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发机关: 青岛市 > 市政府工作部门
> 市环保局
成文日期: 2010-05-27
索引号: 00511846201020020100030
标 题:
2009年青岛市环境状况公报
根据《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现发布2009年度《青岛市环境状况公报》。
2009年,全市环保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不利经济形势的影响,围绕加快推进“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以解决环境突出问题、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环境安全、维护群众环境权益为目标,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管理措施,大力开展治污减排,取得了积极成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意见》,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青岛市生态补偿机制的意见》,印发了《环胶州湾流域污染综合整治工作方案》,完善了制度措施。加强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海泊河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等8个污水处理项目开工建设,市内四区敷设排水管网265公里,河道截污和综合治理工程取得积极进展,进一步推进了环湾保护工作。
2009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连续十年稳定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总计333天,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1.2%,继续保持良好水平。饮用水源地、河流及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保持稳定;全市声环境质量处于良好状态。
2009年,全市环境保护投资达到
101.34亿元。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形势下,全市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保持稳定,部分流域、区域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全市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较上年削减0.5%和3.0%,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两项污染物减排已累计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的102.5%和90.6%,为全面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空气环境
状况
1、环境空气质量
2009年,青岛市区的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1.2%。市区环境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值分别为0.098mg/m3、0.052mg/m3、0.043mg/m3,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同比,二氧化硫年均值降低3.7%,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上升2.1%,二氧化氮年均值上升明显,升幅为53.6%。可吸入颗粒物为影响我市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由于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等原因,二氧化氮污染呈显著上升趋势,我市空气污染已呈现较为明显的扬尘、煤烟和机动车尾气混合型污染特征。
各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四方区、李沧区、城阳区、崂山区同比升高5.7、3.8、2.2、1.3个百分点,黄岛区同比持平,市南区、市北区同比下降2.7和2.5个百分点。
即墨、胶州、胶南、平度和莱西五市的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在95.6%~98.9%之间。
2、大气降水
全市总降水pH年均值为6.11,好于酸雨限值,酸雨频率为3.2%。同比全市降水酸度和酸雨频率基本持平。
3、废气排放
全市主要废气污染物二氧化硫、烟尘、粉尘排放量分别为11.36万吨、3.15万吨、0.51万吨,二氧化硫、烟尘排放量分别较上年下降0.52%和7.57%,粉尘排放量较上年上升11.72%。其中,工业二氧化硫、烟尘排放量、粉尘排放量分别为8.43万吨、2.06万吨和0.51万吨,全市生活及其它二氧化硫、烟尘排放量分别为2.93万吨、1.09万吨。
措施与行动
1、扬尘污染防治
加大扬尘污染防治力度,结合全运会空气质量保障和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实行扬尘污染联防联控。开展了春季扬尘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建立97家重点企业管理台账,督促问题单位进行整改;建设、城管等部门加强建筑工地扬尘管理,加大对拆迁工地和基础施工工地车辆清洗检查力度,把违规工地纳入资质管理和招标考核,形成了管理合力。
