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道 教
道教是由道家发展而来的。
纵观道家学术思想,有两大成就不得不说:一是顺其自然,清净无为思想,“大道生化万物,而人自处一无为的境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一是否极泰来,祸福相依的辩证法,道家讲“极 而 反 , 天 之 道 也”,道 运 动 的 规 律 是 不 断 走 向 自 己 的 反 面 ,即所谓“反 者 道 之 动”,物极则反。这一点与儒家讲不走极端的中庸思想是暗合的。至于“以柔克刚”的思想,“天 下 之 至 柔 , 弛 骋 天 下 之 至 坚”,至柔则至刚,在本质上仍属于辩证法。
“道教”是以崇奉“道”为人格化宇宙神灵的宗教形式。道 教 之 得 名 即 是 由 於 其 基 本 信 仰 是“ 道” 。道教正式形成于东汉时张道陵所创的“五斗米道”。该教是以 修 道 成 仙 为 信 仰 的 宗 教 ,奉老子为教主, 继 承 、 发 展 了 道 家思想,成为道 家 某 些 思 想 的 发 展者和 实 践者 。
道教教义博大精深,仅“道教的信仰”就有“大道”、“宇宙论”、“太极与阴阳”、“社会理想”、“劝善行善”和“人生理想”等几个部分。今天我们合力创建和谐社会,这里仅就现实意义强的两点谈一下。
一是道教是教人向善、行善的。
有 人 干 一 点 好 事 , 生 怕 人 家 不 知 道 , 而 一 旦 无 人 监 督 , 便 偷 偷 干 一 点 坏 事 , 自 以 为 瞒 过 人 耳 目 , 不 会 得 到 惩 罚 。 道 教 对 此 态 度 完 全 不 同 。 因 为 , 善 恶 的 行 为 , 终 究 逃 避 不 了 果 报 的 法 则(因果报应) , 阴 功 阴 恶 , 人 或 不 能 知 , 天 地 神 明 却 不 会 不 知 。正如老子 说 : “祸 福 无 门 , 惟 人 自 召 。 善 恶 之 报 , 如 影 随 形 。”
今天,我们虽然不能再提倡“因果报应”,天地有“神明”这样的迷信思想,但作恶的人要通过行恶来收获幸福,还是行不通的,教人向善、行善,总是有积极的意义。
人 应 该 时 时 处 处 警 戒 自 己 , 避 开 坏 事 恶 行 , 做 好 事 , 行 善 行 。 今天,我们创造和谐社会,需要每个公民共同参与进来,用向善、行善的人生信条要求自己。
二是道教的经义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zd0}的道是自然。人们做事一定要顺应自然,适应自然,表达自然,印证自然,保护自然;力戒逆天违道,为所欲为,破坏自然,要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这是一个需遵循最基本的客观规律。这一点与今人日益增强的环保意识暗合。
三是明道立德,以德化人。
道教讲明道立德,便是要以德充实人生,明其道,立其德,将提高道德修养作为人生的一个定向。道教经书《玉 钤 经 》云:“为 道 者 以 救 人 危 难 使 免 祸 , 护 人 疾 病 , 令 不 枉 死 ,要 当 以 和 顺 、 仁 信 为 本 。 ”由此看来,善即是德,和顺、仁信皆为德。儒家倡导“和为贵”,道教亦然,“学道九守”{dy}“守”讲的便是”守和”:
“圣 人 法 天 顺 地 , 不 拘 於 俗 , 不 诱 於 人 , 故 贵 在 守 和 。”
这里的“和”有“自然和顺”之意。其中“不拘于俗”一句说得明白,道教里面是讲个性的,这就有“和而不同”的涵义了。今天人们向善举、求和平,讲信诚,都是时代对社会提出来的现实要求,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华部分,是摆在今人面前的一个文化使命。
佛 教
一提到佛教,大概没有人不知道“阿弥陀佛”的,那么阿弥陀佛是个什么佛呢?阿弥陀佛,略称弥陀,是西方极乐净土(世界)的教主,即净土门教主,为净土(宗)信仰之嚆矢。梵语amitabha,梵语音译过来的,“阿”是“无”的意思,“弥陀”是“量”的意思,阿弥陀佛即是无量佛。另有梵名意译无量寿、无量光。智慧无量,神通无量,道力无量,光明无量,寿命无量……无量的无量之中,寿命{dy}。没有了寿命一切的无量都落空了;要有寿命,所有一切的无量才能真正得到享受。不言而喻,人作为生命体而存在,这是十分受用的。净土宗奉《阿弥陀经》,。净土宗后文还要具体讲到。
佛教是世界性三大宗教之一。它于公元前六世纪晚期产生于古印度,创始人为乔答摩?悉达多。他出身于今尼泊尔南部边境武士氏族释迦族,故称释迦牟尼,即佛祖如来。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3年前后。他发觉社会生活徒劳无益,浩瀚的哲学著作使人无所适从,终于舍弃家室妻儿,向当时最有名望的精神导师学习瑜珈,刻苦修炼。公元前525年前后,他在菩提伽耶一株菩提树下彻悟成佛。他宣传自己的教义,约公元前480年死于拘尸那。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内地。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中国化,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之一。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今已2000年。