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双减政策的逐步落实,很多地方已经开始落实预收款监管,家长在上完课之后在指定的平台上点击确认按钮,监管账户才会把费用支付给教培机构。就如同在淘宝上卖东西一样,消费者付的钱也并不会第一时间到商家的账户,而是要等待买家确认或者七天之后自动转入,这个方式源自于电商,主要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而教培行业存在多年的预收款模式是否就会就此终结,同时在这种情形下,教培机构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实际上,除了“一课一消之外”,教培机构同样还面临着另外的两个挑战,一个是保证金制度,另一个是学校也在开设美育课程,甚至在寒暑假和也会开设托管班,种种手段其实都旨在保护消费者的利益的同时,规范教育培训行业。有些地方在这个暑假已经开始落实,有些地方还在逐步探讨的过程中,对于教培机构来说,要回答的问题就会比较多一些。所以干脆把这几个问题放在一起,一次性做个解读。
首先要区分清楚到底是保证金还是注册资金,如果是保证金,那这个费用只有在你宣布关门的时候才能退还,如果是注册资金,那就是说这个费用是可以用在机构的日常经营中。事实上有些地方在开设了监管账户之后,对外所传递的信息是保证监管账户的一定余额即可。所以,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解读,也有不用缴纳保证金的,也有要求三十万的保证金的。
但是不管当地的具体要求是什么,无论费用的高低就是个入场券,等于是一个可以合规经营的第一步,只有如此你才能拿到办学许可证。我个人的疑问是在于,既然已经有了保证金,为什么还需要把预收款纳入监管?保证金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确保万一出现经营不善的情况,用于兜底的资金存在。另外这一笔资金的流动取向是否可以被教培机构所知晓,同时资金所产生的利息之类的金融收益又该如何处理,这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从这一点来说,这是进入规范或者可延续下去的最基础的门槛,当然有些人会强调不合规不达标也照样在开课,这个就是取决于个人的选择,还是正儿八经的把教培当成一件事去做,同样的,要享受不合规的便利,就需要承担不合规所带来的经营风险。
前几天一个舞蹈机构的校长跟我抱怨,明明是个预收费行业,现在搞成了预付费行业,因为七月份开始全部纳入监管系统,搞得她现在连回馈老客户都没法做。其实,如果从回馈老客户的角度来说,有很多的解决办法。只不过我们要认识到,如果“一课一消”即使是没有政策性的推动,也是教培机构本身需要尽早解决的问题。
预付费会让你手里有现金,但是这个现金又不属于你的收入,而一旦手里有钱,就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老板个人的公私不分。也会在内部的管理上产生错觉,没有被计算收入的资金,自然也不应该计入到绩效考核的范畴。在未完成课消之前就发放奖金和提成,本身就暗藏着退费造成损失的风险。
另一方面,“一课一消”其实也要求教培机构形成更加完善的预算机制,营销费用、经营费用的需要设置得更加精细,这也要求我们的机构运营需要更加有计划性。这一点对于一个预付费行业来说,都是必须具备的一项任务,量入为出。
而对于那些一直高增长的机构就不一定是好事情了,过高的预收款被消化需要时间,这个时间越长意味着资金压力也会越大。从经营的层面来说,一家教培机构在初期追求高额的现金流入是可以理解的,甚至可以说是第一要务,而一旦完成了资金兜底,其重点就一定需要转移到效率和流程优化上,让自己并的更健康。但是遗憾就在于,一部分人因为收钱收的太多,不愿意停下来,另外一部分还没来得及收钱,就已经轮入了盈利的无限拉扯中,这两种情况都不好。
这个已经是老话题了,只不过最近成都等地已经开始推行暑期的托管班以及的托管班,又成为一个需要被的点。当然,如果你一直站在一个受害者心态的立场去看待问题,那你肯定就得不到的解决方案,从头至尾都没有单位表露出要打击或者针对非学科培训行业的态度,具体执行层面上的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的困扰,是新事物落地过程中的常态。
以暑期托管为例,上海在去年就已经开设了暑期托管课程,但是具体反馈情况如何也没有看到的消息。确实从为家庭减负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孩子们是否还愿意在放弃假期,选择继续在学校待上一个月。比如家长是否会认为暑期正是苦练内功,悄悄努力的时间。比如,过低的价格是否有足够的吸引优秀的师资资源,以保证校内托管的实际效果,这都是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如果从暑期招生来看,兴趣班用的课程安排,去对抗校内从早到晚的托管班,很显然是处于一种不对称对抗的层面。所以,暑期是否可以结合自身的科目特色,整合出更加受欢迎,也更加可控的托管项目,是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这其实是在告诉你,不要觉得学校开什么会抢了你的生意,如果你做得有差异化,服务更到位、体验感更好,你能明确的拉开和学校定位的差异化,你自然就可以有自己的生存空间。。
这个行业是处于一个规范的过程,大的不一定会继续大,但是强的一定会继续强,所以,强大自己,提高自己,学会应变才是教培人的现实任务。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