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份《五月花号公约》中这样写道:_诺尔玛海岸_百度空间

在这份《五月花号公约》中这样写道:
  “为了上帝的荣耀,为了增强基督教信仰,为了提高我们国王和国家的荣誉,我们漂洋过海,在弗吉尼亚北部开发{dy}个殖民地。我们这些签署人在上帝面前共同庄严立誓签约,自愿结为民众自治团体。为了使上述目的能得到更好的实施、维护和发展,将来不时依此而制定颁布的被认为是对这个殖民地全体人民都最适合、最方便的法律、法规、条令、宪章和公职,我们都保证遵守和服从。”
  《五月花号公约》,这份写在粗糙羊皮纸的文书,内容很简单,但它开创了一个先例,也树立了一个典范:
  人民可以通过自己的公意决定集体行动,以自治的方式,管理自己的生活;行使统治必须经过民众的同意;人民可以通过公议的契约建立秩序,而不是由人民之上的xx予以强加。
  “自治”意味着一切公共事务必须征得全体自由民的意见,由此开创一个自我管理的社会。它标志着“政府需经被统治者的同意方可实行统治”这一原则得到认同并实施。
英国当局声称,征收这两种税都是供当地的防卫与安全之用,但此举却没有征求殖民地人民的意见。
  再没有比这更令殖民地人民愤怒的了,根据英国传统,财产是和生命与自由紧密相连的,如没有本人同意或他所选代表同意,无人可以侵犯他的财产。他说:“英国自由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一个人房屋的自由。一个人的住宅就是他的城堡,只要他安分守己,他在城堡里就应当得到像王子一样的保护。”
    当时的北美英属殖民地到处流传着一句话:“无代表而征税乃是暴政。”此话出自一位叫詹姆斯·奥蒂斯的政治家之口。此君出身律师,曾是英王在附属海事法庭上的总辩护律师。七年战争期间,英国政府为了增强收入,大力整顿海关,颁布“搜查令状”,授权海关官员可以闯入任何人的房屋内搜查走私物品。
“一个{yj}处于在被征服状态的民族,是无法治理的。”
1776年6月10日,大陆会议指定一个委员会起草《独立宣言》,由托马斯·杰弗逊执笔。
  6月11日至28日,在杰弗逊费城住所的二层楼上就着一个简单而又轻便的写字台,写下了这份文件。7月4日,文件正式公布,这就是影响深远的《独立宣言》。
  《独立宣言》其实是三个部分,一是基本政治原则,二是英国人做了什么,三是我们要做什么?
  宣言列举了英国王权对殖民地人民实行专制统治的种种恶德暴行,申诉了追求独立的充分理由。并从政治原理上指出,政府统治的合理性来自被治理者的同意,政府只有在能够保障人民正当权益的时候,才是需要的。
  人民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是神圣不可剥夺的,拥有这些权利的人是生而平等的。一个政府对这些权利具有破坏作用时,人民有权废除这一政府以建立新的国家。而英国殖民当局就是这种必须废除的政府。
  《独立宣言》庄重的宣布:“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所有人在被创造出来时就是平等的,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

华盛顿就此写道:
  “美国的公民正置身于一个令人最为嫉妒的良好条件之下。他们作为这一整片物资丰富、生活便利的大陆的{wy}地主和所有人,现在已经被刚刚签订的令人满意的和约承认,拥有{jd1}的自由和独立。从现在开始,他们就是这个世界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舞台中的演员。上帝让这个舞台成为展示人类伟大和幸福的特别所在。”
