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之林,黑字之昭_祭园守园人_新浪博客
红色之林,黑字之昭
   蒋蓝
   应邀赴江阴,参加2010江阴“三月三”半农诗会。正式会议安排在4月16日下午举行,上午空闲。我找到当地的朋友孙明江,请他安排一辆车送我去苏州灵岩山拜谒林昭。
   其实,位于苏州鸿山杨梅坞中的“鸿山三墓”我已向往多年。2006年我在写作《拆骨为刀——中国历史上的侠义xx》一书时,无数次设想过专诸、要离墓的具体形态。由于只有半天时间,权衡再三,{zh1}选择了林昭。与我同去的还有散文家周晓枫和德语诗歌翻译家林克教授。
   司机是江阴人,不大熟悉苏州木渎镇的路线。我打电话给诗人长岛,依靠电话指路,还是不得要领。车载GPS反复定位,沿灵岩山景点大门一路向西,上穹息路(230省道)行1公里多,可见路北侧的军马场、景观置石场以及xx的韩世忠墓园。灵岩山之巅有灵岩寺,即吴王夫差“馆娃宫”旧址。春秋吴越一战,越国大败,越王勾践和大夫范蠡被押为人质,居住石室之中,向夫差献上越中美女西施。吴王夫差为西施在灵岩山上建造行宫。吴人称美女为娃,故名“馆娃宫”。 灵岩山南有采香泾,专为西施去香山采种香草之用。而灵岩山的西南麓,就是安息墓区了。
   司机的一个远房亲戚二十多年前就安葬在安息墓区,他说,这一带以前都是自发形成的墓区,叫五峰(隆)墓区,有好几千座坟茔,沿省道一线后来逐渐被占据,墓地就只剩下如今叫作安息墓区的那座小山了。
   昨晚下过一场春雨,油菜花填补了绿树与山峦之间的缝隙,有油画一般的质地,水珠则挂满枝条。路边桃红色的樱花盛放,摊开了全部的花蕊,就像兀自愤怒的诗人。道路上见不到一个行人,只有樱花的树影。透过两株巨大的树荫,我见到一个铜字招牌“苏州市锦祥花岗石装潢厂”,立在一栋二层的水泥房子上。停车询问,房后就是安息墓区。
   既是公墓,怎么会没有路标呢?花岗石装潢厂左侧当头是一间小卖部,在砖柱上写有红漆隶书“全珍烟杂店”,还钉有一块公用电话的铁牌。门口的一个中年人对我说,以前有招牌。但安息墓区早在二十年前就对外关闭了,就全部拿下来了。
   小卖部的左墙依旧是水泥墙体,我看到有两个半米见方的大字:林昭。字体下有两个标示的前行箭头,一个平飞,一个向上跃起。用蓝色油漆书写,但被人用涂料仔细覆盖。但幽蓝的字体依然从涂料的粉饰下突围而出,昭示着方向。
   往前10米,又见林昭字样。涂料覆盖,但在涂料之上,又被人重新用蓝油漆写了一遍:林昭。350M,依旧还有强力前行的箭头。围墙走完,是两扇铁管焊接而成的大门,显眼之处立着一块吴中区农林局所发布的安民告示:“江苏省{gjj}公益林。面积300亩,由藏书办事处五峰村管护。”右侧有一个小房子,是墓区的办公室,两个人静静坐在暗里,眸子发亮。
   我们的车就停在墓区办公室门口的泥地上,十几个老妇一拥而上,争着带路,每人手中都拿着扫帚、抹布和香烛。“你们是来看林昭的吧?”她们显然已经职业化,并有一种职业化的眼力。我没说什么,她们就静静朝山上走,步伐奇快。这是要赶在我们到达之前,将林昭的墓地打扫干净。
   沿途都是花岗石的墓碑,毫无秩序,显示出墓区年代的错落。在一个较大坟茔的石头保坎间,还有林昭字样和逐渐细弱的箭头符号,我记得,这是自大门进来后的第三个标记。杂木、柏丫之外,香樟树成为了最为挺拔的植物。地面吸足了春雨,在阳光下反射,落叶掬满了水,被轻微的震动簌簌而流,露出树叶的一脉殷红。