2、煤烟型污染防治
通过加强监管、建设脱硫工程、淘汰燃煤锅炉、对烟尘控制区进行规范化管理等一系列措施,燃煤污染得到有效控制。2009年,全市共淘汰燃煤锅炉63台,安装烟气脱硫设施38台套。
新建烟尘控制区4块,面积14.14平方千米,全市累计建成烟尘控制区432.23平方千米,建成区覆盖率{bfb}。
3、冬季控制大气污染专项行动
2009年,制定了《冬控燃煤污染工作方案》,并付诸实施。对燃煤负荷占全市90%以上的168台重点燃煤锅炉的脱硫除尘设施、在线监控设施和分布式或集散式控制系统(DCS)实施加密监管。对62家重点燃煤单位环保负责人进行了脱硫技术与脱硫设施管理专题培训,提高了企业自觉守法意识。
4、机动车污染防治
治理机动车排气污染,全面实施了机动车环保检测维修和合格标志制度,全年共发放环保标志50.4万枚,其中绿色标志43.1万枚,黄色标志7.3万枚。其中检测机动车31.89万辆,达标率92.98%;同比检测数量增加了77.69%,达标率提高了8.86个百分点,机动车环保参检率达到83.8%。2.6万辆超标机动车进行了维修治理;组织联合路查489次,监督抽测2.8万辆;开展了有奖举报黑烟车活动,动员社会力量共同防治机动车污染,取得了良好效果。
5、其它
城市燃气事业继续得到稳定发展,全年供应液化气总量9.07万吨,供应煤制气总量7523万立方米,供应天然气总量25612万立方米,城市气化率保持{bfb}。在全市推广和应用了生物质能、太阳能、海水能和地热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水环境
状况
1、水环境质量
向市区供水的崂山水库、棘洪滩水库、书院水库、小珠山水库、吉利河水库、大沽河水源地6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bfb}。
全市31条主要河流63个监测断面的功能区达标率为71.4%,同比升高6.3个百分点。大沽河干流水质良好,功能区达标率为{bfb},同比升高11.1个百分点;大沽河主要支流功能区达标率为68.8%,同比升高12.6个百分点。北胶莱河水系的功能区达标率为42.9%,同比持平。沿海诸河功能区达标率为71.0%,同比升高2.3个百分点。
在全市10条主要过城河中,白沙河、泽河水质稳定达标;由于流域截污不xx等原因,娄山河、镰湾河、洙河、墨水河、风河、云溪河水质达标率在33.3%到90.9%之间;海泊河下游、李村河下游水质达标率为零。
2、废水排放
全市废水排放总量35646.21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总量10401.73万吨,生活污水排放总量25244.48万吨;主要废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4.85万吨,比上年下降3.0%。
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为0.97万吨、0.061万吨,同比分别下降4.26%、22.75%。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为3.88万吨和0.55万吨,化学需氧量同比下降2.68%,氨氮上升5.7%。
市区11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共处理城市废水20028万吨,其中处理生活污水16965万吨,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7.36%,去除化学需氧量9.98万吨、氨氮0.62万吨、总磷0.13万吨。全市19座污水处理厂共处理废水34445万吨。
措施与行动
1、加强水源地保护及污染防治
以《青岛市重点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为依据,大力推进各项水源地保护工程实施,实施了崂山水库上游污水治理工程,铺设管道23千米;在前期划界立标工作成果基础上,崂山区完成大石村水库等水源地界标的更新和增设,即墨市完成在大沽河、五沽河和流浩河等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界标的设立,并对原有界标进行了改造;按照环保部统一安排,开展了我市地表水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评估工作。
2、基础设施建设
环湾区域共确定13个污水处理厂、17个新改扩建项目,海泊河污水处理厂二期等8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其它项目均处于设计及可研、环评、规划施工手续报批阶段。
市内四区敷设排水管网265千米,黄岛、城阳、即墨和胶州敷设排水管网59.5千米。
3、重点流域和区域污染防治
河道截污和综合治理工程取得积极进展,海泊河、李村河和娄山河三大流域污染点源298处,已经通过联合执法、限期治理、管网建设等手段完成治理127处。其中,海泊河流域污染点源治理工作基本结束,共治理污染点源106处;李村河流域污染点源186处,完成治理21处。青啤二厂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补充李村河生态用水项目进入设计施工招标阶段。墨水河流域古庙社区污水支管线全部建成,区域内生活污水正在陆续接入管网;西部工业园内主管网已建成,大部分企业污水接入市政管网;张家烟霞桥至青银高速公路桥段治污工程已启动。海泊河流域基本实现全截污,污水量较截污前减少约2万立方米/日;李村河流域流经胜利桥断面的污水量同比减少。市内四区污水处理率同比提高9个百分点。
近岸海域环境
状况
2009年,黄海近岸海域(胶州湾除外)18个监测点位水质监测结果均达到或好于二类标准,功能区达标率为{bfb};胶州湾内14个监测点位的功能区达标率为50.0%,同比持平。胶州湾水质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无机氮污染较重的区域为主要河口及红岛附近海域,活性磷酸盐污染较重的区域为主要河口附近海域。
2009年,青岛市{dy}海水浴场和金沙滩海水浴场水质总体较好,水质优良率均达{bfb},适宜游泳。{dy}海水浴场优良率较上年有所提高,金沙滩海水浴场保持不变。