  1783年11月2日,也就是《巴黎公约》签订的两个月后,美国陆军总司令华盛顿发表“告别辞”:
  “我们同一个如此难对付的强国进行了战争,而且战争的目的已经xx达到。想到这一点只能激发起我们的惊叹和感慨之情。而美国xx在长达8年的时间内几乎忍受了所有可能的痛苦与挫折,他们所代表出来的无与伦比的坚韧精神正是一个永恒的奇迹。”
  “我们的独立和主权已经得到了确认。”
  为了这场战争,将军已然白发苍苍,在一次向xx宣读文件时,他不得不请求部下的原谅,允许他戴上眼镜来为将士宣读。所有的部属都为之热泪盈眶,因为大家都知道将军为了独立已奉献了所有,不仅是大量的财产,不仅是美好的年华,甚至连爱子也病逝于军营。
  解甲归田的将军异常高兴地给拉斐特候爵写了一封信:“亲爱的侯爵,我终于成为波托马克河畔一个普通老百姓了,在自己的葡萄架和无花果树下休闲纳凉,看不到军营的喧闹和公务的繁忙。我此时所享受的这种宁静幸福是那些贪婪地追求功名的军人们,那些日夜图谋筹划、不惜灭亡他国以谋私利的政客们,那些时时察颜观色以博君王一笑的弄臣们所无法理解的。我企盼能独自漫步,心满意足地走完我的人生旅途,我将知足常乐。”
  他不愿给初创民主制度的美国留下一个{zg}领导人恋栈专权的先例。
  一年后这个无职无权的田园老者溘然长逝的时候,全世界都为之悲痛。美利坚合众国尊他为永远的国父。
  他的永恒荣誉来自于他对民族事业的无限忠诚和热爱,来自他对国家民主制度建设的伟大贡献。
  权力不是华盛顿和美国的一批开国{lx}人物们所想要的东西。他们是一群理想主义者,对他们来说,只要建成一个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就可以了,个人富贵自始至终都不在考虑之内。在华盛顿们看来为了长久把持{zg}权力而处心积虑是可耻而下流的。
  华盛顿的确树立了一个榜样,杰弗逊在第二届总统任期届满时,两党都要求他连任第三届。杰弗逊明确表示:“华盛顿将军在任总统八年后自愿放弃竞选,树立了榜样,我要仿效他。再多几个这样的先例,就会对任何一个想要极力延长总统任期的后继者们排除惯例的企图,增加障碍。”像华盛顿一样,在杰弗逊心目中,国家的民主制度建设永远高于个人得失。富兰克林认为,机遇、战争和征服是人类历史上创立新国家的仅有的几个动力,而这些动力决不能在今后的美国出现。
    他的宪法观是:宪法是一项社会契约,打算组织政府的人们在从人民手中拿走治理人民的权利以前,首先要保证把那些权利保留给人民,作为交换条件,使人民有避免、揭露、xx、制止政府作恶的手段。世界上永远不会出现不犯错误、不生罪孽的政府。因此,评断一部宪法的好坏,人民的权利得到多少保障,是{dy}标准。

1861年4月12日,南部邦联的xx为争夺位于南卡罗莱纳州的萨姆特要塞,向星条旗开炮,内战打响。
  林肯此时表现出了他作为一个杰出政治家的果敢,他行使了开国者们所不敢想象的权力,他扩充xx、封锁南方海岸、筹措战争经费,这些都是在国会授权之前就先付诸施行了。虽然有人大骂他是独裁者,但他对此毫不理睬。后世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如果林肯不是如此果决,美利坚合众国可能永远陷于分裂。
  战争开始时,摆在林肯面前的局势似乎非常有利,北方资源丰富,工业发达,人口达2100万,南方工业落后,人口只有900万,包括350万黑奴。北方铁路线总长21700英里,而南方只有9000英里;而且北方的农产品更是大大超过南方。
  但战争有时候不xx按照力量对比的逻辑进行,未经严格训练的北军被南军击败,在南方联盟内部充斥着“向华盛顿进军”的喧嚣。而林肯任用的将军不甚得力,北军连连受挫,败于罗伯特·李将军之手。怎样才能扭转形势?