它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历史上真实的佛教决不是一种孤立的信仰,它一直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各种哲学思想,民间的风俗习惯,社会道德乃至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结合在一起。中国佛教虽然与印度佛教有渊源和继承关系,但佛教传入中国后,就逐步结合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接受着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和改造,然后才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并产生了大量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精神和新面貌。所以,尽管佛教是一种外来宗教,但它已经中国化了,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一、佛教的教义
“人生来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人有各种欲望,所以要修行,以期死后进入极乐世界。”这是极度概括的佛教教义,准确的讲只是博大精深的佛教教义的一部分,净土宗教义多与之相合。严格起来讲,佛教部派众多,各有区别,是无法笼统地讲它的教义的。佛教总体可分为三大部派:即古代部派、大乘佛教和密教。这里主要介绍一下大乘佛教里面的净土宗与禅宗两个宗派。
大乘佛教兴起于印度,传到中亚、中国、日本、爪哇、苏门答腊甚至锡兰。大乘佛教认为佛有三身,即化身、报身和法身。
前文提到净土宗就是这个部派的一个分支,此外,其它主要分支宗派还有中观派(空宗)、瑜珈派(唯识宗)、华严宗、一乘法门(天台宗)和禅宗。
(一)净土宗
净土思想渊源于印度。在东汉时净土经典开始传入中国,于是在中国出现净土崇拜。大致曾分作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两种,弥勒净土信仰由道安xx,一时盛行于北魏,梁齐间还有所闻,不久即衰。弥陀净土信仰一般认为始于东晋慧远。净土宗即从他这里发起。相传他于东晋太元十五年(390)在庐山东林寺建莲社(亦称白莲社,盖因于此净土宗又名莲宗),于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专修念佛三昧,共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并著文勒石,以明所誓。此后,有昙鸾于北方专修净业,立难行、易行二道之说,主张以弥陀如来本愿力为根本,为建立净土宗奠定了基础。昙鸾以后有道绰,立圣道、净土两门,认为只有净土一门是{wy}的出离之路。善导继承道绰的传统,正式创立净土宗。
本宗专念阿弥陀佛名号,以期往生西方净土即极乐世界,故此得名。本宗主要经典为三经一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往生论》。
该宗教义简单,主要宗旨是以修行者的念佛行业为内因,以弥陀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净土。宣传个人解脱不靠自己努力或集聚功德,而在于信仰阿弥陀佛,称念佛名,依靠佛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日本僧人源空在日本创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其弟子亲鸾创更为激进的净土真宗,该宗允许僧人结婚,鼓吹无须过寺院生活,只需信仰阿弥陀佛,即可往生极乐世界。
该宗由于修行方法简便,人人都能做到,故自中唐以后广泛流行。宋明以后与禅宗融合,其他如律宗、天台宗、华严宗等,也都兼修念佛法门。同时又很快普及于一般社会,有所谓“家家弥陀佛”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
(二)禅宗
禅宗与中国少林寺,与中国少林功夫关系极为密切,值得一说。禅宗源于印度佛教,是中国佛教的一个主要宗派。是根据初祖达摩大师依《楞伽经》与六祖惠能大师依《金刚经》而创立的宗派。普遍认可的,菩提达摩是其创始人。但就禅宗在印度的发展而言,禅宗开山祖师是摩诃迦叶,历经二十七代才传到菩提达摩,因此菩提达摩乃为西天第二十八代祖师。关于摩诃迦叶还有一段美丽的佛教故事:
有{yt}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为了令一切众生得大利益,就请佛说法,并且就把一枝金色波萝花贡献给佛。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答应了他的请求,就高升法座。可是佛升座后一句话都不讲,只是拿着这枝波萝花静静地给在会大众看。当时在座的许多弟子和护法诸天,看到这一情景,心里都在想着,佛平日一升法坐,就开口说法。今天很奇怪,为什么坐了好久,只是拿一枝鲜花给我们看看,这是什么道理呀?大家都不理解佛拈花示众的主要意义。正在这个时候,站在佛旁的摩诃迦叶尊者,看看之后,就领悟到佛拈花意旨,突然间破颜含笑起来。佛看到他的笑,马上开口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与摩诃迦叶”。佛就把正法眼藏,传法给摩诃迦叶,同时佛又把自己所搭金缕袈裟和钵统统都给了迦叶,这就是“衣钵真传”。
