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回忆之1982年_千寻_新浪博客

中国人首次接触世界杯的1978年,正是国家打开国门融入世界的开始。对于中国人来说,世界杯留下的不仅是经典的比赛和魅力无穷的球星,更多的是生活的巨变、情感的起伏,还有这个国家的成长。通过搜集记忆碎片,回忆我们经历过的成长。。。

 

1982年,中国{dy}代球迷诞生

 

[1982年意大利混凝土防守扬威]

 

1982年,过半的中国职工家庭看上了黑白电视机。在宋世雄略显呆板的解说陪伴下,中国人{dy}次为罗西、济科等世界{dj1}足球明星的表演而陶醉,也{dy}次为国足冲击世界杯失利而伤心落泪。在那个思想解放与彷徨并存的年代,“志行风格”成为了中国人奋斗的象征,而一代中国球迷也从此诞生。

 

两个罗西与中国球迷的盛宴  

 

1982年世界杯济科、普拉蒂尼等{dj1}球星都正值鼎盛时期,中国人{dy}次通过电视见识到了他们的魅力。而意大利“金童”罗西的表现,更是让一个辽宁男人把自己的名字也变成了“罗西”——后来他成了中国的“球迷皇帝”。与罗西同时成长起来的,还有整整一代爱上看球的中国人。

 


[世界杯后出版的《足球世界》封面正是本届世界杯{zj0}球星保罗·罗西]

 

回忆片段  

 

● 除了决赛,其它比赛都是凌晨的比赛傍晚播,一些球迷为了不在事前知道比赛结果,不准身边的人听每日必修的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

  
● 体育报刊开始在赛前推荐xx球星,提到了马拉多纳、鲁梅尼格、济科、基冈、舒斯特尔。结果摆了个大乌龙,人家舒斯特尔根本就没去。

[中国“球迷皇帝”罗西]
  

82年世界杯是xx的盛宴。济科、罗西、普拉蒂尼、鲁梅尼格等{dj1}球星都正值鼎盛时期,而后来的球王马拉多纳也{dy}次崭露头角。这一届世界杯央视转播了22场比赛,除了决赛其它场次全是录播——凌晨的比赛傍晚播,不过没有时差反倒对吸引观众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81年底,中国每百户职工家庭拥有电视机数量已经达到58台,于是中国人{dy}次亲眼见识到了世界球星的魅力。而中国{dy}代铁杆球迷,也正是那时诞生的。

 

在与巴西队的比赛中,意大利“金童”罗西大发神威上演帽子戏法,随后更在半决赛和决赛中打入三球,成为那届世界杯最耀眼的明星。国内很快掀起一股“罗西热”,他的发型一度被众人模仿,而一个中国人甚至把自己的名字也变成了“罗西”——这就是{dy}代职业球迷,辽宁钢铁工人李文钢。

 

李文钢的儿子在多年后回忆说,我的父亲李文钢是鞍山钢铁厂的一名电工。1982年8月我的出生并没有给这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带来了多久的欢乐——取而代之的,是那年夏天的西班牙足球世界杯。爸爸不知怎的不顾一切地爱上了足球,并成了一名职业的铁杆球迷。在这届世界杯上,意大利队的xx前锋罗西获得了“{zj0}射手”,爸爸便狂热地崇拜起了罗西。他不顾爷爷和妈妈的坚决反对,义无反顾地辞去了在鞍钢干了十几年的工作,并坚决地跟妈妈离了婚,以“罗西”的名字开始了“足球万里长征”。与罗西同时成长起来的,还有张五一、孙钊等球迷{lx},以及整整一代爱上看球的中国人。

 

尽管1982年电视机已并不罕见,但除了转播赛事之外极少有和足球相关的节目;而当时人们主要的信息来源——广播电台提及足球资讯更是少之又少。世界杯期间,《足球》报出版了规模空前的33辑共148版特刊,但基本只能在广东地区买到。所以当时许多球迷所获知的足球资讯,大多来自“球迷角”的道听途说——它和“英语角”大概是同时期的产物。球迷们知道城市里的某一些地方是同好聚集地。榕树下,或大排档,他们每天都在这里互相交流,分享自己手里的一点点信息,这一功能类似于很多年以后的互联网论坛。罗西这样的铁杆长期在这里高谈阔论,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球迷角”的{lx}。有人回忆说,在“球迷角”听球简直就像是听“说书的”一样。正是在这种环境下,球迷氛围逐渐被培养起来。1983年,中国{dy}个球迷拉拉队被组织到北京看球;1984年,中国{dy}个球迷协会在鞍山成立。

 

“志行风格”与“女排精神”  

 