  1863年1月1日上午,一个重要文件的签字仪式开始了。
  当文件放在林肯面前的时候,他两次拿起钢笔,又放下,他的手臂因为一直接见客人,同人握手太多,以致手臂有些僵硬麻木,他担心写字时手会发抖,让人觉得他在签字时心情是懊悔的。
  林肯转过身来对国务卿说:“从今天早晨9点钟起,我的手一直在发抖,我的右臂几乎瘫痪了。如果我的名字将载入史册的话,那么重要的就是在于这个法令。我的灵魂都寄托在它里面了。”
  林肯xx了一会,又拿起钢笔,坚定而沉缓地在上面写下:“亚伯拉罕·林肯”。
  这份文件就是《解放宣言》。
——“人人生而平等”,号召人们努力建设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87年前,美国立国时所说的人人生而平等并不包括黑人,而此时没有人怀疑这一理念中所包含的那沉甸甸的分量。
  在战争还在进行的时候,林肯又在《大赦和重建宣言》中宣布:一切参加过叛乱的人,只要停止对抗行为,宣誓忠诚并捍卫美国宪法和xx政府,都可以免罪。同时恢复他们除了奴隶以外的所有财产。即使是叛乱的首脑人物,如果向美利坚总统提出特别申请,表明自己的改过之意,也可以获得特赦。
  对林肯而言,这场战争就是为了统一和更好地建设祖国,维护《xx宪法》所缔造的一切。林肯希望兄弟再携手,一笑泯恩仇。
  1803年5月,美国以每平方公里5.77美元的价格从法国购得路易斯安那州,土地扩大了260万平方公里。1810年和1819年美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得佛罗里达;
  1846年和1853年,美国通过战争,强行从墨西哥手中购得近25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到1853年,美国已把它的国境线推进到太平洋沿岸,国土面积已达775万平方公里,比宣布独立时的版图增加7倍多。
  1867年,美国以720万美元的价格从俄国手中购得阿拉斯加和阿留申群岛,总面积155万平方公里,使美国版图扩大1/3,达到930万平方公里。

  1882年9月4日,爱迪生亲手合上世界上{dy}个商用电力系统的电闸,电流沿着电线迅速流动,照亮了曼哈顿金融区的摩根公司等58处地方。
  这个系统的电力来自于一个发电能力为900马力的火力发电厂,可供7200个灯泡使用,这一电力系统是爱迪生从电灯衍生出的发明,它的应用意味着世界上{dy}个火力发电站开始工作。
  由此,发电站迅速推开,并用输电线联接成网络。电流四通八达。电力的广泛应用成为可能。电厂、输电线、配电设备、电灯,这一切构成了电力工业技术体系。很快专业电气公司在美国各地纷纷出现,实现了电力技术产业化。

  1787年,在刚独立的美国制定的《xx宪法》中,{dy}条第八款赫然写着:“为推动科学和实用技艺的进步,对作家和发明家各自的著作和发明,在一定期限内保障其享有排他的专有权”。
  美国是{dy}个把专利权写入宪法的国家,创新精神由此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庄严地予以保护,就像保卫国家主权一样。
只有知识才能照亮整个民族的思想
 {dy}任总统华盛顿在他那篇xx的告别演讲中说:“请大家把普遍传播知识的机构当作最重要的目标来加以重视和提高。”
  托马斯·杰弗逊,美国第三任总统。他认为任何有能力的人都应该有受教育的权利,不分贫富和出身,只有知识才能照亮整个民众的思想。杰弗逊在1816年说,在一个文明的国家,若指望在无知中得到自由,过去从未有过,将来也办不到。
  1809年,卸任后的杰弗逊返回家乡弗吉尼亚州,积极推动公共教育体制的建立。他建议由州政府出资建立一个免费的公立学校体系,普及初等教育,选择优秀学生进入中学和大学接受教育。
  然而,处在建设时期的国家,百业待兴,让州政府出资并不容易。杰弗逊一面和反对者争论,一面劝说州政府众议院,{zh1}终于以微弱优势通过建立一所公立学校的提议。
  1819年,弗吉尼亚大学创立了,州政府每年出资1.5万美元。
  这位年近77岁的老人开始全身心地筹建大学。他担任了{dy}任校长,亲自设计校园布局,制订课程,起草学生守则、甚至是用餐标准,他还建议从欧洲聘请{zh0}的教师来保证教学质量。
  1825年,弗吉尼亚大学迎来了{dy}批30名学生。杰弗逊在日记中写道:“我以创办和扶植一所教育我们后人的学校作为结束生命的{zh1}一幕,我希望学校对他们的品德、自由、名声和幸福都起到有益而{yj}的影响。”
  这所大学取消了神学,设立现代语言、政治经济和自然科学,明确提出学校就是为了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它的建立是出于对国家成长和发展的考虑,是出于公共教育的考虑。
  托马斯·杰弗逊在遗嘱里写道:下列碑文,不得增添一字。
  “《独立宣言》的起草者,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案的起草者,弗吉尼亚大学的创办者。”
  今天,美国各州40%的经费用于教育开支,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由慈善机构和私人捐赠完成,他们是美国教育的重要参与者。
  美国许多知名的常青藤学校都是由私人创立的,私人的资助几乎遍布美国教育的各个角落并成为美国独特的传统。
  卡耐基·梅隆大学,纽约卡耐基音乐厅,这些xx的场所都是以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的名字命名的,美国2500多座公共图书馆和数不清的社会文化设施都与他的名字紧密相联。
  他临终前捐献出自己的绝大多数财富,资助公共文化事业,他说:“带着这么多钱进棺材,是很不光彩的。”卡耐基因而被称为“美国慈善事业之父”。
  但是为什么要把钱投入到文化教育事业而不是其它领域呢?