   穿过一段荆棘密布、林木刺天的荒僻泥道,行百十米,据说以前此地标有“彭家祖坟”的群冢,但我没有看到这一标记。快到达山路尽头时,老区一号墓区{zg}一层,右侧路边可见“王志喜、仇阿风之墓”的墓碑。右边第二座就是林昭和她父母的合葬墓园,用一圈低矮的花岗石栏杆围护,形成了一个占地约10平方米的区域。我用登山表测量此地海拔,约60米左右。而且,她的墓近于坐东朝西,而不是国人习惯的坐北朝南。
   那群打扫墓园的村妇,宛如山雀觅食,起伏腾挪,毫无声息扫地,动作敏捷,只有扫帚拂动落叶的声音满溢林间,就像落叶,再一次落下。
   然后,她们望着我们三人,不笑,也不说话。上山前我把背包放在车上,只好请翻译家林克掏钱。林克掏出20元递过去,对方终于开口:再加点,再加点。林克历来沉默,只说:“如果不要,我就把这20元收回了!”十几个村妇明白了话里的强硬,忙说我们走我们走……
   她们一走,墓区立即静下来。那些飘摇在树巅的阳光,逐渐在花岗岩的墓碑间浓聚,一束一束的光打在地面,可以看见光柱中尘埃的碎舞。
   我看到林昭的墓了。
   墓碑正面是隶书:林昭之墓。生卒年月:一九三二,十二,十六至一九六八,.四,二十九。落款为北京大学和苏南新专部分老师同学、妹彭令范敬立。根据记载,当初墓中无尸无骨,仅安放林昭一缕头发(其母亲保存)和一方丝巾。
   林昭的骨灰曾安放在上海的“息园”,里面有用旧的《解放日报》包裹着的她的头发。2004年4月22日,林昭骨灰被安葬在苏州灵岩山。由林昭的堂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作家许觉民出面,为林昭立了墓碑。根据记载,林昭就义若干天以后,当局通知林昭的亲属去领取骨灰,但是林昭妹妹彭令范并不知道骨灰存放何处,后来才知道一位热心女士把林昭骨灰存在自己家里。后来彭令范专程从美国回来,与许觉民一道进行了骨灰安葬。令我不解的是,{dy}次立碑时,使用了华国锋时代的简化字“卩”,却再也没有改正过来。
   看到墓碑上的忌日,翻译家林克表情起伏,一问,原来这忌日竟然是他的生日!我磕头,周晓枫鞠躬,林克立在一旁,没有说话。
   按照习俗,墓碑上逝者的姓氏被涂成红色,立碑者(生者)的姓名是黑颜色的,以示逝者和生者的区别。但除了林字为红色,“昭之墓”均涂成了黑色。我用手掌抚摸着那个流血的林字,过于用力,掌纹里粘了一点红迹,一闻,有一股胭脂口红的香。估计是前来祭拜的女性,用唇膏填补所致。
   在小xxxx盖石上,有一篮鲜花,夹有白纸,上有毛笔书写的挽诗一首:
   林昭永生
   深峰秀伴俊英
   雪奇冤桀纣冥
   教灵岩传证史
   黎代代传忠茔
   署名为“学友方人挽于庚寅清明”。把四个大字“林昭永生”拆开加在每句前面,就是一首七绝。
   文辞并不华美,但意义是非常清晰的。清明节距今过去了11天,花篮中的花朵依然鲜活,撒落在墓石上的金黄色菊瓣,伸卷自如。同样的菊花瓣,也撒在林昭父母的墓前,这显然是有心者所为。我走过去,静静鞠躬。
   如果再仔细一点,可以在林昭墓碑顶端,看到一把洒金的木梳以及一个绣花套。那有一头秀发的林昭,那在36岁头发即已花白的林昭,那长眠在墓穴里的一缕长发,面对这精美的木梳,该如何是好哇!