82年尽管中国队未能打进世界杯,但容志行在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高超技术和充分尊重对手的良好赛风,被当局树立为“志行风格”。在那个刚刚打开国门,思想解放的年代里,它与“女排精神”一起,成为了中国人奋斗的象征。

 


[1982年世界杯外围赛,容志行在中国队3:0击败科威特队的外围赛中首开纪录]

 

回忆片段  

 

● 容志行上一场跟新西兰比赛后小腿裂开一个口,缝了八针,14天后就参加科威特的比赛。全体观众起立鼓掌致敬,高呼“祖国感谢你,人民感谢你”,让容志行很受鼓舞。

  

● 曾有多只与中国队进行友谊赛的国外俱乐部向容志行“抛出橄榄枝”,容志行的回答只有一句话:我只为中国队踢球!这个故事传唱一时。

 

[容志行入选1981年xx运动员]

 

[xxx09年接见容志行重提志行风格]
  

1982年世界杯,中国足球队{dy}次出征。在亚洲区外围赛阶段,中国队6战3胜1平2负,自以为稳获出线权,便解散放了大假。然而1981年12月19日,新西兰理论上的出线机会,因为沙特队“放水”白送5球而成为现实。在积分和净胜球相等的条件下,中国队必须和新西兰加赛一场。初涉尘世般天真的中国足球,{dy}次被西亚球队算计,在慌乱中重新集结。1982年1月10日,中国队在附加赛中1:2败北,“只差半步”被挡在了西班牙世界杯门外。这也是(除2002年外)中国足球离世界杯最近的一次。

 

那届世界杯,容志行、沈祥福等一代中国球员开始成为体育偶像,特别是当时的国家队队长容志行。在82年3∶0击败科威特队的外围赛中,他拖着刚缝了八针、被纱布裹得严严实实的小腿上阵并首开纪录。容志行下场时全体观众起立鼓掌致敬,高呼“祖国感谢你,人民感谢你”。这一胜利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当时,全国许多城市的群众自发结队游行,欢呼“振兴中华”的口号。尽管中国队未能打进世界杯,但容志行在比赛中所表现出的高超技术和充分尊重对手的良好赛风,被当局树立为“志行风格”,成为中国体育界{wy}用个人名字命名的精神。容志行也连续三年当选“全国xx运动员”,甚至作为广东省的党代表参加了1982年的十二大。

 

在那个刚刚打开国门,思想解放的年代,中国人希望获得世界认可的迫切心理使得体育竞技成了{dy}个突破口。体育{gj}迅速走红全国,成为各行各业学习的精神偶像。除了容志行,1981年首夺世界{gj}的中国女排是更为国人熟知的民族英雄。1981年11月《人民日报》首次刊文号召学习女排精神,其后还开辟了“学女排,见行动”的专栏:“某工厂女工看了女排的事迹之后,每天早来晚走,精心操作,班产量天天超额完成计划”;“某煤矿工人看完女排比赛之后,自觉加义务班,日日超产”等新闻自那时起也时常见于报端。事实上在改革开放早期阶段,国人猛地意识到与世界的差距,而变得有些失落和彷徨。在这种背景下,“志行风格”和“女排精神”,从一开始就超出体育竞技范畴,成为那个年代中国人奋斗的象征。

 

容志行退役后进入大学深造,并一度担任广东省青年队教练。那从那以后,“志行风格”似乎便在中国足球身上消失。相反,“赌球假球”、“更改年龄”、“球员xx”、“侮辱裁判”等丑闻层出不穷。2009年10月16日,国家主席xxx在接见新中国体育发展60年优秀个人和先进集体时表示,“中国足球还要继续发扬‘志行风格’。”

 

宋世雄与一个时代的表达方式  

 

1982年,正值事业{df}的宋世雄独自挑起央视世界杯解说重担。“1号传给2号,2号传给3号,3号传给4号……”这种略显呆板的解说,正是当时整个社会语言体系的特征——大家都在使用一种“体制内”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回忆片段  

 

● 宋世雄每天晚上9点就要到香港无线电视台录节目,直到次日清晨7点才能开始制作,制作完成后马上送到机场,交给最近一班民航客机空运到北京。

  

● 当时还没有共用天线,虽然有彩电,但赤橙黄绿青蓝紫老弄不到一块儿,只出一个色儿是常事,有人嚷着叫调天线,有人怕误了进球不让动。学文科的问学理科的同学:“电视能不调就清楚吗?”

