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地区的港口河流航道

温州地区的港口河流航道

---整理:  2010-5-28


【内河·溪流航道】

      浙江省八大河流中有三条河流在温州市境内流过,素有鱼米之乡誉称。境内除洞头县属海岛外,其他七县(市)三个区的地域内河流纵横交错,特别是永、乐、瑞、平、苍五个县(市)及三个区更是河渠密布交错成网。以三国时期至南北朝的370年间,东瓯广开河渠,塘埭、陂塘;兴建堰坝,水门、水湫等工程,提高了防洪排涝灌溉和水上交通运输能力。史载汉晋之间就对永宁邑的“三溪之汇”(即会昌湖)进行疏通。

     晋元康年间采纳横阳(今苍南桥墩)人氏周凯治水方略,对永宁(瓯江)、安固(飞云江)、横阳(鳌江)等三河流域水患进行治理,使之“水性既顺,潮汐有节,境土始辟,生齿日盛”。晋太宁元年(323年)朴学家郭璞以“依山为城,环水为池,筑城开河,以沟通城廓,河流和湖泊”的科学方法筑建永嘉郡(即今鹿城区),使城池“遇潦不溢,过旱潴水,旱涝有备”,既便利水上交通运输和居民洗涤,在军事上又起到易守难攻和不怕久围缺水的作用。经历代对河流的整治,前人在瓯越这块土地上给我们留下100公里左右的南北主干塘河,为水上交通运输写下了浓墨的一笔。

     温州市内河水网交叉,瓯江、飞云江、鳌江三大水系贯穿境内,流域面积22984平方公里,河道总长度2000多公里,航道199条(段),通航总里程为1254.5公里,通航率达70%以上,其中平原内河内港水网航道934.6公里。

琯乐虹航道

    在乐清市境内,以乐成镇为中心,向南经万岙、柳市、北白象至琯头,终点与永嘉仁溪相接,称乐琯航道,全长28.4公里。向北过老船坝和竹屿坝达虹桥,称乐虹航道,全长20.2公里。乐琯航道在乐成分支直通白石(下阮),在柳市分支至慎江、岐头、黄华、翁垟、白石、海屿;在北白象分支至白石、三山、磐石。乐虹航道在虹桥分支至蒲岐、红卫出陡门、溪石村、石帆口。

    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乐清知县刘默捐俸修筑县城迎恩门至琯头官塘,疏浚50里,故称“刘公塘”。以后历经几百年的xx冲刷和人工疏浚,航道不断加宽加深,成为乐清至琯头内河航运的干线。1965年,温州航运管理处航养工程队,在乐琯塘河上改建和新建航道桥梁,改善了乐琯线通航条件。1979年,乐清航运管理所组织疏浚柳市文昌阁汇浅滩,将该段航道拓宽到21米,控渠上岸砌石1.5米,长600米,并拆除航碍。1982年到1987年之间,乐清航运管理所又组织力量在乐琯线新建设桥梁,确保船舶安全通航。

    乐琯线属九级航道,{zg}通航水位为5.30米,{zd1}为4.05米。{zg}洪水位5.50米,枯水时仍保持2.20米。正常水位一般河岸宽度32米,最窄处10.5米,转弯曲度半径110米,最小35米。乐成至柳市段河床底部为硬泥质,柳市至琯头为淤泥质,可通航20~40吨级。船舶。乐虹航道由老船坝和竹屿坝分成三段,乐成至老船坝段可通航20吨级机动船,老船坝至竹屿可通航3吨级船舶,竹屿坝到虹桥段可通航10吨级机动船。

温瑞航道

     在鹿城区、瓯海区、瑞安市境内,自温州市区小南门码头至瑞安东门码头,全长34.3公里。流域面积277平方公里,自北向南流经梧埏、帆游、塘下、莘塍、瑞安东山,注入飞云江。在吴桥分支至瞿溪、桐岭;在梧埏分支至在龙湾区的状元;在白象分支至茶山;在塘口分支至梅头;在渔潭分支至丽岙。