   我发现,墓区周边是用标准的铁丝网隔开的。就是我们在电影里经常看到的那种铁丝网,铁丝之间还带有锋利的铁蒺藜。但唯有林昭墓地背后的五道铁丝网被人全部扯断了。铁丝网耷拉下来,断在泥泞中,像蛔虫的变形记,发出红锈的暴烈。我踩过铁丝网来到墓碑后,看到了那xx的诗篇:“自由无价,生命有涯,宁为玉碎,以殉中华。林昭 一九**年二月”。
   这是林昭在狱中所作。根据《林昭墓背面被重刻前后的照片考证》一文记载,1980年买下墓地立碑时,碑后刻诗并非林昭所写:“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灵台,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他日红花发,认取血痕斑。媲学嫣红花,从知渲染难。”此乃1910年汪精卫参加刺杀清摄政王载沣,被捕后在狱中写的《被逮口占》。为何如此荒悖呢?估计是林昭遗物里有她的手录体,但石板下的林昭无法发声。2004年才换成林昭的血泪之作。
   两株香樟树有近十米高,倾斜着把华盖撑开。按江南民俗,很多江南人家如生一子,就在庭院内种桂花一棵,待望成年后能高中状元,取义“折桂”。如生一女,就种香樟一棵。香樟树有防腐驱虫之功,也是做家具的上好木材,待出阁之日做成嫁妆,随女出嫁。这都是父母的美好愿望,因为此种民俗,也引出了不少有意思的话题。据说那时的媒婆就没事看人家院里的香樟树,太细的,说明该家闺女未长成;有粗大的香樟依墙而立,那就说明该家闺女已是老姑娘了。
   36岁的林昭,之于香樟树,却构成了无法愈合的断喻。
   林昭xx她的名字,曾用“双木三十六之林,刀在口上之日昭”,不幸言中了她三十六岁惨遭戕害的命运。而“刀在口上之日昭”,作为形声字。从日、召声之昭,却不是穿过树林的光,那被巨大浓荫所庇护的幽凉,正以青苔的色泽,昭示了一种缓慢的地力。
   1932年4月日本军人兴高采烈地在上海日租界虹口举行盛大的“祝捷”大会,庆祝4月29日日本天皇诞生之日。4月29日上午,革命志士尹奉吉提着装有xx的大热水瓶来到现场,引爆xx。讲台轰塌,血肉横飞,白川被炸得血肉模糊,三天后毙命。重光葵被炸断一条腿,第三舰队司令官野村吉三郎中将、第九师师长植田谦吉中将、驻上海总领事村井仓松被炸成重伤。台上、台下,哭声、惊叫声、xx声响成一片,白川的“祝捷”大会成了哭丧盛会。
   这偶然的联想,电光火石,我心头一颤。她只是用最柔弱的耐心,来捍卫一根蜡烛。为此,黑暗就一直无法愈合。正如她的长诗《普洛米修士受难的一日》的预言:
   人啊,众神将要毁灭而你们
   大地的主人,却将骄傲地永生,
   那{yt},当奥林比斯在你们
   的千丈怒火中崩倒,我身上的
   锁链也将同时消失,像日光下的寒冰……
  
   从灵岩山下来,沿着那面水泥墙走,再看一眼那蓝油漆写的林昭。这是中国的哭墙么?我点上烟,与墓区门口一位打墓碑的石匠聊天,他说,每年来看林昭的人特多,至少上万人,尤其是4月29日前后。林昭是灵岩山名气{zd0}的人。如此说来,林昭还为本地的村民再就业,带来了机会。而那些绑在电线杆上的烂东西,却成为了真正的窥视者。
   回望灵岩山巅,那条下切的林中路宛如大地之伤,的确没有海德格尔从海德堡飘送而来的诗意,更缺乏“诗意的栖居”。那是西绪弗斯和石头,滚压出来的路。但石头会碎裂,山会因为滚压而变矮。
   晚上聚餐,恰好与诗人舒婷、庞培等一桌,谈及摩罗先生的《圣女林昭复活记》以及他哗变的转身之作《中国站起来》,恍觉得这才是最刻骨最陡转的历史。我说,此次来江阴参加诗会,{zd0}的心愿就是去苏州拜谒了林昭。舒婷反应极快:“那你就可以走了?”她说得对,我该回去了。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红色之林,黑字之昭_祭园守园人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