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如何发声和保养嗓子_风云变幻_新浪博客
    人为什么会发出声音?首先我们来看看“呼吸”这个很自然的动作。我们知道横膈膜肌肉是连着双肺的底部的,横膈膜放松向上拱起肺部收缩排气,称之为“呼”;横膈膜收紧向下拱起拉动肺部扩张,称之为“吸”。正常情况下,水平放置我们喉头部位的两片声带是放松的,中间形成一个小空洞,气息在这个小空洞里穿流。当我们想要说话的时候,两片声带拉紧,这个小空洞随之变小,气息想要穿过去就必须摩擦到声带,声带随即开始震动,这就形成了人声。那为什么声调有高低之分,音量有大小之分呢?若抛开我们的先天因素(如体型、腔体、声带的长短、厚度)不说,皆因此时我们声带拉紧程度和所用气息量不同。
    首先,我们要清楚,气沉丹田并不是把气真正吸到丹田,它只是一个意念。丹田位于下腹部,里面是大肠、膀胱等器脏,气当然是到不了那里的。那这个意念有什么作用?它能使我们的气息加深,气息深浅就关系到这个力能不能有效作用到声带上。我们想像一下使用打气筒或者打针用的针筒时,要让气从一个方向出来,首先{dy}个动作是向反方向抽气,然后再向那个方向推气。虽然我们的身体不是圆柱形的,但是我们的意念要把它想象成圆柱形的,既然声带是水平放置在颈部喉头,那么我们吸气时,意念着力点应该深及丹田,横膈膜向下运动,胸腔和肩膀应该保持自然扩张,身体肌肉应该放松,而且切忌耸肩和提起锁骨。在先天的生理机能上,女性的气息比男性浅,一般在胸腔和锁骨位置呼吸,所以练习“气沉丹田”要比男性花费加倍的努力。呼气时,意念仍然感觉气息保持在丹田,不是立刻收缩腹部,而是感觉腰围一圈的肌肉锁住气息,胸腔仍然保持自然扩张,横膈膜向上运动,切忌含胸收腹。如果把我们的声音比喻成树叶,那么气息就像树根一样,牢牢地扎在丹田上,这样气息才能有效地作用到声带上,声音才有牢固的根基,不会像飘浮不定的落叶。
    这里讲的“积极调动”是说运用一切可以配合发声的腔体。众所周知,声带只有十几毫米长度,一两毫米厚度。这么小的发声体,谈何发出洪亮圆润的声音?当然,人体的微妙是任何机器和乐器不能比拟的。我们的身体有很多的腔体可以通过空气共振参与发声,它们包括:胸腔、鼻腔、额窦、蝶窦等。其中胸腔我们是可以控制的,保持自然扩张就行了;头骨里面的小腔体是本来就有而且不能控制其大小的;那么最关键的就是鼻腔和咽腔了,它们就是人声的美化器,发声的时候它们的形状如何,直接关系到你的音色圆不圆、美不美。如何调动鼻腔和咽腔参与共鸣呢?各人体会不同,简单来说,一开始要保持五官的兴奋,可以想象一下“打喷嚏”前的状态,那个时候鼻咽腔是打开通透的,用这个状态下说话;再举一个反面例子,我们可以想像一下早晨刚睡醒时,身体各腔体和声带还极其懒惰时发出的声音,我们就不难发现脸部五官兴奋进而带动鼻咽腔兴奋的作用了。诸位老师可以留意电视播音员们讲话的音色,在日常生活或者讲课的时候,可以反复调整自己的腔体状态,进而让好的体会和诀窍变成自己的发声习惯。
    平常人很容易误解为,想要说话或者唱歌大声,就必须劳动我们的“外肌”。结果我们经常能看到有些人在高谈阔唱时青筋迸裂、面红耳赤。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而且这样发声,由于“外肌”僵硬,声音肯定是僵硬不悦耳的,讲话人由于拼命挤嗓子容易导致用嗓疲劳、声带充血、咽喉发炎;听讲人对此种僵硬或者粗暴或者尖锐的声音,也很快引起听觉疲劳。正确的发声方法应该是“外肌”尽量放松,尽量不提起喉头,这样有利于气息的畅通和鼻咽腔的共鸣。关于“内肌”如何操控,平常讲课大可不必去研究它。只要做到语调适中,不高不低;语速适中,不快不慢,就已经恰到好处了。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教你如何发声和保养嗓子_风云变幻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