  原因很简单。卡耐基说:“那怕你拿走我所有的财富,只要把技术人员留给我,用不了几年,我又是钢铁大王,”
  到今天,这个只有世界人口5%的国家,却拥有着43%的世界经济生产力和40%的高科技产品,汇聚着世界上最多、{zyx}的科技人才和超过一半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历史不总是充满偶然,美国能把握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也并不是偶然。
  二战即将结束时,苏联把德国大批的设备和机器运回国内,而美国则派出数千名随军科技专家前往德国物色人才,动用了100多架飞机,紧急迎接了2000多名科学家到美国,其中仅火箭专家就有120名。二战结束后,美国一共从德国运回了数万名科学家、工程师及其家属。这在美国乃至世界任何国家的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举动。
  因为这些精英人才的加入,美国在二战后再获突飞猛进的发展。二战后美国取得的科技成果中,有80%是由引进的外国人才完成的。美国核武器的研制、“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实施、计算机的诞生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移居美国的科学家们实现的。
  这场声势浩大的科技移民虽然因战争而起,但是让历史机遇垂青美国的真正原因是在于美国对精英人才的渴求和重视。
  在自由女神像下刻着一首诗:
  “都给我吧,把那些疲惫的人、穷困的人,渴望自由呼吸的芸芸众生,喧闹海边的可怜虫,都送到这里来,无家可归、颠沛流离的人们。在金门之旁,我高举明灯”。
  但在1921年以后,美国人把实际上把这些话改变成“把那些富裕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幸运的人交给我吧”。埃利斯岛每天都要筛选进入者,每个人都要受到健康检查和智力测验,还要盘问经济情况和职业前景,那些可能变成公众负担的人被赶回来处。


  在19世纪的欧洲思想界,发生了两大惊世骇俗的事件,一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xxx主义的诞生;另一个是1853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标志着生物进化论的诞生。
  这两者都从根本上对传统观念进行挑战,但对社会发展所起的影响却是相反的。xxx的思想是消灭一切不平等,而达尔文则承认自然界的法则,就是适者生存。
  与达尔文同时代的赫伯特·斯宾塞将达尔文的自然理念用于人类社会,这一理论证明社会不平等、承认弱肉强食。斯宾塞的理论迅速传到美国,在那里找到了合适的土壤。
  1855年,一个少年当上了会计,由于他向老板提出加薪的要求不能满足,他愤而辞职,创办了克拉克―洛克菲勒商行。他就是约翰·洛克菲勒,日后的美国石油大亨。
  1859年,宾夕法尼亚州发现石油,洛克菲勒看准了炼油业的前途,1863年合资创办“精进炼油厂”。1870年1月10日,洛克菲勒创建了美孚石油公司。1879年6月,洛克菲勒组建了世界上{dy}个“托拉斯”石油工业集团。从美孚石油公司的创立到遍及全美的石油工业大托拉斯的形成,洛克菲勒仅用了10年的时间。
  洛克菲勒首先与铁路公司结盟,让所有运输石油的铁路公司携手合作,提高对中小石油企业的运费价格。一个多月中,洛克菲勒吞并了20家炼油企业,形成了独霸局面。
  转而,洛克菲勒又向昔日“盟友”的铁路公司开刀。利用铁路巨头间的矛盾,控制了匹兹堡石油运输。
  在独霸了炼油和运输后,他又将目光瞄准产油区。洛克菲勒高价收购宾夕法尼亚的原油。原油业主们利令智昏,纷纷xx投入抢采。之后,他突然宣布停止收购,油价大跌,原油主这才发现钻进圈套,纷纷宣告破产。洛克菲勒马上成立了“埃克森公司”,收购原油主的股票,进而吞并了宾夕法尼亚大油田。
