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东西只所以叫“老鸹圪咀儿”这个名字,应该是指它的形状,因为这个东西刚打造好未使用前,一头是个象老鸹头一样的圆环,另一头长长地扁扁地象一个老鸹的嘴,人们便形象而亲切地叫它作老鸹圪咀儿了。至于它的正规名字应该叫什么,或者其他地方的人叫它什么,我不清楚,也不想去探究了。一者我觉得我们太原土话这样叫它就挺好,很有地方特色;二来呢,这个东西往后也没人使用它,没人制作它了。既然如此,我们还有必要再刨根问底吗?
“科学”地说“老鸹圪咀儿”是一种连接器,它是过去的老铁匠们把铁制的器物往木质的“基座”上安装时的连接器具。“老鸹圪咀儿”这东西是打好未用之前,象老鸹的嘴,一旦用上,一旦进入“工作状态”,就看不出来了,因这它将长长的嘴穿到木板另一面时,就被人们分别弯到两面,嵌入木板里边了,那样才不易被拉出,才能起到保险作用。最常见的就是原始的木门了,人要出门时将两扇木门闭合后,需要加一把锁锁起来,于是就在左边门扇上加一个连着三个椭圆门搭扣的“老鸹圪咀儿”,右边门扇的相应位置上装一个单纯的“老鸹圪咀儿”就可以将两扇门锁起来了。用得更多的地方则是马车上和牲畜使用的輓具上,上面照片上的那个木棒是牲畜拉犁时专用器具“套合”的后部,村里人叫小欠杆,上面就有三个“老鸹圪咀儿”两个朝前的连接套绳,一个朝后的用来连接大欠杆,因为拉犁拉耙一般都是用两头牲口,大欠杆上也有三个“老鸹圪咀儿”,一头连着两个小欠杆另一头连接着犁或耙,每个连接点上都得有一个“老鸹圪咀儿”,“套合”前现的“夹板”上也得有好几个“老鸹圪咀儿”,这样算下来,一犋牲畜的輓具上就得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老鸹圪咀儿”!还有犁车上,马车上也到处都是“老鸹圪咀儿”,您说那时得用多少“老鸹圪咀儿”呢?
不光门扇上用,不光车马輓具上用,其他地方也经常用,挑水的扁担上也有它,人们家想在院子里扯根绳子凉衣服了,或者是想在哪里挂个东西了,往往就说“到铁匠那里打一个老鸹圪咀儿钉上哇”。
后来,工业化现代化的气息慢慢地往乡村浸染,各种木镙丝、铁镙丝、膨胀镙丝逐渐代替了“老鸹圪咀儿”的连接功能,人们住房的门窗都光鲜明亮,你要给黑不溜丢地安上一个那东西还真是有碍观瞻呢。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原始的车马犁耙很少了,即使有少数用犁耙的需要连接时,也往往是用镙丝拧一下,或者是拿到焊工那里“圪厾”一下就行了。
“老鸹圪咀儿”这东西是越来越少了,现在您到年青的铁匠那里去叫他给打一个“老鸹圪咀儿”,说不定他会瞪着眼问您叫他打的是个什东西呢。
不过,年青人学打铁的也很少了。谁还愿意受那个抡大锤的重苦呢。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