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锁
民间玩具的产生基于自身生活的直接需要:哄逗婴儿,打扮孩子,美化自身,装点生活。民间艺人采取最简易、最便利的手工制作,利用最廉价的土、布、木纸,凭籍灵巧的技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比如泥哨。
泥哨现已不多见了,但在过去的太原街巷随处可见。泥哨通过一根笛发音,这根俗称竹叫子的笛是插在捏成各种造型的泥坯之上的。样式有鸡、有驴、有牛,更多的是人。泥坯之上搽之以白底或黑底后,再在底上彩绘。勾划之时,艺人们指间往往要挟三四根蘸有不同颜色的笔管,拳臂转动间,一幅形神兼备的小玩意就此成就,上面还带有明显的飞白笔痕。色彩不是大红,便是大绿、大黄,黄中有紫,红上叠绿,艺人们是从不将两种颜料调配掺和的。这种色彩观念与古老的统辖天地万物的阴阳五行相联,“天有金木水火土,色有青红黑白黄”。山西民间玩具具有的艺术特性是:造型粗犷质朴,注重装饰性,大胆取舍细节,高度概括。
泥哨之上还插有两三根也同样染得红红绿绿的鸡毛。吹笛的当间,鼻息便能将其翕动,真是耍货啊,又能听响,又能制动。从年初一到十五,卖泥哨的游贩走街串巷,拔浪鼓一转,孩子们便晓得又是卖哨的人了,一会儿就能围成一圈。糖葫芦式的,泥哨也是插在草头上的。
三三两两,风风火火,踏着步子,吹着泥哨,东家进,西家出,你鸣一声,我念一句,有伴奏,有口白,真是快乐xx!念的多是些本地流传的顺口溜。事隔多年,口谚大都忘了,只依稀记得这么几句:腊月二十三,麻糖打发灶君上了天,腊月二十四,洗涮打扫办家事,腊月二十五,称下几斤葫萝卜,腊月二十六,割下几斤猪羊肉……
后来,偶尔读了周作人的一首儿童杂事诗,知道在绍兴一带,泥哨是被叫作“吹嘟嘟”的。诗是这样写的:“门前迎会闹哄哄,耍货年年样式同。买得纸鸡吹嘟嘟,木头斗虎竹蟠龙。”从前以为泥哨只是穷孩子的玩具,想不到南北孩童贫富子弟都那么喜欢它。
除却泥哨,传统玩具尚有许多。比如说——
四喜人,此玩具是利用连体适形造型法制出的民间玩具,将其摆置家中或挂在身上,以期招来福喜。
走马灯,其利用蜡烛燃烧产生的热空气作动力,使灯上装饰的图案随之转动,宋代已有,为世界上最早利用热气流产生机械旋转的装置。
风筝,以细竹条作骨架,上贴鲜艳的纸或丝绸,再画上画。最早的风筝并非玩具,而是用于军事的通讯用具。唐代晚期,因有人于风筝之上加入琴弦,风吹而能发出古筝般的声音,于是便有了风筝的叫法。
香包,端午节时,家中长者以棉布、丝绸等材料制成香包,并在其内填充香味药材,佩戴于小孩胸前或悬挂床头,意在除病求福。待端午节后即扔掉,表示弃疾。
拨浪鼓,一面小鼓,依系于两侧的小球击鼓发声。
已投稿到: |
|
---|