  完成了炼油区、石油运输和产油地的三步吞并之后,洛克菲勒向垄断全美石油工业的霸主地位挺进。他说:“当红色的蔷薇含苞待放时,唯有剪去四周的枝叶,才能在日后一枝独秀,绽放成艳丽的花朵。”
  美孚石油托拉斯先后吞并了美国近百家石油企业,全面垄断了美国的炼油企业和石油销售,登上了石油大王的宝座。1890年,全美90%的石油提炼被美孚公司控制。
  当时,一些大企业家如卡内基、休伊特亲自撰写文章,他们以进化论为工具,批判社会主义和工会主义。他们的说法是,美国的经济发展一直朝着造福人类的正确方向发展,工商企业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是竞争法则的必然结果,不但有益无害,而且是促使人类进步所必需的。这种竞争无论多么残酷,对全人类来说仍然是{zh0}的,因为它保证了人类的适者生存。
  1889年,卡内基发表了一个的演讲,名为《财富的福音》,大谈财富是社会文明的根本;同时还认为竞争的规律决定了只有少数人才能获得财富。当然,他也阐述了卡内基原理的{zh1}一条:富人有责任使整个社会受益。
  在发明电灯的时期,门罗公园有一位常客。一位瘦高个男子经常来拜访爱迪生,他受到了爱迪生的热烈欢迎,因为他来为发明家解决筹款和投资的事宜。他叫J·P·摩根。
  发明电灯是一个耗资巨大的项目,每周需支出800美元,靠个人是无法解决问题的。为此,爱迪生以股票的形式获得了摩根公司等三家大财团的支持。他们拿出30万元来支持爱迪生搞电灯发明,条件是合伙开办电灯公司,持有发明专利以及卖出专利的权利。
  爱迪生因此同华尔街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以后在发明筹款上再未遇到过困难。
  摩根运用金融的手段帮助爱迪生把大脑中的奇思妙想不断地变成现实。他本人也享受着发明的好处,爱迪生的{dy}台发电机就为摩根的办公室提供了照明电。
  当然,摩根的威力并不仅于促成爱迪生的发明,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也是个发明家,只不过不同于爱迪生的方式,爱迪生通过实验创造一项又一项科学奇迹,而摩根则运用市场和金融创造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观。
  华尔街上的纽约股票交易所,一个多世纪以来,周一到周五每天都那么繁忙吵闹,在永无休止的报价声中,财富以数字形式出现,为这个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前进的动力。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华尔街以越来越大的力量介入到美国的经济生活,经常搞得世界目瞪口呆。而在当时,华尔街的代名词就是爱迪生的好友J·P·摩根。
  摩根成长于南北战争时期的华尔街,他把华尔街迅速变成了正在兴起的全球经济中最主要的力量之一。在19世纪末,{swql}的美国工业化进程中,他和他所代表的华尔街为美国一举成长为世界{zd0}的经济实体筹集了所需的巨额资金。
  1892年4月,爱迪xx明灯泡13年后,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和汤姆森-休斯顿电气公司合并成为通用电气。合并双方是美国电器设备制造行业的前两名,且各自拥有一名发明天才:爱迪生和汤姆森,主导并购的是资本之手:J·P·摩根。
  一般来说,这家合并后拥有一万名员工及数千项专利的电气行业巨头,应由规模较大的爱迪生公司控制。但摩根却将汤姆森-休斯顿公司的总经理扶上前台。
  虽然由此导致爱迪生的黯然出局,但这至少从两个方面决定了通用电气的命运:首先明确了通用电气是一家由优秀企业家而非天才发明家主导的企业;在此后,摩根不再插手公司事务,这为后来的公司董事会立下榜样,在其百年历史中,并无一任总裁遭受董事会指手画脚乃至逼宫,而是得到尽可能多的支持与建议。
  而这恰恰也正是西方各国奉行了数百年的自由市场经济的精髓。英国、法国、美国等国政府长期以来管理经济的方式与摩根管理公司的方式如出一辙。