     温瑞线属八级航道,正常水位一般河岸宽度42米,河口堂至河口段河面为100米,最窄处仅12.40米,弯道曲度半径为110米、最小60米。温州至帆游段为硬泥质河床底质,帆游至瑞安东门段为淤泥质,可通航40吨级船舶。

     温瑞塘河古称南塘,俗称七铺塘河。东晋时人工开凿,唐大和会昌年间(公元827~846年)经较大规模疏浚。南宋陈傅良(陈止斋)谓:“石塘百里,巨石纵横鳞莘”,证实塘河已有巨石驳坎。元时曾强令拆除石坎筑城。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知州沈枢修筑南塘70余里,瑞安境内筑堤陡56处。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瑞安县令刘畿倡筑塘河,浙江巡抚拨公银800两重建塘河。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瑞安县令周鼎开疏浚县城东北郊河道,引集云山之水入河,连接环城河,自丰湖绕海河潭与飞云江仅一埭之隔。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瑞安义士洪守一发动捐资修筑加固瑞安东门至帆游的堤塘40余里,并修建石桥50余座。民国25年(1936年),久旱不雨,河水干涸,永嘉县府令各乡镇征集壮丁,服役疏浚河道。民国30年(1941年),温州专员电谕瑞安、平阳两县发动壮丁肃清野荷花,以利通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瑞安县交通局与瑞安航运管理所拨出70余万元,改建跨航道及(有三点水的叉)河口的石桥为钢筋混泥土桥梁。1964年,温州航运管理处航养队对里田、塘口、河口堂、九里、莘塍等船埠平均挖深0.5米,修筑里田、河口堂桥梁。“文化大革命”期间,时有居民在河滩、河岸、码头、站埠等处违章建房,侵占河道。1979年以后,拆除违章建筑物。1982年10月,温州航运管理处组织30余人,疏浚梧埏魁星阁浅滩挖土1.5万立方米,改善了温瑞线和温状(龙湾状元)线交叉航道,可通航40吨级船舶。此后,在塘河沿岸修建重力岸壁式码头30余座,沿途民众集资分段修建塘河堤坎。1984年11月,瓯江翻水站建成翻水,设计流量15立方米╱秒,使塘河航道水位在大旱季节保持在3.8米(吴淞基面)。

瑞平航道

     在瑞安市和平阳县境内,自瑞安南岸马道村至平阳县城北门,全长17公里,流域面积215平方公里。在瑞安北端分支至阁巷,南头分支至杜山头。在平阳分支至宋埠、鳌江、郑楼。

    瑞平线属十一级航道,正常水位河岸宽度50米,平阳自马桥和观音亭、马道陡门两岸最宽处为94米,呜山和杜山头两岸最窄处为9米,水深8~2.5米,弯道曲度半径115米、最小45米。河床底部淤泥质,可通航20吨级船舶。

    瑞平塘河古称万全塘,俗称三铺塘河。东晋太元十至隆安四年(公元385~400年)由人工开掘。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瑞安县令刘畿募民开掘南岸塘河,长310丈、宽2丈、深1丈,和瑞平塘河衔接,使干线水道东西分支流至马道沙园及宝香,注入飞云江。民国14年(1925年),瑞安、平阳两县公署改建杜山头一带桥梁,疏浚浅滩。1951年11月,平阳县政府曾拨款修建塘河沿岸道路,1961年至1963年间,瑞安、平阳两县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动员民工28万工,兴建航道工程80余处,其中翻水站工程和南岸码道水闸工程,有效地控制了塘河水位,保证瑞平线常年通航。1964年,先后开辟阁巷、曹村航线和瑞平线相接,1979年以后,瑞平线跨航石桥均改建拱形钢筋混泥土结构。

平鳌航道

    在平阳县境内,起于平阳县坡南,迄于鳌江八角亭。航道直而短、深且阔,全长13公里,分支至钱仓、孙家垟、务蝉。

    平鳌线属十一级航道,能通航15吨级机动船。正常水位河岸宽度200米,最窄40米,水深2.5米,最浅0.90米。航道曲度半径500米,最小100米,河床底部淤泥质。

