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之爆米花_楚门不上岸_新浪博客

    现在小孩子的概念里,爆米花应该是用所谓美国进口的专用玉米,通过街头小店里改造过的高压锅或者电影院门口用玻璃罩子罩着的机器做出来的。应该是有奶油、巧克力等等各种口味的。应该是装在塑料袋里或是印着“Popcorn”字样的桶里的。应该是有品牌的,比如,在青岛,发迹于延安路海军大院的“帅香”。

    而在我的记忆中,爆米花是跟玉米、大米、黄豆、糖精;改造过的手推车;灰头土脸、满手老茧的老人;黑夜里时明时暗的火光;伴随着闷响而产生的带着香味的烟雾;四邻八乡在一起排队聊天联系在一起的。

    记不得啥时候,老派的爆米花从城市里消失了。但依稀记得是在1998年左右,街上有了用高压锅做的爆米花。必须承认,确实挺好吃,但少了花样,少了粮食xxx的那种香味,少了那种说不清楚的感觉。

    虽然浮山后已经足够繁华,有大超市、有健身房、有电影院。但不能否认的是,这里还是有些城乡结合部的影子的。毕竟10年前,这里还叫埠西村。

    所以xx上午的农贸市场前有时还可以看到这个在CBD、CLD或是C*D里早已彻底绝迹的老式爆米花摊子。

    连续两次都没赶上,一次是因为晚了,人家刚灭了火;另一次是因为风太大,一早晨都没点着火。

    最终在2010年3月20日上午拍下了下面这组照片。拥挤不堪的市场,联想的破烂卡片机,构图、光线一概不讲究,只是单纯的记录,算是给自己的儿童时代的记忆留个佐证。

 


这是他摊子的全貌,浮山后农贸市场门口十平米左右的一块地方。身后是一辆满载海蛎子的车,一个买主正因为前{yt}买的海蛎子不够肥而跟卖家喋喋不休。

 


这是成果展示,摆在一辆农用三轮车的后箱里。玉米的、大米的、麦子米的等等等等,四块钱一袋子。

 


这是他的操作间,背后支着的帆布权当山墙,前面的那块木板是为了挡风。


木头盒子里的块煤现在已经很少见了。烧这煤,火硬实。小时候买来块煤都得挑一挑,因为保不齐里面会有石头。鼓风机是必不可少的,原因得看下张图。

 


鼓风机的另一头是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煤炉子,看起来就是用旧的铁皮桶做的,内壁周围弄些粘土,中间烧块煤,底下没有开口,也就没法形成对流,所以要想火旺,就必须得用鼓风机。
煤炉两侧各有一个支架,爆米花的炉子就架在上面。
再往后,就是收集爆米花的容器了,黑乎乎的那部分应该是胶皮的,像是一个去了底的鼓肚子的桶,一头敞着,另一头连着个长长的口袋,通常是两到三个塑料编织袋缝在一起,尾巴那儿是用绳扎起来的。

 


开工了,先把豆子倒进炉膛。一次不能太多,黄豆也就一斤半左右,凭经验确定。玉米之类膨胀系数大些的就得用专业工具去量了,比如他的一个不锈钢水杯。

 


加完了料,就盖上盖子。左手的位置是炉子的搭扣,这要是不扣紧,麻烦可就大了。

 


再紧一紧,炉膛的密封是成败的关键。

 


接下来,就是摇了。右手顺时针方向摇动鼓风机的手柄,左手则时顺时逆地转动炉子。虽不如老顽童左手画方右手画圆的双手互搏,但也多少有那么点意思了。

 


摇的时候更多依靠的是惯性,一开始用点劲摇起来了,往后稍稍推动就行了,所以大部分时间里,他的手与摇柄的接触都是虚的。

 


就这么摇啊摇、摇啊摇,头不抬、眼微睁。要摇多久xx凭经验,炉子的手柄那里应该是有个表的,不过年头久了,通常不好用。

胸前挂着个哨子,这也是必须要有的工具。待会儿就用上了。

 


时间到,准备开锅了,此时,哨子已经叼在嘴里了。



把炉子塞到桶里,拿脚踩住,用一根铁棍别住炉子的搭扣。



吹一声长哨,敲一下别着搭扣的那根铁棍,就会传来挺大的一声闷响,伴随着一阵雾气,爆好的东西冲进胶皮桶后面的袋子里。(具体别在哪里,怎么敲,始终没看得太清楚)



这就是三斤黄豆爆好之后的样子,得先晾一会,等热气散的差不多了再装起来,不然就不脆了。



爆下一锅之前,得先清理一下炉膛,其实也就是拿铁棍在里面搅和一下,再倒过来控一控。



这次是玉米,一杯子正好。

再往后的事,就从第七张图开始重新看一遍吧,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手艺之爆米花_楚门不上岸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