2007年前8个月大约有300多辆中国新车在俄罗斯按旧车进口,正在追查。而据俄经销商估计,数量可能在1000辆以上。 为什么俄经销商热衷于把新车当二手车进口?原因有两个:一是俄罗斯质量认证费用太高,二手车不要认证;二是俄经销商可以逃避关税,新车4万美元按旧车报关就可以按2万美元交税,仅关税增值税就可逃避6000-7000美元,可谋取暴利。所以,很多俄罗斯汽车经销商转做重卡。 《AutoReview》杂志2007年6月报道,俄乌苏里斯克(经绥芬河和东宁等口岸)进口的一批中国重卡旧车实际上是新车,俄经销商非法利润高达2亿卢布(合800万美元);伊尔库茨克进口的旧车同样是新车,在莫斯科卖价翻一番。报道指出,这种做法已经触犯了俄罗斯法律,俄官方对此已经予以关注。 据了解,如果生产企业不在生产日期上xx,新车就无法按照旧车报关,也就不可能把新车当二手车出口。可见,中国重卡新车能够当二手车卖到俄罗斯,我国企业肯定开了“绿灯”。 (3)中国重卡售后服务让人头疼 据调查,俄西伯利亚地区多次发生中国重卡翻车事故,车厢大、超载、重心高固然是原因,但事故勘察结果表明都是刹车失灵造成的,在俄社会造成很坏影响。此外,漏油、离合器不工作等各种小毛病也经常发生。中国重卡在俄大多没有零部件储备,故障车辆无法修理,是最令俄用户头疼的一件事,。 去年11月第22期俄罗斯大型汽车专业杂志《AutoReview》报道了中国重卡在俄罗斯出现的问题和事故,文章以大事记的形式,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一家俄罗斯用户购买中国重卡的“探险经历”:本来怀着赚钱的愿望,结果由于质量问题不断,修了又修,赔了200万卢布(约折合8万美元),车至今无法使用。 (4)俄政府着手整顿进口中国重卡的秩序 中国重卡在俄罗斯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引起俄方的高度重视。据介绍,俄罗斯主管部门已经不断对中国卡车存在的问题发出警告,各地区政府都在采取办法严厉进行限制。 今年年初,俄罗斯驻华大使馆高级参赞叶夫西科夫就中俄汽车合作问题答记者问时透露,今年俄罗斯将进一步规范汽车进口秩序,将在今年夏天对汽车认证体系进行修改。修改后,将排除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非1958年日内瓦协议国家生产的汽车按{zd1}要求通过认证的可能性。今后中国汽车必须经过全部完整的认证试验。而且,对于每一个品牌、一个型号、一个规格的汽车只发放一次小批量的认证。俄对进口汽车质量的监控将变得更加严格。 我国有关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前面提到的我国专用车出口将实行底盘生产企业授权管理,就是政府部门针对我国卡车和专用车存在的出口问题提出的对策。 3、“中国造”为何海外市场碰壁 我国的重卡产品经过多年的自主创新和持续的质量改进,产品质量和可靠性都有了相当大的提升,而价格又特别低廉,因此一直在国内市场占{jd1}优势。为何在海外市场尤其是俄罗斯市场如此碰壁呢?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问题可能出在以下几个方面: 原因一:绝大多数专用车企业在海外没有售后服务体系,主要委托出口国代理商负责维修。在去年2月28日公布的《2007年度符合申领汽车出口许可证条件企业名单》中,专用车企业约有200家左右,这些企业是《公告》内800多家专用车企业中的骨干企业,国内市场占有率高,产品技术先进,质量可靠,品牌意识较强,也是我国专用车出口的骨干企业。 据记者了解,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专用车企业在国外没有建立售后服务系统,一是普遍不具备这个实力,二是由于出口量小、出口地比较分散,没有必要建立售后服务系统。 记者采访了几家专用车出口量比较大的企业,他们的做法是,通过授权的出口经营企业出口,由出口地的代理商负责维修和售后服务,我国企业负责备件供应和对代理商进行培训,企业在出口产品的同时,把维修费用也一并付给代理商。也就是说,我国出口的专用车一旦出现问题,由当地的代理商全权负责。 原因二:少数国内卡车及专用车企业只顾接单,疯狂压价。我国政府对汽车行业采取《公告》管理的形式,专用车企业及其产品进入《公告》后才能进行合法生产和销售。非法改装的专用车产品在上牌和上路行驶两个环节会受到阻碍,一旦发生问题也比较容易追究责任。 但是专用车出口的情况就不同了,企业主要按照国外客户的要求设计和生产专用车,产品符合出口国的标准认证就可以了,因此专用车企业都特别愿意接出口订单,做出口的积极性比较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骨干专用车出口企业大都能够坚持按照相关法规标准生产,当国外用户提出的加长加高厢体等不合理要求时,一般都详细告诉用户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后果,说服用户购买合格产品。 专家估计,问题可能主要出在出口代理公司和边贸出口两个环节上,也不排除少数专用车企业生产、出口不合格产品。少数出口代理公司本着卖一笔挣一笔的思想,追求短期利益,只组织出口,负责销售,没有能力提供服务,也不对售后服务进行妥善安排,导致出口的个别车辆发生问题无人过问,严重损害了中国造专用车在国际市场的声誉。边贸出口随机性很强,交易数据很难统计,给我国专用汽车出口埋下了不少隐患。 