  在今天美国福特公司的一条汽车流水线,每隔3秒就有一辆汽车从这个传送带上走向全球的各个角落。汽车如此深刻地融入了人类的生活,甚至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在这一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正是流水线,它最早的理论家是弗雷德里克·w·泰勒,而实践者是福特集团的创始人亨利·福特。
  泰勒这位哈佛大学法学院的高材生,因为视力问题不得不离开大学,到费城一家机械制造厂作学徒。1778年,他到一家钢铁厂当工人,他的才华和勤奋使他在6年时间里从一个最普通的工人成为总工程师。
  为了解决当时工人“磨洋工”的问题,他花了12年时间研究工厂管理。1911年.他发表了自己的著作《科学管理原理》。这是世界上{dy}部有关管理的专著,是“科学管理”兴起的标志,人们把他提出的管理制度称为“泰勒制”。
  其实质就是将工作流程尽可能地分解开,把每一个动作的最快、{zh0}的方法固定下来。测算出时间,工人的工资就以此为基础制定。进而从任务、方法、工具和原料方面都形成标准化。其实,泰勒制更像一场“心理革命”,教会人们用科学管理来代替经验管理。
  泰勒开创的“管理革命”,很快就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并成为推动美国迅速走向工业化的重要因素。
  1910年,福特面对日益广阔的汽车市场,意识到原始的手工组装技术和工序效率低下,应当像马车一样退出历史舞台。
  那么用哪种新方式来提高生产效率呢?
  泰勒的理论和当时的屠宰业流水线给了福特灵感,当他看到从屠宰线起点来到终端,一头活牛已被分解成一块块牛肉时,大受启发,提出了与此相反的工作流程,对大批量汽车流水作业方式做出了精彩的构想:
  大批量生产方式就像奔流不息的河流一样,在准确的时间涌出材料、原料的源泉,然后汇合成一股小零件的河流,这条河流又在准确时间汇聚成大零件的河流,当这些在准确时间流动的河流汇集到河口出处时,一辆完整的汽车就诞生了。
  经过不断尝试,1913年,世界上{dy}条流水线在福特汽车厂建成投产,从这头进去的是零件,从那头出来的就是一辆汽车。
  组装一辆T型汽车的时间由12.5小时缩短为1.5小时,装配速度提高了8倍,每隔10秒就有一辆T型车驶下流水线,年产量达到13万辆。1915年产量超过了40万辆。1927年,当T型车停止生产时,总共出厂1500万辆。缔造了一个至今仍未被打破的世界记录。
  然而新的生产方式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大批量的生产意味着工厂不再需要全能型的工人,生产流程被细化了,原来只需一名工人完成的工作到1914年已被分解成30多道不同的生产工序,每一道工序都由不同的工人完成,工人必须跟随机器流水线的节奏不间断地重复单调的动作,时间一长,人也仿佛变成了机械。这一枯燥而高强度的工作只能换来每天2.34美元,在当时属于一般性的收入,工人们纷纷离去。
  面对成群结队辞职的工人,福特被震动了。如果不把工人,特别是熟练工人留住,这种{zx1}的生产方式就无法发挥作用。
  福特决定采取行动。
  1914年,福特公司宣布:改9小时工作日为8小时工作日,实行5美元工作日,相当于当时平均工资水平的两倍。这简直就是一场革命。
  在宣布这一决定的第二天,就有上万名工人涌进福特公司,人们疯狂地拍着大门,一边高喊着“五美元,五美元”。而企业界则怀疑福特能否赢利,甚至有人预言他会很快破产。
  然而,1914年福特公司的利润报告使许多人跌破眼镜,福特公司税后净收入高达3000万美元。实行高工资,看似福特做出了牺牲,其实他得到了远比以前更高的利润。
  这种大规模流水装配线带来了工业生产方式的革命性转变。以流水线生产方式加高工资、严要求管理方式的福特制,为后来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楷模,掀起了世界范围内具有历史进步性的“大批量生产”的产业革命,并且迅速地改变了人类生活。