    民国20年(1931年),平阳县鳌江镇宋梓芳、金雨卿带领民工疏浚夹屿、下桥等航道,抬高桥梁7座,共投资6000枚银元。新中国成立后,平阳县政府发动船民疏浚平阳坡南、浃屿、长山、鸽巢、牛栏头等段航道。从1956年起至1983年,每年都投资整治航道和沿途码头、码道、桥梁等设施。

方金航道

    是苍南县江南塘河的干线航道,自北到南经过方岩下、宜山、仙居、钱库、括山、金乡等乡镇,全长26.40公里。钱库北上主航道经仙居附近分支至舥艚、郊外、金乡。

    江南塘河属十级航道,方金线正常水位河岸宽度32米,最窄处14米,弯道曲度半径110米、最小25米,河床底宽6~7米,底部淤泥质,可通航15吨级船舶。

    江南塘河又称南北运河,五代十国吴越钱镠(公元907年)时,江南雨后成涝,天晴易旱,村民大兴水利,从荪湖(今钱库望里一带)向北开河至直浃河,称北运河。向南开控到将军岭脚,称南运河,后合称为西渠。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又从钱库开凿至宜山、江口的运河,也称北运河,再从钱库挖至河头。明初,又疏通至金乡,也称南运河,后合称为东渠。此后历代兴修水利,开挖新河道。使江南境内各水系沟通。方金的宜山、钱库、金乡段航道宽阔。

    1958年4月,温州航运管理处投资8000元,在江南塘河新建和抬高桥梁42座,开掘金乡段航道52米,当年6月竣工。1985年后,水乡之间由公路桥梁连接,方金、横阳支江等航道仍为内河航运的主要河道。

 

溪流航道

    瓯江支流楠溪江及飞云江、鳌江上游,均为溪流航道,通航里程约319.9公里。

楠溪江溪流航道 

   楠溪江在永嘉县境内,溪流航道有3条,一条是从潘坑向东经溪口折向南,经九丈至沙头,称大源溪,全长84.2公里;另一条是从西源向西至港头,长14.8公里;还有一条是从石染经巽宅向东至九丈,称小源溪,全长53.5公里。永嘉县西南还有两条瓯江上游支流的溪流航道,一条从桥头至朱涂入江口的茹溪和从西岸经韩埠至瓯江的西溪,分别长3.9公里和6.8公里。

    楠溪江溪流早在南北朝就有舟楫往来,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楠溪居士刘愈筹措银钱召集民工疏浚险滩,并上呈县令统一拆除航碍渔田。后于民国18年(1929年)起,自西源至鹤盛段疏浚7年之久,方开通此航道。新中国成立后,永嘉县各级政府和航运管理所先后发动群众分段包干疏浚,在枫林、鹤盛、东皋、白泉、沙头、岩头、溪口、杏岙等地疏浚溪滩86处。

    楠溪江溪流航道一般{zd1}水位0.2米,{zg}水位12.66米,底宽2米,可通行木帆船及竹筏。

飞云江溪流航道  

    在泰顺、文成、瑞安境内。自百丈口经文成峃口至瑞安平阳坑,全长74公里;在百丈分支至莒江、台边、洪口,在峃口分支至大峃。从平阳坑滩脚至百丈口途经99个滩,{zg}洪水位为12.55米,{zd1}水位为4.10米。清代进士董正杨有“百丈百滩,一滩一丈,迢迢罗阳,如在天上”的诗句。船夫须稳持舵艄,顺航道急转直下,稍有不慎,船撞架散,货沉人危。逆水上滩,旅客要下船,船夫倾身弯腰,弓背蹬脚拉纤而上。民国14年(1925)年,司前富户陶家桂,载货试航百丈口至司前,船撞岩石,舟破货沉,即捐1200银元疏浚航道,历时2年。