这则故事奈人寻味,同时由此也可看出达摩老祖与释迦牟尼佛的传承关系。
“一苇渡江何处去,九年面壁待人来。”说的是达摩老祖一苇渡江的故事。达摩渡江之后就住进了少林寺,九年面壁,不立语言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开示悟入众生本具佛之知见。
(三)佛教教义中的善、爱与服务精神。
佛教教义广博无边,在这里不得不说几点是善、爱与服务(奉献)。如大乘佛教不以阿罗汉而以俱有成佛本性的菩萨为理想表率,重视对众生的慈爱。菩萨甘愿把自己的善行功德转施与人,令他人受益。
善:积善与行善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有许多“生前行恶,死后受罪”佛教故事,对世人有劝善弃恶的作用,较典型的像白起死后受苦的故事:隋文帝开皇年间,太常寺丞赵文昌死而复活,他说在阴间见到粪坑中泡着一个人,只有头发露在外面。问他是何人,他回答:‘我是秦国将领白起。’这个故事虚实自是不值一辩的。倒是其劝人从善的一面,正表现出佛教教人向善、教人行善的一面。
爱:博爱与慈悲
佛法的博爱和大悲,则是无限的,{jd1}的,无条件的。佛法的爱,不仅对于全人类,而且对于全生物。佛法不但叫人要爱仇敌,而且叫人要爱异教徒,这是别的宗教很难做到的。佛法的爱是平等的,无偏私的,最彻底的,最圆满的和超越一切分别和限量的爱。
服务:普渡众生
恒河沙数(佛经中常用此来代表极多数)众生,若不度尽,誓不成佛!地藏王菩萨说:“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大乘理趣经》说:“不怖地狱,不求生天,不为己身,而求解脱。”这都是佛教中自我牺牲的服务精神。
普渡众生,脱离苦海,体现出佛教教义中极强的服务精神,给每一个世人指出道德提升的现实途径。
道教与佛教的融合
道佛两教,一个是中土文化,一个是外来文化,但两者在中国哲学、宗教发展史上,却有着大致相同的兴衰经历。佛教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道教亦在此时发生,二者又都经魏晋南北朝的蕴酿发育,到隋唐而繁荣并盛。此种情形,历来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尤其是两教之间的相互抗争、互不相让的关系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和探究。然而,在互不相让的另一面,是相互融合,这是二者得以并存,进而繁荣共昌的主要原因,亦是道佛二教关系的一个极重要的方面。
佛道的融合体现在许多方面:
首先,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起始阶段就开始与中国当地的宗教道教融合。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摄取儒、道思想,不仅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宗派,而且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理论。如天台宗把道教的丹田、练气等说纳入自己的学说,倡导修习坐禅除病法。华严宗不仅把儒道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而且 以《周易》的元、亨、利、贞四德配佛教的常、乐、我、净四德;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常配佛家的不杀生、不邪谣、不饮酒、不妄语。这就把佛教的理想境界、道德规范与儒家的德性、德行等同起来。禅宗则更进一步,不仅不提倡念佛、拜佛、坐禅,甚至呵佛骂祖,主张性净自悟,凡夫即佛,在日常生活中即可实现成佛理想。这种思想深受道家的自然主义、玄学家的得意妄言理论以及旷达放荡、自我逍遥的影响。
其次,是二者部分教义也相一致。华严宗的教义与道教的某些教义相合。如华严宗强调万物同一,相信{jd1}真实的存在以及现象与本源的同一,这一点同道教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讲的道理是相同的。
佛道都讲求个人修养,教人向善而避恶。
世界所有好的宗教无一例处地叫人向善。基督教是这样,道教佛教也是这样。太上老君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东狱大帝讲:“发心行善,福份虽未明显来到,祸端却已在暗中远离了。横心造恶,祸端虽然一时未到,福份已逐渐远离了。行善的人,如同春天花园中的草,虽然看不出它生长 ,但事实上却日有增长。造恶的人,如同磨刀的砺石,每天看不出它减损,事实上已{yt}天地亏损了。”
道教讲善恶报应,佛教在一点上就更明显了。除了前文已经提到的,再讲一点常识性的东西,佛家常说,“求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即佛塔,是音译过来的。佛教中,7层的佛塔是{zg}等级的佛塔。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意思就是,救人一命,因此积下的功德,可以为你建造一座{zg}等级的佛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