  流水线使生产成本直线下降,也使T型车的售价由1909年950美元下降为1914年的490美元,1916年的360美元,也就是说福特公司的工人在1914的收入能买2到3辆T型车,1916年则能购买3到4辆T型车。
  此后,一大批新闻记者和文化界人士笔锋所向,开始挖掘美国社会各个角落的阴暗面。从大工厂到贫民窟,从童工到女工,从红灯区到政治交易,从保险公司的欺诈行为到铁路公司的管理不善,从对工人的残酷压迫到种族歧视,许多肮脏而悲惨的社会现象一一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比如那位写成《城市之羞》的作者林肯·斯蒂芬斯面对19世纪末高速发展的城市中的阴暗面,特别是因政府疏于管理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把目光盯在了政府腐败问题上。
  1902-1903年间,斯蒂芬斯先后调查了圣路易、明尼阿波利斯、匹兹堡、费城、芝加哥和纽约等地的政治状况,所见所闻令他眼界大开,所发现的政治腐败现象之普遍,程度之深广,令他吃惊不已。
  1907年的{yt},美国财政部长乔治·科特柳急冲冲地走进摩根的办公室,请求摩根挽救美国经济。
  这次经济危机缘于两个大公司之间的恶性竞争,规模并不大,但却引发了华尔街的经济恐慌,人们跑向银行,挤兑出现了,几家银行很快就撑不住了。
  向来笃信自由市场、不插手经济运行的美国政府连中央银行都没有,经济问题很多时候都交由华尔街的巨头们来处理,20世纪初,真正控制美国经济命脉的正是这些巨头。
  其实,危机的种子已经埋藏了很久,{dy}次世界大战后,流水线的推广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了40%以上。但是工人的收入并没有随之增加。
  1929年,一个家庭如果想取得{zd1}限度的生活必需品,每年须有2000美元的收入,但当时美国家庭60%以上是达不到这个数字的。一句话,购买力跟不上商品产量。
  股票市场的投机愈演愈烈,经济中的泡沫聚积成了一个繁荣的大气泡,随时都有破灭的可能。
  经济大危机短短两年多时间就使14万家各类企业倒闭,1700多万人失业,失业率高达28%。就在这个哀鸿遍野的日子里,富兰克林·罗斯福成为美国第32任总统。
  1933年1月,在德国,17个工业巨头联名上书总统兴登堡,将一个叫希特勒的人推上了总理宝座,他以经济军事化来摆脱危机。通过大规模军事建设来消化经济危机和失业人口。
  1933年,在中国,日军继攻占东三省和热河之后,大举进攻长城要隘,直逼平津。这是日本军部法西斯势力的主张,他们要求通过对外扩张转嫁经济危机。
  在受经济危机伤害较小的英法等国则继续以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来度过危机。
  一枝独秀的苏联则以政府进一步全面规划社会经济生活的方式,推进第二个五年计划。
“我们{wy}该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一种无名的、丧失理智的、毫无根据的恐惧心理,它能把我们搞瘫痪,什么事业也办不成,使我们无法由退却转为进攻。”
  1932年9月23日夜,罗斯福面对面黄肌瘦的人民,睿智地指出:“这一切都要求我们重新评价和核定原有的价值观念。……从前那些大投机商和金融寡头们只要开发或建设什么,我们就什么都给他们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任务不是开发自然资源,或者生产更多的商品,而是更冷静而平稳地管理好已有的资源和工厂,为剩余产品开辟国外市场,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按照消费状况调整生产,公平地分配产品和财富,使现存的经济组织服务于人民。开明管理的政治时代已经到来。如果不能实现普遍繁荣,也就是说,如果购买力在全国人民之间得不到很合理的分配,那么这些经济单位就不能存在。”
  罗斯福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美国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垄断阶段,自由放任和到处是扩张机会的“伟大时代”已成为过去,现在必须由政府介入并指导创建新的经济秩序。