措施与行动
1、加强源头控制,减少陆源污染
制定《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确定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和工作任务。实施环湾河流综合整治,通过点源治理、管网建设、河道整治等措施,减少污染物入河量,并最终减少了直接或间接入海的污染物量;加强污水处理厂管理,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市内四区总处理能力59万立方米/日,2009年实际累计污水处理量16607万立方米,同比增加了21.6%,市内四区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87.0%,同比提高9个百分点。
2、加强涉海项目监管和审批
严格执行海洋、海岸工程和涉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大对海岸工程、海洋工程建设全过程监管力度,严格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促进海洋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3、开展了环胶州湾陆海统筹水质监测评价
印发了《环胶州湾陆海统筹水质监测评价方案》,2009年10月份采用网格布点法对胶州湾39个点位进行了水质监测和评价,并加强了对排入胶州湾的河流、污水处理厂和重点污染企业的监测,进一步掌握了胶州湾水质状况和入海污染源排放状况。
声环境
状况
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分别为53.5dB(A)、68.2dB(A),均符合相应评价标准,同比保持稳定,声环境质量较好。
2001~2009年,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均处较好水平且呈下降趋势,道路交通噪声基本保持稳定。
五市区域环境噪声与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全部达标。
措施与行动
1、治理建筑施工噪声
加强建筑施工工地夜间施工噪声管理,对建筑工地实施分类监管,对不符合规定的坚决不予出具夜间施工证明;每晚22:00至次日早6:00期间,禁止施工单位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夜间施工作业;加大对违章夜间施工的检查力度,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对屡查屡犯、扰民严重、情节恶劣的环境违法行为,依法严厉处罚并及时通过媒体予以曝光;强化联合执法,会同建委等部门,齐抓共管,有效控制夜间建筑施工噪声扰民。
2、噪声达标区建设
新建环境噪声达标区1块,面积4.0平方千米,全市累计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326.06平方千米,建成区覆盖率为75.4%。
3、加强中高考期间噪声污染管理
继续开展“为考生送安静”活动,加强对中高考期间全市环境噪声污染的监督管理,组织各区环境监察执法人员在中高考期间对考场周边60余个建筑工地进行巡查,同时,加大了对居民居住区、科研文教集中区等重点区域的执法检查力度。
固体废物
状况
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906.41万吨,综合利用量903.69万吨(包括综合利用往年贮存14.20万吨),主要种类为粉煤灰、冶炼废渣、尾矿、炉渣等,综合利用率达98.16%。
全市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1.82万吨,主要有氰化物、废酸、废矿物油、废碱等,全部进行贮存、综合利用和处置。
全市医疗废物产生量3639.9吨,集中处置率{bfb},处置方式为无害化焚烧。
市区生活垃圾清运量140.68万吨,同比增加0.026%,无害化处理率为{bfb},处置方式为卫生填埋。
措施与行动
1、加强固体废物管理和资源化利用
全市固体废物实现了网上申报、查询和统计汇总,提高了工作效率,申报信息数已达一千余项。优化危险废物管理模式,建立危险废物立体监管平台,构建危险废物运输处置的适时、全过程远程视频监控体系,有效避免了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
积极做好废旧家电拆解处置监管工作,建成了60万台(套)/年废旧家电拆解处置生产线,促进了废旧家电以旧换新工作顺利实施,现已拆解处置废旧家电5万多台。完成了铬渣污染场地封场设计、施工,污染土壤治理技术应用研究工作进展顺利。按照“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强了钢渣、白泥等重点产生企业的固体废物监管,碱业公司白泥与二氧化硫双向治理项目运营情况良好,今年共处理3万吨。积极推动污水处理厂污泥焚烧处置示范工程建设。在原有已布设3000个废旧电池回收箱的基础上,在社区、街道新增回收箱500多个,为推动废旧电池回收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2、强化危险废物处置监督管理
实施危险废物的产生、贮存、转移、处置、利用等全过程管理,依法落实各项危险废物管理制度。实施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经营情况月报、周报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处置单位的经营管理行为,确保危险废物处置经营市场的有序运行。2009年,审核办理危险废物转移联单3720份,危险废物处置10277吨。
3、加强医疗废物监管