原因三:进口商非法改装。国外一些经销商一味追求低价格,促使代理商在国内委托生产能力较差的专用车企业生产出口产品,这些受企业不了解出口国的地理、气候和使用情况,质量意识不强,为了降低成本而使用不合格的零部件,导致出口的专用车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质量问题。 4.专用车出口要底盘企业“点头”:底盘企业赞同,专用车企业无奈 虽然专用车出口实行底盘生产企业授权管理的具体方案还在商讨中,但记者对国内的底盘企业和专用车企业采访后发现,张骥副司长这么短短的一句话已经在行业内引起强烈反响。 (1)底盘企业:将有助于整顿专用车海外市场 福田大客户销售分公司专用车部副部长赵立琳认为,对专用车出口实行“底盘企业授权管理”将有利于改善目前专用车在海外市场的不利现状。由于每个国家和地区的环境、气候、地形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对专用车尤其是专用底盘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按照目前的汽车出口管理办法,底盘企业在向专用车企业售出底盘后,无法知道经过专用车企业改装的车辆的具体情况和市场去向,专用车企业出口的产品的配置很有可能不符合当地的使用要求,极容易出现问题,从而对“中国制造”造成负面影响。 此外,赵立琳表示,无论是在对海外市场的考察、调研,还是在海外市场上的售后维修服务的能力上,相对于绝大部分的专用车企业,底盘企业具有比较大的优势。如果通过底盘企业授权来管理专用车出口,将有利于改善国内专用车的出口环境。 中国{dy}汽车集团公司的罗引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首先表示“这是好事,说明国家的管理在不断规范。”但是罗引辉也认为,专用车在海外市场出现质量或其他方面的问题,有上装的问题,但也有可能是底盘的问题。“专用车出口实行底盘授权管理”只能堵住问题的一个缺口。此外,现在能够生产专用底盘的企业也比较多,底盘生产企业相互之间也有差距,有的企业一年也就生产个几辆、几十辆的,相关部门在商讨方案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一点。 针对国家这次准备要做的调整,罗引辉进一步说明,目前国内的主流底盘企业一汽解放、东风、重汽、福田欧曼等都实行了委改制,只有他们认为质量合格的专用车企业才有资格改装他们的底盘。如果“专用车出口底盘企业授权管理”实施起来,那么这些已经被各主流底盘企业选中的委改企业将会是{dy}批的受益者,因为他们将会是{dy}批被授权的专用车企业,将会得到底盘企业的大力支持。这有可能造成专用车企业尤其是打算出口的专用车企业向主流底盘企业靠拢的局面。 多数底盘企业认为,虽然目前国内专用车在海外市场存在一些问题,并且这些问题都能够不同程度地在底盘企业或者专用车企业身上找到原因,但底盘企业处理问题的能量更大一些,对国内目前的汽车出口管理办法做一些调整是有必要的。 (2)专用车企业:不能因噎废食 专用车企业对“ 专用车出口由底盘企业授权管理”的看法与底盘企业的看法形成鲜明的对比。 湖北大力专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帅兵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表示,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强,专用汽车出口持续增幅,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汽车出口的主力军。丰富的利润使得企业纷纷将目光瞄向了海外市场。目前无论是改装厂还是主机厂,出口的改装车产品在海外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但要将目前的汽车出口管理办法调整为“由底盘企业授权管理”是不妥的。如果将目前的专用汽车出口许可证管理办法调整为“底盘企业授权管理”,无异于将目前专用汽车出口存在的问题归结到专用汽车生产企业身上,这种“一棍子打死”的做法对专用汽车生产企业是不公平的。并且,届时再出现问题的话,责任问题还有待商榷。此外,“底盘企业授权管理”也容易造成部分底盘生产企业垄断专用汽车出口市场,对行业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汪帅兵说,目前专用汽车出口都是按照专用汽车出口许可证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操作的,出现问题,一方面固然说明了出口产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质量存在问题,但同时也说明了相关主管部门在管理和配合上也存在漏洞,使部分只顾眼前利益的企业有机可乘。相关部门应对此类影响专用汽车出口的企业严格按照规定予以处罚。 对专用汽车出口目前存在的问题,汪帅兵认为,应该适当提高专用汽车生产企业的准入门槛,主机厂可以选择部分实力较强的改装厂密切合作,实行强强联合,开发专用底盘和专用上装技术,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共同打造良好的专用汽车出口环境,。 哈尔滨建成北方专用汽车有限公司营销总公司的邵伸龄部长提出了另一种疑虑,邵伸龄介绍,目前他们和国内的主流底盘企业都有合作,并且关系密切。