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离“巨幕”还有多远
    总投资高达4.6亿美元、号称“世界上最昂贵电影”的立体大片《阿凡达》,于今年1月4日正式登陆内地,掀起观影热潮,特别是巨幕电影(IMAX)版本,更是一票难求。在上映{dy}周,内地票房就轻松突破2.6亿元人民币。

  巨幕电影,这个在国内尚显陌生的新名词,在猝不及防间成为中国电影必须认真应对的新课题。

  

  上海联合院线副总经理吴鹤沪前几天到北京出差,几十年不遇的大雪让他感慨机票不好买。“但是还有一种票比机票更紧张——《阿凡达》巨幕影厅的电影票。”他打趣说。

  他说的是事实。上海和平影都拥有上海{wy}一块巨幕电影银幕,180元一张的票价,也扑灭不了寒冬里电影观众如火的热情。每天的票几天前就被抢光,“黄牛党”也跟着发了财——“黄牛票”飙升到300多元一张,还是供不应求。

  “这是中国电影市场几十年不遇的盛况,”吴鹤沪兴奋地说,“《阿凡达》让巨幕电影在中国火起来了!”

  观影{zj2}体验

  带来“前所未有的盛况”

  目前,全世界共有300多块巨幕电影银幕,其中200多块在北美地区,中国内地共有11块,分别位于北京、上海、长春、东莞、武汉、无锡和昆明等城市。去这些城市看巨幕版《阿凡达》,已经成为今冬各地观众不约而同的选择:华东地区的观众到上海、无锡,西南地区的观众到昆明,华中地区的观众到武汉……

  为什么一定要看巨幕电影?它的魅力究竟何在?

  巨幕电影,是目前世界上{zh0}的影像系统。“巨幕”的高度一般来说超过18米,大约七八层楼高,大坡度的座位设计使得每个观众的视野非常良好。而且,巨幕电影具有前所未有的高清晰度,号称水晶般的画质。所以有影迷将观看巨幕电影称为“电影的{zj2}体验”。

  《阿凡达》巨幕电影版本的上映,为影迷们提供了观影{zj2}体验的机会。北京华星国际影城拥有一个387座的巨幕影厅。据影城副总经理刘辉介绍,虽然150元的票价比普通票价高出一大截,但巨幕影厅的上座率仍然是{zh0}的,自《阿凡达》上映以来,散票往往提前10天就被全部预定,“团体票更紧张,提前半个月预定也未必能有”。

  中国电影博物馆拥有北京的另一块巨幕电影银幕,虽然偏离市中心,但《阿凡达》上映以来也颇为热闹。“可乐和爆米花都卖光了,”电影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有观众早上五六点钟就在门口排队预约,xx我们也都在电影院加班,真是前所未有的盛况。”

  投资风险巨大

  巨幕电影代表了发展趋势

  巨大的市场需求,对中国电影产业来说,无疑充满诱惑,很多影院开始对巨幕电影跃跃欲试。而随着国内电影市场的复苏,2009年全国城市电影票房收入达到62.06亿元,同比增长42.96%,这也使中国成为全球电影市场中一块不容忽视的“肥肉”。

  但是,投资巨幕电影并不是一笔小买卖。“巨幕电影银幕高18米以上,意味着影厅高度至少在20米以上,这就决定了巨幕电影不适合在全国遍地开花。”刘辉说。更贵的是巨幕电影放映设备的价格。刘辉算了一笔账:“巨幕电影银幕要100万到200万元,放映机要1000多万元,建设一个巨幕影厅的硬件成本就高达1500万元左右,相当于建设5到6个普通影厅的费用,风险巨大。”

  巨幕电影的放映成本和日常运营费用也十分可观。上海联和院线旗下的苏州科技文化中心拥有一套巨幕电影设备。就是因为放映成本太高,即使面对《阿凡达》如此疯狂的市场效益,苏州科技文化中心仍然按兵不动,苏州的观众想看巨幕电影,就只能去上海和无锡。“巨幕影厅的放映成本比普通立体影厅高得多,慎重一点也可以理解。”吴鹤沪说。

  事实上,难以收回成本,是目前国内巨幕影厅面临的普遍情况。上海和平影都拥有国内{dy}家巨幕影厅,但吴鹤沪坦言,时至今日投资成本仍未收回。

  有专家表示,在这次《阿凡达》的热潮中,{zd0}赢家既不是电影制作发行方,也不是电影院线,而应该是巨幕电影。“《阿凡达》的热映,让巨幕电影名声大噪,无形中做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广告,让巨幕电影深入人心;其次,也让内地观众养成新的观影习惯,为巨幕电影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市场基础。”

  也因此,吴鹤沪对巨幕电影在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长期来看,巨幕电影还是代表了一种发展趋势,估计未来每个省会城市都将拥有一块巨幕电影银幕,市场有能力消化。”

  片源供给不足

  国产大片面临巨幕时代

  除了建设和运营成本高企,让国内巨幕影厅感到局促的,还有片源的缺乏。

  据了解,把普通胶片电影转换成巨幕电影,大约需要500万美元,立体影片的转换成本则更高。而在中国,绝大多数电影的全部制作成本,甚至还远远赶不上这种转换费用。巨幕电影的胶片拷贝价格也同样不菲。如此巨大的成本,处在产业化初期的中国电影产业还难以承受。因此,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国产巨幕大片。而根据相关规定,我国每年引进的进口分账大片不得超过20部,其中的巨幕电影就更少了,所以国内绝大多数巨幕影厅的片源非常有限。为了尽量减少设备闲置带来的巨大亏损,许多巨幕影厅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大材小用”的权宜之计,即用巨幕影厅播放普通电影或科教类巨幕电影,勉强维系。

  不过到2009年,巨幕电影片源紧缺问题有所改善。据刘辉介绍,北京华星国际影城巨幕影厅去年共放映巨幕电影23部,其中包括《变形金刚2》、《哈利·波特6》等影片。片源供应充足,扭转了巨幕影厅“赔本赚吆喝”的局面。就在这一年,华星国际影城巨幕影厅收回了成本。

  随着数字技术日益进步,巨幕电影的制作成本也在不断降低,这为中国片商进入巨幕电影市场提供了良机。目前,国内一些片商已经看到了巨幕电影的市场前景。2010年暑期档,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将实现国产巨幕电影零的突破,出品方华谊兄弟公司对这部国产大片的票房预期是5亿元,其中估计巨幕版本的贡献是3500万元。虽然比例不高,但无论如何,这将开启中国大片的巨幕电影时代,也有望缓解片源不足的问题。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中国电影,离“巨幕”还有多远】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