2009年,全市纳入集中处置的医疗单位达1060余家,同比增加120家,处置量3639.9吨,同比增加251吨,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bfb}。针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制定甲型HINI流感应急预案和《甲型H1N1流感防控期医疗废物收集处置监管工作方案》,开展医疗废物专项检查,召开医疗废物运输和处置单位医疗废物工作会议,并建立医疗废物运输、处置信息报告制度。
辐射环境
状况
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大气沉降物总β含量均属正常水平;地表水、近岸海域海水、生物和土壤样品放射性含量仍保持在xx本底水平。
主要饮用水源地崂山水库、棘洪滩水库总β放射性水平可以满足国家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要求。
环境电磁辐射总体状况良好,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交通干线综合电场强度均符合《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中公众照射导出限值要求。
措施与行动
严格落实放射源监管制度,开展辐射环境规范化管理工作,确保所有放射源处于安全状态;完成海军建军60周年、60周年国庆和辐射环境安全保障任务;朝鲜核爆炸发生后,积极参与环保部组织的调查工作;多次参与或组织辐射事故演练,锻炼了辐射专业队伍的快速反应和科学高效处置能力,为处置辐射事故提供了经验;完善辐射安全许可证核发工作程序,完成核技术应用同位素使用单位辐射安全许可证颁发工作;协调送贮废旧放射源31枚,xx了辐射环境安全隐患。
生态建设与保护
状况
全市生态环境保持稳定,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了功能区标准,地表水、地下水与海水水质总体稳定,森林覆盖率山区69.34%、丘陵区37.84%、平原区24.95%,水土流失治理率77.2%,同比增加0.22个百分点。
全市共有各级自然保护区、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
13处,其中,自然保护区{gjj}1处、省级5处、市级1处,风景名胜区{gjj}1处、省级1处,{gjj}森林公园3处、省级森林公园1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529.22平方千米。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达到14.4%,同比持平。
措施与行动
1、大力发展绿化事业
全市各级林业部门不断创新植树造林方式,在坚持植苗造林的同时,积极实施荒山直播造林、飞播造林,加快绿化进度。启动了现代林业示范园区建设,积极探索现代林业建设的新路子,为今后现代林业建设积累经验、试验示范。2009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23%。
2、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全市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9平方千米(其中小流域综合治理完成60平方千米)。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坚持以点带面、政府治理和民营水保相结合,重点对大崂山、镜台山、青年水库上游等26条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建设水平梯田2100公顷,种植水保林2440公顷,经济林1580公顷,建塘坝、谷坊112座,修环山路130千米,完成工日77万个,土石方200万立方米。同时,抓好扩大内需项目建设,认真落实10个扩大内需项目,完成总投资2994.82万元,其中自筹配套资金1994.82万元,实现了预期目标。认真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切实提高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率,对开发建设活动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进行恢复治理,落实防治责任范围2200公顷,开发建设单位投入资金1亿多元。
通过水土流失治理,实施坡改梯、建设谷坊等工程措施,种植水土保持林、疏林补植、生态修复等植物措施,减少土壤流失7.6万吨。
3、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
全市相关部门及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青岛市“十一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和《青岛生态市建设实施方案》,积极推进生态市建设。全市建成{gjj}环境优美镇44个,省级环境优美镇61个,省级以上环境优美镇达到77%。积极推进农村环保工作,认真组织实施国家“以奖促治”和“以奖代补”项目。即墨市、胶南市、莱西市按照各自的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积极开展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试点工作。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整体状况良好。制定《青岛市关于建立健全生态补偿的意见》。
4、生态农业发展
在农业生产中实施果树、茶叶、绿色防控示范项目,推广应用以杀虫剂、粘虫板、性诱剂等物理防治技术和生物防治等农作物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提高农药利用率,保护农田、果园的生态系统,建成了一批无公害蔬菜示范园。全市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02处,无公害农产品168个、绿色食品66个、有机农产品42个。
气候与自然灾害
状况
1、气温