    50年代初,泰顺县政府对马岸滩、斗潭滩等险要处炸礁、疏浚,当时能畅通木排及竹筏。1965年,温州航运管理处航养队34人,开辟浅水轮运输航道,航养队先在平阳坑至峃口段召集100多名船民逐段疏浚、拦坝、加深滩涂,1966年7月间撤回。1978年在泰顺百丈口建造一座埠头。泰顺百丈口埠头至峃口段航道能通过2.5~5吨级木帆船,营前至平阳坑可通3~6吨级木帆船。

鳌江溪流航道

    在泰顺和平阳两县境内。自顺溪起,经岺脚、潮岩、南雁至水头,全长21.25公里。航道最阔处100米,最窄处2米,河床底部为沙蛋石。明万历年间该航道就有竹筏运输。每逢台风季节,上游泥沙流失,使航道淤积,村民都要在农历八月十五以后疏浚航道。

【江河航道】温州江河航道主要有瓯江、飞云江、鳌江、楠溪江等4条航道。分述如下。

瓯江航道

    瓯江是浙江省第二大河,旧名永宁江、慎江、蜃江、永嘉江、温江、沿江,发源于丽水庆元县百山祖。干流全长375.5公里,流域总面积17950平方公里。流经龙泉、丽水、青田,进入温州境内的瓯海、永嘉、鹿城、乐清等县(市、区),注入东海。青田魁石以下为感潮河段,长78公里。

    瓯江航道,温州境内上起瓯江上游1公里,下至口内岐头,全长47.5公里。按水深状况,自西向东可分为4段:{dy}段从起点至郭公山脚,长12公里,江面宽为300~1300米,最浅1.1米,乘潮可通航500吨级海轮;第二段由郭公山起经灰桥浅滩至杨府山作业区,航道长6.5公里,灰桥处有一过渡浅滩,水深不足2.5米。乘潮可通航万吨级海轮;第三段由杨府山至龙湾,中间经过七都涂北航道或南航道。1985年11月起,因七都南航道淤浅,七都北航道成为主航道,长14公里,江面宽800米以上,最浅水深2.9米,江道长年稳定,乘潮可通万吨级海轮。龙湾至七都涂尾段的航道,弯曲较大,转向角为1200。七都南航道为辅助航道,长13.5公里,江面宽1100~2000米,滩多水浅,最浅水深1.4米左右。第四段由龙湾至岐头,长15公里,航道顺直,江面宽在1500米以上,水深良好,磐石至龙湾的过江浅滩最浅水深为4米以上。

     瓯江航道受上游径流和潮汐的双重影响,造成滩槽摆动变位和航道历史性变迁。从1958年起,淤浅逐年严重,朔门作业区前沿水深从原来的5米淤浅为0.5~1米。当年成立航测队,对航道进行测量。1962年开始制作航道整治模型。1968年后,温州港务局会同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浙江省航运局、杭州大学等单位对瓯江口进行全面调查、测量,并于1969年完成温州港一期整治工程初步设计模型试验。从1970年起,对温州港实行了四期整治工程。

    {dy}期从1970年1月,采用筑坝和疏浚相结合的措施和“塞干强支”方法,在瓯北北岸上村附近,抛一条3525米长的石块顺坝,另筑一条350米长的江北潜锁坝,迫瓯江主流向南江,通过潜锁坝分流入北江。1971年抛石35.3万立方米,筑长1300米的西滩顺坝,同时,对南江和码头前沿,挖泥119万立方米,使使西门和朔门港区航道逐年加深。该期工程共投资348.7万元。

    第二期从1972年4月开始,在瓯江北岸楠溪江口龟山脚下修筑东丁坝长600米,西丁坝长400米,两坝间距850米,平均坝高2.5米至3米。上游中央涂护坡长700米,抛石15.6万立方米,航道及港池挖泥161.4万立方米。共投资262.7万元。新筑丁坝将一期整治工程初期的北江水流汇向南岸,当时冲深了安澜及振华码头前沿河床。同时继续在振华码头至港区各码头前沿挖开深槽1条,长3525米,宽120米。此后,老港区的港池逐渐加深到5米以上。