如果实行“专用车出口由底盘企业授权管理”,由于他们同时使用好几家底盘企业的底盘,到时,给企业增加了成本不说,还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混乱。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用车企业管理人员表示,国家汽车出口许可证管理办法实施一年有余,专用车企业企业为获得出口许可证,花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如果新的调整方案执行下来,前期的所有工作都白费了,一切都得重新开始。不仅造成浪费,而且影响政府在企业心目中的地位。并且底盘企业售后服务网络的优势在海外市场并没有明显地显示出来,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售后服务也开始社会化,并不一定要企业亲力亲为,可以交由海外的经销商代理。 专家分析,对专用车出口政策的调整就是一场博弈,不管谁胜谁负,对我国专用车出口管理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5、背景新闻:我国卡车、专用车出口处于快速增长期 去年的3月1日,商务部、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联合整顿汽车出口秩序,我国正式实行汽车出口许可证管理制度。该制度实施一年来,我国汽车出口秩序得到了有效规范,出口产品的档次和质量明显提高,2007年汽车出口同比增长了79.1%,总量达到61.5万辆。这其中,载重车和专用车(特种用途车)分别居出口金额的{dy}、二位,两类车加起来共占我国汽车出口总金额的67%,是我国汽车出口的主力产品。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汽车分会的数据显示,按照出口金额对比,载重车继续位居我国汽车出口的{dy}位。出口数量24.8万辆,同比增长59.2%,占我国出口汽车总数量的40.3%;出口金额23.1亿美元,同比增长132.2%,占我国出口汽车总金额的31.5%。值得非常指出的是,在载重车出口的车型中,20吨以上的重型卡车出口增长突出,数量为2.52万辆,同比增长373.0%,出口金额9.37亿美元,同比增长435.7%。20吨以上重型卡车在载重车类中的金额占比从2006年的17.6%已经提高到了40.7%,成为我国汽车出口的主要车型。 专用车(特种用途车)的出口金额位居第二,同样具有相当高的增长率。出口金额14.9亿美元,同比增长174.9%,出口数量2.78万辆,同比增长151.3%,分别占我国汽车出口总金额的20.3%,出口数量的4.5%。其中,半数以上是半挂车用的公路牵引车。 2007年我国共向世界上193个国家(地区)出口汽车,按国别统计,俄罗斯成为我国{dy}大汽车出口国,出口金额14.77亿美元,同比增长322.1%,出口数量10.77万辆,同比增长183.0%,向俄罗斯出口占我国汽车出口金额的20.2%,出口数量的17.5%,增长十分突出。此外,伊朗、哈萨克斯坦、越南、阿尔及利亚、乌克兰3.35亿美元、南非等也是我国汽车的主要出口国。 “十五”期间,我国专用汽车行业快速发展,产品在品种、质量、产量及技术水平等方面均取得较大发展,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越来越多的国内专用汽车企业活跃在国际市场的舞台上,东南亚、中东、非洲以及欧洲、美国、日本等成为我国专用车出口的主要市场,过去我国专用车进口大于出口和xx产品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已经彻底改变。 我国专用车出口正面临难得的机遇,这个机遇来自发达国家目前正在进行的专用车产业转移。专用车产业的主要特征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是我国专用车产业的优势,发达国家的优势是技术密集型。从2000年以来德国汉诺威商用车展的情况看,欧洲专用车在技术方面没有非常大的突破,加之市场需求增长特别有限,专用车产业在发达国家难以再有大的发展,这对中国专用车产业而言恰恰是一个发展的绝好机遇。此外,发达国家的专用车产业正在转移,但它的市场没有转移,我国的专用车在国际市场的发展空间特别广阔。 最近两三年,我国专用车企业对外合资合作步伐正在加快,越来越多的国际xx的专用车企业来我国寻觅合资合作的可能性和机会,建立合资企业。他们在我国建立合资企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开拓我国市场,二是在我国建立生产基地,利用我国专用车产业的成本优势出口。可以预见,我国将成为继欧洲、北美、日本之后的又一个全球性的专用车生产地。 专家表示,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专用车产品出口的势头特别好,今后几年会有持续的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问题也很多,如果不及时加以规范,我国的专用车出口就会重蹈家电、摩托车出口的覆辙。如何进一步规范我国专用车出口,保护专用车出口良好的发展势头是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