2009年全市年平均气温13.3℃,较常年同期高0.9℃,较上年同期高0.4℃。是1997年以来连续第12年偏高年份。各区市在12.5℃(莱西)~13.8℃(崂山)之间。与常年相比,各区市平均气温均偏高,幅度在0.5℃(市区)~1.2℃(崂山和即墨)之间。
2、降水
2009年全市平均年总降水量为604.1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56.5毫米(偏少8.7%),较上年偏少287.8毫米。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4~8月,7月份最多。各区市降水量在527.9(莱西)毫米~695.9毫米(崂山)之间,青岛、崂山、即墨和胶州在600毫米以上,其它区市在527.9~529.9毫米之间。
3、日照
2009年,全市平均日照时数为2424小时,较常年偏少98.1小时,比上年偏多150小时,是1998年以来连续第12年偏少。各区市年日照时数在2300小时(青岛)~2638小时(莱西)之间,除崂山较常年偏多外,其余各站均较常年偏少。各月全市平均日照时数,除1月、4月、7~8月和10月较常年偏多外,其它各月均偏少。
4、气象灾害
2009年,影响青岛市的主要气象灾害包括:雨雪、霜冻、干旱、高温、冰雹、大风、低温、大雾等。其中共出现5天降雪、2次霜冻、春季和秋季干旱、连续多天高温创造了青岛1945年以来8月份{zg}气温的极值、3次冰雹、雷雨、10次暴雨过程和41天大雾。2009年气候条件对工、农业等各行业和人民生活有利有弊,全市气候年景较好。
措施与行动
1、努力提高预报准确率,切实做好决策气象服务
建立气象服务工作例会制度,制定月质量分析会和技术总结会制度,开展观测报表交叉审核工作,促进了业务质量的总体提升,预报成绩位列全省第二名,测报质量稳中有升。
2009年发布预警信号97次,专报、快报55期,降水量通报84期。组织召开“气象灾害防御部门联络员会议”,建立联络员会议制度。健全与市政府应急办联合发布预警信息的联动机制。实时提供气象信息和卫星监测信息。扎实有效地开展海上搜救气象预报与服务。
“海军节”期间,开展海洋气象水文调查,组织联合天气会商,提供气象服务专题报告30余期、天气专报3期,为多国海军活动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气象保障。编制“全运会”气象服务方案,制作发布气象服务专报22期、服务产品698期,为全运会顺利进行提供了有效的气象保障。
2、扎实推进业务服务能力建设
建立专家连线直播平台;启动区市级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优化MM5数值预报模式,完善短时临近预报流程,新建自动站5个,改建区市自动站11个,船舶站2个,完成潮连岛自动站建设和风能观测塔改造;新增6M网通线路,建成市政府电子政务会议系统、防汛工作专网,建立气候历史数据库和实时资料库。
3、强化农村气象防灾减灾
新农村气象服务被列为2009年全市新农村建设重点要办好的30件实事之一,针对设施农业和现代农业,完善服务方案。做好麦收期间天气趋势预测、小麦产量预报等服务工作,确保小麦丰产丰收。加强抗旱与秋种气象服务工作。开展人工防雹、增雨作业180余门次。认真做好森林防火服务。
环境监督与管理
1、环境法制
依法行政工作全面推进,环境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环境立法工作有了新的进展,《青岛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定》已经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对《水污染防治法》实施一年来的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对《青岛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执行情况进行了总结评价。加强了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备案和清理工作。完成了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清理,通过媒体公布了清理结果,对审批事项全部制定了相应的审批程序,提高了审批效率。通过组织开展环境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活动,强化了行政机关内部监督。全面实施了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行使标准,进一步明确了行使自由裁量的程序规定。对全系统288起重大行政处罚案件进行了审查备案。今年全市共下达限期整改违法行为1419起,有效整改1275起,下达行政处罚1311起,罚款额1244.7万元。加大环保法律法规的社会宣传和培训力度,组织开展了环保法律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的“三进”活动,对100多名企业负责人,300多名街道、乡镇和社区干部进行了环保法规知识讲座。
2、环境污染监督
认真组织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证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并采取了日常监察、节假日监察、专项监察等方式,加强对全市国控、省控重点企业和城市污水处理厂以及重点行业的环境监管,全年共稽查各类污染源15200余家(次),对一些突出的环保问题逐一督促落实整改措施。对燃煤负荷占全市90%以上的168台重点燃煤锅炉的脱硫除尘设施、在线监控设施和DCS系统实施加密监管。对48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开展规范化整治。对超标单位依法进行处理,对不能稳定达标的污染源下达限期治理任务;对全市3000余个建设项目实施分类监察,对49个未批先建和违反“三同时”制度的环境违法建设项目依法予以处理;组织开展了环境安全大检查、“百日督查”等专项检查,整治环境隐患污染源40余起;加大污染治理再提高工程实施力度,完成了污染治理再提高工程38项,其中废水再提高项目27项,废气再提高项目11项。2009年全市削减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达4.32万吨和1.68万吨。