 


[宋世雄解说声音高亢、富有激情]

[宋世雄与韩乔生(左)录制节目]
  

1978年,央视{dy}次转播世界杯。中国人记住了河床球场漫天纸屑,记住了初出茅庐的宋世雄的声音。这一年,黄健翔和刘建宏这两个如今最xx的足球解说员仅仅10岁。如果说这仅仅是一个尝试,那到了1982年,中央电视台的世界杯转播就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wy}不变的是,解说员依然是宋世雄。

 

宋世雄解说的{df}之作是1981年底的世界杯女排赛,这是中国女排{dy}次获得世界杯赛{gj},也是五连冠的开始。“亲爱的听众、亲爱的观众:当你看到中国女排运动员在场上的精彩表现,可曾想到,她们是付出了多少代价啊……”比赛结束之后,热情的观众纷纷给宋世雄写信。而那个急促、高亢、富有激情的声音,也成为了那个年代中国体育的“主流声音”。

 

1982年世界杯是宋世雄解说生涯的一个重大挑战。这一年国际足联把版权价格涨得非常高,央视只能和其他一些国家联合购买了转播信号,把宋世雄送到香港的演播室里面边看画面边配解说。由于一晚上要录制三场比赛,翌日上午再把所有比赛情况做成专题片送回北京,之前从未熬夜解说的宋世雄休息时间非常少,以致后来嗓子出了问题,经常要冒着危险用开水把嗓子烫开。但这并不妨碍宋世雄一如既往的腔调:“7号球员空切,8号球员传球,进球了……”这种略显呆板的解说,正是当时整个社会语言体系的特征——正如邢质斌、罗京在《新闻联播》,中央广播电台朗读的稿件,甚至所有报纸的标题和文章,都在使用一种“体制内”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解说表达的是中央台的立场,个人立场和感情是没有的,或者不重要的,”宋世雄如是说。

 

在改革开放整个社会迅速变更的背景下,中国人的表达方式逐渐放宽,“体制内”的语言开始被边缘化。事实上随着世界杯等大赛在中国转播,宋世雄的弱点开始暴露出来——他的专业化程度不够。有球迷调侃宋世雄的足球解说简直就是一种变相催眠术,“1号传给2号,2号传给3号,3号传给4号……”然而央视后来的孙正平、韩乔生其实都是宋世雄的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沿袭着这种风格。

 

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一些地方台的体育评论员发展起来,话不多,不吵人,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对场面的讲解、预判和战术分析也都准确到位,这才开始了中国专业足球解说员的时代。1995年的美洲杯,黄健翔用他充满激情的呐喊进入了中国球迷视线,而大约在同一时期,宋世雄悄然隐退——而这也意味着中国体育解说的转型,从教化逐渐过渡到了娱乐,于是才有了后来的“意大利万岁”事件。

 

1982年的中国人与世界杯

 

● 这一届世界杯央视转播了22场比赛,除了决赛其它场次全是录播,凌晨的比赛傍晚播。电视是这一年收看世界杯最主要的渠道,寒暑假时更是重播了两遍,1980年创刊的《足球世界》、《足球》报以及其它报刊也丰富了球迷的信息渠道。

 

● 绝大多数家庭的电视还是黑白的,彩色电视因为价格、产量原因,拥有率非常低。这时候,12寸、14寸甚至更大尺寸的电视开始多起来。松下日立等外国彩电这个时候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也涌现出了金星、飞跃、长虹等一大批国产品牌。

 

● 恢复高考后的{dy}批大学生这一年是在学校看的世界杯,一有比赛学校食堂总是上百人围着一台电视,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

 

● 电视上的广告多了起来,有一些广告语至今难忘,例如1979年雀巢咖啡的“味道好极了”,1982年可口可乐的“就是可口可乐”、丰田汽车的“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

 

● 当时大多数人还在喝“橙色的桔子水”,但随着1981年可口可乐在北京建厂,可口可乐开始风靡中国。虽然大多数人{dy}次品尝时都觉得像“xx”,但在当时,能买到一瓶可口可乐的中国人会让周围的人羡慕不已。

 

● 虽然1980年NIKE就进入了中国,但当时主要目的是在中国发展代工厂,所以这时候的运动服装还是“经典的蓝色白条纹”和胶底帆布鞋。洋气的年轻人开始穿上喇叭裤、红裙子、西装和牛仔裤,运动服也成了时尚的代表。

 

● 因为这届世界杯转播场次较多,球迷熟识并喜爱的球星更多了,金童罗西、济科、佐夫、苏格拉底、普拉蒂尼、鲁梅尼格等球星都有上佳的表现,而赛前被热捧的马拉多纳只进了两球,还因踹人得到一张红牌。

 

● 与四年前比,中国运动员的工资并没有变化,即便是1981年拿了世界{gj}的中国女排,在当时已经算高的一个月能拿50多块钱,不过像张蓉芳、郎平等主力队员所得的奖金是3000元,在那个时候,已经是国家能够拿出来的{zg}额奖金了。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世界杯回忆之1982年_千寻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