   第三期从1975年开始准备,对杨府山港区的航道位置进行了测量和模型试验。1977年8月至12月,在杨府山对岸的老虎岩附近,抛石筑1条长1300米的东丁坝,把瓯江北侧梅园一带深槽落潮水流引向七都,冲刷七都咀附近浅滩航道和七都南水道西口。同时,在七都涂咀岸边,抛石10.78万立方米筑成护坡。1979年5月、6月间,又在灰桥挖一条720米长的深槽,挖泥13万立方米。1978年9月,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温州港航道整治模型试验”获重大科技奖。同时,又获交通部“温州港航道整治”重大科技奖。

    第四期1982年2月至10月,在楠溪江口东侧的三六家水域,抛石6.03万立方米,筑1条长1600米,坝顶高平均为吴淞零米的丁顺坝。把瓯江北侧和楠溪江落潮的水流,引向南岸灰桥一带。同时挖槽长730米,底宽120米,平均挖深1.5米,共挖泥12.3万立方米,当时使灰桥过渡浅滩水深达3米以上,该工程既使杨府山港池水域得到稳定发展,又使灰桥过渡浅滩航道得到改善。

   以上4期工程共投资700万元左右,主要是采取中低水位治理、以低水整治为主;在不减少河床容积前提下,稳定流向,束水归槽。

    1987年7号、12号台风过境,造成瓯江上游山洪暴发,灰桥浅滩重新回淤。上海航道局二处链504船组,挖泥疏浚570多米浅滩航道,宽135米,浅滩航道挖泥15万立方米,1988年2月2日竣工,使该段航道最浅水深从原来的0.6米加深到2.4米。同时,温州港务局进行了丁顺坝的补缺加固加高抛石工程。1990年8月至9月全市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暴雨和洪水,灰桥过渡浅滩航道水深减少至1.1米~1.3米,温州港务局在南京水利科学院进行模型试验的基础上,制定改善灰桥浅段航道水深的整治措施,对三六家顺坝、丁坝加固加高,并挖泥疏浚570米长的浅滩航道。

飞云江航道

     飞云江旧称罗阳江,全长176公里,发源于云和县北溪乡赤木山,逶迤南流,穿引峡谷之中,经泰顺、文成县流入瑞安境内。全长185公里,总流域面积3731平方公里。民国23年(公元1934年),飞云江截弯取直,在下林至沙洲心滩间另辟长1000米航道,缩短航程3380米。

    瑞安境内航道,滩脚下游为潮汐感应地段,滩脚上游为溪流地段。航道自1号浮标至小横山,全长18公里,航道河床为粉沙质泥。1号浮标至东山下埠为港区外航道,长1.1公里。低潮水位平均1.5米,涨潮水位5米。低潮可通航100吨级满载船舶,涨潮可通航1500吨级满载船舶。东山埠至小横山为港区内航道,长7000米。低潮水位平均3米,高潮水位平均6.5米。低潮可通航300吨级满载船舶,涨潮可通航1500吨级满载船舶。1986年温州航运管理处对该航道西门港区、南门港区及飞云江下游150米的范围内进行了局部导流疏浚,使西门三号、四号码头前沿低潮水深10年一直保持3.5~4.5米,流向稳定。1990年7月完成了横山至江口航道测量,全长18公里,27平方公里。港区测量全长8公里,10.8平方公里,共测量319个断面,14690个水深点。

鳌江航道

    鳌江又名始阳江、横阳江、钱仓江。源于文成县的桂山乡,全长82公里,流域面积1542平方公里。鳌江航道,除溪流外主要在鳌江下游河口段,分为内外航道。内航道自龙港下埠村至鳌江镇,全长2公里,平均宽度250米,弯道曲率半径900米,平均水深3~4米,最浅处1米左右。乘潮可通航2000吨级满载船舶。外航道有2条,一条是狮子口到龙江下埠村,全长4公里,平均宽度400米,平均水深3~4米,弯道曲率半径600米。乘潮可通航2000吨级满载船舶。--资料来源:温州水利志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温州地区的港口河流航道】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