  “政治家的任务从来就是根据社会秩序的变化和发展去重新规范这些权利。新的情况向政府和管理政府的人提出了新的要求。”他进而指出,政府必须加强干预和调节经济的职能。
  罗斯福在这里首次从普遍原则的角度阐发了他关于政府职能的哲学思考——政府职能不能一成不变,而要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或历史潮流作出相应的的调整和改革。
  {zg}法官们对罗斯福的某些政策下达违宪判决时,罗斯福进行了愤怒的反击,他说:“—个强盗集团.一个由饱食私利和私欲的经济财阀与巨大的政治权力在保守与封闭的堑壕中结合的集团,要摧毁掉美国人民的自由。”  1945年,美国武装xx总数为1200余万人,成为海洋统治者,数百个军事基地分布世界各地,控制远离本土的战略要点,垄断了原子弹,成为头号军事强国。几百年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局面宣告结束。世界资本主义的重心转移到美国。
  翻开地图,人们发现,美国成了二战后扩张规模{zd0}的国家。苏联支配的最远的地区离其国境为960公里,而美国支配的最远地区离国境为11200公里。
  更为人所关注的是美国此时的富有。大战中,美国没有遭到战争破坏,得到一个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实力急剧膨胀。到1945年,美国拥有西方世界工业总产量的60%,对外贸易的1/3,黄金储备3/4,成为世界{zd0}的资本输出国和债权国。

自由女神

  1884年,法国政府为了庆祝美国独立100周年,赠给美国一个礼物,它总重225吨,高46米,这就是为世人所熟知的美国自由女神像,全称是“自由女神铜像国家纪念碑”。
  铜像身披罗马式长袍,脚上散落着断裂的锁链,右脚跟抬起,做奋然前行状,右手高举火炬,是一个挣脱束缚、挺身奋进的反抗者形象。
  在她左手紧握的铜板上,用罗马数字刻着美国《独立宣言》的发表日期:公元1776年7月4日。这个日子也是美国的独立日。
  纪念碑整体由巴黎铁塔的设计者法国工程师埃菲尔设计,雕像由法国雕塑家巴特尔迪创作。女神的形象源于雕塑家亲眼目睹的战斗场景:1851年,捍卫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巴黎人民与阴谋恢复帝制的xx者展开巷战。暮色苍茫中,一位勇敢的姑娘手持火炬,越过街垒,跑在战斗者的前面,高呼“前进”,向敌人冲去,不幸中弹牺牲。姑娘捍卫共和、追求自由的精神以永恒的光辉照亮了17岁的巴特尔迪的心。18年后,这位勇敢的姑娘化成了矗立美国的自由女神。
  1886年10月28日,美国总统克利夫兰主持了自由女神像的揭幕典礼。
  1942年美国政府做出决定,将自由女神像列为美国{gjj}文物。

四届总统

  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wy}一位四任总统,他在{dy}届总统任期内的{zy1}表现,使他在1936年连任。1940年二战已起,世界动荡不安,美国人民出于对他的信任,打破150年的惯例,使他第三次就任总统。1944年战火正炽,处于关键时刻,更不能更换总统,于是罗斯福第4次就任总统。
  在罗斯福死后,1951年美国修改宪法,明确规定此后的美国总统只能当选两次,因在任总统突然死亡而接任总统的副总统,如任期超过两年,只能再当选一次。
  所以,富兰克林·罗斯福这个四届总统是空前而且绝后的,他的坚强也许是他能够战胜小儿麻痹症成为总统,并带领美国人民从经济危机、世界大战的阴影中奋战而来的关键力量。
  1945年4月12日,在他发病去世前写下的{zh1}一句话是:“今日的怀疑就是明日的障碍,让我们以坚强的信心向前迈进。”




郑重声明:资讯 【在这份《五月花号公约》中这样写道:_诺尔玛海岸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