3、环境应急工作
组织开展了危险化学品环境安全大检查、环境安全隐患排查督查专项行动、“治隐患,保安全”专项行动等多次大型环境污染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建立了完善的应急管理档案,重新确定了全市33家重点隐患单位、81家青岛市化工及危险化学品隐患源名单。组织修订并下发了《青岛市环保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青岛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组织开展了6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
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
2009年,成立了行政审批处,环保行政审批业务全部集中到市行政审批大厅,实现了环保行政审批的一地受理、一站办结;制定了《行政审批服务大厅环保岗位服务规范》,修订了《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审批操作规范》等6个操作规范,制定了《规划环评文件审查操作规范》,规范了环评审批文书格式。2009年,全市共审批建设项目3033个,拒批建设项目97项,验收建设项目3402项。
5、农村环保
组织完成2008年4个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项目方案的实施和验收工作;制定了《青岛市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考核验收办法(试行)》;农村整治项目申请实现新突破,争取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20个、资金1030万元;参与全市生猪定点企业的现场核查、畜禽养殖污染调查和执法专项活动、生态养猪法推广、城乡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建设研究、农村污水处理情况调查、农村污水处理实用技术筛选。
6、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及ISO14001认证
组织对49家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进行验收,实现年减排化学需氧量
49.48吨、二氧化硫3665.29吨。举办100多人的清洁生产培训班,进一步完善了清洁生产审核专家库。年内指导32家企业完成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现场核查并出具守法证明。对全市41家环保运营企业进行了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年度考核。组织了六批、共80余人参加了环保设施运营岗位培训班。组织优秀环保产品的推广工作。
7、国际合作及交流
2009年,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了多项涉及循环经济、海洋生态环境、石化区污染控制、大气环境等内容的环保科研项目。继续推进中日循环型城市建设合作项目,完成了青岛新天地静脉产业园建设规划的修编工作。深入开展消耗臭氧层物质淘汰工作,协助企业申请国际基金资助。年内共组织外事活动16次,先后接待了荷兰、德国、日本、韩国等环境代表团118人来访,并组织28人出国考察学习。
公众参与
1、环境信访
继续加强12369品牌建设,畅通信访、信息渠道。2009年全市环保系统共立案处理群众来信、来访、电话、传真类投诉4422件,比去年4582件下降了3.5%。其中,群众来访43批、74人次;群众来信、来电4379件;处理率{bfb}、处结率99.9%。承办人大代表建议17件、政协提案44件。领导包案解决重点环境信访问题362件,排查重点矛盾纠纷隐患182件。开展了“环保为民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主题实践活动,走访企业、街道社区、乡镇1300余个,制定实施了服务企业的21项措施,帮助企业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360个。通过“行风热线”、“纠风网”、“阳光政务热线”、“生活在线”,解决群众反映的环境污染、行风等问题234个。
2、宣传教育
围绕“环湾保护、拥湾发展”重大战略部署、生态市建设目标要求,突出“为环保中心工作服务”的指导思想,建立新闻宣传责任制,认真落实新闻报道月通报制度,发挥环保新闻宣传协调管理职能,充分调动各媒体记者的积极性,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报道,宣传法规政策,澄清模糊认识。对市环保局门户网站碧海蓝天网站进行了改版,新版网站在保持原网站特色栏目和环保业务的基础上,栏目分类更加服务企业群众,网站内容更加贴近环保实际,实现了政务公开、公共服务、公众参与三者的结合。2009年,共在各级媒体发稿2046篇,其中{gjj}187篇、省级媒体365篇,扩大了稿件涵盖面,稿件数量、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制定了《2008年青岛环保世纪行工作总结及2009年工作意见》,全年围绕环保重点工作共组织了5次集中组团采访活动和10余次小分队动态采访。
青岛市环境状况公报编写单位
主持单位
青岛市环境保护局
提供资料单位
青岛市林业局
青岛市气象局
青岛市农业委员会
青岛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
青岛市市政公用局
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